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明威武霸氣!明清皇帝面對死亡時行為截然相反,原因驚人

明清兩代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的兩個王朝,歷史最為清晰,最被人所熟知,也經常被人加以對比。明清兩代的行政建制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兩朝為今天中國的版圖形成奠定了基礎。

然而兩個朝代都城兵臨城下之時,面臨亡國之時,統治者的做法卻截然相反。

兵臨城下時,兩個王朝的皇帝是怎樣選擇的呢?

崇禎帝

明朝:

明朝276年中(不含南明),主要面臨三次外敵逼近都城:一次是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面對瓦剌重兵突進,繼位的明代宗任於謙為兵部尚書,

堅守京師;第二次是1629年,清軍圍攻北京,崇禎皇帝依然選擇堅守;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1644年李自成圍攻京師,城破,崇禎自縊而亡。

李自成攻破北京

清朝:

清朝入關後,享國268年,主要面臨兩次外敵逼近國都:一次是1860年第二次鴉☆禁☆片戰爭,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逃往熱河;第二次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和光緒逃往陝西。

光緒帝

似乎明朝的皇帝更加硬氣一點,當然這樣不一定最有效,有句話說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戰略撤退有時也是一種策略,怕死也是人之本能,

沒有什麼可恥的。

八國聯軍進北京

其實,明朝皇帝的硬氣源自明朝一種制度——“言官”。言官制度各朝都有,為明朝甚為嚴格。明朝的言官權力很大,常常問的皇帝無話可說。在諸多重大的問題中,冒死上諫,秉直彈劾,做出了一件件震撼人心的舉動。海瑞罵嘉靖皇帝是亡國之君,

雒于仁說萬曆是好色,殘暴,無能之輩,皇帝縱使氣的吹鬍子瞪眼,也只能打頓板子做罷。明朝皇帝不敢殺諫官,因為他們認為殺諫官的行為會遭萬世臭駡。

海瑞罵皇帝

所以,兵臨城下,崇禎帝不一定不害怕,然而卻不敢逃,他不願意背上棄城而逃的千古駡名,

只能拼死抵抗,兵敗後尊嚴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清朝,哪有官員敢罵皇帝,分分鐘被誅九族。清朝的皇帝怕死,恰恰是沒有這種制度。明朝皇帝身上最寶貴的,就是沒有丟掉廉恥。

崇禎帝雖是亡國之君,但他接手時大明已是風雨飄搖,縱觀他再怎麼愛民,勤政,也避免不了最後的命運。小編很敬畏崇禎帝的氣節,假如他再早出生數年,也許能改變明朝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