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仁壽:中國道教的發源地

關於道教形成於西元126年—144年,經過考證已經成為史學界和道教界的共識。1987年第一期《中國道教》雜誌的《道教的淵源》一文,也肯定了道教的形成時間:史學界和道教界一般都說它形成于東漢順帝(126—144年)時,

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

張道陵的創道經過,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早期活動;二、為創道作準備;三、創道。因此,不但史學界和道教界把道教最終成立的時間確定為144年,而且也認定四川仁壽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因為144年,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在四川仁壽。

144年張道陵在仁壽

仁壽古稱陵州,是我國唯一一個以張道陵命名的地方。唐代《元和郡縣圖志》記載:陵州,仁壽。中。開元戶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五。鄉四十七。元和戶一千九百八十五。鄉四十七;禹貢梁州之域。秦為蜀郡地,在漢即犍為郡之武陽縣之東境也。晉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鹽井,周閔帝元年又於此置陵州,因陵井以為名。

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於東西兩山築城,置主將防衛之。後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懸岸鬥絕,四面顯敝,南臨井;八到:東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裡。東北至東都三千七十裡。東北至成都府二百里。西至眉州七十裡。東北至簡州一百八十裡。東至資州二百三十五裡。
東南至榮州三百一十裡。西至嘉州一百九十裡。

144年張道陵在仁壽證據確鑿,《陵州圖經》記載:陵州鹽井,後漢仙者沛國張道陵之所開鑿。周回四丈,深五百(“五百”二字原缺,據明抄本補)四十尺。置灶煮鹽,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東坡志林》也記載道:“陵州井最古。”

2014年第2期《鹽業史研究》刊登張連偉的《陵井考述》提出:古代陵井的形成和發展,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井鹽業的繁榮和道教文化的影響,都存在密切關係。

其實,張道陵在143年就開始在仁壽考察,據史料記載:東漢漢安二年(143年),著名道士張陵從洛陽雲遊到四川今仁壽縣一帶,在當時犍為郡武陽縣東境,開鑿出鹽井,老百姓非常高興,為了紀念張陵,

便把這個鹽井取名“陵井”。張道陵在這片青山綠水之間開鑿鹽井“陵井”的同時,走遍這裡的山山水水,做了很多善事。當地先民為了紀念祖天師張道陵,故將此地命名為陵州。直至隋開皇18年,即西元598年,才名為為仁壽。

2012年9月19日,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袁志鴻在為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仙風道骨澤仁壽》一書的《總序》中寫道:他(張道陵)是陵州(今仁壽縣)工業、商業、之城市發展之偉大鼻祖,所以在區域或如同寒冬季節的歷史蒙味時代,他就是“一把溫暖的火”。

世界最早的張道陵祠至今掩埋在泥土中

《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的張道陵祠,應該為張道陵創道後的第一座祠,也是我國最早的張道陵祠:(張道)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

其實,所謂的張道陵祠,也就是張道陵在仁壽開鑿鹽井的時候,居住的熖陽洞,這熖陽洞作為張道陵在陵州的修煉、棲息之所,也相當於現在的“鹽井指揮部”;據仁壽縣誌記載,熖陽洞曾是古時仁壽著名的八景之一。

關於熖陽洞,唐杜光庭在《唐文拾遺》卷五十以《焰陽洞記 》為題,做了詳細的記載:

