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接過“好八連”的鋼槍——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三十五年傳遞精神火炬記事

點擊上方“人民武警”可訂閱哦!

接過“好八連”的鋼槍

武警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三十五年傳遞精神火炬記事

記者 | 肖福恒、賈景峰、朱博、陳 超

好八連,天下傳,

為什麼?意志堅。

為人民,

幾十年,

拒腐蝕,永不沾。

這首《八連頌》是毛澤東於1963年8月1日寫給“南京路上好八連”的雜言詩。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好八連的精神一直被後人傳承。1982年,上海總隊一支隊十中隊接過“好八連”的槍,繼續高擎“好八連”精神的火炬。

“七一”前夕,“大功三連”來了,成武縣中隊來了,“南京路上好八連”也來了,他們追尋“好八連”精神在這裡薪火相傳的足跡,探尋中隊官兵持續賦予“好八連”精神新內涵的時代意蘊。

在中隊榮譽室,他們看到“全國公民道德建設先進集體”“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全國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集體”等11項國家級榮譽,看到中隊29次分別榮立集體一、二、三等功的錦旗。

1

恪守“政治好,稱第一”的信念——

站在“一大”會址這個政治地標上,一批穿軍裝的“新青年”成為紅色故事的傳播者

青磚黛瓦石庫門,是“一大”會址的鮮明標識。96年前,13名代表為了一個共同信念,

不顧生死彙聚於此,中國革命從此翻開新的篇章。

與之隔街相望的十中隊,在紅色光芒的照耀下,官兵忠誠信念的種子也在這裡萌發,成為紅色故事的傳播者。

“各位觀眾,歡迎到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參觀……”走進位於興業路76號的“一大”會址紀念館,解說員熟練、準確的介紹總能引得參觀者嘖嘖稱讚。這些穿著軍裝的義務講解員,就是十中隊的戰士。

十中隊戰士在中共“一大”會址為小朋友們介紹黨史

給人薪火者必懷火炬。四級警士長馬雙龍是“一大”會址紀念館第一批義務講解員,雖說是義務講解,但拿到這個“上崗證”也非易事。馬雙龍只有初中文化水準,為了拿到義務講解資格證,可謂下足了功夫。從《開天闢地》《中國革命史》到《毛澤東選集》,

他閱讀黨史知識書籍200餘冊,寫下記錄卡片3000多張。馬雙龍感慨地說:“掌握党的知識越豐富,政治信念就越堅定,解說起來就越自信。”

傳播紅色故事,橄欖綠在“一大”會址這個政治地標中成了常青色。19年來,在馬雙龍的影響下,中隊先後培養出57名戰士講解員,接待觀眾5030批,逾60萬名訪客在戰士聲音裡品咂來路,聆聽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初心。

2015年歲尾,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集體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上海是“復興之路”京外展的第一站,展覽將於2016年3月12日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布展時間緊、要求高,解說內容多,負責承辦這項活動的“一大”會址紀念館頗為著急。情急之下,館長張黎明向十中隊求援。

指導員程巍果斷接下任務,可電話一掛,頓感壓力巨大:15天必須熟練背誦3.4萬字的解說詞。作為資歷最深的講解員,下士蔡晨華拍著胸脯對程巍說:“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義不容辭,雖然壓力大,但信念支撐的力量更大。”此後,蔡晨華和14名講解員晝夜不舍,憑藉在“一大”會址紀念館義務講解積累下來的速記經驗,僅用10天就熟記解說內容。開展前一天,張黎明驗收考核,官兵不僅對講稿內容對答如流,甚至一些講稿未涉及的知識也能娓娓道來。

“復興之路”巡展大獲成功,6名戰士24天講解351批次,接待參觀者近6萬人。

2

錘煉“軍事好,如霹靂”的能力——

站在世界經貿“晴雨錶”的大上海,一批批機敏靈動的忠誠衛士成為維護穩定的“壓艙石”

有人說,多元思潮彙聚的大上海就是一張“晴雨錶”,這裡刮起一陣風,就會在國際上掀起“三尺浪”。

2010年10月8日,世博會維德角國家館日。上午10時23分,擔負升旗任務的戰士張軍瀚準時站上國旗台做最後的準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此時,出席儀式的維德角總統皮雷斯正走向會場,臨時更改場地已不可能。

國旗班為世博會國家館日升旗

10時30分,維德角國歌準時奏響,雨聲雷聲音樂聲交織在一起。暴風雨迷住了雙眼,張軍瀚數著把數往上拉。維德角國旗越升越高,張軍瀚手中的繩子突然變緊,他意識到繩索可能相互纏繞在一起。來不及多想,他左手用力拽拉,右手不停抖繩,雙手虎口被鋼絲繩子磨破,血水夾在雨水裡順著繩子往下流……最後國歌畢、旗到頂,分秒不差。現場一位瞭解來龍去脈的外交翻譯人員說:“武警旗手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毋庸置疑,無愧於世博旗手的稱號。”

