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不顧父母反對遠嫁他鄉,結果無限悔恨

1

第一次知道“遠嫁”這個詞,是在我八歲的時候。那年,我太奶奶壽終正寢,活到96歲。太奶奶是我奶奶的媽媽,一個從未見過面,卻又很熟悉的老婆婆。

因為奶奶總是跟我說,“看啥時候咱有空了,

就抽時間去探望太奶奶。太奶奶家可多好吃的了,有山楂片、肉粉卷、豆餅角、楊桃鴨、魚古丸、香醬米糕……”每每聽到這些,我口水都要往外流,天天追著奶奶問,究竟啥時候才有空啊?

而這時,奶奶就會輕輕歎口氣,摸摸我的頭說,快了快了。

有一天,我看到奶奶失魂落魄、兩眼泛紅地從隔壁賣糧油的商店踉蹌地走回來。

一會兒,聽到奶奶抽泣著對爺爺說,“剛接到我大哥的電話,說我媽昨晚去了……”然後,就看到爺爺奶奶拿起行李包收拾衣物,我就急了,趕緊問“是去太奶奶家了嗎?我也要去!”

奶奶含著眼淚對我說,“囡囡乖,你跟爸爸媽媽留在家,太奶奶家太遠了,奶奶有事辦帶著你不方便,下次再帶你去。”誰知道,自從那次奶奶回娘家奔喪後,

後來的後來,奶奶再也沒有回過那個生她育她的地方了。

一是因為要照顧她的孫子孫女們,實在抽不開時間;二是因為她的娘家在好幾百公里外,那時的交通不方便,一來一回得好幾天,金錢和精力上都折騰不起。

但奶奶依然經常嘮叨,“等囡囡和弟弟們長大了,就可以跟奶奶一起去舅公家裡,那裡可多好吃的……”這話一聽就是十幾年,我也從原先的焦急期盼變成不以為然了。

當我們長大後,奶奶更老了,患了輕微的老年癡呆,認不得方向也記不清路了。

遠嫁的姑娘,承載著多少鄉愁,多少人背負著無法全心盡孝的愧疚,多少人承擔著無法落葉歸根的苦楚,那些說不出的無奈,又有何人能懂?

無論嫁到多遠、時光怎麼變遷,對於她們來說,父母的哺育恩情、兄弟姐妹的血脈親情和家鄉的回憶是永遠無法割捨的。

2

我的堂姐也是屬於遠嫁的,

她的婆家距離娘家差不多將近1000公里。

記得堂姐出嫁時,伯娘摟著堂姐哭得稀裡嘩啦的,可泡在幸福蜜罐的堂姐哪會多想,她嬌嗔地說,我只是嫁人而已,又不是不回來了,媽媽,我們會經常回來陪你的。

婚後第一年,堂姐懷孕了,孕期不能長途跋涉,

堂姐便安慰伯母,等明年,明年我帶你的小外孫一起回去見你。

第二年,堂姐的寶寶出生了,孩子小經不起折騰,所以第二年堂姐也沒有回來。她仍是通過視頻和電話安慰伯母,等明年一定帶寶寶回去。

第三年,已經訂好機票準備回程的堂姐,因為堂姐夫家中出現一些突發事情,又不得不延後歸程。

直到第四年,堂姐才帶著快三歲的孩子第一次回娘家,結果母女倆一見面,就抱頭痛哭,那場面看著就讓人心酸動容。

那天,我看到堂姐發了一條朋友圈:婚後四年,第一次回娘家,當車子緩緩靠近家裡時,那條熟悉的路、那棵親切的樹,還有遠遠看見在視窗翹首盼望的父母的身影,一切都像舊時那樣,瞬間淚水嘩嘩直淌。

想當初堂姐出嫁時,沒有太多的考慮,曾天真地以為現在的交通如此發達,有飛機有動車有大巴,別說千里之內了,就算是萬里之外,想回來隨時能回來。然而,結婚有孩子的女人真的連回一趟家都是奢侈的事情。

比如來回的交通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工作崗位不能長時間缺席;孩子跟著大人來回奔波,也受罪;一算下來,回一趟家真的不易,就不禁打退堂鼓了。

遠嫁的姑娘,曾相信過最漂亮的謊言:我只是嫁人而已,又不是一輩子不回來了。但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已經過完大半輩子了,如果每年只團聚一次,算算彼此還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

遠嫁的姑娘,婚後將幸福安置在丈夫的城市裡;而曾經屬於父母的幸福,卻不知如何安放了。

3

能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是快樂的,嫁得近的姑娘是幸福的。

記得我讀高中時,每週只有一天的假期可以回家。而讀大學了,因為離家遠,回去的頻率就更少了。所以每次回家,爸媽都非常高興,張羅著給我做好吃的,忙得不亦樂乎。

但每回一次,便發現媽媽又多了幾根白髮、爸爸又多了幾條皺紋。我們長大成人了,父母卻慢慢變老了。要回校的時候,內心漸漸就有了不舍和心疼。平日就只能靠著電話與網路,每週給父母報報平安、聽聽父母嘮叨家常。尤其當結婚生孩子後,就更加懂得父母的不易了。

婚後因為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了日夜的陪伴,與父母貼近了許多。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能好好地彼此照顧、互相溫暖。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情況,能陪伴和照顧他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聽到媽媽咳嗽,卻要隔著電話猜測她是咽喉炎犯了還是感冒了?

