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們仨》:寫盡了楊絳最綿遠悠長的思念

一直以來,對楊絳先生的作品都很推崇,在當代傑出的女性當中,

無論是才華橫溢的張愛玲,抑或是仿若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都未曾被稱為先生,而楊絳卻獨獲此尊榮,全得益於她堅韌的性格,和專心治學極致低調的內心。

她被錢鐘書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3歲時,為了完成女兒的心願著作的,在這本書中寫盡了自己對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鐘書最綿遠悠長的思念。

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總覺得如鯁在喉,

刻骨的心酸湧得人心疼,硬是忍著不要讓眼淚掉下來。

楊絳先生用再平實不過的語言,勾勒出這樣一部溫情溢滿的回憶錄,將一家三口一路走來的點滴幸福都娓娓道來。

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層層推進,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作為一個引子,說她曾做了一個夢,夢見鐘書自顧撇她而去,為之後故事的展開做好鋪墊。

在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中,開始了她最艱難最痛苦又長達萬里的時光。

1994年,錢鐘書住進醫院,纏綿病榻,不久,女兒錢媛也病重住院,與錢鐘書相隔大半個北京城,當時八十多歲的楊絳來回奔波,很是辛苦。

97年,愛女錢媛去世,98年,錢鐘書病逝。

進而,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展開,回憶起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

1935年,不滿25歲的錢鐘書跟24歲還略差幾天的楊絳結婚同到英國求學,錢鐘書在牛津大學讀書,而楊絳卻以旁聽生的身份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

在國外生活的日子裡,兩個什麼都不懂的青年相守相助,與時日一同成長,學習烹調,學習如何過生活,如楊絳所言,除了家有女傭照管一日三餐的時期,除了鐘書有病的時候,早飯總是鐘書做給她吃,有“五分鐘蛋”、麵包、牛奶、又濃又香的紅茶、還有黃油、果醬、蜂蜜。

這是生平最快樂輕鬆的時光。

後來,二人一起去巴黎大學讀書,在此過程中,二人有了孩子。

錢鐘書諄諄囑咐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楊絳對於“像她”很不滿意,她要一個長得像鐘書的女兒。

再後來,被楊絳稱為“此生唯一傑作的女兒”在法國出生,取名錢媛,小名圓圓。

錢鐘書仔細將圓圓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後很得意的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1938年,家鄉被日本佔領,二人為國家焦慮,決定回國。

回國後,由於錢鐘書工作原因,與楊絳分居兩地,錢媛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公家。在這些日子裡,圓圓長的很快。

楊絳回憶:她走路的姿勢特像鐘書。她翻書翻得很快,用兩個指頭摘著書頁,和鐘書翻書一個式樣。

1941年,錢鐘書回到上海,圓圓跟爸爸成為了“哥們”。

兩人一起玩笑,一起淘氣,一起吵鬧。從前,錢媛在外公家的時候乖得出奇,自從爸爸回來之後,和爸爸沒大沒小的玩鬧,簡直變了個樣。她那時四歲兩個月。

楊絳說:“她向只有人疼,有人管她、教她,卻從來沒有一個一同淘氣玩耍的伴兒”。

圓圓去世,六十歲還差兩個月。去世前一二個月,她躺在病床上寫《我們仨》,第一節就是《爸爸逗我玩》。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幾十年就過去了,錢媛上了初中、高中、大學直至成為大學教授。

而在此期間,各類運動接踵而來,這個家庭又開始飄搖居無定所遭受苦難,參加“三反”或“脫褲子,割尾巴”或“洗澡”運動,又是“大鳴大放”、“反右”,錢鐘書下放農村掏糞,然後是“四清”,“文革”來了終於成為牛鬼蛇神。

這些運動在當時如火如荼,無人不曉,無人不參與,但楊絳卻用極平靜的口氣來描述一家在那些困難中如何廝守在一起。

如楊絳所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1995年,錢媛患脊椎癌,96年住院,在住院期間,錢媛想記錄下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要楊絳把題目讓給她,在住院期間,堅持寫作,寫完前五篇。

錢媛懂事,在得知爸爸在病中坐起來為她寫信,特預先寫回信,讓爸爸不要勞神寫信。

在錢媛去世前不久,她不放心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一日簡易飯食,而自己已經不能進食。

由於打電話說話已經很困難,特寫了首詩來感謝楊絳:“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願采忘夏花,借此謝娘生”(錢媛是牛年生的,“牛兒不吃草”就是不能進食了)。

97年早春,錢媛去世,楊絳寫到: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我使得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啪嗒一聲,地上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我痛不能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裡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穢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噁心頭暈,生怕跌倒。”

98年歲末,錢鐘書去世。

在去世時,楊絳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

錢鐘書說:“絳,好好過。”

楊絳道:“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想念著我們仨。”

