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解讀蘇寧“共用幹衣”醉翁之意 又被套路了!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王牌專欄,20年專注港股,金融名家齊聚,

做最有深度的原創財經號。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蘇寧推“共用幹衣”撲面而來一股炒作氣息

這年頭,“共用”經濟真的十分撩撥人心。前有聚美優品陳歐,狂砸3億進軍“共用充電寶”。現在蘇寧又準備趕著梅雨,借“共用”為大眾解決幹衣問題。和陳歐高調收購“共用”充電寶企業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60%股權不同,蘇寧的“共用幹衣”基本停留在輿論造勢層面,除了官微上“濕了怎麼幹”話題,

再無更多消息。

而翻看了蘇寧過去的官方公司新聞動態、公告和一季度年報,均未看到有關“共用幹衣”的蛛絲馬跡,“共用幹衣”更像臨時起意,從消息發佈至今,蘇甯雲商(002024)並無異動,可見蘇寧顯然不願意其在“共用”領域的嘗試,影響投資者的情緒。

筆者推測,蘇寧“共用幹衣”和尋找風投資金的摩拜單車、“悠洗”“共用洗衣機”不同,它極有可能是蘇寧借助“共用”熱點,為其線下實體店造勢引流的一次輿論炒作。筆者想借助此次蘇寧“共用幹衣”給媒體透露的幾個細節,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一.蘇寧“共用幹衣”試點主要集中在其實體店內,在南京新街口淮海路店、山西路店、清江廣場店推出。和眾多共用產品鎖定目標客戶聚集地區不同,

蘇寧的“共用幹衣”並未根據其“上班送,下班取”的目標,為上班族等主要客戶創造最大的便利。

二.蘇寧似是借“共用幹衣”去推廣全新系列的乾衣機產品和其“創新+溫度”的服務理念,並沒有像“共用單車”強調解決大眾出行“最後一公里”那樣, 以找准消費痛點,深挖共用經濟為重心。

三.蘇甯易購連鎖平臺負責人日前透露,正積極籌備另一個“共用”計畫,但“共用幹衣”尚未成功,

蘇寧已籌備再開戰局,攤子鋪的太大,投資者未必會買帳。

我們還可以從蘇甯一季度現金流窺見端倪。一季度蘇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同比下降100.27%,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僅12.99億,在蘇寧重點發展零售、物流和金融三塊業務的同時,是否有能力再大規模進入“共用”領域呢?一股炒作氣息撲面而來﹗

蘇寧“共用幹衣”項莊舞劍意在頂起實體店

梅雨主要是南方季候,

“共用幹衣”卻已計畫推廣全國,沒有套路誰信?脫去“共用”的假面,筆者認為,蘇寧的“共用幹衣”只是將產品捆綁“共用”概念,為實體店引流,和從前理髮店放置免費雜誌、連環畫異曲同工。

蘇寧線上銷售長期被京東、淘寶等平臺打壓,實體店發展在蘇寧戰略佈局中舉足輕重。2017年蘇寧線下連鎖持續發展,公司今年首3個月已新開及改造10家雲店,新開1家旗艦店、3家社區店、3家中心店和1家母嬰紅孩子店。

整體上,國內零售銷售仍有不俗的增長,商務部的重點流通企業監測資料看出,2016年專業店、百貨店銷售額仍出現3.1%和1.3%的增長,其中專業店增速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無獨有偶,一季度蘇甯繼續加強管道建設線,公司可比店面(雲店及常規店)銷售同比增加 3.22%。

資料來源:商務部

隨著實體店一季度整體銷售回暖,蘇寧線下連鎖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它們將可成為蘇寧搶奪零售市場份額的重要籌碼。正如各大電商平臺爭相效仿“造節”行銷一樣,實體店產品搭載“共用”概念,意在培養客戶新的消費習慣,推廣不斷升級的服務理念,未來可能成為企業玩轉“共用”的新方式。

