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認知做鬥爭

站在公司的鄰窗走廊,向外遠眺,遠處一片浩然祥和,孔子的那句“溫故而知新”突然從心底冒出來,似乎是某個讓自己心性盎然的情趣點再次觸發,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然而,不斷學習,我們是天天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嗎?我看不儘然,我們有時候是需要不斷學習以前學過的知識。我們在學習以前的知識時,雖然知識點沒有變化。然而,我們的經驗發生了變化,我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境遇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心性發生了變化,而且最為重要的是,這個世界本身也發生了變化。

因此,即使我們每次學習的是以前學過的知識,由於我們的思維世界已經完全改變,我們對同一個知識點的認知就完全不一樣了,因此,只要我們不斷學習以前的知識,我們總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穫,這大概就是溫故而知新的道理吧。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當人第二次進入這條河時,

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來的水流在流淌,世界總是“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西方的哲人在認知問題上總是有著相同的默契。

世界總是在不斷變化,為了改造世界、適應世界,我們需要不斷的認知世界,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認知做鬥爭!

人類所有的書卷,都是在告訴你,來,我告訴你這樣認識世界,另外一些書馬上站出來說,不,我來告訴你,你應該這樣認識世界。

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這個人告訴你,應該這樣認識世界,另外一個人會告訴你,不,你應該這樣認識世界。彼此之間鬥的不可開交。

時間也是如此,前段時間,你會這樣認識世界,過一段時間,時間在心底開始作怪,告訴自己,錯了,

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認識世界,甚至拿寫作來說,我此刻有這樣一個框架和想法,可是,當你真正完成一篇文章之後,你會發現早已面目全非,更多的時候,更像是一場意識流的儀式,你只是順勢而為,又能自圓其說而已。

在變與不變中,這個世界上其實一直是他本來的樣子,只是我們的心在動,我們的意念在改變,如王陽明所說: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也一直在改變,

而對世界的認知有相對穩固的,也有能輕易被改變的。我們只是在某時某刻,在認知上和這個世界達成了相對的協調而已。

在認知這個問題上,我多年的認識是:人的一生都是在和認知做鬥爭的過程中,不斷的轉換視野和角度,最終讓自己黑暗的思維世界變得通透,通透便能生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管是舊知識還是新知識。

而在我們的認識中,卻存在這樣一個偏見,總是覺得成年人年紀越長,我們的記憶力越來越差,學習的能力是不斷下降的。

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學習能力是越來越強的,人類大腦和潛意識在認知上的特異功能在於永久存儲,包括我們的實踐認知經驗的積累,都會在我們每次新的學習過程中蹦出來,我們對某些領域知識的認知就能增加更多的認知維度和情景,最終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反應速度會越來越快。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只可惜,在我們帶有偏見的認知觀中,越長大學習力越來越弱,最終助長了越長大變得越懶惰,從而失去了認知涅槃的機會。

最終讓自己黑暗的思維世界變得通透,通透便能生慧,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管是舊知識還是新知識。

而在我們的認識中,卻存在這樣一個偏見,總是覺得成年人年紀越長,我們的記憶力越來越差,學習的能力是不斷下降的。

而事實卻恰恰相反,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的學習能力是越來越強的,人類大腦和潛意識在認知上的特異功能在於永久存儲,包括我們的實踐認知經驗的積累,都會在我們每次新的學習過程中蹦出來,我們對某些領域知識的認知就能增加更多的認知維度和情景,最終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認識這個世界,我們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反應速度會越來越快。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只可惜,在我們帶有偏見的認知觀中,越長大學習力越來越弱,最終助長了越長大變得越懶惰,從而失去了認知涅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