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甘肅省華池縣:精准施策攻堅克難,幹群一心脫貧摘帽

《第一書記動態》:★刊發扶貧政策資訊 ★報導第一書記動態★宣傳扶貧工作典型★反映扶貧工作問題

本刊訊(通訊員 方海濤) 華池縣是革命老區縣,也是國家扶貧縣。全縣現有貧困村56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283戶2.78萬人,貧困面24.15%。面對“地貧人窮”的這一最大現狀,華池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作為最大政治、最大任務和最大民生,切實強化“一號工程”意識,以雙聯行動為載體,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運用雙聯住戶幹部和駐村幫扶工作隊兩支力量,

變“大水漫灌”為精准“滴灌”,將省市縣各級各項扶貧政策精准輸送到村、到戶。2015年,全縣實現穩定脫貧22個村、2474戶9897人。預計2016年底,可穩定脫貧1.42萬人,貧困面下降到2.5%以下,有望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現在,華池脫貧攻堅已進入加速衝刺階段。

入村進戶的幫扶隊

一群幹部,緊盯一個目標,帶著一個期盼進村入戶。

這群幹部因雙聯行動和精准扶貧而進村入戶。

在這群幹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華池貧困鄉村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便走進華池縣的一個村子裡,記者看到的是,水泥路到了家門口,自來水進了院子,危舊房改造了,環境衛生改善了,富民產業發展了,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了。

要是沒有雙聯幹部的幫扶,華池縣懷安鄉糖坊咀村周懷福一家不可能住進新房。周懷福一家三口智障而且殘疾,靠種幾畝薄田維持生計。

多年來,左鄰右舍日子越過越好,唯有周懷福一家仍然居住在不足十平米的活動板房中。

雙聯行動中,周懷福有幸成為華池縣能源辦雙聯幹部郝興華的聯繫戶。郝興華瞭解到周懷福一家的困難生活後,積極協調爭取縣民政局、殘聯的救助資金,並申請了懷安鄉危舊房改造項目,共籌集5萬多元,為周懷福家建起三間磚木結構住房。現在,在郝興華的大力幫扶下,周懷福一家三口不但住進了新房,

生活也是越來越好。

“我是成千上萬住進貧困戶,貼近貧困、感受貧困、解決貧困的幹部中的一員。”2015年,張忠虎被中央組織部從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選派至華池縣城壕鎮太陽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

自擔任太陽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後,圍繞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張忠虎和一起駐村的幹部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穩定脫貧、產業發展,最終還要依靠土地做文章,

打頭陣。太陽村現有耕地7500畝,除部分作為農田耕種外,多數荒置,這些村的土地適合種植洋芋、糜子、小米等雜糧品種。經過調研,張忠虎和村上幹部形成“互聯網+山貨”產業發展理念,依託農村產業資金專業合作社進行商標註冊、宣傳運營,重點打造“太陽山貨”品牌系列產品。為幫扶群眾脫貧致富,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相繼投入物力、財力200多萬元解決太陽村發展中涉及民生福祉的基礎設施問題;今年繼續實施200多萬元的幫扶專案。

王堅是慶陽市工信委幹部,現任華池縣柔遠鎮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從2015年7月開始,入住劉溝村,王堅給村民搭建廁所,幫助村民銷售雜糧,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讓王堅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他正幫駐地村民家削土豆種子時,接到一個要100斤黑小米的電話,要求最遲第二天早上十點鐘送到西峰北站去蘭州的車上。於是,他趕緊跟糧油廠聯繫沒有貨,接著聯繫有穀子農戶。拉了農戶和穀子連夜到縣城加工,等到一切辦妥後,回到駐地已是晚上10點多。截至今年7月,王堅幫糧油廠銷售胡麻油680斤、蕎面920斤、蕎麥糝160斤、蕎麥皮120多斤,為一戶村民銷售白小米400斤,另1戶村民銷售黑小米800斤,價值18800元。

除此之外,王堅所在的駐村幫扶工作隊今年幫村上新修砂石路6條(總長20公里),建石拱橋2座,現已全部開工建設;危舊房改造22戶,已竣工6戶,正在施工16戶;土窯加固、維修25戶,已實施23戶;小電井指標78戶,已實施56口;爭取老促會幫扶羊棚專案65個。

