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大快時尚品牌上半年開店157家 近一半門店落戶新開業購物中心

2017年過去一半,快時尚品牌在國內依舊保持著高速擴張步伐!據贏商網不完全統計,包括C&A、Forever 21、GAP、H&M、MJstyle、MUJI(無印良品)、NEW LOOK、UNIQLO(優衣庫)、UR、ZARA在內的十大快時尚品牌,上半年在內地共開了157家新店,分佈全國21個省58個城市,

與2016年同期135家相比,增長了16%。(文末附詳細表格)

本土快時尚品牌MJstyle勢頭不減,以37家新店領跑;日本優衣庫不甘示弱,新增34家排第二位,在國際快時尚品牌中處領先地位;NEW LOOK新開24家排第三,接著是H&M 21家,MUJI 12家,ZARA 7家,Forever 21和GAP分別2家和1家,C&A暫無監控到拓展資訊。

與去年上半年相比,

MJstyle、NEW LOOK今年明顯加快了開店速度,優衣庫、H&M、UR、MUJI、ZARA、Forever 21則變化不大,按著自己的節奏穩定拓展,這說明在市場唱衰的環境下,快時尚擴張似乎並未受太大影響。另外,GAP、C&A則疲態凸顯,在華拓展陷入“停滯”。

48%門店選址上半年新開業購物中心

據統計,共有75家快時尚門店選址在上半年新開業購物中心,門店數量約占48%。並且,多個快時尚品牌集群進入同一家購物中心情況普遍。如鄭州CityOn熙地港同時集齊H&M、優衣庫、ZARA、Forever 21,

西安西鹹萬象城有H&M、優衣庫、UR、NEW LOOK等,說明目前快時尚仍是購物中心招商青睞的重點業態,且占比不小。

華東、華南領先 西北拓展空間大

華東區新增53家門店排第一,約占34%;華南區依託廣州、深圳兩個一線城市的優勢發揮,共吸引33家快時尚門店,約占21%;華中、華北不相上下,

分別新增25、24家。值得一提的是,以往不受快時尚品牌青睞的西北地方此次新增了12家門店,超越西南、東北地區。進駐的品牌為MJstyle、優衣庫、H&M、NEW LOOK,選址大多位於西安新開業購物中心,如西鹹萬象城、西安益田假日世界。這說明隨著當前一二線購物中心市場越來越飽和,西北商業地產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對於一般選址於購物中心開店的快時尚品牌來說,西北地方有著很大的拓展空間。

中西部省會城市市場空白慢慢被填補

新店分佈的省份(含直轄市)前十為廣東、浙江、江蘇、上海、湖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

分佈特點與區域相似,主要為華東、華南,其次是華中、華北、西北。其中,上海、北京、天津、重慶四大直轄市共新增門店23家,約占15%。

另外,一線城市有35家門店——深圳15家、上海12家、廣州5家、北京3家。深圳領先,得益於上半年新開業標杆購物中心吸引力較強,包括山益田假日世界、深圳來福士廣場等。省會城市(不含一線及直轄市)有54家新店,西安、太原、鄭州等地越來越受快時尚品牌青睞,也說明了隨著東部發達地區市場越來越飽和,快時尚正慢慢聚焦市場尚存較多空白的中西部區域,未來三四線城市也將成為快時尚拓展的主戰場。

快時尚業績增長普遍放緩 “受超快時尚”和“慢時尚”雙重夾擊

目前,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的快時尚市場增速正在放緩。財報資料顯示,H&M4月銷售額同比增長了7 %,但卻低於全年增長目標;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2016財年毛利為132.79億歐元,毛利率創8年來新低。GAP第一季度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亞洲地區銷售額錄得最大的跌幅,且除了在北美市場大量關店,其在日本的門店數量也在大幅減少......

上半年,ZARA關閉了國內最大旗艦店,C&A也關了其全國首家旗艦店,這預示著快時尚品牌的日子正慢慢變得不好過,原因或在於盜版大牌的吸引力慢慢失效,消費升級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使消費者對服飾的品質越來越重視,某些品牌產品和行銷跟不上國內市場等。

一方面是業績放緩,另一方面快時尚品牌正受到“超快時尚”和“慢時尚”雙重夾擊。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如ASOS、Boohoo的歐洲線上零售品牌以“超快時尚”(ultra fast fashion)爭奪消費者,它們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更短,固定時間內更新的產品更多,從業績上直接“碾壓”傳統快時尚品牌,ASOS和Boohoo的同店銷售額增速分別保持在30%和40%以上。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主打慢時尚概念的品牌,如 Everlane、Zady、Cuyana、Of a Kind等,也為那些開始自省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市場被進一步瓜分。

