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沙縣一部重要方志出錯了?最新發現:這個消失的“沙陽八景”被找到了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6月,京師(東京開封)鬧水災,李綱為民請命,呈《論水災疏》,“朝廷惡其言”,把他貶為“監南劍州沙縣管庫”(一名管庫的小官)。李綱在沙縣興國寺住了一年,1120年6月朝廷宣召他進京複職,

由於當時交通、資訊不便,直到秋天才離開沙縣。

李綱在沙縣一年的時間,遊遍名山勝水,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而最讓後人稱道的是他為沙縣命名了“沙陽八景”:十裡平流、瀛洲夕照、七峰疊翠、鳳崗春樹、洞天瀑布、豸角秋煙、瑤池夜月、呂峰晴雪。

如今,“沙陽八景”命運各異,關於“豸角秋煙”更是一個謎。

目前尋訪到的豸角為後人用石頭所壘砌。

關於“豸角秋煙”的兩個謎團

時光荏苒,800多年過去了,“沙陽八景”中的“鳳崗春樹”、“瑤池夜月”、“羸洲夕照”風景因新城改造已不存在;“洞天瀑布”也只有在春季雨水密集時才能看到;“十裡平流”則因上游和下游建起電站,

水面愈加寬闊和平靜;“七峰疊翠”、“呂峰晴雪”安然無恙;而關於“豸角秋煙”,有兩種說法:一是傳民國七年南北軍閥混戰,豸角被南軍炮火所毀;二是傳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砸毀。而新版《沙縣縣誌》記載的“豸角秋煙”是毀于南北軍閥混戰。

“豸角秋煙”風景到底還在不在?

這讓我產生了尋訪的念頭。一天傍晚,我接到張盛釧老師的電話,

他告訴我沙陽八景中的“豸角秋煙”風景還在。我意識到資訊的重要性,如果“豸角秋煙”真的還存在的話,那麼以前的傳說和猜測就不攻自破,而縣誌的記載就要修正。

豸角山又稱獬豸山,俗稱背後山,與大靈峰遙望,在淘金山東北面,海拔408米。從背後望其峰頂,極像豸角。

獬豸又稱獨角獸,辨曲直,懲邪惡,公正、正義的象徵,歷來被執法者敬奉廟堂之上。

上山路上的攔路巨石。

尋訪“豸角秋煙”

第二天早上,我與盛釧和他的同族老張一起踏上尋訪“豸角秋煙”的路程。

一條盤山土路,繞著豸角山朝陽的山坡往山頂延伸,

每到轉彎處都有新挖寬的痕跡。轉過三個彎,我就感覺全身熱起來,邊照相邊觀察周圍的環境:半山腰上全是樹,松樹居多,但不挺拔,隨處可見茂密的灌木叢,時已深冬,沒有花香,卻有鳥語掠過耳畔。令我驚訝的是:從第一個彎道上來就有大小不一的墳墓,到了半山腰,墳墓愈加密集、寬大和精緻,大都是清一色灰磚建造,墓穴周圍種滿了各式各樣的風水樹,有一座墳墓更是奇特,沒有墓門,上下兩層皆是棕色的兩排大水缸,缸口密封,再蓋一間簡易的窄窄的長板房,上面鋪灰瓦片遮擋雨水。我就很納悶,這麼好的一座山都被死人占去,難道公正的獬豸只管活著的人?

通往豸角山頂沒有大路,老張帶我們從南面的小路尋上去,雖說是羊腸小徑,但還敞亮,顯然,來上面瞻仰豸角的人不只我們幾個人。往上走大約一百米,一塊巨石突然攔住我們,巨石長滿青苔,面對我們的一面還算平整,另一頭深深紮進土裡,我們只能從左邊繞行而上。又大約爬行三十米,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一塊巨石上,一棵比腰還粗的松樹分為兩枝巍然屹立,而就在松樹的邊上,一座呈圓錐形的用石頭砌起的“豸角”巍然聳立。

這就是我夢寐已久的“豸角秋煙”嗎?這就是從縣誌裡消失“豸角秋煙”嗎?