李永秉是華池縣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華池縣五蛟鎮吳原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駐村幫扶工作隊為村上制定了吳原村脫貧發展規劃,並落實了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富民產業、精准扶貧貸款到戶、公共服務保障跟進、能力素質提升培訓五件實事。

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村上新修水路咀至鴨口7.4公里柏油路,雙石貶至毛掌5.5公里砂石路,建成藥鋪漫水橋1座;新打小電井和集流暢126個,全村安全飲水率達到了100%;新修梯田1258畝;修建簡易廁所180座,全村基礎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新建羊棚20座,飼料棚10座,發放揉絲機32台,發放苜蓿籽種1000斤,種植紫花苜蓿1500畝,養羊3000多隻;同時實施苗林產業,培育油松苗林500多畝。為75戶貧困戶發放精准扶貧貸款360萬元;依託互助資金社發放貸款15萬元,其中貧困戶5戶,從而解決了群眾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問題。為解決村民和黨員無活動場所的問題,新建了一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村級文化活動廣場,並配套了活動器材。還新建村級便民服務中心1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處,同時維修村部、硬化村部道路,進一步提升服務水準。舉辦能力培訓班6期,培訓群眾650餘人,發放技術資料1000多份,實現了每戶都有一名技術明白人。

現在,這些村子已成為郝興華、張忠虎、王堅這些雙聯幹部、駐村幹部的第二故鄉,貧困戶也成了他們的親戚。

圍繞四個“一號”抓攻堅

脫貧攻堅的進程在不斷推進,脫貧攻堅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靠實責任才能推進脫貧攻堅。面對全縣“地貧人窮”的實際,華池縣高度重視,傳導壓力,靠實“一號責任”。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雙聯行動精准脫貧工作,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一號責任”,層層誓師立令、簽訂責任,縣委常委會、雙聯行動和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先後18次專題研究部署雙聯扶貧工作,討論制定《華池縣整縣脫貧摘帽實施方案》、《農村危舊土窯改造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檔26份。

與此同時,華池縣各縣級領導明確責任,帶頭抓促,每人聯繫一個鄉鎮、包抓兩個貧困村,人均進村入戶達到6次以上;各鄉鎮、部門主動作為,全力跟進,定期走訪民情,制定幫聯方案,落實幫扶措施。各聯村單位積極選派駐村隊長、第一書記,縣上按照“逢提必下”為省市單位聯繫村選配副隊長、調配大學生村官,組建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56個,採取進村入戶和坐堂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宣傳政策,記錄民意,協調專案,排解困難,全面落實雙聯行動“六大任務”和全省“1+17”精准扶貧配套方案。

聯戶連心、扶貧扶根。華池縣不斷創新載體,凝聚共識,決戰“一號工程”。創新開展了“住進貧困戶,貼近貧困、感受貧困、解決貧困”

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全縣駐村工作隊員和雙聯幹部直接住進貧困戶,由“走讀”轉變為“常住”,每人每年不少於2次60天,親身感受貧困,真正瞭解貧困,綜合運用政策上幫、思想上引、資金上扶、技能上教等措施,全方位、多形式地幫扶貧困群眾,使脫貧物件堅定“摘窮帽”的信心和決心。縣上對住戶幹部實行“12737”。即發放印有“住戶”字樣床單被套1套;上牆“脫貧路上你我同行、精准扶貧專欄”2張圖表;設置扶貧開發“四個切實、六個精准”,精准脫貧“八個准”,駐

村住戶“三個防止、八個不准、八個時常”,領導言論,脫貧指標歌等7個牌匾;建立脫貧計畫進度、脫貧措施辦法、脫貧幫扶責任3本賬;袋裝扶貧手冊,培訓證書,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票據,甘肅省“1+17”精准扶貧政策宣傳畫冊等7類資料,進行制式化管理,形成了駐村、住戶“兩條線、兩結合、互補式”工作方法,凝聚了幹群同心、決戰貧困的人心人氣。

資料顯示,幹部住戶期間,共完成投資5.2億元,銜接落實扶貧專案1600多個,化解矛盾糾紛638起,解決群眾具體困難8200多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池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優先服務“一號任務”,撥付省財政安排駐村專項經費28萬元,並籌資320萬元,按照駐村工作條件“六有、四統一”,製作工作隊監督台。通過規範化管理、常態化住戶、長流水工作,夯實了脫貧致富基礎。

