華文網

雲掌財經丨和珅做資產配置,蘇軾開源節流,看古人如何投資理財?

“理財”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關於理財之道的歷史決策不勝枚舉,從管子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觀念,到王安石的“聚天下之人,不可以無財,理天下之財,

不可以無義”的重要思想,無不體現了古人對理財的重視。當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那麼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理財的呢?不妨跟雲掌君穿越回去學習一下古人的理財智慧吧!

“滿洲第一美男子”和珅:注重資金流動性,合理資產配置

他是維琪百科中所描述的18世紀的世界首富,

他的家產甚至能夠還清兩次鴉☆禁☆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的戰爭賠款,他就是號稱“滿洲第一美男子”的和珅和大人。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在清朝,稍微有點財力的人也喜歡像現代人一樣買房買地,但和珅非常在意資金的流動性。

據說乾隆五十七年,有人托和珅幫忙打官司,並承諾事後或送地六十頃或銀一萬兩。和珅明確表示,“不要地畝,要銀一萬兩”。

和大人要這麼多現金幹嘛用呢?當然是用來投資!和大人的業務範圍覆蓋了金融、地產、礦山、物流、醫藥、商業等行業。他在北京內擁有12座當鋪。他還有80輛大馬車從事運輸,這些行業的收益率,當然遠遠高於地租。

和珅涉足多個行業的生意,且進行了分散投資,

商業頭腦可見一斑。

不過,這並不代表和珅不投資地產。而是他會選擇合適的時機,以合適的比例去配置資產。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臺灣和湖南數地發生了起義和叛亂,很多地主為了保險起見出售土地換取現金,使得土地價格大跌。此時和珅卻瞄準商機低價購買大量的土地,然後出租或者土地價格上漲後出售。

據後來抄家官員統計,和珅僅在北京就有出租房屋三十五處,

“一千零一間半”,“每年共取租銀一千二百六十八兩三錢,取租錢四千四百九十二吊二百四十文”。

和大人能大富大貴,除了貪污有方以外,我們至少能總結出以下經驗來:

(1)重視資金的流動,善於從宏觀政經形勢出發判斷特定行業的興衰。企業或家庭能夠擁有變現力強的營運資金,是其能夠順利履行到期償付業務的安全保障。

(2)合理的資產配置至關重要,和大人的家業貫穿整個國家的經濟系統,

這是靠逐步的配置得到的。

“紅燒肉詩人”蘇軾:勒緊褲腰帶也是理財方式

關於貧窮,大文豪蘇軾刻骨銘心。他的好友馬夢得讓他心有戚戚。於是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和馬夢得同年同月生,但他比我小八天。據我觀察,這年出生的都是窮逼。我和夢得是窮逼中的窮逼。相比較而言,夢得更厲害,他是窮逼中的戰鬥機。

“蓄積者,天下之大命也”,蘇軾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的理財之道,這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直到今天,這樣的理財方法還在被廣大工薪階層所廣泛使用。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那時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工資水準那叫一落千丈,為了能節流,他每月將4500文錢的工資,分成30份用繩子串起並掛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來使用。

而且他規定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通過這樣的方法也控制消費。對於每天沒用完的錢,便用竹筒裝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一股濃濃的辛酸味撲面而來,房梁是銀行卡,大桶不就是存錢罐嘛......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這種理財方式,其實就是現今提倡的“儲蓄”方式,將錢積累起來,來保證自己生活比較安穩。

司馬光曾說,“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餘,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古人尚且有如此的理財觀,何況我們現代人呢?總之還是一句話:“收益越大,風險越大”,是投資理財不變的真理。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合的理財方式,才最重要。

版權聲明:

ID:yunzhangcaijing

“蓄積者,天下之大命也”,蘇軾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種不必要的開支和浪費”的理財之道,這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直到今天,這樣的理財方法還在被廣大工薪階層所廣泛使用。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那時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工資水準那叫一落千丈,為了能節流,他每月將4500文錢的工資,分成30份用繩子串起並掛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來使用。

而且他規定自己每天開銷控制在150文錢以內,通過這樣的方法也控制消費。對於每天沒用完的錢,便用竹筒裝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一股濃濃的辛酸味撲面而來,房梁是銀行卡,大桶不就是存錢罐嘛......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這種理財方式,其實就是現今提倡的“儲蓄”方式,將錢積累起來,來保證自己生活比較安穩。

司馬光曾說,“善治財者,養其所自來,而收其所有餘,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古人尚且有如此的理財觀,何況我們現代人呢?總之還是一句話:“收益越大,風險越大”,是投資理財不變的真理。根據自己的需求,找到適合的理財方式,才最重要。

版權聲明:

ID:yunzhangca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