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用“另類”做法,證明了什麼是真正的管理

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員工直系親屬享受每年免費體檢;員工子女享受近乎免費的幼教服務;員工自行決定獎金分配……視源股份“另類”制度背後的邏輯和出發點是什麼?有哪些管理思路值得借鑒?

採訪視源股份之前,我在網上收集資料,發現這是一家相當“另類”的企業:

員工上下班不用打卡,工作時間隨意安排;

員工與直系親屬享受每年免費體檢;

員工子女可以享受近乎免費的幼教服務;

公司幾位創始人的股份逐年降低,

大部分分配給了優秀員工;

員工自行決定獎金分配,管理層沒有決定權;

新員工培訓中加入音樂、國學、藝術等與業務能力並不直接相關的課程⋯⋯

上述每一條單獨拿出來都很平常,過去我採訪的企業中也有類似做法,但是這些做法集中在一家企業,我還是第一次遇到。

廣州視源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12月,2,000多名員工中60%以上為技術研發人員。2016年,視源股份的營業收入超過82億元人民幣,

同比增長37.3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7億多元,同比增長109.32%。

對於一家知識型員工密集的企業,要取得出色的經營業績,上述管理機制是必要的前提條件嗎?又或者,視源股份這些管理制度背後的邏輯和出發點是什麼?我們能否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與管理思路?

協助,而非監管

在福利方面,視源股份考慮到了員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家只要安心工作就行,

其他一切都由公司安排好了。

這樣做,只是為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嗎?對一家上市企業而言,在員工福利上投入如此大的精力與成本,真能換來高業績嗎?如何看待由此付出的巨大成本?

視源股份為員工提供的福利中,有一些是因為社會資源不足,無法滿足員工需求而產生的,如醫療和教育。正是看到員工在這些問題上要消耗很多時間與精力,從企業運營效率的角度考慮,

創辦了醫療中心和幼稚園。

“可以說是無奈之舉,但是企業對社會負有責任,我們不能老是抱怨,而是應該積極地去解決這些問題。”孫永輝說。

既然是一種責任,企業就必須理性地思考這些福利給企業帶來的成本和負擔。“當我們創建幼稚園和醫療中心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在思考如何引發這項福利自身的造血功能,在未來將它發展為獨立的商業專案,並進行市場化運作。

”孫永輝說。

對於這些無法商業化運作的福利項目,又該如何看待呢?孫永輝的回答是:“把員工和企業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考量。”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指出:知識工作者需要的不是管理、監督,而是協助,協助他們高效地完成任務,做出貢獻。

視源股份意識到這一點,找到了影響員工工作效率的因素,並通過員工福利舉措將它們一一剔除,從而為員工創造出能保障工作有效性的環境。

自我管理的氛圍

視源股份沒有打卡和上班時間的規定,員工可以自己隨意安排時間。對企業而言,如何在給予員工最大自由度的同時,確保工作效率與業績呢?單純靠員工的自覺性嗎?

孫永輝認為,管理研究的是如何調動員工的內驅力,嚴苛的制度起到的只有抑制作用。而最有效的激發員工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

在視源股份,員工的自我管理除了體現在工作自由度方面,還包含一系列民主制度。例如:視源股份的全體員工都可以看到任何人的工資情況,並且獎金分配也完全由員工自行討論後共同決定。

事實上,視源股份內部基本上不談“民主”,在公司各類檔裡也都看不到這個詞。因為“民主”容易被濫用,因此,在決策制定方面,視源股份強調的是由專業的人在聽取不同相關方(包括上司、下屬、供應商、客戶等)意見的前提下,理性地做出專業決策,而非民主決策。

通過一系列民主制度,視源股份一方面確保員工能夠充分享有極大的參與和決定的權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機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肯定、強調員工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從而極大地激發出知識工作者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公司在引導員工行使決策權方面也營造出了積極正向的氛圍和規範。