只有嚴格考評,嚴肅獎懲,才能決勝“一號目標”,為此華池縣制定了駐村幫扶工作隊、聯村單位聯戶幹部考核辦法,對聯村單位、駐村幫扶工作隊、住戶幹部一年一評一獎勵。成績突出、群眾認可、考核優秀的駐村住戶幹部,由縣委、縣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直接進入後備幹部庫,並根據需要優先提拔使用,完不成年度幫扶任務、住戶時間達不到要求的幹部,年度考核直接評定為不稱職。

今年8月,華池縣表彰獎勵2015年度雙聯行動組織獎、民心獎、優秀駐村工作隊等先進單位46個,雙聯行動標兵獎、優秀駐村住戶幹部等108人,提拔任用3人,激發了幹部幹事創業、奮爭脫貧的積極性。

通過駐村住戶,實現了全縣幹部作風大轉變,群眾信心大提升,脫貧措施大落實。

安居樂業奔小康

改窮貌興產業才能脫貧奔小康。華池縣舉全縣之力打好“55444”組合拳,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確保年內實現全縣整體脫貧。

今年以來,華池縣委、縣政府採取整區域、整村組推進方式,著力破解“路、水、田、電、房”五大發展難題。

道路建設,整合交通、“一事一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核心村示範項目,大力實施村組道路通暢工程,新修通村(水泥)油路3條28.7公里,村組砂礫路112條510公里,硬化入戶道路25.2公里,實現了111個行政村油(水泥)路全覆蓋目標。全力推進農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新打小電井1920眼,新建“一場兩窖”1270處,在喬川、五蛟、悅樂、懷安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4處,新增有效節水灌溉面積2970畝。

整合縣國土、水保、扶貧等部門專案資源,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集中整理,統一機械耕作”的辦法,新修標準化梯田4.16萬畝。圍繞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縣實施動力電通村改造工程4個,完成農網改造45.2公里,有效地解決了一些村組動力電不足問題。

緊盯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安全住房”這一剛性指標,大力推進農村危房(窯)改造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動員千家萬戶進行安全住房“大會戰”,全縣完成危房改造884戶,危窯改造1314戶2458孔,配套完成大門、院牆、院坪硬化“三位一體”建設583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鄉鎮集中安置點7處618戶2700人。

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華池縣大力開發五大產業。按照“全縣草畜、苗林、全膜玉米,城郊瓜菜、山區小雜糧、中藥材”發展思路,促進農民變牧民、變菜農、變林農、變藥農。以打造“隴上良種畜禽保護區”為目標,發展草畜產業,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建成養羊示範點20個,新增養羊示範戶183戶,規模養殖場10個,新發展養羊戶1265戶,新建羊棚1265座,全縣羊只飼養量達到53.1萬隻。發放草籽102噸,種植優質牧草17.3萬畝,建成千畝草點15個。

按照“整流域、整區塊推進”模式,大力發展苗林產業,完成苗林栽植18.5萬畝,占任務15萬畝的123.3%;建成萬畝苗林示範點6個。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6萬畝,蘋果栽植3200畝,核桃栽植2000畝。

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地膜上山進溝”行動,實現川區、原區、山地梯田、所有農戶“四個全覆蓋”,完成全膜玉米種植面積50.87萬畝,占任務50萬畝的101.74%,建成了東部川區、西南部川區、西北部山區3個10萬畝和南部殘原區1個5萬畝規模化全膜玉米示範片帶。完成瓜菜種植面積9.3萬畝,其中設施瓜菜1.22萬畝。完成大秋作物種植面積87.6萬畝,種植小雜糧10.5萬畝、洋芋10.2萬畝、油料6.64萬畝、中藥材2萬畝。

圍繞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旅遊體驗區,深度挖掘南梁紅色旅遊資源和子午嶺綠色資源優勢,以南梁“壹號院”、林鎮“紅色大院”為示範引領,探索推廣南梁景區“床位工程”建設模式,在紅色旅遊沿線鄉鎮新發展“床位工程”示範戶9戶。同時,依託“中國光彩事業慶陽行”幫扶紫坊畔鄉劉坪村紅色旅遊產業公益建設項目,新發展農家樂8戶,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還採取“因需培養、訂單輸送”的模式,輸轉勞務3.7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5億元。

結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培育農業多元經營主體。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6個,累計建成420個,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13個,入社農戶6400戶。新建種養殖龍頭企業2個,年產值千萬元以上企業4個,帶動就業0.23萬人,完成北地雪小雜糧等企業改擴建3個;建成家庭農場3個,種養經營大戶38戶。