駐守十裡洋場,巡邏南京路上。中隊官兵長期在聚光燈下執勤,在放大鏡下站崗。每一次應對危情險局,都像是化解一次輿論炒作和外交事件。2015年4月17日,在西藏中路九江路口,一名男子手持折疊刀,在擁擠的人流中四處揮砍,突如其來的暴行讓人們尖叫著四散奔逃。

分秒之間,危情之下,班長李春雷頭腦十分冷靜:必須儘快制服施暴者。面對施暴者,李春雷看準時機,趁其不備,一招卷腕奪刀將其制服在地。隨後,配合公安幹警主動發聲,不給心懷不軌的境外媒體炒作機會。

雷鋒班照顧孤寡老人

“面對生死考驗,面對國家利益,無論何時都要挺身而出,哪怕犧牲生命。”這是中隊官兵共同的心聲。35年來,官兵們以超凡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處置各類突發事件472起,使許多容易產生“蝴蝶效應”的事件止於未萌,與駐地攜手創造出南京路惡性案件發案率始終為零的驕人業績。

3

永葆“為人民,幾十年”的本色——

站在世界矚目的“中華商業第一街”,一批批能兵巧匠成為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莊子·人間世》中曰:“作始也簡,將畢也钜。”意指某一事物開始時不起眼,但經過發展變化必將產生巨變。

董必武題詞 作始也簡,將畢也炬

1956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寫下這蒼勁有力的8個字。如今,這幅字的拓片被懸掛在中隊為民服務站內,砥礪官兵賡續愛民為民傳統,永葆本色不褪。

35年來,一茬茬官兵堅守著與人民群眾的約定,將每月20日定為為民服務日,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南京路街頭為民理髮、補鞋、修傘……時任指導員薛慶峰記得,剛開始在人民廣場設修鞋攤位時,一位中年人每次總會抱著一堆鞋子,早早來到攤位。一次,一位修傘的老大爺路過修鞋攤位,一眼認出修鞋男子,詫異地問:“你不是附近弄堂裡的修鞋匠嗎?”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補鞋

原來,這名中年人叫李永輝,他覺得中隊開展為民服務搶了他的生意,便把別人付錢讓他修的鞋拿到這裡,修好後再交給鞋主收取服務費。知曉情況後,薛慶峰說:“為民服務是為了傳承好八連精神,不能讓為人民服務的善意變了味!”李永輝抱著地上的鞋子,埋頭離開了。出乎意料的是,下月的活動李永輝又來了。和以前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來的不是舊鞋子,而是自己的修鞋工具,他決定“加盟”十中隊為民服務站。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理髮

“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隊官兵的忠誠信條。中隊官兵一以貫之播撒新風、傳遞文明,成了南京路上的道德航標。

十中隊戰士陰國君退伍後當上了大娘水餃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南京路分店的店長。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員工跟隨中隊官兵一起擺攤設點為民服務。如今,分公司每年都有140 多名員工參與無償獻血,數百名員工長期在金楊街道敬老院當義工。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修傘

德不孤,必有鄰。35年來,十中隊為民服務的傳統不斷影響著“左鄰右舍”,產生著巨大的輻射效應。目前,已有130多家單位的3000名志願者參加,累計做好事5萬餘件,服務物件20余萬人次,成為南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

夯實“拒腐蝕,永不沾”的定力——

站在喧囂繁華的上海灘,一批批“特殊材料”製成的戰士成為霓虹燈下新一代

1949年5月,反動勢力叫囂:解放軍紅著進去、黑著出來。然而,面對閃爍霓虹,解放軍堅守底線不動搖,夜宿馬路不擾民,贏得了百姓信賴。

如今,大上海已沒有往昔的明槍暗箭策反,但香風毒霧的侵蝕從未停止。中隊官兵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挺立南京路上,譜寫出一個個拒腐防變的感人故事。

國旗班南京路巡邏

南京路寸土寸金。中隊進駐初始,就有腰纏萬貫的商賈找到中隊幹部,想以每月1000元的價格,租借中隊兩間空房作為臨時倉庫存放物資。個別戰士心有所動,建議中隊能答應下來,用租金來改善中隊硬體設施。時任中隊指導員夏光榮斷然拒絕:“軍人和商人是平行線,不能有交集!”隨後,中隊趁機開展了艱苦奮鬥系列教育,進一步夯實了“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定力。

