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現在抗洪救災有最可愛的人,古代如何傳遞災情,救災呢

今年夏天洪水肆虐著中國大地,

每天都看見各大媒體關於洪水的報導。

好在我們現在有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解放保護著我們。才沒有家園被毀

抗洪救災現場,解放軍官兵正在加固河道,在水中戰鬥

那麼在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通信技術,資訊不能及時傳遞,

如果出現了洪水老百姓怎麼辦?

其實,在古代不僅設置有專門的“水官”,如“司空”、“都水監”、“水部郎中”、“河道總督”等,而且對抗洪救災不力、隱瞞災情的行為,都有相應的懲處和問責辦法,

北宋初年甚至有官員因未及時上報災情而被處死和免職……

山西出圖的永濟唐代黃河浮橋鐵牛

古代如何奏報汛情?

報訊分為“羊報” “馬報” “狗報” “步報”

汛情,是汛期洪水自始漲到回落期間的情況統計,向上級反映汛情,古人稱為“汛情奏報”,

也稱“報汛”,至遲在先秦時,已形成了“報汛制度”。

1975年從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中發現的《秦律十八種·田律》中,記載有秦國的規定:在莊稼生長期下雨,要及時報告降雨量,即所謂“稼已生後而雨,亦輒言雨少多”。此後,歷朝歷代都有相應的報汛制度。有的朝代要求地方政府從立春便開始報汛,如東漢,《後漢書·禮儀志·請雨》記載,“自立春至立夏盡立秋,郡國上雨澤。”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水患多發時期之一,

朝廷規定,在整個汛期,地方主政官員、主管官員必須堅守崗位,隨時報汛。黃河、汴河等河流兩岸的府州長官,須兼任本地的“河堤使”,責任到人,對水位漲落隨時上報。

明清時,報汛制度已十分完備。據明萬恭《治水筌蹄》,“凡患害急緩,堤防善敗,聲息消長,總督者必先知之。”

明代防洪名著《治水筌蹄》

古代官府還設置有報汛驛站,報汛又叫“水報”,與戰時的“兵報”一樣重要。根據汛情的發展情況,古人會採取“羊報”、“馬報”、“狗報”、“步報”等多種報警手段。所謂“羊報”,最初是黃河遇險時報汛之法,報警差役帶著水簽,乘充氣羊皮筏,從上游而下,將觀測到的水位刻在標籤上,陸續投擲報汛;“馬報”則是乘快馬報汛,明清時稱為“六百里飛馬”;“狗報”是由訓練有素的狗來代替人傳遞汛情;“步報”則是人工步行傳遞汛情。

出現汛情,除了奏報上級和朝廷,還要及時告知災區民眾,在沒有現代通訊設施的古代,有哪些可行的手段?明朝著名治河專家潘季馴總結出的一套方法是:如果出現險情,要立即懸旗、掛燈、敲鑼,發出緊急搶救信號,提醒搶修,安排群眾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