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縣域資源”的農村電商模式,新建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6個,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81個,占111個行政村總數的72.9%。新註冊電子商務公司9家,挖掘可網銷的農特產品、民俗文化產品150多種,帶動新開網店210多戶,累計培訓電商人才1740人次,全縣網路銷售農特產品和民俗文化產品380多萬元,線下銷售567萬元,帶動電商從業人員1000多人。

圍繞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舉辦各類培訓班197期,培訓農民1.86萬人次。

華池縣還突出以地權、林權及金融、供銷等改革為抓手,不斷挖掘農村發展資源。依託15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111個村級流轉服務點,全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37萬畝,累計達到15.7萬畝,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15.2%。全縣111個行政村全部組建了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對接蘭州銀行為5526戶貧困戶落實精准扶貧貸款2.76億元。新增村級扶貧互助協會35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資金總規模達到4038.9萬元,發放借款2218筆1555.2萬元,受益農戶達到2218戶7763人,扶持農戶發展增收項目3大類28項。確權到戶林地面積129.67萬畝,林權抵押面積10.99萬畝,抵押貸款7300萬元。完成林地流轉面積9.34萬畝。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18個,發展家庭林場、專業大戶各2戶。發展林下經濟36.49萬畝,林下經濟經營戶1.3萬戶,實現林地集約化經營產值2199.8萬元。還按照“一企一網三社”建設要求,新建基層供銷社、超市各1個,建成專業合作社、供銷社系統電商終端入駐行政村各2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個,村級綜合服務社5個。

圍繞新南、悅紫、柔山等公路骨幹,華池縣著力強化集群示範,主抓了以南梁鎮、山莊鄉尚灣村等“一鎮三村”現代農業發展專案,城壕鎮火連灣等11個精准扶貧核心示範村建設,紫坊畔劉坪等4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等30多個農業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

脫貧攻堅戰有酣。在南梁精神的指引下,華池縣以雙聯行動為載體、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脫貧攻堅戰已到了決勝的關鍵時刻。

華池縣梯田建設工程簡介

華池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東北部,總土地面積379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83.21萬畝,人均耕地7.52畝。全縣共轄6鎮9鄉,111個行政村,646個村民小組,13.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萬人。近年來,該縣立足本縣川窄原小、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基本農田少的實際,依託退耕還林口糧田、土地整理、國家坡改梯、農發水保、中低產田改造、扶貧整村推進等項目,按照“適度集中,規模連片,整體推進”的原則,把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狠抓落實,進一步改善了乾旱區農民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貧困村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全縣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縣新修梯田36.95萬畝,人均梯田3.17畝。完成總投資33255萬元。2013年以來共建成萬畝以上梯田點1處,5000畝-1萬畝梯田點3處,3000-5000畝梯田點8處,1000-3000畝梯田點22處。在興修梯田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梯田後續利用開發,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形成了“梯田+馬鈴薯”、“梯田+全膜雙壟玉米”、“梯田+中藥材”、“梯田+油料”、“梯田+杏樹”等多種產業模式,促使農業總產值不斷提高。目前,全縣梯田馬鈴薯面積達到2.7萬畝,梯田全膜雙壟玉米麵積達到21.5萬畝,梯田中種植藥材1.04萬畝,梯田中種植油料3.5萬畝,梯田中栽植龍皇大杏10000畝,人均純收入達到5348元,脫貧人數達到7000人。

王堅是慶陽市工信委幹部,現任華池縣柔遠鎮劉溝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從2015年7月開始,入住劉溝村,王堅給村民搭建廁所,幫助村民銷售雜糧,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

讓王堅至今記憶猶新的是,有一次他正幫駐地村民家削土豆種子時,接到一個要100斤黑小米的電話,要求最遲第二天早上十點鐘送到西峰北站去蘭州的車上。於是,他趕緊跟糧油廠聯繫沒有貨,接著聯繫有穀子農戶。拉了農戶和穀子連夜到縣城加工,等到一切辦妥後,回到駐地已是晚上10點多。截至今年7月,王堅幫糧油廠銷售胡麻油680斤、蕎面920斤、蕎麥糝160斤、蕎麥皮120多斤,為一戶村民銷售白小米400斤,另1戶村民銷售黑小米800斤,價值18800元。

