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燕京學堂美國學子艾文的“和而不同”

2017-07-11 邸利會 知識份子

►艾文在北大研究生畢業典禮上演講。

撰文 | 邸利會

責編 | 徐 可

●●●

在北京大學燕京學堂的中式古樸小院,我見到了艾文(Cody Abbey)。一個高高瘦瘦的美國小夥,披著碩士服,正忙著和幾位同學合影。他和我說,自己的學生簽證快到期了,過幾天就會離開中國。看來,這個聊天安排的正是時候。

我對艾文的興趣源自他在今年北大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用標準的中文發表的畢業演講,題目是“君子和而不同”。讀中國學的他說,這句話不僅是他北大成長的主線,

也會是未來的人生規劃指引。一個美國文化下成長的青年,以儒家的道德規勸作為人生指引並不多見。我們的聊天從他如何接觸到中國談起。

知識份子:很多美國人不怎麼瞭解中國,一般如何接觸中國?

艾文:我住在長島,那是一個以白人為主的小鎮。美國的一個問題是,同一種族的人會聚居在一個區。比如,我的那個白人小鎮,過了某一條街,

旁邊的小鎮基本都是黑人。確實,不會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別的種族的人。當然也有例外,像紐約、舊山金這樣的大城市,還是容易些,可以通過接觸美籍華人朋友來瞭解中國。

但通過個別人瞭解到的中國往往有偏差。比如,一般認為美籍華人對子女教育很重視,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肯定有些華人家庭也不重視教育。一般認為亞洲人,尤其是中國人,在經濟上是比較成功的,但也有很多華人經濟差。

這就是我們說的”模範少數族裔迷思(Model Minority Myth)”[注]

剩下就是看自己偏好的新聞機構的新聞,那就會受到特定新聞的影響,媒體報導也不一定準確。

知識份子:你看到的中國和美國媒體上讀到的,感覺有何不同?

艾文:媒體經常報導的主題,比如有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競爭(中國會不會超過美國),不與美國合作阻止朝鮮發展導彈什麼的。我覺得媒體,尤其是和美國有微妙關係的國家,

不會那麼具體瞭解當地老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意見是什麼。所以,我來中國之前是沒辦法真正瞭解的。

實際上,中國人對國外非常好奇,沒來中國,也不會體會到中國人對外國人是多麼的熱情與包容。如果你看中國政府政策,都還是太表面,不能反映所有的中國人是怎麼想的。很多關於中國的報導還是沒有那麼客觀,流於表面。最近,我在CNN實習,寫了幾篇報導,

比如有的就寫中國人是怎麼看待中醫的,支持的,反對的我都寫。

知識份子:說起中醫,演講裡提到你的好朋友楊樂,我看他把中醫的很多想法應用到生活中,你相信這些麼,畢竟和現代醫學有很多不同?

艾文:我之前是一點都不相信。一般來說,中醫不用安慰劑來做對照,而臨床科研上設對照是比較常見的。不過,我也注意到一些報導說一些治療方式和中藥似乎是有效的,但其實我對氣血、陰陽五行等這樣的思想體系,我還是進入不了。我比較習慣於細胞、血液、神經等這樣的概念。但我不會試圖說服他,我會瞭解他是怎麼想的;他意識到我們之間的思維體系不一樣,也不會嘗試去說服我。

知識份子:在有意願去談,尊重別人說話方面,美國現在是不是有所倒退?

艾文:是的,我覺得有一種倒退。現在大家(美國人)簡直不願意傾聽別人,原因在於有些人覺得,如果別人的看法和我不一樣,那就說明這個人是壞人,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不是簡單的思想體系不一樣。那一旦認為別人道德有問題,就不可能交流了。

美國的保守派和開放派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如果你屬於某個黨派,可能某個學校的學生就不想讓你來他們學校,會遊行,抗議什麼的。他們可能認為某些看法不符合人性,如果讓這些人來就是侮辱了他們自己或者整個家庭,但我還是覺得,談的越多,理念才會變得越不極端,才會越中庸。不管怎樣,總是可以從相互的交流開始。我想美國250年的歷史,變化太大了,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變化,都是用了很長的時間的。如果談了一兩次,貌似談不下去,但如果繼續談,勢必會有所妥協的。

►艾文和同學們。

知識份子:回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你們曾經組織對一些英語新聞進行討論,有一個話題是“‘娘娘腔’的男孩子需不需要更多的男性老師作為榜樣”,這是不是涉及歧視?

