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胤礽毀在有毒的愛,胤禩敗在越位要愛,胤禵錯在癡妄自愛,胤禛贏在哪裡(二)

接著上一集繼續說,讓我們來分析胤禩。

人世間最複雜的東西,

莫過於人的感情。並不是高富帥就一定是萬人迷,並不是胖姑娘就找不到好老公。每個人都天生自帶磁場,吸引與排斥,跟刷臉刷卡沒太大關係。

那麼,康熙喜歡胤禩嗎?答案是喜歡,但這種喜歡是有限度的。也就是“這狗兒還行”,不遭嫌棄,有點意外,但又不寄予厚望的那種。也可以這麼說,胤禩從來就沒進過皇帝名冊中的後備幹部序列,始終就是個編餘打醬油。

恰恰胤禩蒙在鼓裡,

他不知道康熙的底牌,他以為自己也站在相同的起跑線上,他拼命奔跑,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快到終點時裁判說你OUT了。

胤禩,嚴格來說,就是一個悲劇。

有時候,我們總被命運的雙手捉弄,但追根溯源我們之前是被盲目自信遮迷雙眼。我們覺得自己行,

我們能夠人定勝天,像《人民的民義》祈同偉那樣勝天半子。作者周梅森早就在祈同偉的名字上設了坑---祈求能夠同樣偉大,祈求只能是祈求,能夠嗎?不能。祈同偉面對命運的魔掌,在撞過南牆之後,只能選擇驚天一跪,他跪的是命運的翻轉,絕不是梁璐。

皇帝是虛榮的,迷信的,也是世俗的。即使英明神武的康熙,也不會輕易選取一個身份低賤的女人的孩子作為繼承人。

這就是胤禩的命運密碼,他永遠擺脫不了。

胤禩的親生母親,出身辛者庫,她是清朝200餘年出身最低的妃嬪,她是浣衣局洗衣奴衛氏。也許是她年青貌美,也許真的是身有異香,反正康熙和她春風一度,結果就生下個胤禩。衛氏,至到康熙三十九年才被封為良嬪。

也就是說直到胤禩長到19歲,他的母親才沾他的光得以晉升,之前一直是默默無聞的答應常在之類的低等存在。

和皇太子胤礽相比,胤禩簡直就是血統低賤。胤礽是皇后親生的嫡長子,是貴族血統。而胤禩只是一個包衣奴才的胚子,這樣的出身在大清帝國如日中天的時候,怎麼可能拿得出手、說得過去呢?更何況康熙的兒子眾多呢!

出身,就是出身,出身是多麼可怕的字眼兒。

因為我們沒有帝都戶口,所以我們很難考上北大清華。因為我們沒有身居高位的爺爺爸爸,所以我們很難端上公家的碗。因為我們沒有佔據食物鏈高端的七大姑八大姨,所以我們只能屈居末位幹最累的活兒。

這是社會基本規律,何必抱怨,認命就好。可惜,胤禩不認命,他有德有才有實力,為什麼不抗爭?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于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

這令康熙大感意外,他才發現胤禩已經羽翼豐滿,已經達到向他叫板的程度。康熙一定很惱火,本來後備幹部名單中沒有你,你非要上躥下跳串聯民意向領導施壓、給領導找難題,領導能不窩心?

胤禩不勤奮、不賢良、不優秀嘛?絕不是,一個皇子能得到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擁戴,他能差到哪裡去?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胤禩的表現肯定足夠服眾,否則怎能出現一邊倒的形勢?當時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擁戴胤禛呢?這說明了什麼?

歷史,永遠為勝利者粉飾頌歌。《雍正王朝》說胤禩不幹實事,不顧朝廷安慰,只專注邀買人心,這又如何可能呢?

胤禩拼命表現,希望能得到父親的愛,可惜當標籤打上,愛連施捨都很奢侈。當胤禩被打擊後,大病一場,而他的父皇康熙的表現是“十分冷漠”。康熙不愛他,胤禩你又何必強求呢?

胤禩沒有錯,他錯就錯在自己太優秀,錯就錯在自己根不正苗不紅。

何必抱怨,認命就好。可惜,胤禩不認命,他有德有才有實力,為什麼不抗爭?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于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說要在諸阿哥中選擇皇儲,一定聽從大家推舉的建議。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

這令康熙大感意外,他才發現胤禩已經羽翼豐滿,已經達到向他叫板的程度。康熙一定很惱火,本來後備幹部名單中沒有你,你非要上躥下跳串聯民意向領導施壓、給領導找難題,領導能不窩心?

胤禩不勤奮、不賢良、不優秀嘛?絕不是,一個皇子能得到滿朝文武大臣的一致擁戴,他能差到哪裡去?都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胤禩的表現肯定足夠服眾,否則怎能出現一邊倒的形勢?當時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擁戴胤禛呢?這說明了什麼?

歷史,永遠為勝利者粉飾頌歌。《雍正王朝》說胤禩不幹實事,不顧朝廷安慰,只專注邀買人心,這又如何可能呢?

胤禩拼命表現,希望能得到父親的愛,可惜當標籤打上,愛連施捨都很奢侈。當胤禩被打擊後,大病一場,而他的父皇康熙的表現是“十分冷漠”。康熙不愛他,胤禩你又何必強求呢?

胤禩沒有錯,他錯就錯在自己太優秀,錯就錯在自己根不正苗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