除此之外,王堅所在的駐村幫扶工作隊今年幫村上新修砂石路6條(總長20公里),建石拱橋2座,現已全部開工建設;危舊房改造22戶,已竣工6戶,正在施工16戶;土窯加固、維修25戶,已實施23戶;小電井指標78戶,已實施56口;爭取老促會幫扶羊棚專案65個。

李永秉是華池縣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華池縣五蛟鎮吳原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駐村幫扶工作隊為村上制定了吳原村脫貧發展規劃,並落實了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富民產業、精准扶貧貸款到戶、公共服務保障跟進、能力素質提升培訓五件實事。

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努力下,村上新修水路咀至鴨口7.4公里柏油路,雙石貶至毛掌5.5公里砂石路,建成藥鋪漫水橋1座;新打小電井和集流暢126個,全村安全飲水率達到了100%;新修梯田1258畝;修建簡易廁所180座,全村基礎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新建羊棚20座,飼料棚10座,發放揉絲機32台,發放苜蓿籽種1000斤,種植紫花苜蓿1500畝,養羊3000多隻;同時實施苗林產業,培育油松苗林500多畝。為75戶貧困戶發放精准扶貧貸款360萬元;依託互助資金社發放貸款15萬元,其中貧困戶5戶,從而解決了群眾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問題。為解決村民和黨員無活動場所的問題,新建了一處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村級文化活動廣場,並配套了活動器材。還新建村級便民服務中心1處,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1處,同時維修村部、硬化村部道路,進一步提升服務水準。舉辦能力培訓班6期,培訓群眾650餘人,發放技術資料1000多份,實現了每戶都有一名技術明白人。

現在,這些村子已成為郝興華、張忠虎、王堅這些雙聯幹部、駐村幹部的第二故鄉,貧困戶也成了他們的親戚。

圍繞四個“一號”抓攻堅

脫貧攻堅的進程在不斷推進,脫貧攻堅的步伐在不斷加快。

靠實責任才能推進脫貧攻堅。面對全縣“地貧人窮”的實際,華池縣高度重視,傳導壓力,靠實“一號責任”。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雙聯行動精准脫貧工作,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縣“一號責任”,層層誓師立令、簽訂責任,縣委常委會、雙聯行動和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會先後18次專題研究部署雙聯扶貧工作,討論制定《華池縣整縣脫貧摘帽實施方案》、《農村危舊土窯改造實施方案》等指導性檔26份。

與此同時,華池縣各縣級領導明確責任,帶頭抓促,每人聯繫一個鄉鎮、包抓兩個貧困村,人均進村入戶達到6次以上;各鄉鎮、部門主動作為,全力跟進,定期走訪民情,制定幫聯方案,落實幫扶措施。各聯村單位積極選派駐村隊長、第一書記,縣上按照“逢提必下”為省市單位聯繫村選配副隊長、調配大學生村官,組建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56個,採取進村入戶和坐堂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宣傳政策,記錄民意,協調專案,排解困難,全面落實雙聯行動“六大任務”和全省“1+17”精准扶貧配套方案。

聯戶連心、扶貧扶根。華池縣不斷創新載體,凝聚共識,決戰“一號工程”。創新開展了“住進貧困戶,貼近貧困、感受貧困、解決貧困”

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全縣駐村工作隊員和雙聯幹部直接住進貧困戶,由“走讀”轉變為“常住”,每人每年不少於2次60天,親身感受貧困,真正瞭解貧困,綜合運用政策上幫、思想上引、資金上扶、技能上教等措施,全方位、多形式地幫扶貧困群眾,使脫貧物件堅定“摘窮帽”的信心和決心。縣上對住戶幹部實行“12737”。即發放印有“住戶”字樣床單被套1套;上牆“脫貧路上你我同行、精准扶貧專欄”2張圖表;設置扶貧開發“四個切實、六個精准”,精准脫貧“八個准”,駐

村住戶“三個防止、八個不准、八個時常”,領導言論,脫貧指標歌等7個牌匾;建立脫貧計畫進度、脫貧措施辦法、脫貧幫扶責任3本賬;袋裝扶貧手冊,培訓證書,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票據,甘肅省“1+17”精准扶貧政策宣傳畫冊等7類資料,進行制式化管理,形成了駐村、住戶“兩條線、兩結合、互補式”工作方法,凝聚了幹群同心、決戰貧困的人心人氣。