我和盛釧圍著豸角開始觀察:豸角呈圓錐形,高約五米,底盤直徑約六米,皆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壘砌,最頂處的“錐”已坍塌,如果從巨石的底部測量,豸角有十幾米高,周圍全是高大的松樹,松濤在頭頂風響,陽光燦爛,看不見“秋煙”。我是站在豸角的東面,在豸角東北角有塊被打磨平整的石頭,左下方和右上方刻有字,掃乾淨上面的青苔和淤土,清晰的字體就顯露出來。靠左下方的石面橫寫二字:“首事”,從右往左豎寫:“清雍正七年題建豸角”,之後是五個題建人的名字,豎寫:“樂崇甯、寧期敏、陳象瀚、余宓煜、鄧宗紳”;右上方石面橫寫二字:“首事”,從右往左豎寫:“清乾隆十五年題捐重修豸角”,從右往左豎寫:“黃植守、陳任、鄧宗紳、魏兆林、樂如垣、寧元子”。

我們在讀字時,老張告訴我,他二十年前來看豸角時,有人將豸角的北面中下部掏出一個洞,後又不知被什麼人補起來。老張繞到豸角的背後,用攜帶的柴刀將密集的藤條撕開一片口子,好讓我拍照。我轉到豸角背後,從昏暗的光線裡看見豸角龐大的底座竟然是一整塊的巨石,看上去更高更宏偉,由於樹木和藤條遮掩,看不到豸角缺陷的頂部,但豸角與巨石渾然一體,更顯雄偉。

豸角東北角石上刻的字記載了題建豸角的人名和時間。

“豸角”真身仍存疑

下山。回到家,我拿出張盛釧老師編著的《沙縣風景名勝詩詞選注》一書,想從中找出李綱為“豸角秋煙”寫的詩篇,奇怪的是竟然沒有收錄。書中有兩首沙縣古代名人為“豸角秋煙”留下的詩篇——

陳山,字汝靜,又字伯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進士,沙縣人,官至戶部尚書,兼任謹身殿大學士、《兩朝實錄》總裁官,著有《陳相國詩稿》。他回鄉省親,遊玩沙陽八景,欣然為“豸角秋煙”提筆:

節彼崖頭石,雄如獨角攢。

山容秋後瘦,嵐翠晚來寒。

千谷空文藻,抑邪洞肺肝。

英英須化鶴,好去托人間。

曾桐,字良中,明成化十九年(1483)舉人,沙縣人,歷任梧州司理、象州知州、中順大夫等職。他也為“豸角秋煙”留下七言絕句:

嵯峨特立聳雲頭,翠染浮嵐郭素秋。

遙望松杉更蒼鬱,淩人正氣未全收。

吃完晚飯,我坐在電腦前整理照片和錄影,“豸角秋煙”的形象一遍遍在我眼前過濾。從李綱被貶沙縣到現在,時光荏苒,彈指890多年,多少往日光陰皆塵埃落定,唯有青山綠水圍繞小小的沙縣城,默默地梳理著物是人非。

妻子站在我身後欣賞白天拍攝的風景,當看到“豸角秋煙”的照片時,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豸角原來是用石頭砌起的呀!”她這不著邊際的一句話,像一根棒槌狠狠地砸在我後腦勺上。是呀,豸角怎麼是用石頭壘砌的呢?李綱當年為沙陽八景命名時,都是根據真正的實景和實物來命名的呀?而又為什麼豸角到了清雍正七年又有後人來“題建豸角”一說?難道真正的豸角在這之前遭遇到天災?抑或人禍?這其中肯定有變故。

我再次翻閱照片。當看到我們上山時被一塊巨石擋住去路,我拍的那張巨石照片時,我的心猛地一收:莫非那塊巨石就是“豸角”?那塊巨石的平整面和豸角的底座差不多,只是它的角深深紮進土裡,使我無法判斷我的思路是否準確。如果我的判斷是錯的,那真正的豸角“飛”到哪裡去了?難道是之前豸角遭遇到天災?抑或人禍?而在清雍正七年,沙縣有識之士為了讓真理和正義的化身重現於山巔,而不惜物力財力用石頭仿砌的?