艾文:我們討論的就是這個是不是歧視。可能在中國,很多人覺得性別這件事上,可能男的就應該怎麼樣,女的就應該怎麼樣,美國人也有這樣想的。所以,我們需要討論,畢竟大家有不一樣的看法。但如果我們不討論,就不會正視自己的看法,不傾聽別人的看法,也就沒辦法改變自己的看法。

知識份子:你如何看待長城這一中國的文化符號?

艾文:我覺得大家現在有比秦代更加發達的思想,畢竟時代不一樣了。現代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通過外交,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我覺得外國人看長城不會覺得中國在古代多麼兇殘,多麼封閉,而是看到能構建這樣巨大的工程,會覺得幾乎是一種感動。世界上沒有像長城這樣的文物,所以要去看看,它代表了中國的強大,是很獨特的文化遺產。不過,特朗普他不是以這樣的眼光看,他想長城還是和以前的作用一樣,想模仿建立這樣一個屏障。

知識份子:你現今和將來有什麼打算麼?

艾文:目前,我對中國的教育制度很感興趣,我打算以後有機會的話去瞭解中國農村的教育體制。如果要瞭解中國,需要瞭解中國的農村,畢竟占到了一半的人口,這樣對中國綜合的瞭解會更深刻。未來,我希望能促進美國更好的瞭解中國以及其他國家。

後記

艾文高中最後一年通過紐約市政府的一個免費漢語專案開始接觸中文。隨後,在普林斯頓公共政策學院讀本科時,有兩個暑假還去過中國的貧困地區支教。大四的畢業論文,他討論了中國的高考改革,如校長推薦制,一年多考,多元化的招生方式等,並對照了大城市以及農村地區老師和學生的不同看法。在燕京學堂,他研究的主題則是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燕京學堂致力於培養瞭解中國的世界領袖,像艾文一樣的年輕人正朝著這一目標前進。

注:“模範少數族裔”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1966年1月社會學家William Petersen給《紐約時報雜誌》撰寫的文章中,主要描述了亞裔美國人這一少數族裔,雖然是邊緣化的,但卻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在這篇題為“成功的故事:日裔美國人的風格”中,他稱日本文化有很強的工作美德和家庭觀念,認為這些價值觀避免了讓他們成為“問題族裔”。同一年,類似的針對華裔美國人的文章也在其他媒體發表。

不過,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不少學者挑戰了這一看法。學者B. Suzuki就不同意媒體如此描述亞裔群體,他解釋了社會歷史背景和現代的社會體系,認為所謂的“模範少數族裔”這一刻板印象是一個迷思。

【附文:艾文中文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來賓們:

上午好!

我在美國學習過儒家思想,其中“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君子和而不同”形成了我在北大成長的主線,也成為了我未來人生規劃的指引。下面,我將用三個故事來解釋我的想法。

第一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第一個方面:認識。

去年五月份,我的學院組織了到寧夏的實地調研。一共有21個燕京學堂的學生,包括12個女同學和9個男同學。我們住宿的安排是兩個人一個房間。雖然我來自PISA考試數學考得最差的國家之一,但是我通過計算發現有一個男同學不會跟另外一個同學一起住。結果那個人就是我。我看到名單後發現,我的室友是一個叫楊樂的社會學系博士生,他是我們這次調研的助教。

很快我注意到,楊樂跟我很不一樣,甚至跟我認識的很多中國人不一樣。我第一天早上起床發現楊樂蹲著背靠在牆上,緊閉雙眼。他告訴我這個姿勢叫做“乞丐蹲”,是古時候叫花子們吃完飯後的一種消化和健身方式。他耐心地教我怎麼保持這個姿勢,但是我發現我的耐力還不如中國古代的叫花子們。

