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個雲南人,到了江南是什麼感受?

相傳大禹王治水後封萬國九州,其中就有揚州,而“九州”後來也成了天下的代名詞。當時的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地區,《禹貢》曰:淮海惟揚州,沿于江海,達於淮泗。今日的南京、揚州、鎮江都被包含在內。

農曆4月,春夏之交,行走在秦淮河畔,徜徉在瘦西湖景區,閑坐于個園竹林,聽一場揚劇,回顧一段明史,或講一段秦淮八豔的奇聞,看一次揚州剪紙技藝。不必著急,不要趕路,莫要辜負了揚州的好時光。

南京初印象:行走在民國

李白的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把去揚州最好的時間和揚州最大的特點都說了出來,隨詩句想到的,就是嫩柳扶風中的江南樓宇和溫婉女子。農曆三月的最後一天,我飛抵南京,感受古揚州遺留至今的韻味。而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南京。

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不趕路的情況下,我總是選擇公共交通,因為那是帶有一個城市溫度和市井氣息的狹小空間,耳邊不時傳來的方言和途經的小街小巷就是這個城市最真實自然的生活方式。

在南京的三天裡,從118路到64路,再到202路,我坐過的公車線路也有七八條了,除了幾個特別繁華的商業區,車窗外的街巷大多沒有濃郁的現代氣息,特別高的住宅樓並不多見,設計現代而惹眼的建築更是少見,

綠化帶裡植物的搭配也不花哨不浮誇,爬山虎覆蓋的牆面更增添了歲月的痕跡。

車上的乘客說著南京話,“真好聽”我想。與上海一代的吳儂軟語不同,南京話的語調裡有更明顯的音律在流動,尤其是女性說起來,尤其動聽、溫軟。看著窗外的街景,聽著輕聲婉轉的南京話,時不時會有時光穿越的錯覺,這個外觀看上去不夠現代化的城市,被一種年代感包圍著。

對,我想起來了,那個年代,是民國。是旗袍和洋裝的碰撞,是先進思想的迸發和南京臨時政府留下的余溫。

夜遊秦淮:歷史有餘味

如果說行走在民國的說法沖淡了六朝古都的歷史,那麼,請你來秦淮河畔走一走,可以只談風月,也可以說說李煜的國恨家仇,

聊聊夫子廟和江南貢院。

尤其是日落之後,夜遊秦淮,是每一個外地來南京的人都必須進行的一個遊玩項目,沿河步行,或乘船看秦淮畫舫,歷史的碎片一點點在眼前出現。那是更久遠的歷史,是朱元璋、劉伯溫,是河這邊的佳人與河對岸的才子。

以夫子廟的碼頭為起點,秦淮畫舫的遊船線路大致5公里,遊船會經過江南貢院、白鷺洲公園、桃葉渡,最後直達中國最大的甕城城堡——中華門。

船行的每一寸都有歷史的畫面閃過。

宋代建立的江南貢院是第一個重要看點,這裡曾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科舉考場,是整個南方的開科舉之地,至晚清廢除科舉,共為國家輸送800余名狀元、10萬余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僅明清時期全國就有半數以上官員出自江南貢院。

夜色、燈火,有的書生在絲竹管弦中苦讀,祈求狀元及第;有的書生流連風月,夜訪美人。位於西線的李香君故居就緊靠秦淮河,身為“秦淮八豔”之一,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說當年的很多青年才俊、達官貴人,就在河的南岸鬥酒鬥詩,實則為了吸引美人的注意,到了夜晚,一些學子就劃著小船來和美人相會。

為了生動再現當的一些場景,並顯現金陵一帶的文化,沿河的一些平臺在夜晚被作為舞臺使用,身著唐服的演員就在“王昌齡宴飲處”再現當年王昌齡縱酒秦淮河畔的場景。如果跟著“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的詩句大膽想像,你就能看到不僅王昌齡,李白、杜牧等好酒的大詩人是如何在金陵縱酒吟詩的。

