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周瑜真的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赤壁懷古》蘇東坡

蘇東坡的這首《赤壁懷古》,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通俗小說《三國演義》還沒出現之前,歷史上的周瑜一其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現。在正史《三國志》中,周瑜不論是在軍事才能,

政治才能,亦或是在人格品行上都是世人稱讚和學習的楷模。而在《三國演義》中,周瑜這個文學形象卻遭到嚴重的貶低,成了一個心胸狹隘,忌賢妒能的人物。

“諸葛亮三氣周瑜”《三國演義》中最為精彩和膾炙人口的傳世篇章之一,但歷史上的周瑜真是被氣死的嗎?我們要從周瑜在歷史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來說起。

據《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記載,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翻開《三國志》,周瑜是個完美的人。不僅各方面都十分突出,連相貌都儀錶堂堂。還精通音律,在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

孫策說他“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孫權說他“雄烈,

膽略兼人”。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周瑜于孫策甚是交好,孫策身亡後孫權繼任,周瑜便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事理。

後來周瑜與劉備軍率軍聯和赤壁之戰將曹軍大挫,因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周瑜于建安十五年去世,年僅36歲。

三十六歲的周瑜正值壯年,怎麼就突然的死去了呢?在《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周瑜被諸葛亮氣了兩次,

之後又受了箭傷,最後諸葛亮又一氣,然後周瑜就被氣死了。死前還歎了口氣說 :“既生瑜,何生亮!”

而《三國志》中記載,赤壁大戰之後,劉備乘機攻佔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而劉備為了擴大地盤,便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由,

向孫權借南郡給他以控制荊州地區局面。周瑜上書給孫權: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但孫權認為曹操北方勢力太大,要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方能與之抗衡,孫權認為劉備又不是不可以制服之人,因此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周瑜很不甘心便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覺得周瑜這一計畫甚好,表示贊同,便讓其回江陵準備出征,不料半途染病死于巴丘,就這樣一代儒的人生就此畫上了句號,周瑜死時僅僅三十六歲,令人很是歎息!孫權在得知周瑜病死的消息後非常的悲痛,親自為其送喪。

《三國演義》中記載周瑜是心胸狹隘,忌賢妒能之人,還多次設計陷害諸葛亮。而事實上周瑜氣量寬宏,識人薦賢。在《三國志》的記載中,程普曾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連劉備都這樣評價他“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資治通鑒》中周瑜推薦魯肅:“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薦舉甘甯時,“周瑜、呂蒙共薦達之,權禮異,同於舊臣。”甚至在臨終前,都上疏孫權:“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由此可見周瑜非但不是個小氣的兒,反而只是十分具有風度的儒將。小說中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實屬虛構,不足為信。

在“ 尊劉抑曹” 的主導思想下,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周瑜只能成為犧牲品。不但成了陪襯人物,更是成了反面形象的代表人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其實是個被嚴重誇大的人物。《三國演義》經常會說周瑜的許多計謀都與諸葛亮的不謀而合,來說明周瑜也是有一定智謀的。

比如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中,周瑜的許多計策都與諸葛亮不謀而合,甚至火燒赤壁,諸葛亮都想到了,但這是缺乏歷史根據的。其實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貢獻在於促成了孫劉聯盟。此時的他職位尚低,與其說他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的指揮,不如說當時的他還沒有資格參與指揮。《三國演義》諸葛亮這形象塑造的成功,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周瑜為代價的。

孫權認為劉備又不是不可以制服之人,因此沒有聽取周瑜的建議,周瑜很不甘心便又向孫權獻上另一計策: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孫權覺得周瑜這一計畫甚好,表示贊同,便讓其回江陵準備出征,不料半途染病死于巴丘,就這樣一代儒的人生就此畫上了句號,周瑜死時僅僅三十六歲,令人很是歎息!孫權在得知周瑜病死的消息後非常的悲痛,親自為其送喪。

《三國演義》中記載周瑜是心胸狹隘,忌賢妒能之人,還多次設計陷害諸葛亮。而事實上周瑜氣量寬宏,識人薦賢。在《三國志》的記載中,程普曾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連劉備都這樣評價他“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資治通鑒》中周瑜推薦魯肅:“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薦舉甘甯時,“周瑜、呂蒙共薦達之,權禮異,同於舊臣。”甚至在臨終前,都上疏孫權:“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由此可見周瑜非但不是個小氣的兒,反而只是十分具有風度的儒將。小說中被諸葛亮三氣而死實屬虛構,不足為信。

在“ 尊劉抑曹” 的主導思想下,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周瑜只能成為犧牲品。不但成了陪襯人物,更是成了反面形象的代表人物。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其實是個被嚴重誇大的人物。《三國演義》經常會說周瑜的許多計謀都與諸葛亮的不謀而合,來說明周瑜也是有一定智謀的。

比如歷史上的赤壁之戰中,周瑜的許多計策都與諸葛亮不謀而合,甚至火燒赤壁,諸葛亮都想到了,但這是缺乏歷史根據的。其實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的貢獻在於促成了孫劉聯盟。此時的他職位尚低,與其說他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的指揮,不如說當時的他還沒有資格參與指揮。《三國演義》諸葛亮這形象塑造的成功,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周瑜為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