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羨煞世人的童話|給我一點時間,送你一個全世界最美的山谷

“給我一點時間,送你一個全世界最美的山谷。”

如果說,《見字如面》是春風,《中國詩詞大會》是清流,那麼,這檔刷爆了朋友圈,豆瓣評分9.4的綜藝節目《朗讀者》,便是開滿鮮花的山谷,喚醒了塵封的文化餘韻。

書和書架,沉穩內斂的舞臺,6組嘉賓安靜地朗讀。李雲迪深情地鋼琴演奏,胡德夫彈唱著《匆匆》,兼具知性與才華的董卿,

帶領嘉賓分享人生,最動心的故事。

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夫妻,周小林和殷潔,因為一個承諾,丈夫周小林用了10年時間,為妻子打造了一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

四季輪回,花開不敗。一起種花弄草,一起躬耕隴畝,一起看書會友,一起吃茶種花。每天睡到自然醒來,

與所愛的人一起,返璞“車馬慢”的從前。

多少步履匆匆,被城市喧囂打擾的年輕人,羡慕著他們的浪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愛情長跑,是從並不浪漫的遇見開始。

鮮花山谷的女主人殷潔,是中國第一屆護理專業畢業的,北京妞兒,畢業後不久又升任護士長。

而比她小幾歲的周小林,卻因為高考失誤,只上了阿壩師範專科學校。

談起兩人結合,周小林說,他們是從婚後才開始談戀愛。能娶到殷潔,是自己“逼婚”的結果。

周小林當時在做實習導遊,遇見殷潔一見傾心。後來,兩人開始互通書信。

表白遭拒後的周小林,終於在相識後的第五個年頭,下了一個大賭注。

那年的冬天很冷,周小林一個人跑到北京,帶著家裡為他攢的彩禮,和單位開好的結婚證明,見到殷潔的第一句話就是:“我是來和你結婚的。”

無數人羡慕那個1200畝的,鮮花山谷的建造,

起始于周小林,尋美的使命感。

那是在2002年,在廣州打拼十多年後,周小林帶著妻子,告別了廣州的悠閒生活,回到了老家巴丹。用周小林的話說,“在那裡發了四年呆。”

那時他對巴丹的美麗碉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在百年前留下碉樓照片的,英國人亨利·威爾遜,也將中國眾多美麗的植物,帶給了全世界。

追隨這個“植物獵人”的腳步,周小林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個民間考察隊。西南山野的野生花,就是從這時起,成了他不斷的尋覓。

早年翻山越嶺的經歷,無疑為周小林後來打造鮮花山谷,奠定了堅實的實戰基礎。他坦誠地說:“我就想看看那些美麗的花,開花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他的非專業研究,越來越帶勁,“這片區域的原生植物,甚至裝扮了世界各地,而我們卻很少關注它。”

無論他走到哪裡,妻子都相伴相隨。漂泊的征途中,他許給妻子一個建造花園的承諾。

跑遍贛湘粵、雲貴川等,大半個中國之後,周小林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把花園建在了四川成都。

不懂,就學。但光有全部積蓄租下的土地,是不可能開出美麗的鮮花的。兩人一下子從城市生活,變成了田間勞作。但他們卻樂此不疲。

幾年時間裡,他們幾乎做的都是這些事情:開荒、播種、育苗、施肥、除草、防蟲、再到修路建屋。

從幾十種花卉,到現在近千種花卉。從山谷的一草一木做起,甘心當個皮膚黝黑,頭髮花白的農民。

周小林和殷潔,要把對城市的最後一點眷戀扔下。“我就跟她說,現在我們在鄉下,一斤米一兩鹽,就能過一天了。”想必也是這種拋下更多欲望的種植,讓這片花海帶有靈魂的芳韻。

在鮮花山谷的一千多種花卉裡,尤以蜀葵的品類最為繁盛。這個原產中國四川的花種,也極具蜀地特色。曾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為它揮毫潑墨。

“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在幾百年前寫下的詩句,現在讀來,卻似有淡淡的憂傷。

蜀葵的品類與花色,逐漸走向單一,有時種植成活卻難以開花。面對故土流落的文化,周小林想拾起這種美。“作為世界園林之母的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能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國花風姿的花園!”