資料顯示,幹部住戶期間,共完成投資5.2億元,銜接落實扶貧專案1600多個,化解矛盾糾紛638起,解決群眾具體困難8200多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華池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優先服務“一號任務”,撥付省財政安排駐村專項經費28萬元,並籌資320萬元,按照駐村工作條件“六有、四統一”,製作工作隊監督台。通過規範化管理、常態化住戶、長流水工作,夯實了脫貧致富基礎。

只有嚴格考評,嚴肅獎懲,才能決勝“一號目標”,為此華池縣制定了駐村幫扶工作隊、聯村單位聯戶幹部考核辦法,對聯村單位、駐村幫扶工作隊、住戶幹部一年一評一獎勵。成績突出、群眾認可、考核優秀的駐村住戶幹部,由縣委、縣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直接進入後備幹部庫,並根據需要優先提拔使用,完不成年度幫扶任務、住戶時間達不到要求的幹部,年度考核直接評定為不稱職。

今年8月,華池縣表彰獎勵2015年度雙聯行動組織獎、民心獎、優秀駐村工作隊等先進單位46個,雙聯行動標兵獎、優秀駐村住戶幹部等108人,提拔任用3人,激發了幹部幹事創業、奮爭脫貧的積極性。

通過駐村住戶,實現了全縣幹部作風大轉變,群眾信心大提升,脫貧措施大落實。

安居樂業奔小康

改窮貌興產業才能脫貧奔小康。華池縣舉全縣之力打好“55444”組合拳,推進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工作,確保年內實現全縣整體脫貧。

今年以來,華池縣委、縣政府採取整區域、整村組推進方式,著力破解“路、水、田、電、房”五大發展難題。

道路建設,整合交通、“一事一議”、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核心村示範項目,大力實施村組道路通暢工程,新修通村(水泥)油路3條28.7公里,村組砂礫路112條510公里,硬化入戶道路25.2公里,實現了111個行政村油(水泥)路全覆蓋目標。全力推進農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新打小電井1920眼,新建“一場兩窖”1270處,在喬川、五蛟、悅樂、懷安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處、抗旱應急水源工程4處,新增有效節水灌溉面積2970畝。

整合縣國土、水保、扶貧等部門專案資源,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集中整理,統一機械耕作”的辦法,新修標準化梯田4.16萬畝。圍繞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全縣實施動力電通村改造工程4個,完成農網改造45.2公里,有效地解決了一些村組動力電不足問題。

緊盯貧困群眾脫貧攻堅“安全住房”這一剛性指標,大力推進農村危房(窯)改造及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動員千家萬戶進行安全住房“大會戰”,全縣完成危房改造884戶,危窯改造1314戶2458孔,配套完成大門、院牆、院坪硬化“三位一體”建設583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鄉鎮集中安置點7處618戶2700人。

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華池縣大力開發五大產業。按照“全縣草畜、苗林、全膜玉米,城郊瓜菜、山區小雜糧、中藥材”發展思路,促進農民變牧民、變菜農、變林農、變藥農。以打造“隴上良種畜禽保護區”為目標,發展草畜產業,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建成養羊示範點20個,新增養羊示範戶183戶,規模養殖場10個,新發展養羊戶1265戶,新建羊棚1265座,全縣羊只飼養量達到53.1萬隻。發放草籽102噸,種植優質牧草17.3萬畝,建成千畝草點15個。

按照“整流域、整區塊推進”模式,大力發展苗林產業,完成苗林栽植18.5萬畝,占任務15萬畝的123.3%;建成萬畝苗林示範點6個。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6萬畝,蘋果栽植3200畝,核桃栽植2000畝。

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地膜上山進溝”行動,實現川區、原區、山地梯田、所有農戶“四個全覆蓋”,完成全膜玉米種植面積50.87萬畝,占任務50萬畝的101.74%,建成了東部川區、西南部川區、西北部山區3個10萬畝和南部殘原區1個5萬畝規模化全膜玉米示範片帶。完成瓜菜種植面積9.3萬畝,其中設施瓜菜1.22萬畝。完成大秋作物種植面積87.6萬畝,種植小雜糧10.5萬畝、洋芋10.2萬畝、油料6.64萬畝、中藥材2萬畝。