楊樂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遵循陰陽五行的規律。他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對我說:“Cody,五月吃西瓜太早,最好要等到六月。這樣你就不會受涼。”還有一次,他把一些生薑粉交給我吃。“這會幫你禦寒”,他說。我當時點點頭,但是卻根本不知道禦寒什麼意思。

我跟楊樂的不同點太多了,但是這反而讓我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倆每天晚上開開心心地聊哲學、宗教、人生。一直到現在,楊樂這個謙謙君子都是在北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

第二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第二個方面:理解。

上學期我加入了北大的自行車協會。然而,剛加入時我就被車協的各種規定震驚了:會員在室外搭帳篷必須十一點前睡,喊“加油”的時候要同時喊,遲到的會員要被罰跑等等。我聽說山鷹社要更嚴格,遲到一兩分鐘就不能參加遠足。作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留學生,我從小沒有接觸過有這麼多規矩的課外活動。在美國大學生的社團中,遲到幾分鐘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而且住帳篷的時候甚至會有同學半夜在森林裡裸奔。

開始時我確實覺得難以適應車協的規定,但是隨著不斷的接觸我的想法就改變了。我看到了老會員為了幫助受傷的新會員,把他的車推了150公里;我聞到了打前戰的同學提前幫我們訂好的午餐;我聽到了每一次騎行回來,耐心等待我們的隊員們的歡呼聲。慢慢地,我開始明白這些規定的意義,我意識到運行學生社團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更加全心全意地跟大家一起喊“加油。”

第三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最後一個方面:友誼。

兩年前,我在一個公益論壇認識了學校裡的幾位本科生。雖然我當時不知道,其實他們來自中國的貧困地區,是寒門出的貴子。他們想提高自己的英文水準,同時我們院系的學生也想更多地融入校園。這些想法的碰撞形成了每週五下午的活動——英文新聞小組討論。

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燕京學堂的碩士生,以及來自其他院系、不同省份的本科生。我們暢談的主題也同樣多種多樣:媒體最關注的恐怖襲擊為什麼都在歐洲?美國的選舉對中國的未來影響是什麼?“娘娘腔”的男孩子需不需要更多的男性老師作為榜樣?

在美國,尤其是最近,這樣的活動會非常難辦。如果一個人發現他的同學或鄰居的政治立場跟自己的不一樣,他們很可能就不會再交流了,他們友誼的小船一下子就會翻。人們越來越害怕跟有不同於自己看法的人打交道。不過,在北大的這兩年,經過幾十次的深刻討論,我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卻變成了很談得來的朋友。

通過以上三個故事,我想說的重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力去做一件可以改變世界的事情。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給慈善機構捐款,也不一定是去做志願者,而是嘗試與不同於自己的人交往。

最近幾年,國際交流越來越多,但是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也開始抬頭。恐怖襲擊常有發生,戰爭衝突導致難民無路可走。我國的新總統喜歡中國一個原因在於他佩服中國的長城:不只是因為長城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而是他想像秦始皇那樣,構建一個屏障,將美國老百姓與外地人隔絕起來。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衝突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太少而導致的呢?我想很大一部分都是的。表面上我們普通人似乎無法左右國際問題,但是每一個人,各行各業的,實際上都可以通過跨文化交流一點點改變這個世界。每天都嘗試開放一點,包容一點。多認識,多理解,多交友。這樣,我們就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和而不同。”

製版編輯:徐可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朋友圈

中醫不用安慰劑來做對照,而臨床科研上設對照是比較常見的。不過,我也注意到一些報導說一些治療方式和中藥似乎是有效的,但其實我對氣血、陰陽五行等這樣的思想體系,我還是進入不了。我比較習慣於細胞、血液、神經等這樣的概念。但我不會試圖說服他,我會瞭解他是怎麼想的;他意識到我們之間的思維體系不一樣,也不會嘗試去說服我。

知識份子:在有意願去談,尊重別人說話方面,美國現在是不是有所倒退?