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機會

剛剛大學畢業的新員工加入視源股份後,需要參加一系列培訓,除了涉及業務能力的基礎課程外,還要學習音樂、國學、藝術等人文類課程。

按照孫永輝的介紹,《論語》《大學》《孫子兵法》《道德經》《易經》等典籍都要講,還有《聖經》和佛教典籍,甚至紅酒該如何品、酒杯怎麼端、怎樣做人工呼吸、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等,也都會一一介紹。

涉獵如此廣泛的培訓內容,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有直接幫助嗎?孫永輝道出了自己對人才培養的觀念:“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頂尖的人才不能只會工作,一定要讓他豐富起來。”

雖然,東西方文化、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在表面上存在很大差異,但背後對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一樣的,當員工的工作能力達到一定高度後,可能會出現瓶頸,這時不妨研究一下音樂、文學,或許就能發現文化藝術與自己工作融會貫通的地方,也就能找到靈感與突破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本身與文化藝術也是相通的。知識工作者加入一家企業,利用企業提供的各類資源將自己的優點長處發揮到極致,從而為企業做出貢獻。

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向員工提供培訓、提供機會,將他們潛意識中對美的追求、對責任的擔當激發出來,使他們能夠達到更高的績效目標,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與意義——這本身就是一個如蝴蝶破繭蛻變般美妙的過程。

視源股份為員工提供豐富的培訓課程,最終目的是要讓員工成長,實現價值,做出貢獻,因此在工作上,也必須設計相應的機制。

例如,當員工無法勝任現有崗位的工作要求時,公司通常會把他調到新的崗位去試試,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淘汰。

認識自我

知識工作者負有管理好自己、讓自己的工作出成果的責任。要做到這一點,知識工作者必須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和價值觀,理解怎樣做才能真正完成目標。

在創立視源股份之初,為了避免自己的錯誤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影響,孫永輝與幾位創始人就決定,不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職務。並且,視源股份的董監高任期是3年,其他副總裁、高級副總裁的任期為1年。任期屆滿,如果無法勝任就“光榮”卸任。

無論是連任還是卸任,在視源股份的管理層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行就接著幹,不行就讓位給能力更強、優勢更明顯的人——其中不存在什麼面子問題,與自尊心、承受力、心胸也沒有太大關聯,大家考慮的只有一件事:認清自我,管理好自己,完成任務,做出貢獻。

理想與現實並重

在外界看來,建醫療中心,辦幼稚園,員工想要吃牛仔骨就專門建個西餐廳,這些舉動無不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但是理想再美好,也必須有現實的土壤來支撐,否則就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視源股份正是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照孫永輝的說法就是“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

作為現實主義的保障之一,視源股份的制度文本用陳述性的大白話,告訴員工們應該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能那樣做,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 ※ ※

對權力的限制、員工合夥人、業務孵化、員工福利、招聘與培訓,等等,視源股份這一系列管理機制的出發點,都是源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尊重。

通常,當我們提到“人性”的時候,總會引發對於“性本善”或“性本惡”的爭論,可是這個問題在視源股份並不重要,或者說,比判斷人性善惡更優先的是對人性的尊重。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理解人性中的優劣勢,也才能理性地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來揚長避短。

德魯克曾指出,所有組織中對人的管理必須基於對人的本性和文化,或共有價值觀及道德的理解。

視源股份的實踐正是對德魯克管理理念的最好詮釋:管理的任務就是讓人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又能發展人的能力、培養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境界。

自我管理的氛圍

視源股份沒有打卡和上班時間的規定,員工可以自己隨意安排時間。對企業而言,如何在給予員工最大自由度的同時,確保工作效率與業績呢?單純靠員工的自覺性嗎?