寫到這時,我已泣不成聲,感覺比楊絳先生更傷心,更感懷於如此孤單的境地。

《我們仨》看似娓娓道來而情感濃烈,未見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聲,將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經歷勾勒個大概,她對女兒和愛人的愛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經佔據了人的心靈,這種愛在經歷近六十年的人生顛簸後顯得越發珍貴,一個九十三歲老人的思念更讓人觸痛,然而相聚只有夢裡或者那條與生路相反的路上。

在這本書中,讓我有更多感觸的是書中插入了許多日常生活的圖片,其中有一組錢鐘書和楊絳相互理髮的照片讓我感動不已,第一張是錢鐘書用剪刀給楊絳剪頭髮,第二張是楊絳在給錢鐘書推頭。

楊絳在圖片旁邊附文字:我會用電推子,鐘書會用剪刀。一聲“鐘書”就讓我內心滿是柔軟,點點滴滴中都溢滿了他們無以言說的愛。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於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唯愛不可辜負,親人之愛、夫妻之愛都如此純美良善,他們不動聲色地愛的毫無保留,我們無以為報,只能不辜負愛,不放棄愛,不遺失愛,讓愛延續。

即使沒有永遠,那又怎樣。

只願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一生平凡快樂,誰說這樣就不偉大呢?

和鐘書翻書一個式樣。

1941年,錢鐘書回到上海,圓圓跟爸爸成為了“哥們”。

兩人一起玩笑,一起淘氣,一起吵鬧。從前,錢媛在外公家的時候乖得出奇,自從爸爸回來之後,和爸爸沒大沒小的玩鬧,簡直變了個樣。她那時四歲兩個月。

楊絳說:“她向只有人疼,有人管她、教她,卻從來沒有一個一同淘氣玩耍的伴兒”。

圓圓去世,六十歲還差兩個月。去世前一二個月,她躺在病床上寫《我們仨》,第一節就是《爸爸逗我玩》。

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幾十年就過去了,錢媛上了初中、高中、大學直至成為大學教授。

而在此期間,各類運動接踵而來,這個家庭又開始飄搖居無定所遭受苦難,參加“三反”或“脫褲子,割尾巴”或“洗澡”運動,又是“大鳴大放”、“反右”,錢鐘書下放農村掏糞,然後是“四清”,“文革”來了終於成為牛鬼蛇神。

這些運動在當時如火如荼,無人不曉,無人不參與,但楊絳卻用極平靜的口氣來描述一家在那些困難中如何廝守在一起。

如楊絳所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1995年,錢媛患脊椎癌,96年住院,在住院期間,錢媛想記錄下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要楊絳把題目讓給她,在住院期間,堅持寫作,寫完前五篇。

錢媛懂事,在得知爸爸在病中坐起來為她寫信,特預先寫回信,讓爸爸不要勞神寫信。

在錢媛去世前不久,她不放心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寫信教媽媽如何做一日簡易飯食,而自己已經不能進食。

由於打電話說話已經很困難,特寫了首詩來感謝楊絳:“牛兒不吃草,想把娘恩報,願采忘夏花,借此謝娘生”(錢媛是牛年生的,“牛兒不吃草”就是不能進食了)。

97年早春,錢媛去世,楊絳寫到: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我使得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啪嗒一聲,地上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裡灌。我痛不能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裡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穢都洗乾淨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噁心頭暈,生怕跌倒。”

98年歲末,錢鐘書去世。

在去世時,楊絳說:“你倦了,閉上眼,睡吧。”

錢鐘書說:“絳,好好過。”

楊絳道:“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想念著我們仨。”

寫到這時,我已泣不成聲,感覺比楊絳先生更傷心,更感懷於如此孤單的境地。

《我們仨》看似娓娓道來而情感濃烈,未見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聲,將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經歷勾勒個大概,她對女兒和愛人的愛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經佔據了人的心靈,這種愛在經歷近六十年的人生顛簸後顯得越發珍貴,一個九十三歲老人的思念更讓人觸痛,然而相聚只有夢裡或者那條與生路相反的路上。

在這本書中,讓我有更多感觸的是書中插入了許多日常生活的圖片,其中有一組錢鐘書和楊絳相互理髮的照片讓我感動不已,第一張是錢鐘書用剪刀給楊絳剪頭髮,第二張是楊絳在給錢鐘書推頭。

楊絳在圖片旁邊附文字:我會用電推子,鐘書會用剪刀。一聲“鐘書”就讓我內心滿是柔軟,點點滴滴中都溢滿了他們無以言說的愛。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於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

唯愛不可辜負,親人之愛、夫妻之愛都如此純美良善,他們不動聲色地愛的毫無保留,我們無以為報,只能不辜負愛,不放棄愛,不遺失愛,讓愛延續。

即使沒有永遠,那又怎樣。

只願我愛的人和愛我的人一生平凡快樂,誰說這樣就不偉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