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子長鐘山石窟: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

子長縣鐘山石窟博物館――鐘山石窟,又名普濟院,石宮寺。

位於子長縣西十五公里處的鐘山南麓。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內外開放。絕對保護範圍19250平方米。一般保護範圍44000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80公頃。石窟周圍,歷史上古塔林立,寺院延綿,古建成群,占地三百六十坰、僧眾五百多,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石窟始建於西晉太和年(西元366年)。歷經漢、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沉舉。地上地下的文物遺存十分豐富。

基壇上主造像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像。三世佛兩側分別為脅侍弟子、菩薩。三世佛像均高3.54米。

就地雕鑿,與壇基渾然一體,每尊佛像與左右脅侍弟子、菩薩構成一組造像。

石窟規模宏偉,氣勢壯觀。萬餘尊石雕造像造型逼真,體態豐滿,千姿百態。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石窟排列緊湊,協調有致,場面富麗,奇偉生動,工藝精細,活靈活現。泥金彩繪,保留千年,經久不衰。不愧為:“神工鬼斧,巧奪天工”。

一尊尊造像,既簡潔明快,遒勁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

建造鐘山石窟的無名匠師們以高超的技藝,賦予鐘山腳下這塊冰冷粗獷的石頭以永恆的生命,展示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薩的婀娜多姿,弟子的老成持重,溫順祥和,以及歷經磨劫而始終不悔的獻身精神。

一尊尊造像,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兇神惡煞,有的閉目誦經,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寧思沉睡,個性鮮明,氣韻生動。

透過這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人們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燈下,世世代代藝術大師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著膜拜的偶像,寄託著美好的理想,也為後人留下這巧奪天工的驚世之作。

保留完好的碑、碣題記,不僅為研究考證鐘山石窟提供了佐證,同時又是書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岩法師浮圖塔、塔林、磚塔、石牌坊、肅寺宮等,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石窟頂上的龍雕像栩栩如生。

石窟外的“佛光普照”大鐘。

青春和生命,雕刻著膜拜的偶像,寄託著美好的理想,也為後人留下這巧奪天工的驚世之作。

保留完好的碑、碣題記,不僅為研究考證鐘山石窟提供了佐證,同時又是書法佳作。完整的惠善法師浮圖塔,松岩法師浮圖塔、塔林、磚塔、石牌坊、肅寺宮等,均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石窟頂上的龍雕像栩栩如生。

石窟外的“佛光普照”大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