週末的時候,可以陪爸爸去晨練、陪媽媽去逛街;晚飯後,一手挽著媽媽,一手牽著孩子,到樓下散散步;如果來個小長假,還可以帶他們到更遠一點的地方旅遊,放鬆心情;

平時在外面吃到好吃的東西,可以打包回去,讓他們嘗嘗鮮,或者心血來潮了,自己在家烤個點心、做幾個小炒,一家子圍著大圓桌,就著小酒、小飲料,慢慢聊著、吃著……

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生活瑣事,而這些普通尋常的小事,裡面藏著父母深深的幸福,讓他們覺得窩心不已。

沒有哪一對父母,不希望兒女能時常承歡膝下?面對遠嫁的女兒,他們不依不舍的背後,還有更多的不安與擔憂,擔心女兒去到新環境能不能適應、跟公婆是否處得來、要是受委屈了該怎麼辦?所以他們在電話裡總是報喜不報憂,只盼著好讓女兒安下心來過日子。

遠嫁的姑娘,既然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必然要承受與父母分離的代價。但在父母心底,畢竟女兒的幸福快樂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最後,給所有遠嫁的姑娘一個擁抱,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那場面看著就讓人心酸動容。

那天,我看到堂姐發了一條朋友圈:婚後四年,第一次回娘家,當車子緩緩靠近家裡時,那條熟悉的路、那棵親切的樹,還有遠遠看見在視窗翹首盼望的父母的身影,一切都像舊時那樣,瞬間淚水嘩嘩直淌。

想當初堂姐出嫁時,沒有太多的考慮,曾天真地以為現在的交通如此發達,有飛機有動車有大巴,別說千里之內了,就算是萬里之外,想回來隨時能回來。然而,結婚有孩子的女人真的連回一趟家都是奢侈的事情。

比如來回的交通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工作崗位不能長時間缺席;孩子跟著大人來回奔波,也受罪;一算下來,回一趟家真的不易,就不禁打退堂鼓了。

遠嫁的姑娘,曾相信過最漂亮的謊言:我只是嫁人而已,又不是一輩子不回來了。但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已經過完大半輩子了,如果每年只團聚一次,算算彼此還有多少次見面的機會?

遠嫁的姑娘,婚後將幸福安置在丈夫的城市裡;而曾經屬於父母的幸福,卻不知如何安放了。

3

能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是快樂的,嫁得近的姑娘是幸福的。

記得我讀高中時,每週只有一天的假期可以回家。而讀大學了,因為離家遠,回去的頻率就更少了。所以每次回家,爸媽都非常高興,張羅著給我做好吃的,忙得不亦樂乎。

但每回一次,便發現媽媽又多了幾根白髮、爸爸又多了幾條皺紋。我們長大成人了,父母卻慢慢變老了。要回校的時候,內心漸漸就有了不舍和心疼。平日就只能靠著電話與網路,每週給父母報報平安、聽聽父母嘮叨家常。尤其當結婚生孩子後,就更加懂得父母的不易了。

婚後因為跟父母住在一起,有了日夜的陪伴,與父母貼近了許多。最重要的是,大家在一起,能好好地彼此照顧、互相溫暖。

當父母生病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知道情況,能陪伴和照顧他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聽到媽媽咳嗽,卻要隔著電話猜測她是咽喉炎犯了還是感冒了?

週末的時候,可以陪爸爸去晨練、陪媽媽去逛街;晚飯後,一手挽著媽媽,一手牽著孩子,到樓下散散步;如果來個小長假,還可以帶他們到更遠一點的地方旅遊,放鬆心情;

平時在外面吃到好吃的東西,可以打包回去,讓他們嘗嘗鮮,或者心血來潮了,自己在家烤個點心、做幾個小炒,一家子圍著大圓桌,就著小酒、小飲料,慢慢聊著、吃著……

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生活瑣事,而這些普通尋常的小事,裡面藏著父母深深的幸福,讓他們覺得窩心不已。

沒有哪一對父母,不希望兒女能時常承歡膝下?面對遠嫁的女兒,他們不依不舍的背後,還有更多的不安與擔憂,擔心女兒去到新環境能不能適應、跟公婆是否處得來、要是受委屈了該怎麼辦?所以他們在電話裡總是報喜不報憂,只盼著好讓女兒安下心來過日子。

遠嫁的姑娘,既然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必然要承受與父母分離的代價。但在父母心底,畢竟女兒的幸福快樂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最後,給所有遠嫁的姑娘一個擁抱,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