當然,這些僅僅是猜測,無據可考。但是,《沙縣縣誌》記載的“豸角秋煙”毀于南北軍閥混戰肯定是錯了。而更多的有關“豸角秋煙”的謠傳則不攻自破!

我再次翻開盛釧老師編著的《沙縣風景名勝詩詞選注》一書,讀到明嘉靖十九年(1540)沙縣舉人黃文梯寫的《登豸角山述懷》一詩時,我心釋然:

觸邪此地曾聲應,直氣於今尚未摧。

信有雲煙從洞出,憑誰樓閣倚天開。

百年想像賢豪在,九日登臨我輩來。

俯仰岩巔成獨嘯,明月還上最高臺。

此詩的第一句:“觸邪此地曾聲應”,盛釧老師在注解中注明:相傳唐末崇安鎮將鄧光布指著豸角山說,百年之後此地當出忠節之士抵觸奸佞。百餘年之後的宋代,沙縣果然出了陳瓘、鄧肅等敢於直諫的名臣。

我不再為我心中的糾結而苦惱。不管目前尋訪到的豸角是否後人重建,但“豸角秋煙”仍是沙陽一景,展現在沙縣高高的山頂,存活在沙縣人民心中。

(馬兆印 文/圖)

沒有墓門,上下兩層皆是棕色的兩排大水缸,缸口密封,再蓋一間簡易的窄窄的長板房,上面鋪灰瓦片遮擋雨水。我就很納悶,這麼好的一座山都被死人占去,難道公正的獬豸只管活著的人?

通往豸角山頂沒有大路,老張帶我們從南面的小路尋上去,雖說是羊腸小徑,但還敞亮,顯然,來上面瞻仰豸角的人不只我們幾個人。往上走大約一百米,一塊巨石突然攔住我們,巨石長滿青苔,面對我們的一面還算平整,另一頭深深紮進土裡,我們只能從左邊繞行而上。又大約爬行三十米,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在一塊巨石上,一棵比腰還粗的松樹分為兩枝巍然屹立,而就在松樹的邊上,一座呈圓錐形的用石頭砌起的“豸角”巍然聳立。

這就是我夢寐已久的“豸角秋煙”嗎?這就是從縣誌裡消失“豸角秋煙”嗎?

我和盛釧圍著豸角開始觀察:豸角呈圓錐形,高約五米,底盤直徑約六米,皆用大小不一的石頭壘砌,最頂處的“錐”已坍塌,如果從巨石的底部測量,豸角有十幾米高,周圍全是高大的松樹,松濤在頭頂風響,陽光燦爛,看不見“秋煙”。我是站在豸角的東面,在豸角東北角有塊被打磨平整的石頭,左下方和右上方刻有字,掃乾淨上面的青苔和淤土,清晰的字體就顯露出來。靠左下方的石面橫寫二字:“首事”,從右往左豎寫:“清雍正七年題建豸角”,之後是五個題建人的名字,豎寫:“樂崇甯、寧期敏、陳象瀚、余宓煜、鄧宗紳”;右上方石面橫寫二字:“首事”,從右往左豎寫:“清乾隆十五年題捐重修豸角”,從右往左豎寫:“黃植守、陳任、鄧宗紳、魏兆林、樂如垣、寧元子”。

我們在讀字時,老張告訴我,他二十年前來看豸角時,有人將豸角的北面中下部掏出一個洞,後又不知被什麼人補起來。老張繞到豸角的背後,用攜帶的柴刀將密集的藤條撕開一片口子,好讓我拍照。我轉到豸角背後,從昏暗的光線裡看見豸角龐大的底座竟然是一整塊的巨石,看上去更高更宏偉,由於樹木和藤條遮掩,看不到豸角缺陷的頂部,但豸角與巨石渾然一體,更顯雄偉。