孫永輝認為,管理研究的是如何調動員工的內驅力,嚴苛的制度起到的只有抑制作用。而最有效的激發員工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實現員工的自我管理。

在視源股份,員工的自我管理除了體現在工作自由度方面,還包含一系列民主制度。例如:視源股份的全體員工都可以看到任何人的工資情況,並且獎金分配也完全由員工自行討論後共同決定。

事實上,視源股份內部基本上不談“民主”,在公司各類檔裡也都看不到這個詞。因為“民主”容易被濫用,因此,在決策制定方面,視源股份強調的是由專業的人在聽取不同相關方(包括上司、下屬、供應商、客戶等)意見的前提下,理性地做出專業決策,而非民主決策。

通過一系列民主制度,視源股份一方面確保員工能夠充分享有極大的參與和決定的權力,以及自我管理的機會,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肯定、強調員工為公司做出的貢獻和取得的成就,從而極大地激發出知識工作者的積極性。

與此同時,公司在引導員工行使決策權方面也營造出了積極正向的氛圍和規範。

成長與自我實現的機會

剛剛大學畢業的新員工加入視源股份後,需要參加一系列培訓,除了涉及業務能力的基礎課程外,還要學習音樂、國學、藝術等人文類課程。

按照孫永輝的介紹,《論語》《大學》《孫子兵法》《道德經》《易經》等典籍都要講,還有《聖經》和佛教典籍,甚至紅酒該如何品、酒杯怎麼端、怎樣做人工呼吸、地震發生時如何逃生等,也都會一一介紹。

涉獵如此廣泛的培訓內容,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有直接幫助嗎?孫永輝道出了自己對人才培養的觀念:“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體系,頂尖的人才不能只會工作,一定要讓他豐富起來。”

雖然,東西方文化、不同藝術門類之間在表面上存在很大差異,但背後對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一樣的,當員工的工作能力達到一定高度後,可能會出現瓶頸,這時不妨研究一下音樂、文學,或許就能發現文化藝術與自己工作融會貫通的地方,也就能找到靈感與突破的方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管理本身與文化藝術也是相通的。知識工作者加入一家企業,利用企業提供的各類資源將自己的優點長處發揮到極致,從而為企業做出貢獻。

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向員工提供培訓、提供機會,將他們潛意識中對美的追求、對責任的擔當激發出來,使他們能夠達到更高的績效目標,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與意義——這本身就是一個如蝴蝶破繭蛻變般美妙的過程。

視源股份為員工提供豐富的培訓課程,最終目的是要讓員工成長,實現價值,做出貢獻,因此在工作上,也必須設計相應的機制。

例如,當員工無法勝任現有崗位的工作要求時,公司通常會把他調到新的崗位去試試,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淘汰。

認識自我

知識工作者負有管理好自己、讓自己的工作出成果的責任。要做到這一點,知識工作者必須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和價值觀,理解怎樣做才能真正完成目標。

在創立視源股份之初,為了避免自己的錯誤給企業帶來災難性影響,孫永輝與幾位創始人就決定,不擔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職務。並且,視源股份的董監高任期是3年,其他副總裁、高級副總裁的任期為1年。任期屆滿,如果無法勝任就“光榮”卸任。

無論是連任還是卸任,在視源股份的管理層看來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行就接著幹,不行就讓位給能力更強、優勢更明顯的人——其中不存在什麼面子問題,與自尊心、承受力、心胸也沒有太大關聯,大家考慮的只有一件事:認清自我,管理好自己,完成任務,做出貢獻。

理想與現實並重

在外界看來,建醫療中心,辦幼稚園,員工想要吃牛仔骨就專門建個西餐廳,這些舉動無不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

但是理想再美好,也必須有現實的土壤來支撐,否則就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視源股份正是將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高度融合在了一起,照孫永輝的說法就是“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

作為現實主義的保障之一,視源股份的制度文本用陳述性的大白話,告訴員工們應該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能那樣做,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 ※ ※

對權力的限制、員工合夥人、業務孵化、員工福利、招聘與培訓,等等,視源股份這一系列管理機制的出發點,都是源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與尊重。

通常,當我們提到“人性”的時候,總會引發對於“性本善”或“性本惡”的爭論,可是這個問題在視源股份並不重要,或者說,比判斷人性善惡更優先的是對人性的尊重。

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理解人性中的優劣勢,也才能理性地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來揚長避短。

德魯克曾指出,所有組織中對人的管理必須基於對人的本性和文化,或共有價值觀及道德的理解。

視源股份的實踐正是對德魯克管理理念的最好詮釋:管理的任務就是讓人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又能發展人的能力、培養人的品格、提高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