艾文:是的,我覺得有一種倒退。現在大家(美國人)簡直不願意傾聽別人,原因在於有些人覺得,如果別人的看法和我不一樣,那就說明這個人是壞人,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不是簡單的思想體系不一樣。那一旦認為別人道德有問題,就不可能交流了。

美國的保守派和開放派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如果你屬於某個黨派,可能某個學校的學生就不想讓你來他們學校,會遊行,抗議什麼的。他們可能認為某些看法不符合人性,如果讓這些人來就是侮辱了他們自己或者整個家庭,但我還是覺得,談的越多,理念才會變得越不極端,才會越中庸。不管怎樣,總是可以從相互的交流開始。我想美國250年的歷史,變化太大了,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變化,都是用了很長的時間的。如果談了一兩次,貌似談不下去,但如果繼續談,勢必會有所妥協的。

►艾文和同學們。

知識份子:回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你們曾經組織對一些英語新聞進行討論,有一個話題是“‘娘娘腔’的男孩子需不需要更多的男性老師作為榜樣”,這是不是涉及歧視?

艾文:我們討論的就是這個是不是歧視。可能在中國,很多人覺得性別這件事上,可能男的就應該怎麼樣,女的就應該怎麼樣,美國人也有這樣想的。所以,我們需要討論,畢竟大家有不一樣的看法。但如果我們不討論,就不會正視自己的看法,不傾聽別人的看法,也就沒辦法改變自己的看法。

知識份子:你如何看待長城這一中國的文化符號?

艾文:我覺得大家現在有比秦代更加發達的思想,畢竟時代不一樣了。現代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通過外交,各種方式來解決問題。我覺得外國人看長城不會覺得中國在古代多麼兇殘,多麼封閉,而是看到能構建這樣巨大的工程,會覺得幾乎是一種感動。世界上沒有像長城這樣的文物,所以要去看看,它代表了中國的強大,是很獨特的文化遺產。不過,特朗普他不是以這樣的眼光看,他想長城還是和以前的作用一樣,想模仿建立這樣一個屏障。

知識份子:你現今和將來有什麼打算麼?

艾文:目前,我對中國的教育制度很感興趣,我打算以後有機會的話去瞭解中國農村的教育體制。如果要瞭解中國,需要瞭解中國的農村,畢竟占到了一半的人口,這樣對中國綜合的瞭解會更深刻。未來,我希望能促進美國更好的瞭解中國以及其他國家。

後記

艾文高中最後一年通過紐約市政府的一個免費漢語專案開始接觸中文。隨後,在普林斯頓公共政策學院讀本科時,有兩個暑假還去過中國的貧困地區支教。大四的畢業論文,他討論了中國的高考改革,如校長推薦制,一年多考,多元化的招生方式等,並對照了大城市以及農村地區老師和學生的不同看法。在燕京學堂,他研究的主題則是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燕京學堂致力於培養瞭解中國的世界領袖,像艾文一樣的年輕人正朝著這一目標前進。

注:“模範少數族裔”這個提法最早出現在1966年1月社會學家William Petersen給《紐約時報雜誌》撰寫的文章中,主要描述了亞裔美國人這一少數族裔,雖然是邊緣化的,但卻在美國取得了成功。在這篇題為“成功的故事:日裔美國人的風格”中,他稱日本文化有很強的工作美德和家庭觀念,認為這些價值觀避免了讓他們成為“問題族裔”。同一年,類似的針對華裔美國人的文章也在其他媒體發表。

不過,到了上世紀70,80年代,不少學者挑戰了這一看法。學者B. Suzuki就不同意媒體如此描述亞裔群體,他解釋了社會歷史背景和現代的社會體系,認為所謂的“模範少數族裔”這一刻板印象是一個迷思。

【附文:艾文中文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來賓們:

上午好!

