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成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生產與消費國,碳排放連續兩年下降

“算上去年,已經連續三個年頭,全球能源消費帶來的碳排放基本持平。2014年時我們覺得這也許是巧合,但不是的,同樣的趨勢持續了三年。這個變化背後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答案當然是中國。

”在最新一期《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中文版發佈會上,跨國油氣巨頭BP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Spencer Dale)說道。繼過去十年碳排放增長超過75%以後,2016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連續第二年下降,降幅為0.7%。

能源結構持續調整下,去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與當今世界能源有關的所有問題,答案幾乎都離不開中國。”戴思攀稱。

本文圖片均來自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

目前,中國仍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費國,占全球能源消費量的23%,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27%。2016年,中國能源消費僅增長1.3%,2015年與2016年是中國自1997-1998年以來能源消費增速最緩慢的兩年。儘管如此,中國已連續第十六年成為全球範圍內增速最快的能源市場。

披露上述資料的BP年鑒,是能源經濟學領域備受推崇且最具權威性的出版物之一,被許多人譽為能源統計領域的“《聖經》”,已連續編制66年。年鑒顯示,2016 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長1%,遠低於過去十年1.8%的平均增長率。去年的增長基本來自於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約有一半的增長量來自中國和印度。

可再生能源增長最快、石油市場重歸平衡、煤炭告別輝煌

戴思攀稱,

去年的全球能源市場顯得格外有趣,在短期的週期性調整與長期轉型兩股力量的雜糅下,每種燃料都各有千秋。

可再生能源(不包括水電)再次成為增速最快的能源,

儘管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份額只有3%、4%,但其增長占一次能源增長的近三分之一。去年,全球核能生產淨增長全部源自中國。水電產量上漲2.8%的背後,中美兩國增長最為顯著。

由於低油價刺激了石油需求,去年一次能源增長中貢獻最大的是石油。年鑒顯示,石油仍是全球最重要的燃料,去年全球石油消費增長160萬桶/日,上升1.6%。相比之下,產量增長卻只有0.5%。因此,石油市場於年中大致回歸平衡,但油價仍受制於長期積累的龐大庫存。

“過去兩年,美國緻密油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成了石油市場的主角,使市場變得戲劇化。”戴思攀分析稱,美國緻密油對市場價格信號的回應遠快於常規石油,2014年夏天油價下跌四、五個月後,鑽機數量便開始下降,去年年初油價開始反彈後,僅用三四個月時間,美國緻密油的鑽機數量便快速回升,這就像不倒翁一樣,充滿“韌性”。去年底,OPEC與非OPEC產油國達成聯合減產協定,每天減產180萬桶原油以快速降低石油庫存。“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至於美國緻密油增產速度有多快、能否彌補OPEC減產造成的中間空間,這很難預測。兩股力量交織下,今年下半年全球石油庫存會以較大幅度下降。”

此外,年鑒指出,2016年,天然氣產量也受到低價的不利影響,僅增長 0.3%。美國天然氣產量在2016年出現下滑,這是21世紀頭十年中期葉岩氣革命開始以來的首次減少。

而煤炭消費的持續下降,也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2016年,隨著國內最後三個煤礦的關閉,英國幾乎走完了煤炭的完整週期。這個誕生了世界首台蒸汽機車、曾以煤炭支撐工業半壁江山的國家,目前的煤炭消費量已回落至200年前、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初的水準。今年4月,英國電力部門迎來了首個無煤發電日,所有電力由煤炭以外的能源提供。

按照計畫,英國將在2025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去年,全球煤炭消費連續第二年下滑,減少5300萬噸油當量,較2015年下滑1.7%。這像在預示著煤炭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儘管煤炭仍是中國能源消費中的主要燃料,但其占比由2015年的64%降至去年的62%。

特朗普能源政策本身的衝突性:既鼓勵葉岩氣,又鼓勵煤炭

與主流相比,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能源主張顯得尤為特別。自競選以來,特朗普始終以化石能源捍衛者示人,宣導開放更多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勘探開發與生產許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拋棄奧巴馬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遺產”,大力促進能源出口。

