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895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之謎 “世界前八”怎樣輸給二流日本海軍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域偷襲濟遠、廣乙兩艘運兵船,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一個多月後的黃海海戰中,中國艦隊在黃海被日本艦隊擊敗。次年2月,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支擁有25艘艦船、4000余名官兵的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

在威海衛(今威海)全軍覆沒。

甲午海戰

1894年9月17日,在北洋水師與日本艦隊的激戰中,炮彈用盡且深受重創的“致遠”艦為挫滅敵焰而用艦首直沖日艦“吉野”號,但在即將撞上敵艦之時,“致遠”艦不幸被敵方魚雷擊中,艦沒人亡。2014年7月10日,為紀念120年前的這艘英雄戰艦,遼寧省丹東港舉行了隆重的“致遠”紀念艦安放龍骨儀式。

據報導,這艘紀念艦將按“致遠”艦原比例複製,並作為即將建造的丹東甲午海戰博物館的一部分,供民眾免費參觀與憑弔。

造艦還是買艦這是個問題

大清帝國的第一支海軍,是首任海關總稅務司、英人李泰國買回的六艘炮艦。誰知買回來後,

李泰國卻企圖勾結艦隊司令阿思本(英國海軍上校)將艦隊控制在自己手中,清廷既怒又懼之下,艦隊連同李泰國都不要了,六艘炮艦全部在香港拍賣了事。為此,清廷付了126萬兩銀子而只收回56萬兩不到,其餘銀子通通打了水漂,算是交了學費。這就是1863年的“阿思本艦隊事件”。

清廷第一支海軍就這樣夭折其實也不奇怪,畢竟中國人剛剛打開國門,對國際事務不熟悉,難免吃虧上當被矇騙。

之後,恭親王奕及曾左李沈等中興諸臣對建設海軍興趣未減,如曾國藩鼓勵徐壽、華蘅芳等試造輪船,然後依次放大;左宗棠更是明白提出,“中國自強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練兵勇外,應仿造輪船,以奪彼族之所恃”;“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

在“造還是買”的問題上,左宗棠對“奪彼族之所恃”很有信心,他認為,炮可仿製,那麼船也可仿製,“縱令所制不及各國之工,

究之慰情勝無。……由鈍而巧,由粗而精,尚可期諸異日。”不過話雖如此,開國日淺的前提下,左宗棠、沈葆楨等人的眼光畢竟有限,福州船政局後來建造的所謂“軍艦”,實則已為歐美所淘汰的木殼兵輪,船輕炮少,不堪出戰(江南製造總局所造艦艇也是如此)。及至1884年馬尾之戰,福建水師在法國鐵甲艦的橫掃下幾至全軍覆沒,損失殆盡。

甲午海戰

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師還只是小打小鬧,

真正觸動清廷大搞海軍的,是1874年日軍侵台事件。一向被中華瞧不起的日本買了幾艘軍艦後,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國,這令清廷上下大為震驚。之後,原江蘇巡撫丁日昌提出設立北洋、東洋、南洋三支海軍以分轄北海、東海、南海三面海域的主張,這就是後來的北洋水師、南洋水師及廣東水師的最初構想;至於福建水師,則負責福建與臺灣海域。

1875年5月,清廷令沈葆禎、李鴻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並決定從海關及厘金收入中每年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由二洋分解使用。對此,深知海軍建設重要性、迫切性的南洋大臣沈褒楨認為,僅這點經費,一洋尚且不足,何況兩洋並舉;與其同創同弱,不如先發展北洋水師,等其實力雄厚後,再“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

之後,李鴻章開始向歐洲拋出大額訂單,準備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艦隊,這就是後來的北洋水師。最初,接單的均為英國船廠,軍艦規模並不算大。1879年11月,向英國米切爾船廠訂造的“鎮東”、“鎮南”、“鎮西”、“鎮北”四艘蚊炮船相繼回國;兩年後,在英國阿姆斯壯公司訂造的撞擊型巡洋艦“揚威”、“超勇”及另兩艘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後回國。在此基礎上,北洋水師初具雛形。

十年經營終成“世界前八”

北洋水師早期所購艦艇大多由總稅務司赫德經手,但精明的李鴻章很快發現,這些英制軍艦存在種種缺陷,如蚊炮船價格雖廉(每船15萬兩白銀),但船小炮大,只能守台而不能出海作戰(事後證明毫無成效);造價共65萬兩白銀的“揚威”、“超勇”兩艦看似價格與性能都還不錯,但又規格偏低,不能擔當艦隊主力。

