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方建華:“三期疊加”下動力電池產業更需協同發展

日前,“後補貼時代的動力電池市場前景論壇”在北京召開。

來自動力電池材料、電池製造、新能源整車等領域的專家,同與會的200餘位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代表,共同就“補貼退坡,動力電池產業鏈該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高級顧問方建華表示,中國的動力電池產業在經過2015年的“瘋狂”和2016年的“糾結”後,在2017年迎來產業的關鍵發展時期。然而近期政策的調整,

特別是補貼的退坡,使2017年對於動力電池行業來說,成為了一個“三期疊加”的特殊階段。

方建華解釋說,“三期”中首先是“政策的消化”期。他認為對於動力電池企業而言,僅僅依靠能量密度來決定補貼標準,並不合理。因為電池性能的標準並非只有能量密度一項,而將能量密度作為唯一標準,會從一定程度上造成對動力電池企業技術路線的干擾。也正因如此,絕大多數動力電池企業在2017年第一季度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

包括電芯規格、PACK方案、技術路線等。預計這種對政策的消化,很可能持續到今年2季度。

他同時透露,由於此前出臺的政策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瑕疵,因此新能源汽車產業很可能還將面臨新一輪的政策調整,在這期間如何消化政策影響,同樣考驗著產業鏈上的各家企業。

第三是行業面臨的“洗牌期”。在方建華看來,政策調整的影響,

上下游價格的博弈,必然會帶來動力電池行業的洗牌。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的製造能力、資金實力、市場反應能力、研發能力和配套能力就顯得尤為關鍵。

同時,“三期疊加”,也成為考驗動力電池產業鏈企業如何能夠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的關鍵時期。

對於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方建華建議應該從創新模式的角度來思考。在當前“體驗經濟”盛行的情況下,整車企業可以嘗試通過引入“汽車共用”這種新的應用模式,

更多地關注運行里程、使用使用者、運營方式等方面,與以往傳統汽車應用模式的不同,並帶動上游企業參與其中,從而在全產業鏈的範圍內降低成本,推動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的協同發展,以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國際領先地位的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