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水日,濱江居民許下心願:期待大閘蟹重回黃浦江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也是“中國水周”首日。今天上午,來自上海徐匯、黃浦兩區的200餘名志願者聚集在徐匯濱江規劃展示中心,開展“我的城市我的河”主題宣傳活動。

家住龍華港附近的居民黃穎方在活動現場告訴記者,

小時候黃浦江周邊的河水又清又澈,河裡時常能見到活蹦亂跳的魚兒,每到潮汛,自己和小夥伴還會到黃浦江邊撿大閘蟹,留下了許多兒時美好的回憶。“然而,隨著工業發展,水漸漸不再清澈,大閘蟹開始不見蹤影,河流失去了往日的美麗……”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徐匯”之名更是承載著“徐徐清流匯浦江”的美好願景。徐匯區建交委副主任徐檳表示,

徐匯緊鄰黃浦江,水網密佈,共有42條河道,總長67公里。2016年,徐匯以上海全市“五違四必”整治為契機,拆除河岸違建100多處,封堵河道違規排污口超過40處。相關街鎮和部門通過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完成了春申港、三友河2條黑臭水體的治理,積存多年的河道黑臭得以消除。

根據今年3月發佈的《上海資源環境發展報告(2017)》,2014年以來上海水質總體穩中趨好,但地表水質總體仍不能滿足功能區要求。2015年上海全市水環境品質考核水質達成率僅46.6%,中心城區水質遜於郊區。同時,上海城鎮化率已達89.6%,遠高於全國54.77%這一平均水準,城鎮化發展迅速,人口大量導入積聚,使得廢污水排放量持續增長,但汙水處理能力卻遠低於發達國家同等規模城市。

因此,在2015年發佈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畫》(“水十條”)基礎上,建立水環境“品質-容量-總量”的內在耦合關係,形成“水源地-供水-排水-治汙-回用”的綜合管理體系,從源頭阻斷污染成為上海提升河道水質的關鍵。但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大,臨河而建的構築物多,河床硬化現象突出,加之引調水源含沙量大,河道泥沙沉積顯著,沿河生活垃圾傾倒又屢見不鮮,無疑都加劇了河道污染負荷和淤積程度。

去年起,徐匯在康健街道、長橋街道、田林街道等地試點河道水體生態修復,利用岸帶修復、生態淨化、人工增氧等“三步走”方式,首先對原有硬化河岸進行改造,通過恢復岸線和水體的自然淨化功能,強化水體污染治理效果。

採用人工濕地、生態浮島、水生植物種植等技術方法,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態系統有效去除水體中的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通過生態系統恢復與系統構建,持續去除水體污染物,改善河道生態環境和景觀。最後,利用跌水、噴泉、射流等各類曝氣形式,提升水體的溶解氧水準,加大區域水體流動。

徐檳表示,經過近半年的整治,包括徐匯在內的上海中心城區水質均有所提升,但社會對生態水系的環保意識還需加強,破壞河道堤防、污染河道環境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在活動現場,200餘名志願者沿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途徑徐匯濱江規劃展示中心、海事塔、豐谷路廣場等地標徒步近4公里,以實際行動向市民倡議:保護母親河,向污染河道的行為說“不”。

同時,在漕河涇港,徐匯水務工作人員還現場種植了香菇草、昌蒲等水生植物。徐匯區市政和水務管理署署長沈秀觀介紹,根據不同河道的景觀需求,徐匯正通過採用種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生態淨化手段,改善水環境和河道水面景觀。

“城市內每一條河流都是鮮活的生命體,就像流淌在人體內的血管,必須加倍呵護,才能保證城市運行的暢達。” 黃穎方說,看到現在上海全市每一條河都有自己的“河長”,黃浦江兩岸的工廠碼頭逐漸被美術館、公共綠地、親水步道取代,相信通過一系列治理工程,有一天“大閘蟹和魚兒會重回黃浦江”。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堤防(泵閘)設施管理處、徐匯區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及黃浦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共同舉辦。

本文供圖:徐匯區政府、吳梅 攝

徐檳表示,經過近半年的整治,包括徐匯在內的上海中心城區水質均有所提升,但社會對生態水系的環保意識還需加強,破壞河道堤防、污染河道環境的現象仍時有發生。在活動現場,200餘名志願者沿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途徑徐匯濱江規劃展示中心、海事塔、豐谷路廣場等地標徒步近4公里,以實際行動向市民倡議:保護母親河,向污染河道的行為說“不”。

同時,在漕河涇港,徐匯水務工作人員還現場種植了香菇草、昌蒲等水生植物。徐匯區市政和水務管理署署長沈秀觀介紹,根據不同河道的景觀需求,徐匯正通過採用種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等生態淨化手段,改善水環境和河道水面景觀。

“城市內每一條河流都是鮮活的生命體,就像流淌在人體內的血管,必須加倍呵護,才能保證城市運行的暢達。” 黃穎方說,看到現在上海全市每一條河都有自己的“河長”,黃浦江兩岸的工廠碼頭逐漸被美術館、公共綠地、親水步道取代,相信通過一系列治理工程,有一天“大閘蟹和魚兒會重回黃浦江”。

本次活動由上海市堤防(泵閘)設施管理處、徐匯區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及黃浦區建設和交通管理委員會共同舉辦。

本文供圖:徐匯區政府、吳梅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