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乾隆不讓江蘇人做狀元,用陝西人代替做狀元,山東人不服寫出千古絕對刁難

導讀: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度創建于隋朝,此後一直是歷朝歷代選拔官員的重要途徑。

清朝時期科舉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考上院試的就是我們俗稱的秀才;考中鄉試的是舉人;考上會試為貢士;考上最後的殿試,就成為了進士,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金榜題名”。

清朝的殿試,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作為全國考試的第一名,狀元都是要由皇帝欽點的。按照清朝慣例,呈送給皇帝的考試卷都是由監考大臣看過之後,

他們認為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誰的圈多,誰就排在前面。前十本要呈交皇帝親自審查。而閱卷大臣會將他們選定的第一名放在最上面,皇帝一般都會直接拿起第一個,宣佈為狀元。接下來拿的就是榜眼、探花,以此類推。慣例都是如此,可在乾隆當皇帝的時候,有一年乾隆就沒有選擇大臣提議的狀元,而是親自點名選了另外的狀元。

根據史書記載,乾隆二十六年的會試,由陝西人尹繼善主持,尹繼善是劉墉的學生,曾經四任兩江總督,是乾隆時期的重臣。考試結束之後,尹繼善等監考官準備推薦的狀元是江蘇人趙翼。可卷子送到乾隆面前之後,乾隆覺得江蘇省出的狀元太多了,此時的乾隆正想在北方選撥人才。

當時乾隆很欣賞尹繼善手下的幕僚陝西人王傑寫的文章,就問尹繼善:“你們陝西有狀元嗎?”“王傑這個人怎麼樣?”意思是想取王傑作為狀元。

尹繼善自然順水推舟,於是改取王傑為狀元,王傑也成為清朝開國第一名陝西狀元。而原本選定的趙翼被選為探花,為此趙翼始終耿耿於懷。但科舉要服從政治,這是明擺著的道理。

當王傑被乾隆破格選為狀元之後,自認為是孔孟之鄉的山東學子們很不服氣,紛紛上書表示皇帝選拔不公平,認為王傑才學不如山東學子。甚至搬出孔子、孟子出對聯考王傑,山東學子出的上聯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王傑也不示弱,當即對答道:“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統在西秦。”

王傑不僅對出了這副千古絕對,也贏得了山東學子的尊敬,也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後,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出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是乾隆時和珅為數不多的對手。

王傑不僅對出了這副千古絕對,也贏得了山東學子的尊敬,也反映了王傑的文才確有過人之處。王傑中狀元後,初在南書房當值,後經多次升遷,出任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總理禮部,是乾隆時和珅為數不多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