豸角東北角石上刻的字記載了題建豸角的人名和時間。

“豸角”真身仍存疑

下山。回到家,我拿出張盛釧老師編著的《沙縣風景名勝詩詞選注》一書,想從中找出李綱為“豸角秋煙”寫的詩篇,奇怪的是竟然沒有收錄。書中有兩首沙縣古代名人為“豸角秋煙”留下的詩篇——

陳山,字汝靜,又字伯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進士,沙縣人,官至戶部尚書,兼任謹身殿大學士、《兩朝實錄》總裁官,著有《陳相國詩稿》。他回鄉省親,遊玩沙陽八景,欣然為“豸角秋煙”提筆:

節彼崖頭石,雄如獨角攢。

山容秋後瘦,嵐翠晚來寒。

千谷空文藻,抑邪洞肺肝。

英英須化鶴,好去托人間。

曾桐,字良中,明成化十九年(1483)舉人,沙縣人,歷任梧州司理、象州知州、中順大夫等職。他也為“豸角秋煙”留下七言絕句:

嵯峨特立聳雲頭,翠染浮嵐郭素秋。

遙望松杉更蒼鬱,淩人正氣未全收。

吃完晚飯,我坐在電腦前整理照片和錄影,“豸角秋煙”的形象一遍遍在我眼前過濾。從李綱被貶沙縣到現在,時光荏苒,彈指890多年,多少往日光陰皆塵埃落定,唯有青山綠水圍繞小小的沙縣城,默默地梳理著物是人非。

妻子站在我身後欣賞白天拍攝的風景,當看到“豸角秋煙”的照片時,冷不丁地冒出一句:“豸角原來是用石頭砌起的呀!”她這不著邊際的一句話,像一根棒槌狠狠地砸在我後腦勺上。是呀,豸角怎麼是用石頭壘砌的呢?李綱當年為沙陽八景命名時,都是根據真正的實景和實物來命名的呀?而又為什麼豸角到了清雍正七年又有後人來“題建豸角”一說?難道真正的豸角在這之前遭遇到天災?抑或人禍?這其中肯定有變故。

我再次翻閱照片。當看到我們上山時被一塊巨石擋住去路,我拍的那張巨石照片時,我的心猛地一收:莫非那塊巨石就是“豸角”?那塊巨石的平整面和豸角的底座差不多,只是它的角深深紮進土裡,使我無法判斷我的思路是否準確。如果我的判斷是錯的,那真正的豸角“飛”到哪裡去了?難道是之前豸角遭遇到天災?抑或人禍?而在清雍正七年,沙縣有識之士為了讓真理和正義的化身重現於山巔,而不惜物力財力用石頭仿砌的?

當然,這些僅僅是猜測,無據可考。但是,《沙縣縣誌》記載的“豸角秋煙”毀于南北軍閥混戰肯定是錯了。而更多的有關“豸角秋煙”的謠傳則不攻自破!

我再次翻開盛釧老師編著的《沙縣風景名勝詩詞選注》一書,讀到明嘉靖十九年(1540)沙縣舉人黃文梯寫的《登豸角山述懷》一詩時,我心釋然:

觸邪此地曾聲應,直氣於今尚未摧。

信有雲煙從洞出,憑誰樓閣倚天開。

百年想像賢豪在,九日登臨我輩來。

俯仰岩巔成獨嘯,明月還上最高臺。

此詩的第一句:“觸邪此地曾聲應”,盛釧老師在注解中注明:相傳唐末崇安鎮將鄧光布指著豸角山說,百年之後此地當出忠節之士抵觸奸佞。百餘年之後的宋代,沙縣果然出了陳瓘、鄧肅等敢於直諫的名臣。

我不再為我心中的糾結而苦惱。不管目前尋訪到的豸角是否後人重建,但“豸角秋煙”仍是沙陽一景,展現在沙縣高高的山頂,存活在沙縣人民心中。

(馬兆印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