積極拓展新業務 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日漸頹廢的業績,快時尚品牌也在積極嘗試新領域,有的涉足美妝,有的在家居界發展得風生水起,也有的開起了餐廳、酒店。

比如ZARA 旗下的家居品牌ZARA HOME今年5月5日在上海開出了亞洲最大旗艦店,也是其在中國市場的第35家門店。2003年創立的ZARA HOME是集團增長最快的品牌,2016年全球銷售額7.74億歐元,同比增長16%。此外,H&M也涉足家居品類,部分店鋪裡會售賣家居用品。

Forever 21 宣佈開設獨立於銷售服裝門店外的美妝綜合零售店,名為Riley Rose,主打美妝和生活方式產品;Riley Rose的目標消費者群體將是千禧一代。早在2009年,Forever 21就推出了自有彩妝品牌Love & Beauty,2014年又推出了定位較高的F21 Premium。同樣涉足美妝業務的還有H&M、MUJI、Bershka等。

6月,無印良品的“MUJI Diner”在上海開業,早前MUJI就曾推出咖啡、簡餐、麵包,命名為“MUJI Café&Meal”,另外一個新業態MUJI Hotel年底也將在中國深圳開出全球首店,諸如此類跨界售賣生活方式生活有望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附十大快時尚品牌上半年內地開店表格

也說明了隨著東部發達地區市場越來越飽和,快時尚正慢慢聚焦市場尚存較多空白的中西部區域,未來三四線城市也將成為快時尚拓展的主戰場。

快時尚業績增長普遍放緩 “受超快時尚”和“慢時尚”雙重夾擊

目前,中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的快時尚市場增速正在放緩。財報資料顯示,H&M4月銷售額同比增長了7 %,但卻低於全年增長目標;ZARA母公司Inditex集團2016財年毛利為132.79億歐元,毛利率創8年來新低。GAP第一季度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亞洲地區銷售額錄得最大的跌幅,且除了在北美市場大量關店,其在日本的門店數量也在大幅減少......

上半年,ZARA關閉了國內最大旗艦店,C&A也關了其全國首家旗艦店,這預示著快時尚品牌的日子正慢慢變得不好過,原因或在於盜版大牌的吸引力慢慢失效,消費升級和健康的生活理念使消費者對服飾的品質越來越重視,某些品牌產品和行銷跟不上國內市場等。

一方面是業績放緩,另一方面快時尚品牌正受到“超快時尚”和“慢時尚”雙重夾擊。研究報告顯示,越來越多如ASOS、Boohoo的歐洲線上零售品牌以“超快時尚”(ultra fast fashion)爭奪消費者,它們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更短,固定時間內更新的產品更多,從業績上直接“碾壓”傳統快時尚品牌,ASOS和Boohoo的同店銷售額增速分別保持在30%和40%以上。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主打慢時尚概念的品牌,如 Everlane、Zady、Cuyana、Of a Kind等,也為那些開始自省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市場被進一步瓜分。

積極拓展新業務 尋找新的增長點

面對日漸頹廢的業績,快時尚品牌也在積極嘗試新領域,有的涉足美妝,有的在家居界發展得風生水起,也有的開起了餐廳、酒店。

比如ZARA 旗下的家居品牌ZARA HOME今年5月5日在上海開出了亞洲最大旗艦店,也是其在中國市場的第35家門店。2003年創立的ZARA HOME是集團增長最快的品牌,2016年全球銷售額7.74億歐元,同比增長16%。此外,H&M也涉足家居品類,部分店鋪裡會售賣家居用品。

Forever 21 宣佈開設獨立於銷售服裝門店外的美妝綜合零售店,名為Riley Rose,主打美妝和生活方式產品;Riley Rose的目標消費者群體將是千禧一代。早在2009年,Forever 21就推出了自有彩妝品牌Love & Beauty,2014年又推出了定位較高的F21 Premium。同樣涉足美妝業務的還有H&M、MUJI、Bershka等。

6月,無印良品的“MUJI Diner”在上海開業,早前MUJI就曾推出咖啡、簡餐、麵包,命名為“MUJI Café&Meal”,另外一個新業態MUJI Hotel年底也將在中國深圳開出全球首店,諸如此類跨界售賣生活方式生活有望成為新的業績增長點。

附十大快時尚品牌上半年內地開店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