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鮮為人知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賢孝》

“石榴子開花,花不開,姨娘嘛教子女賢良”相信很多喜歡民謠的網友們對於西北民謠音樂人蘇陽印象深刻,他的專輯《賢良》也是民謠屆不可多得的經典專輯。蘇陽創作這部專輯的時候就大量的吸收了很多西北民間的音樂形式,

其中涼州賢孝這種音樂形式就對這部專輯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涼州賢孝又稱“涼州勸善書”,是流布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鄉及毗鄰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縣部分地區的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曲藝說書形式。據相關史料,它形成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

歷史上涼州賢孝的演唱者多為盲人,師徒相承,

口傳心授。其內容主要以表演英雄賢士、烈婦淑女、孝子賢孫、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為主,寓隱惡揚善、喻時勸世、因果報應、為賢盡孝等宗旨於其中,故名“賢孝”。

涼州賢孝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自行伴奏說唱,即說白、誦唱和伴奏一般都由一人完成,

也有兩大三人共同完成的情況。唱詞語言以涼州方言為主,通俗易懂,幽默風趣。表演中,藝人們邊與聽眾交流,邊有即興發揮,往往妙語連珠。

涼州賢孝的音樂唱腔十分豐富,並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曲牌,既有“涼州雜調”,又吸收了地方民歌的曲調,融匯化用,

自成一格。從音樂形式上來說涼州賢孝和陝北的刮大風有些許相似之處,在樂器選擇上都以三弦和二胡為主。但相比於刮大風以抒情為主,涼州賢孝往往在故事敘述上跟下工夫。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個時期以來,涼州賢孝的聽眾基礎正在逐漸失去,演出也沒有了固定的場所,加之藝人隊伍青黃不接,生存面臨考驗,這個古老曲藝形式的發展舉步維艱,急需扶持保護。

目前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國家級非遺重點保護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