之後,李鴻章將目光轉向品質相當而價格更廉的德國船廠。1880年12月,駐德公使李鳳苞及江南製造總局專家徐建寅受李鴻章委託與德國伏爾鏗船廠簽訂了一份總金額高達340萬兩白銀的造艦合同,這就是後來的“定遠”、“鎮遠”兩艦。之後,李鴻章又向該廠訂購了一艘穹甲巡洋艦“濟遠”艦,造價68萬兩白銀。

“定、鎮”兩艦是同級姊妹艦,二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200噸,4門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當時號稱“全球第一等鐵甲艦”。和早期艦艇相比,這次購艦的費用和規模無疑都是大手筆。1881年11月,第一艘鐵甲艦“定遠”下水;次年11月,“鎮遠”下水;又一年後,“濟遠”號下水。這三艘軍艦本應在1884年交付中國,但因中法戰爭的緣故而延遲至1885年11月才抵達天津。

1885年後,李鴻章再次向英德兩國訂購了4艘巡洋艦,這就是英國阿姆斯壯公司建造的“致遠”、“靖遠”兩艦,造價170萬兩白銀;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的“經遠”、“來遠”兩艦,造價174萬兩白銀。1887年秋,四艦同時抵返天津。至此,外購軍艦全部回國。

1888年12月,清廷公佈《北洋海軍章程》,這也標誌著北洋水師基本成軍。此時,艦隊計有“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鐵甲艦(排水量達7200噸)和“濟遠”、“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五艘快速巡洋艦(排水量在2000噸到3000千噸之間),加上早前購買的“超勇”和“揚威”兩艘千噸級的撞擊型巡洋艦和後來補充的國產近海防禦戰艦“平遠”艦,另有守台炮艦、魚雷艇隊及練習艦、運輸船等輔助艦,全艦隊的排水量4萬余噸,官兵近4千人。據國外軍事年鑒統計,成軍後的北洋水師位列世界海軍前八,而當時日本海軍全部噸位及海戰潛力僅排名第十六位。

但令人扼腕的是,艦隊在1888年初具規模後,由於當權者的戰略誤判,權貴們把持下的海軍衙門在甲午前竟再未給艦隊添購過一艦一炮。更有甚者,在1892年中日局勢已相當緊張之時,主管撥款的戶部宣佈為慈僖太后萬壽籌款而停購艦艇兩年。很不幸,北洋水師成了當時政治鬥爭和錯誤戰略的犧牲品。

人有人命,艦有艦命

甲午年,北洋水師與臨時編隊的廣東水師三艦(“廣甲”、“廣乙”、“廣丙”)共經歷三戰,分別為豐島遭遇戰、黃海大戰及威海保衛戰。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與“廣乙”兩艦遭遇日本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結果“廣乙”艦受傷擱淺後由管帶林國祥下令放火焚船,以免資敵;“濟遠”艦則在管帶方伯謙的率領下,靠掛白旗詐降並擊傷敵艦才得以僥倖逃回旅順軍港。

黃海大戰是中日艦隊的主力決戰,開戰伊始,“超勇”、“揚威”二艦即因船齡長、速度慢、火力弱而被擊中燃燒沉沒。之後,“致遠”、“經遠”兩艦為掩護旗艦“定遠”而與日艦展開殊死搏鬥,最終“致遠”在撞擊“吉野”前被魚雷擊中沉沒。在此變局下,“濟遠”管帶方伯謙竟率艦脫逃,與之配對的“廣甲”號也隨之而逃。“濟遠”逃走後,“吉野”等四艘日艦死死咬住“經遠”不放,“經遠”以一敵四,最終在烈焰中沉沒。

作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定遠”、“鎮遠”兩艦始終堅拒不退,並最終迫使日本艦隊首先撤出戰場。頗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定遠”和“鎮遠”兩艦的抗擊打能力令世界海軍為之震驚,但終因海戰經驗不足、彈藥匱乏而未能在此次海戰中充分發揮其戰鬥力。

黃海大戰後,“廣甲”號同樣因擱淺而自沉,而事出意外的是,“鎮遠”艦在進入威海港時不幸觸礁,以致無法出戰,這也讓姊妹艦“定遠”威力大減。在之後的威海保衛戰中,“定遠”艦被深夜偷襲的日軍魚雷艇擊傷,最終擱淺劉公島淺灘。後因戰事惡化,提督丁汝昌令管帶劉步蟾將之炸毀。

