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又一次,景德鎮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快看外國人是怎麼誇我們的!

偉大(große)感謝(dankbar)

震撼

(schockierend)

很漂亮

(sehr schön)

從7月5日開始,為期四天的“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上到處都能聽到這些的讚美之詞。

雖然此次展覽的舉辦地——德國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廠並不缺少文化內涵和藝術氣息,但因為此次展覽表現形式豐富、展品品位很高,還是讓德國觀眾們大開眼界,直到柏林當地時間7月8日下午撤展的時候,

仍然有不少觀眾慕名前來參觀。

在這場跨越東西方的展覽當中,來自景德鎮的100餘件(套)陶瓷作品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喚起了德國民眾對景德鎮的美好嚮往,讓他們更加直觀地領略了中國的陶瓷文化,使景德鎮成為了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講述中國故事的平臺、傳遞中國聲音的視窗。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更是國與國之間溝通交流的紐帶。一場形式如此多樣,展品如此豐富的高規格展覽在異國他鄉成功舉辦,它就像是一條重要紐帶,連接起了中國與德國的文化、經貿和政治交流。

德國柏林當地時間7月5日上午10時整,展覽現場高朋滿座,共同見證了“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開幕的重要時刻。

參加展覽開幕式的嘉賓有:中宣部常務副部長、中央文明辦主任黃坤明,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局長張雁彬,中宣部新聞局局長張小國,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趙清華,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鐘志生,中宣部國際聯絡局副局長陳大為,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副局長李智慧,德國梅森副市長Markus Renne,柏林皇家陶瓷工坊董事長Woltmann。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俞小平主持開幕儀式。

觀展過程中,現場觀眾在驚歎展品獨具匠心、瓷樂演奏和手工制瓷技藝展示精妙絕倫的同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這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展覽背後,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

事關中華文化、國家形象

4月27日,省委宣傳部向我市下發通知,要求省、市兩級緊密配合,加強聯動,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全力做好此次展覽的籌備工作。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趙力平專門作出批示:“事關中華文化、國家形象,

請景德鎮市委、市政府亦要高度重視。”

匠心冶陶

市委書記鐘志生在批示中要求:“請宣傳部按照力平部長的要求抓好落實。”同時,鐘志生對此次展覽高度重視,多次召集會議,聽取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的意見建議。大到整個展覽的佈局,小的配套畫冊的編纂,他都一一親自過問把關。在展覽現場,他不僅對景德鎮這座城市和陶瓷文化進行了推介,還客串了一把“講解員”的角色,為前來觀展的嘉賓介紹展品特點。

“陶瓷文化走出去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景德鎮義不容辭的責任。”鐘志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這樣表示,景德鎮要充分發揮陶瓷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凸顯世界瓷都的品牌價值,加深世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

市委副書記、市長梅亦要求,市財政部門要全力支持這次展覽活動,確保“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順利舉行。

正是抱著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的信念,圍繞這次展覽的一系列籌備工作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有序啟動……

常言道,展品是展覽的靈魂。

對於此次赴德國柏林展出,選取什麼作品參展是展覽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據介紹,此次展覽分為絲路記憶、青花故事、彩繪世界、窯變萬彩、雕刻時光、美麗生活六個篇章。每個篇章的展品都經過了相關專家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就連擺放順序都是仔細研究後才最終決定的,盡可能把展品調整到最佳狀態。

尤其值得一提是,此次展覽的作品圖冊僅序言部分就易稿二十多個版本,耗費了大量心血,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全面直觀反映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文化,給德國民眾帶來震撼的感受。

在絲路記憶篇章中

通過對歷史上外銷瓷的展示,再現了景德鎮外銷瓷的歷史足跡,絲綢之路也是瓷器之路,中國以瓷為媒同世界對話,瓷器把中國同世界連為一體,為中國贏得CHINA的美名,留在歐美的外銷瓷更是中國留給世界的美好記憶。

在青花故事篇章中

展示了很多經典的青花瓷,講述了青花瓷從市井到宮廷、從東亞到北歐,曾經風靡全球的文明奇跡。

在彩繪世界篇章中

從山水到花鳥到人物,從工筆到寫意,從油彩到色釉,各種裝飾手法的陶瓷應有盡有,異彩紛呈,充分體現了陶瓷文化的藝術魅力。

在窯變萬彩篇章中

窯火扮演了“上帝之手”的角色,當人工作業的釉料配方,在烈焰騰騰的窯火中發生窯變後,展示顏色釉陶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韻味。

在雕刻時光篇章中

每一絲紋理,每一處褶皺,都無聲地賦予了雕塑瓷的生命,詮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美麗生活篇章中

通過展示陶瓷文明與人類文明共同成長的足跡,反映了人們通過陶瓷改變生活的美好願景。

在通過展品進行展示的同時,為進一步增加展覽的生動性和互動性,我市特意在展覽現場安排了瓷樂演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工制瓷技藝展示兩場表演。