焰陽洞,古老相傳,陵州陽山之上,從來隱蔽,人莫知處。

乾德三年辛巳正月十六日,井監使保義軍使太保馬全章,中夜一人,裁衣束帶,巍冠古服,狀若道流,揖之俱行崖壁所。告之曰﹕此焰陽洞也,閉塞多年,能開發護持,可以福利邦國。又指其地近開小徑,亦斷之,勿使常人踐踏。言而去。及旦,全章往尋其所,果見其地勢微□,以杖導之,深不可測。即命本軍節級侯廣之勾當人夫斫掘,漸獲□由,相次開掘。見三重石門,其內並是細沙,一無蟲蟻他物。其洞自東及西,深三丈九尺,闊五尺三寸,洞皆是石洞門。第一重,高六尺,闊五尺二寸;第二重,門高五尺五寸,闊三尺七寸;第三重,門高四尺七寸,闊三尺五寸。第三重門內,從頂至底,一向高六尺一寸。其三重相去各只三四尺1。鐫鑿精巧,迨非人功。第三重南畔石房,闊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其後別有一小洞,元有一片石遮掩其門,傍通一縫,以燈燭照之,深不知其底。北畔石房,深四尺二寸,闊七尺三寸,高五尺,其房內有石床一所。西畔小石房,深二尺,闊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西北畔石床,長三尺八寸,闊二尺八寸。西北畔灶模,長二尺三寸,門額闊七寸2,灶深八寸,周圍三尺五寸。從洞門向東,一直至鹽井面,相去四十一丈八尺,洞門面正東。

全章召得當井監天師院主內大德道士費省真顧問,雲天師院3現有元和年刺史李正卿著《天師聖德碑》雲﹕「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三年自沛遊蜀4,占乾分野,見陽山氣象,指謂門弟子曰﹕『此間山直下有鹹泉焉。』」今驗此洞,正當井上,即是焰陽洞也。

1970年因為當地修建南幹渠經過熖陽洞,施工的農民為了方便,就把修渠的泥土從熖陽洞上面填滿,導致這方聖地掩埋至今。

但反過來思考,或許這也許是一種天意,掩埋正是一種非常得力的保護。不然,也許會在某個時間段內,被人偷盜或毀壞。

1873歲的中國第一條“道”路在仁壽

據2017年7月4日的四川日報報導:仁壽縣有一條數百米的石梯路,據傳是中國"道路"的"始祖"。這一條道路,至今已有1873年,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西元144年率領弟子修建而成的。

據《太平廣記》記載,正一道創立者張道陵早年曾在陵州(今四川仁壽)開鑿鹽井,置灶煮鹽,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由張道陵最早開發的井鹽業,對古代陵州的經濟和城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開鑿鹽井的同時,張道陵發現並定居在熖陽洞以後,還在洞口外面一塊石頭上書三個巨大的篆體:熖陽洞,且落有天師印落及年號,隨後再並鑿一水井,再用石板鋪一梯級山路,直達山頂。

張道陵的"道"理在這裡被發揚光大後,四川仁壽成為道源。當年,張道陵率眾徒修建的這條直達山頂石梯路,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中國第一條“道路”,現在每天仍有人在行走……

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說起道教的發源地,很多學者認為屬於大邑鶴鳴山:東漢順帝時期,張道陵在今成都市大邑縣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

其根據是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中的記載: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

這“學道”二字,也出現在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劉焉傳》的第七五卷第二四三五頁:(張)魯,字公祺,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五斗米,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魯遂自號師君。

既然史料統一記載為“張道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那麼既然沒有道,從哪裡學道?既然是在鶴鳴山創建道教,為何不直接寫明:創道於鶴鳴山或者建道於鶴鳴山?

還有就是青城山說: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西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

2012年,筆者有幸參加了國際道教研討會,與世界各地高道一起討論起道教發源地時,大家也是沒有明確的說法。而當年參與認為當教發源地的國際道教學泰斗、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道教史》主編卿希泰先生親口對筆者說:把道教發源地認定鶴鳴山,確實有些倉促和不足。

學習道學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得道成仙”,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仙”的真實含義呢?仙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煉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現實中,則為一個人,為人類做了很大的貢獻,使他的形象和山一樣的高大,今生來世都被人所敬仰,這個人就是仙了。

張陵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老子的哲學演繹成為神學。一門學科一旦有了它的宗教意義,就會有信眾,其宗教領袖之被神化,是很自然的事。因其創立了道教,又被叫作張道陵。