至於北洋水師的其他艦艇,“來遠”艦及練習船“威遠”艦被日本魚雷艇炸沉。“定遠”受傷後,臨時充當旗艦的“靖遠”艦在相互炮擊中被日艦擊沉。山窮水盡之時,魚雷艇隊借“出戰”而出逃,但大多被日艦隊擊沉或俘獲。遲至1895年2月17日,戰敗的北洋水師餘艦“鎮遠”、“濟遠”、“平遠”、“廣丙”及“鎮東”等10艦降下大清龍旗,被收歸日本艦隊,唯獨練習船“康濟”艦被解除武裝後交還,用以載運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靈柩。

戰後,經修復的“鎮遠”艦被列入日本艦隊一等鐵甲戰列艦,並參加日本侵台之役及十年後的日俄海戰。1912年4月,除籍的“鎮遠”艦經拆解後出售,所遺鐵錨、鐵鍊被陳列于東京上野公園,以羞辱中國人。直至抗戰勝利,“鎮遠”艦遺物才被接回祖國。

被俘後的“濟遠”艦也參加了侵台戰役,並在日俄戰爭中在旅順觸雷沉沒。與“濟遠”同樣命運的還有“平遠”艦,原廣東水師的“廣丙”艦則早在1895年侵台戰役中在澎湖群島觸礁沉沒。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關單位曾打撈出“濟遠”艦的武器、艦材等部分遺物。

最值一提的是運輸艦“操江”號,這艘由江南製造總局所造的小軍艦,在豐島海戰中被俘後編入日本艦隊服役,據說直到1965年才被拆解,這距其完工之年(1869年)已有94年的歷史,堪稱最長壽的北洋艦艇。

並決定從海關及厘金收入中每年提取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由二洋分解使用。對此,深知海軍建設重要性、迫切性的南洋大臣沈褒楨認為,僅這點經費,一洋尚且不足,何況兩洋並舉;與其同創同弱,不如先發展北洋水師,等其實力雄厚後,再“以一化三,變為三洋水師”。

之後,李鴻章開始向歐洲拋出大額訂單,準備打造一支前所未有的艦隊,這就是後來的北洋水師。最初,接單的均為英國船廠,軍艦規模並不算大。1879年11月,向英國米切爾船廠訂造的“鎮東”、“鎮南”、“鎮西”、“鎮北”四艘蚊炮船相繼回國;兩年後,在英國阿姆斯壯公司訂造的撞擊型巡洋艦“揚威”、“超勇”及另兩艘蚊炮船“鎮中”、“鎮邊”也先後回國。在此基礎上,北洋水師初具雛形。

十年經營終成“世界前八”

北洋水師早期所購艦艇大多由總稅務司赫德經手,但精明的李鴻章很快發現,這些英制軍艦存在種種缺陷,如蚊炮船價格雖廉(每船15萬兩白銀),但船小炮大,只能守台而不能出海作戰(事後證明毫無成效);造價共65萬兩白銀的“揚威”、“超勇”兩艦看似價格與性能都還不錯,但又規格偏低,不能擔當艦隊主力。

之後,李鴻章將目光轉向品質相當而價格更廉的德國船廠。1880年12月,駐德公使李鳳苞及江南製造總局專家徐建寅受李鴻章委託與德國伏爾鏗船廠簽訂了一份總金額高達340萬兩白銀的造艦合同,這就是後來的“定遠”、“鎮遠”兩艦。之後,李鴻章又向該廠訂購了一艘穹甲巡洋艦“濟遠”艦,造價68萬兩白銀。

“定、鎮”兩艦是同級姊妹艦,二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排水量7200噸,4門克虜伯305毫米後膛主炮,當時號稱“全球第一等鐵甲艦”。和早期艦艇相比,這次購艦的費用和規模無疑都是大手筆。1881年11月,第一艘鐵甲艦“定遠”下水;次年11月,“鎮遠”下水;又一年後,“濟遠”號下水。這三艘軍艦本應在1884年交付中國,但因中法戰爭的緣故而延遲至1885年11月才抵達天津。

1885年後,李鴻章再次向英德兩國訂購了4艘巡洋艦,這就是英國阿姆斯壯公司建造的“致遠”、“靖遠”兩艦,造價170萬兩白銀;向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的“經遠”、“來遠”兩艦,造價174萬兩白銀。1887年秋,四艦同時抵返天津。至此,外購軍艦全部回國。