回看南京:從三國到明清

從三國時期孫權在南京建立政權開始,南京便一直在歷史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等都是對南京的讚譽。

很多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詩篇或軼事,這裡承載了眾多風花雪月的愛情也留下了不少國仇家恨。小小一個桃葉渡,就流傳下了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和愛妾“桃葉”的故事,也留下了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故居和詩篇。亭台水榭中、槳聲燈影裡,更見證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歷史更迭亡國之恨

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再現了昔日繁華的王孫貴族之家落魄後的場景,今日,烏衣巷和朱雀橋就在不遠處遙相呼應,過往的匆匆遊客,有幾人停下重吟詩句,重回歷史?

南京繁華、有底蘊,同時也經歷了太多災難。現如今的白鷺洲公園小橋流水、煙雨柳絮,但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就會知道,這處建立與明代的私家別墅,在朝代更迭和近代的戰火中曾面目全非,一片瘡痍。

而白鷺洲公園的經歷,只是南京經歷的一個縮寫。在遊船路線的終點——中華門,講解員在告訴你劉伯溫的精明算計和沈萬三的生財之道的同時,也會告訴你中華門和南京城後來遭遇的一切。

當年,朱元璋為了保證城牆的品質,下令每一塊磚頭上都必須寫上製造者的名字,以保證城牆的品質。城牆的設計上才用了三道甕城,由四道券門貫通的形式,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三千人。

可能正是這樣的設計和對建築品質近乎苛刻的要求,讓明城牆歷經戰火,巋然不倒。直到日軍的炮火打到城下。當年,唐生智就是在中華門上抵禦外敵,但最終,日軍從中華門西側一點的位置打開豁口攻入南京。

現在的中華門是在原址上修復而成,用的城磚還都是當年的,只是粘合牆磚的粘合劑不再是當年的糯米湯、草木灰等原料。走上中華門最上層,看著腳下沿城牆而上的爬山虎,耳邊風聲不斷,似在唱著民族和國家的千年滄桑。

揚州以園亭勝

《揚州畫舫錄》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之句。可見,在清代,天下聞名的是揚州園林,而非蘇州園林。小記學習國畫,老師常說:疏能跑馬,密不透風。講的是國畫的佈局,要疏密結合,有虛有實。看過揚州園林,我便意識到,這也適用于傳統中式園林的佈局。

有“晚晴第一園”之稱的何園在7000餘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中,主要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4個院落,整體佈局緊湊,但走在園中卻疏密有別,疏的地方水面開闊平靜,密的地方植物層疊錯落有致。

在何園的“片石山房”中有很多假山,是何園的一大看點,其假山是用疊石技巧堆疊石頭而成,古人雲:“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疊石銜接處卻可以做到不著人工痕跡,與湖水、植物一起在佈局上營造出豐富的層次,行走在假山間,每一個石孔看出去都有不同的景致。值得一提的是,何園的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片石山房的湖水中還有一輪“水中月”,是疊石後牆上的一處孔隙,被疊石遮掩,白天有光的時候,隨著觀者視角變化有陰晴圓缺之異,成為一道奇觀。

同為揚州園林,個園在風格上就與何園迥然不同。“個”乃“竹”之一半,也是個園名字的由來。顧名思義,個園內遍佈青竹,體現君子之氣節,“中通外直,不折不屈”。覓句廊上的門聯則寫著“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在何園建築區的北部花園種植著大量觀賞竹,而在中部花園則以筍石、湖石、黃石、宜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出名。

春山以竹為主,其間插入石筍,種植牡丹芍藥,一番春景;夏山以灰色太湖石為主,利用了太湖石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依亭傍松,自帶清涼。秋山以黃山石為主,線條粗放山上有三條磴道,一條兩折之後仍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錯落種植著紅色雞爪槭,秋意盎然。冬山疊置色潔白、體圓渾的宣石,利用狹巷高牆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成為冬天大風雪的氣氛。