由此可以確定,張道陵在青城山,成型於鶴鳴山潛心老子的《道德經》,為創道作準備,最後經過,“開鑿鹽井,置灶煮鹽”,並把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的

按照張道陵的創道的早期活動、為創道作準備、創道三個階段經過,由此可以認定,142年,張道陵在鶴鳴山開始思考成立道教並把老子的哲學開始演繹,屬於創道的早期活動;143年在青城山閉目思考,沉澱他的創道之路,屬於為創道作準備階段;144年,張道陵在仁壽把道教理論加以完善成型後,考慮到要把道教想發揚光大,必須有實業和實力,於是他看准當時“鹽比銀子貴”的機會和仁壽的鹽礦資源優勢,開鑿鹽井,置灶煮鹽,因為其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所以他“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從而使他完成了創建道教的大業,最終道教品牌形成在古陵州的四川仁壽。

張道陵在仁壽得道後,他的“道”理被發揚光大,道教首先在仁壽大地上生根發芽,使之成為道源,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今天。於是就有了“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的說法,我們開始守道德、講道理,走道路……

(作者:張勝開)

所以在區域或如同寒冬季節的歷史蒙味時代,他就是“一把溫暖的火”。

世界最早的張道陵祠至今掩埋在泥土中

《元和郡縣圖志》中記載的張道陵祠,應該為張道陵創道後的第一座祠,也是我國最早的張道陵祠:(張道)陵開鑿鹽井,人得其利,故為立祠。

其實,所謂的張道陵祠,也就是張道陵在仁壽開鑿鹽井的時候,居住的熖陽洞,這熖陽洞作為張道陵在陵州的修煉、棲息之所,也相當於現在的“鹽井指揮部”;據仁壽縣誌記載,熖陽洞曾是古時仁壽著名的八景之一。

關於熖陽洞,唐杜光庭在《唐文拾遺》卷五十以《焰陽洞記 》為題,做了詳細的記載:

焰陽洞,古老相傳,陵州陽山之上,從來隱蔽,人莫知處。

乾德三年辛巳正月十六日,井監使保義軍使太保馬全章,中夜一人,裁衣束帶,巍冠古服,狀若道流,揖之俱行崖壁所。告之曰﹕此焰陽洞也,閉塞多年,能開發護持,可以福利邦國。又指其地近開小徑,亦斷之,勿使常人踐踏。言而去。及旦,全章往尋其所,果見其地勢微□,以杖導之,深不可測。即命本軍節級侯廣之勾當人夫斫掘,漸獲□由,相次開掘。見三重石門,其內並是細沙,一無蟲蟻他物。其洞自東及西,深三丈九尺,闊五尺三寸,洞皆是石洞門。第一重,高六尺,闊五尺二寸;第二重,門高五尺五寸,闊三尺七寸;第三重,門高四尺七寸,闊三尺五寸。第三重門內,從頂至底,一向高六尺一寸。其三重相去各只三四尺1。鐫鑿精巧,迨非人功。第三重南畔石房,闊七尺四寸,高四尺八寸,深四尺二寸。其後別有一小洞,元有一片石遮掩其門,傍通一縫,以燈燭照之,深不知其底。北畔石房,深四尺二寸,闊七尺三寸,高五尺,其房內有石床一所。西畔小石房,深二尺,闊三尺五寸,高三尺一寸。西北畔石床,長三尺八寸,闊二尺八寸。西北畔灶模,長二尺三寸,門額闊七寸2,灶深八寸,周圍三尺五寸。從洞門向東,一直至鹽井面,相去四十一丈八尺,洞門面正東。

全章召得當井監天師院主內大德道士費省真顧問,雲天師院3現有元和年刺史李正卿著《天師聖德碑》雲﹕「張天師以東漢建安三年自沛遊蜀4,占乾分野,見陽山氣象,指謂門弟子曰﹕『此間山直下有鹹泉焉。』」今驗此洞,正當井上,即是焰陽洞也。