矗立改革潮頭,浸潤多元文化,新時期,中隊官兵面臨的拉攏誘惑也越來越多。2011年1月2日晚上,班長楊澤楠奉命協助公安機關抓捕犯罪嫌疑人。在一處弄堂口,楊澤楠將嫌疑人逼入死路,嫌疑人見逃跑無望,掏出一疊百元大鈔乞求道:“錢都是你們的,放我一條生路吧!”面對誘惑,楊澤楠毫不動搖,果斷將其扭送歸案,當場繳獲管制刀具2把,贓款3.8萬餘元。

霓虹初上,南京路川流不息,身著禮賓服的國旗班戰士格外吸睛。2016年國慶日,正在南京路巡邏的國旗班班長蘇生為一位姑娘指路後,對方突然塞給他一張紙條,然後轉身迅速離開。緩過神來的蘇生定睛一看,紙條上寫著姑娘的聯繫方式。回到中隊,戰友們起哄:“班長都單身這麼久了,該找個女朋友了。”聽到戰友的好言相勸,蘇生微笑著說:“巡邏南京路為的是守護一方安寧,不是去相親的,這件事就當作一個美好的回憶吧。”

雷鋒班照顧駐地孤寡老人

南京路上學八連,霓虹燈下新一代。35年來,中隊官兵珍視來之不易的榮譽,夯實政治定力,嚴守政治防線,無一人被拉攏侵蝕,昂首挺立在拒腐蝕、永不沾的道德高地上。當年拍攝《霓虹燈下的哨兵》的電影導演王蘋深入中隊生活後,專門為戰士們製作了一部《霓虹燈下新一代》的動畫片;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松老人則把68年前設計的五星紅旗永久地留給中隊國旗班。這些,成為中隊官兵奮進的精神源泉。

下士蔡晨華拍著胸脯對程巍說:“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義不容辭,雖然壓力大,但信念支撐的力量更大。”此後,蔡晨華和14名講解員晝夜不舍,憑藉在“一大”會址紀念館義務講解積累下來的速記經驗,僅用10天就熟記解說內容。開展前一天,張黎明驗收考核,官兵不僅對講稿內容對答如流,甚至一些講稿未涉及的知識也能娓娓道來。

“復興之路”巡展大獲成功,6名戰士24天講解351批次,接待參觀者近6萬人。

2

錘煉“軍事好,如霹靂”的能力——

站在世界經貿“晴雨錶”的大上海,一批批機敏靈動的忠誠衛士成為維護穩定的“壓艙石”

有人說,多元思潮彙聚的大上海就是一張“晴雨錶”,這裡刮起一陣風,就會在國際上掀起“三尺浪”。

2010年10月8日,世博會維德角國家館日。上午10時23分,擔負升旗任務的戰士張軍瀚準時站上國旗台做最後的準備。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此時,出席儀式的維德角總統皮雷斯正走向會場,臨時更改場地已不可能。

國旗班為世博會國家館日升旗

10時30分,維德角國歌準時奏響,雨聲雷聲音樂聲交織在一起。暴風雨迷住了雙眼,張軍瀚數著把數往上拉。維德角國旗越升越高,張軍瀚手中的繩子突然變緊,他意識到繩索可能相互纏繞在一起。來不及多想,他左手用力拽拉,右手不停抖繩,雙手虎口被鋼絲繩子磨破,血水夾在雨水裡順著繩子往下流……最後國歌畢、旗到頂,分秒不差。現場一位瞭解來龍去脈的外交翻譯人員說:“武警旗手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毋庸置疑,無愧於世博旗手的稱號。”

駐守十裡洋場,巡邏南京路上。中隊官兵長期在聚光燈下執勤,在放大鏡下站崗。每一次應對危情險局,都像是化解一次輿論炒作和外交事件。2015年4月17日,在西藏中路九江路口,一名男子手持折疊刀,在擁擠的人流中四處揮砍,突如其來的暴行讓人們尖叫著四散奔逃。

分秒之間,危情之下,班長李春雷頭腦十分冷靜:必須儘快制服施暴者。面對施暴者,李春雷看準時機,趁其不備,一招卷腕奪刀將其制服在地。隨後,配合公安幹警主動發聲,不給心懷不軌的境外媒體炒作機會。

雷鋒班照顧孤寡老人

“面對生死考驗,面對國家利益,無論何時都要挺身而出,哪怕犧牲生命。”這是中隊官兵共同的心聲。35年來,官兵們以超凡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處置各類突發事件472起,使許多容易產生“蝴蝶效應”的事件止於未萌,與駐地攜手創造出南京路惡性案件發案率始終為零的驕人業績。

3

永葆“為人民,幾十年”的本色——

站在世界矚目的“中華商業第一街”,一批批能兵巧匠成為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莊子·人間世》中曰:“作始也簡,將畢也钜。”意指某一事物開始時不起眼,但經過發展變化必將產生巨變。