我在美國學習過儒家思想,其中“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君子和而不同”形成了我在北大成長的主線,也成為了我未來人生規劃的指引。下面,我將用三個故事來解釋我的想法。

第一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第一個方面:認識。

去年五月份,我的學院組織了到寧夏的實地調研。一共有21個燕京學堂的學生,包括12個女同學和9個男同學。我們住宿的安排是兩個人一個房間。雖然我來自PISA考試數學考得最差的國家之一,但是我通過計算發現有一個男同學不會跟另外一個同學一起住。結果那個人就是我。我看到名單後發現,我的室友是一個叫楊樂的社會學系博士生,他是我們這次調研的助教。

很快我注意到,楊樂跟我很不一樣,甚至跟我認識的很多中國人不一樣。我第一天早上起床發現楊樂蹲著背靠在牆上,緊閉雙眼。他告訴我這個姿勢叫做“乞丐蹲”,是古時候叫花子們吃完飯後的一種消化和健身方式。他耐心地教我怎麼保持這個姿勢,但是我發現我的耐力還不如中國古代的叫花子們。

楊樂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遵循陰陽五行的規律。他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對我說:“Cody,五月吃西瓜太早,最好要等到六月。這樣你就不會受涼。”還有一次,他把一些生薑粉交給我吃。“這會幫你禦寒”,他說。我當時點點頭,但是卻根本不知道禦寒什麼意思。

我跟楊樂的不同點太多了,但是這反而讓我們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倆每天晚上開開心心地聊哲學、宗教、人生。一直到現在,楊樂這個謙謙君子都是在北大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人之一。

第二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第二個方面:理解。

上學期我加入了北大的自行車協會。然而,剛加入時我就被車協的各種規定震驚了:會員在室外搭帳篷必須十一點前睡,喊“加油”的時候要同時喊,遲到的會員要被罰跑等等。我聽說山鷹社要更嚴格,遲到一兩分鐘就不能參加遠足。作為一個在美國長大的留學生,我從小沒有接觸過有這麼多規矩的課外活動。在美國大學生的社團中,遲到幾分鐘是一件比較正常的事情,而且住帳篷的時候甚至會有同學半夜在森林裡裸奔。

開始時我確實覺得難以適應車協的規定,但是隨著不斷的接觸我的想法就改變了。我看到了老會員為了幫助受傷的新會員,把他的車推了150公里;我聞到了打前戰的同學提前幫我們訂好的午餐;我聽到了每一次騎行回來,耐心等待我們的隊員們的歡呼聲。慢慢地,我開始明白這些規定的意義,我意識到運行學生社團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更加全心全意地跟大家一起喊“加油。”

第三個故事教會了我“和而不同”的最後一個方面:友誼。

兩年前,我在一個公益論壇認識了學校裡的幾位本科生。雖然我當時不知道,其實他們來自中國的貧困地區,是寒門出的貴子。他們想提高自己的英文水準,同時我們院系的學生也想更多地融入校園。這些想法的碰撞形成了每週五下午的活動——英文新聞小組討論。

活動的參與者包括來自不同國家的燕京學堂的碩士生,以及來自其他院系、不同省份的本科生。我們暢談的主題也同樣多種多樣:媒體最關注的恐怖襲擊為什麼都在歐洲?美國的選舉對中國的未來影響是什麼?“娘娘腔”的男孩子需不需要更多的男性老師作為榜樣?

在美國,尤其是最近,這樣的活動會非常難辦。如果一個人發現他的同學或鄰居的政治立場跟自己的不一樣,他們很可能就不會再交流了,他們友誼的小船一下子就會翻。人們越來越害怕跟有不同於自己看法的人打交道。不過,在北大的這兩年,經過幾十次的深刻討論,我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卻變成了很談得來的朋友。

通過以上三個故事,我想說的重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盡力去做一件可以改變世界的事情。這件事情不一定是給慈善機構捐款,也不一定是去做志願者,而是嘗試與不同於自己的人交往。

最近幾年,國際交流越來越多,但是民粹主義和反全球化也開始抬頭。恐怖襲擊常有發生,戰爭衝突導致難民無路可走。我國的新總統喜歡中國一個原因在於他佩服中國的長城:不只是因為長城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而是他想像秦始皇那樣,構建一個屏障,將美國老百姓與外地人隔絕起來。

世界上到底有多少衝突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太少而導致的呢?我想很大一部分都是的。表面上我們普通人似乎無法左右國際問題,但是每一個人,各行各業的,實際上都可以通過跨文化交流一點點改變這個世界。每天都嘗試開放一點,包容一點。多認識,多理解,多交友。這樣,我們就能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和而不同。”

製版編輯:徐可丨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