而這番感慨,也正是周小林認為鮮花山谷更大的價值所在,他想讓鮮花山谷成為探尋中國花卉之美的小視窗,拾起遺落之美的地方。

不怕門外漢,只怕不肯幹。周小林從“科、屬、種”,都完全不懂的門外漢,竟變成了研究蜀葵的專家,著成了國內外第一部蜀葵專著,《中國蜀葵品種圖志》。

而鮮花山谷,也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類最多的蜀葵花園。在外人羡慕的生活之外,殷潔也常常,修籬笆、翻地、遛狗,親手做各種各樣的小物件,把山谷中偌大的房子,精心地擺滿。

“深丘幽谷,花漾轉龍”著名詩人流沙河老先生,在漫山的鮮花中,不吝其墨寶。

實地考察的專家,咿呀學語的孩童,追尋田園的散客,鮮花山谷成了遊人追尋的夢。

然而他還是他,她還是她,在這片土地上,安心種花的花農。這對從未紅過臉的夫妻,對話常常是這樣:“都是我耽誤了你。”“你耽誤我什麼了?”“耽誤你得南丁格爾獎。”

“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

······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朱生豪先生的經典情詩,

他們在央視《朗讀者》上讀來,

讓聽者不禁感動得落淚。

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

愛一個值得愛的人,

做一件值得做的事,

既能浪跡天涯,

又能共話桑麻。

追隨這個“植物獵人”的腳步,周小林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組建了一個民間考察隊。西南山野的野生花,就是從這時起,成了他不斷的尋覓。

早年翻山越嶺的經歷,無疑為周小林後來打造鮮花山谷,奠定了堅實的實戰基礎。他坦誠地說:“我就想看看那些美麗的花,開花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

他的非專業研究,越來越帶勁,“這片區域的原生植物,甚至裝扮了世界各地,而我們卻很少關注它。”

無論他走到哪裡,妻子都相伴相隨。漂泊的征途中,他許給妻子一個建造花園的承諾。

跑遍贛湘粵、雲貴川等,大半個中國之後,周小林拿出自己全部的積蓄,把花園建在了四川成都。

不懂,就學。但光有全部積蓄租下的土地,是不可能開出美麗的鮮花的。兩人一下子從城市生活,變成了田間勞作。但他們卻樂此不疲。

幾年時間裡,他們幾乎做的都是這些事情:開荒、播種、育苗、施肥、除草、防蟲、再到修路建屋。

從幾十種花卉,到現在近千種花卉。從山谷的一草一木做起,甘心當個皮膚黝黑,頭髮花白的農民。

周小林和殷潔,要把對城市的最後一點眷戀扔下。“我就跟她說,現在我們在鄉下,一斤米一兩鹽,就能過一天了。”想必也是這種拋下更多欲望的種植,讓這片花海帶有靈魂的芳韻。

在鮮花山谷的一千多種花卉裡,尤以蜀葵的品類最為繁盛。這個原產中國四川的花種,也極具蜀地特色。曾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為它揮毫潑墨。

“請君有錢向酒家,君不見,蜀葵花。”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在幾百年前寫下的詩句,現在讀來,卻似有淡淡的憂傷。

蜀葵的品類與花色,逐漸走向單一,有時種植成活卻難以開花。面對故土流落的文化,周小林想拾起這種美。“作為世界園林之母的中國,目前還沒有一個,能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國花風姿的花園!”

而這番感慨,也正是周小林認為鮮花山谷更大的價值所在,他想讓鮮花山谷成為探尋中國花卉之美的小視窗,拾起遺落之美的地方。

不怕門外漢,只怕不肯幹。周小林從“科、屬、種”,都完全不懂的門外漢,竟變成了研究蜀葵的專家,著成了國內外第一部蜀葵專著,《中國蜀葵品種圖志》。

而鮮花山谷,也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品類最多的蜀葵花園。在外人羡慕的生活之外,殷潔也常常,修籬笆、翻地、遛狗,親手做各種各樣的小物件,把山谷中偌大的房子,精心地擺滿。

“深丘幽谷,花漾轉龍”著名詩人流沙河老先生,在漫山的鮮花中,不吝其墨寶。

實地考察的專家,咿呀學語的孩童,追尋田園的散客,鮮花山谷成了遊人追尋的夢。

然而他還是他,她還是她,在這片土地上,安心種花的花農。這對從未紅過臉的夫妻,對話常常是這樣:“都是我耽誤了你。”“你耽誤我什麼了?”“耽誤你得南丁格爾獎。”

“不要愁老之將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愛。”

······

“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朱生豪先生的經典情詩,

他們在央視《朗讀者》上讀來,

讓聽者不禁感動得落淚。

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過於,

愛一個值得愛的人,

做一件值得做的事,

既能浪跡天涯,

又能共話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