揚州美 美在揚州水

揚州美,最美不過揚州水。揚州風光因水而增色,揚州歷史也緊緊圍繞著水變遷。

說到揚州的水,就不得不著重墨渲染瘦西湖。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流傳至今,這二十四橋便位於如今的瘦西湖景區裡。小記選擇從南門的遊船碼頭坐船進入瘦西湖景區。

經過著名的大虹橋,就算進入了瘦西湖景區最精華的部分,旅綠水悠悠,楊柳依依,長橋臥波,三步一樓五步一閣。飛簷從瓊花從中露出一角,假山被綠水環境繞。下了遊船,走進那些亭臺樓閣才知道,每一樓、每一閣都有不同的景致。

比如吹台,亭台不大,四面窗框卻設計得講究至極,從四個方向看出去,就似4幅不同的山水畫,一面“萬條垂下綠絲絛”,一面白塔倒影,再一轉身又是號稱中國最美、最具藝術價值的五亭橋,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不得不由衷地讚歎古人園林營造的精妙,相傳乾隆曾在這裡垂釣。

整個瘦西湖景區還包括萬花園、徐園、月觀、鳧莊等眾多值得一看的景點,粗粗遊覽也要4個小時,如果你有時間,在瘦西湖花上一天也值得。

一條運河穿古今

在瘦西湖,除了看景,也要看歷史。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而運河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的發展史。

在中國目前保留的古運河中,揚州的古運河是最古老的一段,與當年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全部契合,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沿岸有鑒真東渡時的起航地文峰塔,揚州八大名刹之一的高旻寺,京杭大運河上的渡口東關古渡等幾十個景點。

一路乘遊船在古運河上走前行,你甚至可以假像自己是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在船穿上看江山、看美人、看國計民生,身在其中不得不讚歎其壯美、錦繡。

運河途經的東關古渡,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個渡口。交通要道帶來繁華,這是城市發展的規律。渡口作為來往的客商和貨物中轉裝集散的地方,必然有繁華的街市與之相依。東關古渡也不例外。

現在,與東關古渡隔各馬路而望的就是著名的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有代表性的一條老街。東關街全長1122米,原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這條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衝,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

現在的東關街經過整修成為一個遊客的必去之處,在不長的古街中,每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除了著名的個園就建在這裡外,這條街上還有逸圃、汪氏小苑等小巧精緻的老院落,還有揚州比較早建立起來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有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准提寺,有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有宋大城東門雙甕城遺址。

隱藏的名人故居更是數出十好幾個,革命先烈江上青、清代著名學者劉文淇、政治家洪蘭友、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等都曾在這裡生活居住。要說這裡是揚州最人傑地靈的地方也不為過。

行走在東關街,就能感受昔日揚州的繁華,看揚州最好的園林,聽揚州名人的故事。現在的關東街上,還有一個小型的劇場,進行揚劇表演,一杯酸梅湯或一盞綠楊春茶就能看陪伴一整場演出的時間,那個時候,自己仿佛就是一個生活在揚州的老揚州人。

昔日古渡 今日文脈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如果給前面添上一句:“城不在大,有山則名”就恰恰適用於鎮江,因為看名山是到鎮江遊玩的重頭戲。

鎮江,也是此次行程的終點,從揚州渡口乘坐渡輪獨輪到揚州是個不錯的選擇,10分鐘就是可以橫渡長江。渡船,也是歷史上兩地居民通行、來往的主要方式。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就是在鎮江匯就成中國“江河立交橋”座標。

說道渡河就不得不說西津古渡。宋熙甯元年 (106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而西津渡的歷史卻遠不止宋朝,早在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後經歷唐宋元明清,今日的西津古渡保留了當年的碼頭遺址和歷代的棧道,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國家級文物西津渡保護單位3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這裡是鎮江的文脈所在。

現在的西津古渡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了明清建築的遺跡,損壞嚴重的地方也進行了一些新建,但如果不洗洗分辨很難看出哪些是新建的。這些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飛簷雕花,朱漆闌幹,古色古香。