1970年因為當地修建南幹渠經過熖陽洞,施工的農民為了方便,就把修渠的泥土從熖陽洞上面填滿,導致這方聖地掩埋至今。

但反過來思考,或許這也許是一種天意,掩埋正是一種非常得力的保護。不然,也許會在某個時間段內,被人偷盜或毀壞。

1873歲的中國第一條“道”路在仁壽

據2017年7月4日的四川日報報導:仁壽縣有一條數百米的石梯路,據傳是中國"道路"的"始祖"。這一條道路,至今已有1873年,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於西元144年率領弟子修建而成的。

據《太平廣記》記載,正一道創立者張道陵早年曾在陵州(今四川仁壽)開鑿鹽井,置灶煮鹽,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由張道陵最早開發的井鹽業,對古代陵州的經濟和城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開鑿鹽井的同時,張道陵發現並定居在熖陽洞以後,還在洞口外面一塊石頭上書三個巨大的篆體:熖陽洞,且落有天師印落及年號,隨後再並鑿一水井,再用石板鋪一梯級山路,直達山頂。

張道陵的"道"理在這裡被發揚光大後,四川仁壽成為道源。當年,張道陵率眾徒修建的這條直達山頂石梯路,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中國第一條“道路”,現在每天仍有人在行走……

仁壽:張道陵得道成仙的地方

說起道教的發源地,很多學者認為屬於大邑鶴鳴山:東漢順帝時期,張道陵在今成都市大邑縣鶴鳴山創立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

其根據是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志》中的記載:漢末沛國張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造作道書,自稱太清玄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子魯傳其業。魯字公祺,以鬼道見信於益州牧劉焉。

這“學道”二字,也出現在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劉焉傳》的第七五卷第二四三五頁:(張)魯,字公祺,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五斗米,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魯遂自號師君。

既然史料統一記載為“張道陵學道於蜀鶴鳴山”?那麼既然沒有道,從哪裡學道?既然是在鶴鳴山創建道教,為何不直接寫明:創道於鶴鳴山或者建道於鶴鳴山?

還有就是青城山說: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西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

2012年,筆者有幸參加了國際道教研討會,與世界各地高道一起討論起道教發源地時,大家也是沒有明確的說法。而當年參與認為當教發源地的國際道教學泰斗、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中國道教史》主編卿希泰先生親口對筆者說:把道教發源地認定鶴鳴山,確實有些倉促和不足。

學習道學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得道成仙”,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仙”的真實含義呢?仙在中國古代神話中和宗教中,認為是靠修煉得道而長生不死的人;現實中,則為一個人,為人類做了很大的貢獻,使他的形象和山一樣的高大,今生來世都被人所敬仰,這個人就是仙了。

張陵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老子的哲學演繹成為神學。一門學科一旦有了它的宗教意義,就會有信眾,其宗教領袖之被神化,是很自然的事。因其創立了道教,又被叫作張道陵。

由此可以確定,張道陵在青城山,成型於鶴鳴山潛心老子的《道德經》,為創道作準備,最後經過,“開鑿鹽井,置灶煮鹽”,並把所得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的

按照張道陵的創道的早期活動、為創道作準備、創道三個階段經過,由此可以認定,142年,張道陵在鶴鳴山開始思考成立道教並把老子的哲學開始演繹,屬於創道的早期活動;143年在青城山閉目思考,沉澱他的創道之路,屬於為創道作準備階段;144年,張道陵在仁壽把道教理論加以完善成型後,考慮到要把道教想發揚光大,必須有實業和實力,於是他看准當時“鹽比銀子貴”的機會和仁壽的鹽礦資源優勢,開鑿鹽井,置灶煮鹽,因為其收入“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所以他“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從而使他完成了創建道教的大業,最終道教品牌形成在古陵州的四川仁壽。

張道陵在仁壽得道後,他的“道”理被發揚光大,道教首先在仁壽大地上生根發芽,使之成為道源,延伸到世界、延伸到今天。於是就有了“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的說法,我們開始守道德、講道理,走道路……

(作者:張勝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