瓷樂表演亮相“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

在表演中,“中國一絕,世界首創”的瓷樂唯美悠揚,瓷甌、瓷編鐘、瓷笛、瓷簫、瓷二胡等瓷樂器將聲學、物理學原理與陶瓷工藝巧妙結合,演奏起來音色優美,效果清新悅耳、美妙動聽,是景德鎮瓷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制瓷技藝表演,仿佛把觀眾瞬間帶到了萬里之外的景德鎮,他們通過現場展示拉坯、利坯、畫坯等手工制瓷技藝中的核心工序,生動形象地向觀眾還原了陶瓷成型及裝飾的主要過程。這樣一場“有聲”、一場“無聲”的表演,講述了景德鎮的故事,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不禁嘖嘖稱讚:“看,這就是中國!”

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廠陶藝師觀看展覽

在4天的展覽中,很多德國專家、學者、藝術家和民眾來到展覽現場,甚至還有不少從瑞典等周邊國家專程過來觀展的觀眾。同時,市僑聯還通過省僑聯積極聯繫,邀請在德僑領支持並參加展覽。正因為準備充分,此次“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觀眾極高的評價。在展覽中,龍船和孔雀這兩件陶瓷雕塑作品前總是人頭攢動。精雕細啄的潔白船體、雕樑畫棟的飛簷斗拱、栩栩如生的船上人物、薄如蟬翼的花瓣翎毛,都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稱讚不已。

德國博文書院負責人陳俏專門組織師生及家長來到展覽現場,她表示,通過這次參觀,博文書院的師生和家長受到了一場陶瓷文化的洗禮。在觀展過程中,專業細緻的講解和指導孩子們親手體驗讓人感到溫暖而親切,深切感受到景德鎮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以及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讓人感動而自豪。

觀眾Gabriele Stippa在參觀後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景德鎮瓷器,每一件都是那麼漂亮精美,太了不起了!“我去過很多次中國,但沒有去過景德鎮。我想,因為這次展覽,我很快要去景德鎮了!”

卡特琳娜是一名陶瓷繪畫師,從陶瓷專業技校畢業後,在KPM皇家瓷器工廠工作了十年,雖然她從事的是陶瓷繪畫工作,但她對景德鎮的玲瓏瓷和手工制瓷技藝興趣濃厚。

她說,中國製造瓷器的歷史很悠久,和德國不同的是,中國制瓷大量用手工制做,而德國則是用機器製作。“我非常喜歡那些玲瓏剔透的瓷器,它們太美太精緻了!”卡特琳娜說。

“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在德國柏林成功舉辦的消息,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及江西日報等新聞媒體的持續廣泛關注。不少德國當地媒體也紛紛前來報導。

一時間,每個景德鎮人的手機都被展覽的消息刷了屏……據統計,在為期四天的展覽中,通過新媒體端發佈的展覽消息總閱讀量已經突破100萬人次,使得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觸角不斷延伸至全國乃至全世界。

“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的成功舉辦,是我市積極回應中央“中華文化走出去”號召的一次有益嘗試,更是“陶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綜合實踐。

相信今後,景德鎮像這樣走出國門的陶瓷文化交流活動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講述中國故事的平臺、傳遞中國聲音的視窗,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

大到整個展覽的佈局,小的配套畫冊的編纂,他都一一親自過問把關。在展覽現場,他不僅對景德鎮這座城市和陶瓷文化進行了推介,還客串了一把“講解員”的角色,為前來觀展的嘉賓介紹展品特點。

“陶瓷文化走出去作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景德鎮義不容辭的責任。”鐘志生曾多次在不同場合這樣表示,景德鎮要充分發揮陶瓷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凸顯世界瓷都的品牌價值,加深世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

市委副書記、市長梅亦要求,市財政部門要全力支持這次展覽活動,確保“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順利舉行。

正是抱著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的信念,圍繞這次展覽的一系列籌備工作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有序啟動……

常言道,展品是展覽的靈魂。

對於此次赴德國柏林展出,選取什麼作品參展是展覽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據介紹,此次展覽分為絲路記憶、青花故事、彩繪世界、窯變萬彩、雕刻時光、美麗生活六個篇章。每個篇章的展品都經過了相關專家反復斟酌、精心挑選,就連擺放順序都是仔細研究後才最終決定的,盡可能把展品調整到最佳狀態。

尤其值得一提是,此次展覽的作品圖冊僅序言部分就易稿二十多個版本,耗費了大量心血,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全面直觀反映景德鎮燦爛的陶瓷文化,給德國民眾帶來震撼的感受。