天下第一江山

在鎮江著名景點的售票口,都有售賣金山、焦山、北固山聯票的業務,為遊客提供更優惠的選擇。

金山,號稱“京口三山”之首,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一段,雖然在導遊的口中,水漫金山究竟在鎮江和浙江有一些爭議,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在金山觀看“法海洞”時的興奮心情。

而焦山和北固山也有各有特色,一個宛如“江中浮玉”,古偶幽靜地被長江畫環繞,也是長江中唯一一個四面環視的島嶼。一個山勢險峻,並於《三國演義》中很多故事息息相關,人們在這裡最津津樂道的便是劉備結識孫尚香的甘露寺。

坐在山腳下的小店裡,吃一碗藕粉藕圓,再帶走一份狀元餅,當然,還要記住古渡的歷史,和長江邊精緻小城的萬般姿色。

以夫子廟的碼頭為起點,秦淮畫舫的遊船線路大致5公里,遊船會經過江南貢院、白鷺洲公園、桃葉渡,最後直達中國最大的甕城城堡——中華門。

船行的每一寸都有歷史的畫面閃過。

宋代建立的江南貢院是第一個重要看點,這裡曾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的科舉考場,是整個南方的開科舉之地,至晚清廢除科舉,共為國家輸送800余名狀元、10萬余名進士、上百萬名舉人,僅明清時期全國就有半數以上官員出自江南貢院。

夜色、燈火,有的書生在絲竹管弦中苦讀,祈求狀元及第;有的書生流連風月,夜訪美人。位於西線的李香君故居就緊靠秦淮河,身為“秦淮八豔”之一,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據說當年的很多青年才俊、達官貴人,就在河的南岸鬥酒鬥詩,實則為了吸引美人的注意,到了夜晚,一些學子就劃著小船來和美人相會。

為了生動再現當的一些場景,並顯現金陵一帶的文化,沿河的一些平臺在夜晚被作為舞臺使用,身著唐服的演員就在“王昌齡宴飲處”再現當年王昌齡縱酒秦淮河畔的場景。如果跟著“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的詩句大膽想像,你就能看到不僅王昌齡,李白、杜牧等好酒的大詩人是如何在金陵縱酒吟詩的。

回看南京:從三國到明清

從三國時期孫權在南京建立政權開始,南京便一直在歷史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天下文樞”等都是對南京的讚譽。

很多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詩篇或軼事,這裡承載了眾多風花雪月的愛情也留下了不少國仇家恨。小小一個桃葉渡,就流傳下了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和愛妾“桃葉”的故事,也留下了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的故居和詩篇。亭台水榭中、槳聲燈影裡,更見證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歷史更迭亡國之恨

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再現了昔日繁華的王孫貴族之家落魄後的場景,今日,烏衣巷和朱雀橋就在不遠處遙相呼應,過往的匆匆遊客,有幾人停下重吟詩句,重回歷史?

南京繁華、有底蘊,同時也經歷了太多災難。現如今的白鷺洲公園小橋流水、煙雨柳絮,但只要稍微瞭解一下就會知道,這處建立與明代的私家別墅,在朝代更迭和近代的戰火中曾面目全非,一片瘡痍。

而白鷺洲公園的經歷,只是南京經歷的一個縮寫。在遊船路線的終點——中華門,講解員在告訴你劉伯溫的精明算計和沈萬三的生財之道的同時,也會告訴你中華門和南京城後來遭遇的一切。

當年,朱元璋為了保證城牆的品質,下令每一塊磚頭上都必須寫上製造者的名字,以保證城牆的品質。城牆的設計上才用了三道甕城,由四道券門貫通的形式,甕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據估計可容納三千人。

可能正是這樣的設計和對建築品質近乎苛刻的要求,讓明城牆歷經戰火,巋然不倒。直到日軍的炮火打到城下。當年,唐生智就是在中華門上抵禦外敵,但最終,日軍從中華門西側一點的位置打開豁口攻入南京。