“特朗普所宣佈的能源政策本身就是有衝突的。”戴思攀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特朗普一方面鼓勵美國葉岩氣發展,一方面又鼓勵煤炭的發展。但為什麼煤炭過去幾年在美國走下坡路?就是因為葉岩氣起來了,葉岩氣成本在下降。發電市場上,煤炭逐漸被天然氣擠壓取代。2015年,天然氣已經取代煤炭成為美國電力行業最主要的能源,這一情形在2016年也未發生變化。特朗普所鼓勵的緻密油與葉岩氣發展得好,是因為在經濟學上就具備這樣的前景,政策所發揮的作用有限。

除了反復重申能源獨立的目標外,特朗普還在上個月宣佈了一系列能源新政,宣稱要讓美國實現“能源主導權”。“這個詞很麻煩,很多人不喜歡被主導,我也不喜歡這個詞。這其實更像是能源整合。意思是,美國作為能源生產國,可以利用能源作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作為其廣泛和世界打交道的工具。”戴思攀說。

使市場變得戲劇化。”戴思攀分析稱,美國緻密油對市場價格信號的回應遠快於常規石油,2014年夏天油價下跌四、五個月後,鑽機數量便開始下降,去年年初油價開始反彈後,僅用三四個月時間,美國緻密油的鑽機數量便快速回升,這就像不倒翁一樣,充滿“韌性”。去年底,OPEC與非OPEC產油國達成聯合減產協定,每天減產180萬桶原油以快速降低石油庫存。“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至於美國緻密油增產速度有多快、能否彌補OPEC減產造成的中間空間,這很難預測。兩股力量交織下,今年下半年全球石油庫存會以較大幅度下降。”

此外,年鑒指出,2016年,天然氣產量也受到低價的不利影響,僅增長 0.3%。美國天然氣產量在2016年出現下滑,這是21世紀頭十年中期葉岩氣革命開始以來的首次減少。

而煤炭消費的持續下降,也使之格外引人注目。

2016年,隨著國內最後三個煤礦的關閉,英國幾乎走完了煤炭的完整週期。這個誕生了世界首台蒸汽機車、曾以煤炭支撐工業半壁江山的國家,目前的煤炭消費量已回落至200年前、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初的水準。今年4月,英國電力部門迎來了首個無煤發電日,所有電力由煤炭以外的能源提供。

按照計畫,英國將在2025年前關閉所有燃煤電廠。去年,全球煤炭消費連續第二年下滑,減少5300萬噸油當量,較2015年下滑1.7%。這像在預示著煤炭的輝煌已一去不復返。儘管煤炭仍是中國能源消費中的主要燃料,但其占比由2015年的64%降至去年的62%。

特朗普能源政策本身的衝突性:既鼓勵葉岩氣,又鼓勵煤炭

與主流相比,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能源主張顯得尤為特別。自競選以來,特朗普始終以化石能源捍衛者示人,宣導開放更多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勘探開發與生產許可,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拋棄奧巴馬政府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遺產”,大力促進能源出口。

“特朗普所宣佈的能源政策本身就是有衝突的。”戴思攀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特朗普一方面鼓勵美國葉岩氣發展,一方面又鼓勵煤炭的發展。但為什麼煤炭過去幾年在美國走下坡路?就是因為葉岩氣起來了,葉岩氣成本在下降。發電市場上,煤炭逐漸被天然氣擠壓取代。2015年,天然氣已經取代煤炭成為美國電力行業最主要的能源,這一情形在2016年也未發生變化。特朗普所鼓勵的緻密油與葉岩氣發展得好,是因為在經濟學上就具備這樣的前景,政策所發揮的作用有限。

除了反復重申能源獨立的目標外,特朗普還在上個月宣佈了一系列能源新政,宣稱要讓美國實現“能源主導權”。“這個詞很麻煩,很多人不喜歡被主導,我也不喜歡這個詞。這其實更像是能源整合。意思是,美國作為能源生產國,可以利用能源作為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作為其廣泛和世界打交道的工具。”戴思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