董必武題詞 作始也簡,將畢也炬

1956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寫下這蒼勁有力的8個字。如今,這幅字的拓片被懸掛在中隊為民服務站內,砥礪官兵賡續愛民為民傳統,永葆本色不褪。

35年來,一茬茬官兵堅守著與人民群眾的約定,將每月20日定為為民服務日,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南京路街頭為民理髮、補鞋、修傘……時任指導員薛慶峰記得,剛開始在人民廣場設修鞋攤位時,一位中年人每次總會抱著一堆鞋子,早早來到攤位。一次,一位修傘的老大爺路過修鞋攤位,一眼認出修鞋男子,詫異地問:“你不是附近弄堂裡的修鞋匠嗎?”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補鞋

原來,這名中年人叫李永輝,他覺得中隊開展為民服務搶了他的生意,便把別人付錢讓他修的鞋拿到這裡,修好後再交給鞋主收取服務費。知曉情況後,薛慶峰說:“為民服務是為了傳承好八連精神,不能讓為人民服務的善意變了味!”李永輝抱著地上的鞋子,埋頭離開了。出乎意料的是,下月的活動李永輝又來了。和以前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來的不是舊鞋子,而是自己的修鞋工具,他決定“加盟”十中隊為民服務站。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理髮

“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中隊官兵的忠誠信條。中隊官兵一以貫之播撒新風、傳遞文明,成了南京路上的道德航標。

十中隊戰士陰國君退伍後當上了大娘水餃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南京路分店的店長。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員工跟隨中隊官兵一起擺攤設點為民服務。如今,分公司每年都有140 多名員工參與無償獻血,數百名員工長期在金楊街道敬老院當義工。

十中隊官兵在南京路街頭為民修傘

德不孤,必有鄰。35年來,十中隊為民服務的傳統不斷影響著“左鄰右舍”,產生著巨大的輻射效應。目前,已有130多家單位的3000名志願者參加,累計做好事5萬餘件,服務物件20余萬人次,成為南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

夯實“拒腐蝕,永不沾”的定力——

站在喧囂繁華的上海灘,一批批“特殊材料”製成的戰士成為霓虹燈下新一代

1949年5月,反動勢力叫囂:解放軍紅著進去、黑著出來。然而,面對閃爍霓虹,解放軍堅守底線不動搖,夜宿馬路不擾民,贏得了百姓信賴。

如今,大上海已沒有往昔的明槍暗箭策反,但香風毒霧的侵蝕從未停止。中隊官兵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挺立南京路上,譜寫出一個個拒腐防變的感人故事。

國旗班南京路巡邏

南京路寸土寸金。中隊進駐初始,就有腰纏萬貫的商賈找到中隊幹部,想以每月1000元的價格,租借中隊兩間空房作為臨時倉庫存放物資。個別戰士心有所動,建議中隊能答應下來,用租金來改善中隊硬體設施。時任中隊指導員夏光榮斷然拒絕:“軍人和商人是平行線,不能有交集!”隨後,中隊趁機開展了艱苦奮鬥系列教育,進一步夯實了“拒腐蝕,永不沾”的政治定力。

矗立改革潮頭,浸潤多元文化,新時期,中隊官兵面臨的拉攏誘惑也越來越多。2011年1月2日晚上,班長楊澤楠奉命協助公安機關抓捕犯罪嫌疑人。在一處弄堂口,楊澤楠將嫌疑人逼入死路,嫌疑人見逃跑無望,掏出一疊百元大鈔乞求道:“錢都是你們的,放我一條生路吧!”面對誘惑,楊澤楠毫不動搖,果斷將其扭送歸案,當場繳獲管制刀具2把,贓款3.8萬餘元。

霓虹初上,南京路川流不息,身著禮賓服的國旗班戰士格外吸睛。2016年國慶日,正在南京路巡邏的國旗班班長蘇生為一位姑娘指路後,對方突然塞給他一張紙條,然後轉身迅速離開。緩過神來的蘇生定睛一看,紙條上寫著姑娘的聯繫方式。回到中隊,戰友們起哄:“班長都單身這麼久了,該找個女朋友了。”聽到戰友的好言相勸,蘇生微笑著說:“巡邏南京路為的是守護一方安寧,不是去相親的,這件事就當作一個美好的回憶吧。”

雷鋒班照顧駐地孤寡老人

南京路上學八連,霓虹燈下新一代。35年來,中隊官兵珍視來之不易的榮譽,夯實政治定力,嚴守政治防線,無一人被拉攏侵蝕,昂首挺立在拒腐蝕、永不沾的道德高地上。當年拍攝《霓虹燈下的哨兵》的電影導演王蘋深入中隊生活後,專門為戰士們製作了一部《霓虹燈下新一代》的動畫片;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松老人則把68年前設計的五星紅旗永久地留給中隊國旗班。這些,成為中隊官兵奮進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