現在的中華門是在原址上修復而成,用的城磚還都是當年的,只是粘合牆磚的粘合劑不再是當年的糯米湯、草木灰等原料。走上中華門最上層,看著腳下沿城牆而上的爬山虎,耳邊風聲不斷,似在唱著民族和國家的千年滄桑。

揚州以園亭勝

《揚州畫舫錄》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之句。可見,在清代,天下聞名的是揚州園林,而非蘇州園林。小記學習國畫,老師常說:疏能跑馬,密不透風。講的是國畫的佈局,要疏密結合,有虛有實。看過揚州園林,我便意識到,這也適用于傳統中式園林的佈局。

有“晚晴第一園”之稱的何園在7000餘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中,主要分為東園、西園、園居院落、片石山房4個院落,整體佈局緊湊,但走在園中卻疏密有別,疏的地方水面開闊平靜,密的地方植物層疊錯落有致。

在何園的“片石山房”中有很多假山,是何園的一大看點,其假山是用疊石技巧堆疊石頭而成,古人雲:“揚州以名園勝,名園以疊石勝。”疊石銜接處卻可以做到不著人工痕跡,與湖水、植物一起在佈局上營造出豐富的層次,行走在假山間,每一個石孔看出去都有不同的景致。值得一提的是,何園的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

片石山房的湖水中還有一輪“水中月”,是疊石後牆上的一處孔隙,被疊石遮掩,白天有光的時候,隨著觀者視角變化有陰晴圓缺之異,成為一道奇觀。

同為揚州園林,個園在風格上就與何園迥然不同。“個”乃“竹”之一半,也是個園名字的由來。顧名思義,個園內遍佈青竹,體現君子之氣節,“中通外直,不折不屈”。覓句廊上的門聯則寫著“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

在何園建築區的北部花園種植著大量觀賞竹,而在中部花園則以筍石、湖石、黃石、宜石疊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出名。

春山以竹為主,其間插入石筍,種植牡丹芍藥,一番春景;夏山以灰色太湖石為主,利用了太湖石瘦、透、漏、皺的特性,疊石多而不亂,依亭傍松,自帶清涼。秋山以黃山石為主,線條粗放山上有三條磴道,一條兩折之後仍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錯落種植著紅色雞爪槭,秋意盎然。冬山疊置色潔白、體圓渾的宣石,利用狹巷高牆的氣流變化所產生的北風呼嘯的效果,成為冬天大風雪的氣氛。

揚州美 美在揚州水

揚州美,最美不過揚州水。揚州風光因水而增色,揚州歷史也緊緊圍繞著水變遷。

說到揚州的水,就不得不著重墨渲染瘦西湖。一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流傳至今,這二十四橋便位於如今的瘦西湖景區裡。小記選擇從南門的遊船碼頭坐船進入瘦西湖景區。

經過著名的大虹橋,就算進入了瘦西湖景區最精華的部分,旅綠水悠悠,楊柳依依,長橋臥波,三步一樓五步一閣。飛簷從瓊花從中露出一角,假山被綠水環境繞。下了遊船,走進那些亭臺樓閣才知道,每一樓、每一閣都有不同的景致。

比如吹台,亭台不大,四面窗框卻設計得講究至極,從四個方向看出去,就似4幅不同的山水畫,一面“萬條垂下綠絲絛”,一面白塔倒影,再一轉身又是號稱中國最美、最具藝術價值的五亭橋,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不得不由衷地讚歎古人園林營造的精妙,相傳乾隆曾在這裡垂釣。

整個瘦西湖景區還包括萬花園、徐園、月觀、鳧莊等眾多值得一看的景點,粗粗遊覽也要4個小時,如果你有時間,在瘦西湖花上一天也值得。

一條運河穿古今

在瘦西湖,除了看景,也要看歷史。瘦西湖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時代的城濠連綴而成的帶狀景觀,並始終與大運河保持著水源相通的互動關係。而運河的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的發展史。