不斷擴大的“共用”圈也有你需要警惕的風險

不過,圍繞蘇寧“共用幹衣”的討論,仍停留在對車內晾衣的調侃,或是對陰雨綿綿的抱怨。它變成一個茶餘飯後“話題”,而不是聲勢浩大的“共用”經濟,或許是因為“資本”的缺席削弱了其吸引力。

一旦引入“資本”話題,“共用”產品投資風險問題將不可回避。在蘇寧“共用幹衣”之前,“悠洗”已獲得3000萬的融資,進入摩拜、ofo等“共用單車”的資金更是前仆後繼,但衛生、產品管理、運維成本等問題層出不窮。

另外,有人嘗試將“共用”產品打包成專案,放到眾籌平臺引入小投資者。和成熟投資人和投資公司主導的VC不同,面向小投資者的股權眾投發展尚不健全,有觸及公開發行證券或“非法集資”紅線、投資合同欺詐和股權眾籌平臺權利義務模糊等風險。

今年6月的一種外形酷似摩拜與小黃車結合體的新型“共用”單車出現在昆明街頭,投放單車的公司宣稱首創了“共用”單車眾籌專案,用戶可以通過購買‘酷行’單車來和公司分享新經濟的紅利。在茫茫“共用”產品的海洋中,這款單車籍籍無名,卻釋放了普通投資者將進入“共用”專案的信號。

昆明“共用”單車前途未蔔,“共用”經濟依然如火如荼,“快進快出”的“共用”產品依然不在少數。小投資者識別風險和抗風險能力不足,令人眼花繚亂的“共用”產品一旦成為眾籌目標,小投資者進入需對項目風險保持警覺。

■ 作者|龍緣

■ 編輯|張駿芬、徐冰瑩

整體上,國內零售銷售仍有不俗的增長,商務部的重點流通企業監測資料看出,2016年專業店、百貨店銷售額仍出現3.1%和1.3%的增長,其中專業店增速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無獨有偶,一季度蘇甯繼續加強管道建設線,公司可比店面(雲店及常規店)銷售同比增加 3.22%。

資料來源:商務部

隨著實體店一季度整體銷售回暖,蘇寧線下連鎖系統也在不斷完善,它們將可成為蘇寧搶奪零售市場份額的重要籌碼。正如各大電商平臺爭相效仿“造節”行銷一樣,實體店產品搭載“共用”概念,意在培養客戶新的消費習慣,推廣不斷升級的服務理念,未來可能成為企業玩轉“共用”的新方式。

不斷擴大的“共用”圈也有你需要警惕的風險

不過,圍繞蘇寧“共用幹衣”的討論,仍停留在對車內晾衣的調侃,或是對陰雨綿綿的抱怨。它變成一個茶餘飯後“話題”,而不是聲勢浩大的“共用”經濟,或許是因為“資本”的缺席削弱了其吸引力。

一旦引入“資本”話題,“共用”產品投資風險問題將不可回避。在蘇寧“共用幹衣”之前,“悠洗”已獲得3000萬的融資,進入摩拜、ofo等“共用單車”的資金更是前仆後繼,但衛生、產品管理、運維成本等問題層出不窮。

另外,有人嘗試將“共用”產品打包成專案,放到眾籌平臺引入小投資者。和成熟投資人和投資公司主導的VC不同,面向小投資者的股權眾投發展尚不健全,有觸及公開發行證券或“非法集資”紅線、投資合同欺詐和股權眾籌平臺權利義務模糊等風險。

今年6月的一種外形酷似摩拜與小黃車結合體的新型“共用”單車出現在昆明街頭,投放單車的公司宣稱首創了“共用”單車眾籌專案,用戶可以通過購買‘酷行’單車來和公司分享新經濟的紅利。在茫茫“共用”產品的海洋中,這款單車籍籍無名,卻釋放了普通投資者將進入“共用”專案的信號。

昆明“共用”單車前途未蔔,“共用”經濟依然如火如荼,“快進快出”的“共用”產品依然不在少數。小投資者識別風險和抗風險能力不足,令人眼花繚亂的“共用”產品一旦成為眾籌目標,小投資者進入需對項目風險保持警覺。

■ 作者|龍緣

■ 編輯|張駿芬、徐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