在絲路記憶篇章中

通過對歷史上外銷瓷的展示,再現了景德鎮外銷瓷的歷史足跡,絲綢之路也是瓷器之路,中國以瓷為媒同世界對話,瓷器把中國同世界連為一體,為中國贏得CHINA的美名,留在歐美的外銷瓷更是中國留給世界的美好記憶。

在青花故事篇章中

展示了很多經典的青花瓷,講述了青花瓷從市井到宮廷、從東亞到北歐,曾經風靡全球的文明奇跡。

在彩繪世界篇章中

從山水到花鳥到人物,從工筆到寫意,從油彩到色釉,各種裝飾手法的陶瓷應有盡有,異彩紛呈,充分體現了陶瓷文化的藝術魅力。

在窯變萬彩篇章中

窯火扮演了“上帝之手”的角色,當人工作業的釉料配方,在烈焰騰騰的窯火中發生窯變後,展示顏色釉陶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獨特韻味。

在雕刻時光篇章中

每一絲紋理,每一處褶皺,都無聲地賦予了雕塑瓷的生命,詮釋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美麗生活篇章中

通過展示陶瓷文明與人類文明共同成長的足跡,反映了人們通過陶瓷改變生活的美好願景。

在通過展品進行展示的同時,為進一步增加展覽的生動性和互動性,我市特意在展覽現場安排了瓷樂演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手工制瓷技藝展示兩場表演。

瓷樂表演亮相“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

在表演中,“中國一絕,世界首創”的瓷樂唯美悠揚,瓷甌、瓷編鐘、瓷笛、瓷簫、瓷二胡等瓷樂器將聲學、物理學原理與陶瓷工藝巧妙結合,演奏起來音色優美,效果清新悅耳、美妙動聽,是景德鎮瓷器“聲如磬”的集中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制瓷技藝表演,仿佛把觀眾瞬間帶到了萬里之外的景德鎮,他們通過現場展示拉坯、利坯、畫坯等手工制瓷技藝中的核心工序,生動形象地向觀眾還原了陶瓷成型及裝飾的主要過程。這樣一場“有聲”、一場“無聲”的表演,講述了景德鎮的故事,令現場觀眾耳目一新,不禁嘖嘖稱讚:“看,這就是中國!”

柏林KPM皇家瓷器工廠陶藝師觀看展覽

在4天的展覽中,很多德國專家、學者、藝術家和民眾來到展覽現場,甚至還有不少從瑞典等周邊國家專程過來觀展的觀眾。同時,市僑聯還通過省僑聯積極聯繫,邀請在德僑領支持並參加展覽。正因為準備充分,此次“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無論是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觀眾極高的評價。在展覽中,龍船和孔雀這兩件陶瓷雕塑作品前總是人頭攢動。精雕細啄的潔白船體、雕樑畫棟的飛簷斗拱、栩栩如生的船上人物、薄如蟬翼的花瓣翎毛,都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稱讚不已。

德國博文書院負責人陳俏專門組織師生及家長來到展覽現場,她表示,通過這次參觀,博文書院的師生和家長受到了一場陶瓷文化的洗禮。在觀展過程中,專業細緻的講解和指導孩子們親手體驗讓人感到溫暖而親切,深切感受到景德鎮傳承千年的工匠精神,以及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所付出的努力,讓人感動而自豪。

觀眾Gabriele Stippa在參觀後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麼多景德鎮瓷器,每一件都是那麼漂亮精美,太了不起了!“我去過很多次中國,但沒有去過景德鎮。我想,因為這次展覽,我很快要去景德鎮了!”

卡特琳娜是一名陶瓷繪畫師,從陶瓷專業技校畢業後,在KPM皇家瓷器工廠工作了十年,雖然她從事的是陶瓷繪畫工作,但她對景德鎮的玲瓏瓷和手工制瓷技藝興趣濃厚。

她說,中國製造瓷器的歷史很悠久,和德國不同的是,中國制瓷大量用手工制做,而德國則是用機器製作。“我非常喜歡那些玲瓏剔透的瓷器,它們太美太精緻了!”卡特琳娜說。

“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在德國柏林成功舉辦的消息,得到了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及江西日報等新聞媒體的持續廣泛關注。不少德國當地媒體也紛紛前來報導。

一時間,每個景德鎮人的手機都被展覽的消息刷了屏……據統計,在為期四天的展覽中,通過新媒體端發佈的展覽消息總閱讀量已經突破100萬人次,使得景德鎮與世界對話的觸角不斷延伸至全國乃至全世界。

“感知中國·匠心冶陶”景德鎮陶瓷文化展的成功舉辦,是我市積極回應中央“中華文化走出去”號召的一次有益嘗試,更是“陶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綜合實踐。

相信今後,景德鎮像這樣走出國門的陶瓷文化交流活動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精,成為展示中國文化的名片、講述中國故事的平臺、傳遞中國聲音的視窗,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景德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