1888年12月,清廷公佈《北洋海軍章程》,這也標誌著北洋水師基本成軍。此時,艦隊計有“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鐵甲艦(排水量達7200噸)和“濟遠”、“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五艘快速巡洋艦(排水量在2000噸到3000千噸之間),加上早前購買的“超勇”和“揚威”兩艘千噸級的撞擊型巡洋艦和後來補充的國產近海防禦戰艦“平遠”艦,另有守台炮艦、魚雷艇隊及練習艦、運輸船等輔助艦,全艦隊的排水量4萬余噸,官兵近4千人。據國外軍事年鑒統計,成軍後的北洋水師位列世界海軍前八,而當時日本海軍全部噸位及海戰潛力僅排名第十六位。

但令人扼腕的是,艦隊在1888年初具規模後,由於當權者的戰略誤判,權貴們把持下的海軍衙門在甲午前竟再未給艦隊添購過一艦一炮。更有甚者,在1892年中日局勢已相當緊張之時,主管撥款的戶部宣佈為慈僖太后萬壽籌款而停購艦艇兩年。很不幸,北洋水師成了當時政治鬥爭和錯誤戰略的犧牲品。

人有人命,艦有艦命

甲午年,北洋水師與臨時編隊的廣東水師三艦(“廣甲”、“廣乙”、“廣丙”)共經歷三戰,分別為豐島遭遇戰、黃海大戰及威海保衛戰。在豐島海戰中,“濟遠”與“廣乙”兩艦遭遇日本第一遊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結果“廣乙”艦受傷擱淺後由管帶林國祥下令放火焚船,以免資敵;“濟遠”艦則在管帶方伯謙的率領下,靠掛白旗詐降並擊傷敵艦才得以僥倖逃回旅順軍港。

黃海大戰是中日艦隊的主力決戰,開戰伊始,“超勇”、“揚威”二艦即因船齡長、速度慢、火力弱而被擊中燃燒沉沒。之後,“致遠”、“經遠”兩艦為掩護旗艦“定遠”而與日艦展開殊死搏鬥,最終“致遠”在撞擊“吉野”前被魚雷擊中沉沒。在此變局下,“濟遠”管帶方伯謙竟率艦脫逃,與之配對的“廣甲”號也隨之而逃。“濟遠”逃走後,“吉野”等四艘日艦死死咬住“經遠”不放,“經遠”以一敵四,最終在烈焰中沉沒。

作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定遠”、“鎮遠”兩艦始終堅拒不退,並最終迫使日本艦隊首先撤出戰場。頗令人遺憾的是,儘管“定遠”和“鎮遠”兩艦的抗擊打能力令世界海軍為之震驚,但終因海戰經驗不足、彈藥匱乏而未能在此次海戰中充分發揮其戰鬥力。

黃海大戰後,“廣甲”號同樣因擱淺而自沉,而事出意外的是,“鎮遠”艦在進入威海港時不幸觸礁,以致無法出戰,這也讓姊妹艦“定遠”威力大減。在之後的威海保衛戰中,“定遠”艦被深夜偷襲的日軍魚雷艇擊傷,最終擱淺劉公島淺灘。後因戰事惡化,提督丁汝昌令管帶劉步蟾將之炸毀。

至於北洋水師的其他艦艇,“來遠”艦及練習船“威遠”艦被日本魚雷艇炸沉。“定遠”受傷後,臨時充當旗艦的“靖遠”艦在相互炮擊中被日艦擊沉。山窮水盡之時,魚雷艇隊借“出戰”而出逃,但大多被日艦隊擊沉或俘獲。遲至1895年2月17日,戰敗的北洋水師餘艦“鎮遠”、“濟遠”、“平遠”、“廣丙”及“鎮東”等10艦降下大清龍旗,被收歸日本艦隊,唯獨練習船“康濟”艦被解除武裝後交還,用以載運丁汝昌、劉步蟾等人的靈柩。

戰後,經修復的“鎮遠”艦被列入日本艦隊一等鐵甲戰列艦,並參加日本侵台之役及十年後的日俄海戰。1912年4月,除籍的“鎮遠”艦經拆解後出售,所遺鐵錨、鐵鍊被陳列于東京上野公園,以羞辱中國人。直至抗戰勝利,“鎮遠”艦遺物才被接回祖國。

被俘後的“濟遠”艦也參加了侵台戰役,並在日俄戰爭中在旅順觸雷沉沒。與“濟遠”同樣命運的還有“平遠”艦,原廣東水師的“廣丙”艦則早在1895年侵台戰役中在澎湖群島觸礁沉沒。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關單位曾打撈出“濟遠”艦的武器、艦材等部分遺物。

最值一提的是運輸艦“操江”號,這艘由江南製造總局所造的小軍艦,在豐島海戰中被俘後編入日本艦隊服役,據說直到1965年才被拆解,這距其完工之年(1869年)已有94年的歷史,堪稱最長壽的北洋艦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