圍繞打造全國紅色文化旅遊體驗區,深度挖掘南梁紅色旅遊資源和子午嶺綠色資源優勢,以南梁“壹號院”、林鎮“紅色大院”為示範引領,探索推廣南梁景區“床位工程”建設模式,在紅色旅遊沿線鄉鎮新發展“床位工程”示範戶9戶。同時,依託“中國光彩事業慶陽行”幫扶紫坊畔鄉劉坪村紅色旅遊產業公益建設項目,新發展農家樂8戶,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還採取“因需培養、訂單輸送”的模式,輸轉勞務3.76萬人,實現勞務收入7.5億元。

結合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積極培育農業多元經營主體。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56個,累計建成420個,其中市級以上示範社13個,入社農戶6400戶。新建種養殖龍頭企業2個,年產值千萬元以上企業4個,帶動就業0.23萬人,完成北地雪小雜糧等企業改擴建3個;建成家庭農場3個,種養經營大戶38戶。

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縣域資源”的農村電商模式,新建電子商務服務中心16個,建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網點81個,占111個行政村總數的72.9%。新註冊電子商務公司9家,挖掘可網銷的農特產品、民俗文化產品150多種,帶動新開網店210多戶,累計培訓電商人才1740人次,全縣網路銷售農特產品和民俗文化產品380多萬元,線下銷售567萬元,帶動電商從業人員1000多人。

圍繞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現代新型農民,舉辦各類培訓班197期,培訓農民1.86萬人次。

華池縣還突出以地權、林權及金融、供銷等改革為抓手,不斷挖掘農村發展資源。依託15個鄉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和111個村級流轉服務點,全縣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37萬畝,累計達到15.7萬畝,占總承包耕地面積的15.2%。全縣111個行政村全部組建了農村產業發展資金合作社,對接蘭州銀行為5526戶貧困戶落實精准扶貧貸款2.76億元。新增村級扶貧互助協會35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資金總規模達到4038.9萬元,發放借款2218筆1555.2萬元,受益農戶達到2218戶7763人,扶持農戶發展增收項目3大類28項。確權到戶林地面積129.67萬畝,林權抵押面積10.99萬畝,抵押貸款7300萬元。完成林地流轉面積9.34萬畝。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18個,發展家庭林場、專業大戶各2戶。發展林下經濟36.49萬畝,林下經濟經營戶1.3萬戶,實現林地集約化經營產值2199.8萬元。還按照“一企一網三社”建設要求,新建基層供銷社、超市各1個,建成專業合作社、供銷社系統電商終端入駐行政村各2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3個,村級綜合服務社5個。

圍繞新南、悅紫、柔山等公路骨幹,華池縣著力強化集群示範,主抓了以南梁鎮、山莊鄉尚灣村等“一鎮三村”現代農業發展專案,城壕鎮火連灣等11個精准扶貧核心示範村建設,紫坊畔劉坪等4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等30多個農業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建設。

脫貧攻堅戰有酣。在南梁精神的指引下,華池縣以雙聯行動為載體、以脫貧致富為目標的脫貧攻堅戰已到了決勝的關鍵時刻。

華池縣梯田建設工程簡介

華池縣位於甘肅省東部,慶陽市東北部,總土地面積3791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83.21萬畝,人均耕地7.52畝。全縣共轄6鎮9鄉,111個行政村,646個村民小組,13.5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6萬人。近年來,該縣立足本縣川窄原小、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基本農田少的實際,依託退耕還林口糧田、土地整理、國家坡改梯、農發水保、中低產田改造、扶貧整村推進等項目,按照“適度集中,規模連片,整體推進”的原則,把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因地制宜,狠抓落實,進一步改善了乾旱區農民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貧困村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全縣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縣新修梯田36.95萬畝,人均梯田3.17畝。完成總投資33255萬元。2013年以來共建成萬畝以上梯田點1處,5000畝-1萬畝梯田點3處,3000-5000畝梯田點8處,1000-3000畝梯田點22處。在興修梯田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梯田後續利用開發,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使農業生產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發展,形成了“梯田+馬鈴薯”、“梯田+全膜雙壟玉米”、“梯田+中藥材”、“梯田+油料”、“梯田+杏樹”等多種產業模式,促使農業總產值不斷提高。目前,全縣梯田馬鈴薯面積達到2.7萬畝,梯田全膜雙壟玉米麵積達到21.5萬畝,梯田中種植藥材1.04萬畝,梯田中種植油料3.5萬畝,梯田中栽植龍皇大杏10000畝,人均純收入達到5348元,脫貧人數達到7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