在中國目前保留的古運河中,揚州的古運河是最古老的一段,與當年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全部契合,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沿岸有鑒真東渡時的起航地文峰塔,揚州八大名刹之一的高旻寺,京杭大運河上的渡口東關古渡等幾十個景點。

一路乘遊船在古運河上走前行,你甚至可以假像自己是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在船穿上看江山、看美人、看國計民生,身在其中不得不讚歎其壯美、錦繡。

運河途經的東關古渡,就是古代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個渡口。交通要道帶來繁華,這是城市發展的規律。渡口作為來往的客商和貨物中轉裝集散的地方,必然有繁華的街市與之相依。東關古渡也不例外。

現在,與東關古渡隔各馬路而望的就是著名的東關街,是揚州城裡最有代表性的一條老街。東關街全長1122米,原街道路面為長條板石鋪設,這條街以前不僅是揚州水陸交通要衝,而且是商業、手工業和宗教文化中心。

現在的東關街經過整修成為一個遊客的必去之處,在不長的古街中,每一個不起眼的小巷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除了著名的個園就建在這裡外,這條街上還有逸圃、汪氏小苑等小巧精緻的老院落,還有揚州比較早建立起來廣陵書院、安定書院、儀董學堂,有明代的武當行宮、明代的准提寺,有建於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的清真寺,有宋大城東門雙甕城遺址。

隱藏的名人故居更是數出十好幾個,革命先烈江上青、清代著名學者劉文淇、政治家洪蘭友、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等都曾在這裡生活居住。要說這裡是揚州最人傑地靈的地方也不為過。

行走在東關街,就能感受昔日揚州的繁華,看揚州最好的園林,聽揚州名人的故事。現在的關東街上,還有一個小型的劇場,進行揚劇表演,一杯酸梅湯或一盞綠楊春茶就能看陪伴一整場演出的時間,那個時候,自己仿佛就是一個生活在揚州的老揚州人。

昔日古渡 今日文脈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如果給前面添上一句:“城不在大,有山則名”就恰恰適用於鎮江,因為看名山是到鎮江遊玩的重頭戲。

鎮江,也是此次行程的終點,從揚州渡口乘坐渡輪獨輪到揚州是個不錯的選擇,10分鐘就是可以橫渡長江。渡船,也是歷史上兩地居民通行、來往的主要方式。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就是在鎮江匯就成中國“江河立交橋”座標。

說道渡河就不得不說西津古渡。宋熙甯元年 (106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而西津渡的歷史卻遠不止宋朝,早在六朝時期這裡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後經歷唐宋元明清,今日的西津古渡保留了當年的碼頭遺址和歷代的棧道,是鎮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國家級文物西津渡保護單位3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這裡是鎮江的文脈所在。

現在的西津古渡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了明清建築的遺跡,損壞嚴重的地方也進行了一些新建,但如果不洗洗分辨很難看出哪些是新建的。這些磚木結構的兩層小樓飛簷雕花,朱漆闌幹,古色古香。

天下第一江山

在鎮江著名景點的售票口,都有售賣金山、焦山、北固山聯票的業務,為遊客提供更優惠的選擇。

金山,號稱“京口三山”之首,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一段,雖然在導遊的口中,水漫金山究竟在鎮江和浙江有一些爭議,但這並不影響人們在金山觀看“法海洞”時的興奮心情。

而焦山和北固山也有各有特色,一個宛如“江中浮玉”,古偶幽靜地被長江畫環繞,也是長江中唯一一個四面環視的島嶼。一個山勢險峻,並於《三國演義》中很多故事息息相關,人們在這裡最津津樂道的便是劉備結識孫尚香的甘露寺。

坐在山腳下的小店裡,吃一碗藕粉藕圓,再帶走一份狀元餅,當然,還要記住古渡的歷史,和長江邊精緻小城的萬般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