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平有一座城,神秘而“遙遠”!

中 山 有 多 遠

文/謝美永

小時候經常在曬穀坪看中山漢劇團唱戲。

夜幕降臨,只聽木梆一敲,“篤篤篤”,琴師就拉起“吊歸子”(京胡),剛勁、嘹亮的曲調從簡陋的舞臺散開,越過黑漆漆的人群,飄向四周的田野。開場曲一過,舞臺上就熱鬧起來,紅臉黑臉大花臉,紫衣青衣素花衣,在舞臺上變幻著,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尤其是那水袖,一甩一收,如夢似幻,勾走了多少人的魂魄。

我“看”戲並不是喜歡看戲,而是愛這樣熱鬧的場面,臺上演員嗚裡哇啦賣勁的唱,我們一幫細鬼子則台下嬉戲打鬧,每到有那麼一句:“咿呀~~~!”我們便跟著起哄,大嚎:“咿呀~~~!”即便招來大人的責駡,我們也樂此不彼。誰叫臺上唱的戲我們一點都聽不懂呢!我們一直都搞不懂,為什麼這個叫“中山”的地方的人都不說話,非要“依依呀呀”地唱呢?夜色闌珊,

京胡伴著“依依呀呀”聲在小山村的上空飄蕩,漸漸地就有些哀怨,鬧騰的我們也漸漸地平靜下來,東歪西倒睡在地上。

有一齣戲叫《十五貫》,戲情沒看懂,只記得那個叫“婁阿鼠”的,每每有他出場,台下總會有歡樂的笑聲。他長得賊眉鼠眼,

兩撇鼠須長長的,還微微上翹,眼睛骨溜溜亂轉,佝僂著身子,活脫脫一副老鼠樣。這是唯一一次看戲下半場沒睡覺的。我記住了婁阿鼠,記住了漢劇,也記住了中山!只是,中山該是多麼遙遠的地方啊!

讀小學五年級時,班上來了個中山的同學。他的姐姐嫁到我們村,他是來幫他姐姐帶孩子的。我們同在一個班,同在一條街上生活,成了好朋友。有一天我去他家邀他一起上學,發現他和他姐姐竟然在說一種我聽不懂的話。他告訴我,這是軍家話,只有他那邊才講這種話。哦,中山!你真的像謎一樣在迷亂我的心思。

本來我以為同學的姐姐能嫁過來,那中山肯定離我們這兒不遠,可他們卻說著一種一點兒都聽不懂的話,這語言一下子又把我心中的距離拉遠了。同學曾邀請我去中山玩,我卻拒絕了同學的好意,原因很好笑,就是害怕到他家裡聽不懂軍家話。中山,你究竟有多遙遠!

從武平縣城到中山,乘車不到半個小時。其實,中山很近!

汽車還在中山城外,遠遠就看見山頂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古塔。據介紹,此塔叫相公塔,又叫潰尾塔,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公塔上野草瑟瑟,六百個春夏秋冬在它的身上流逝,留下厚厚的蒼傷印跡,它依舊屹立著,高昂著不屈的頭顱,似乎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相公塔在眼裡變小時,我突然有要呐喊的衝動:中山,我來了!

相 公 塔

永安橋是一條不息的臥虹,石條之間填滿了樂施好善的故事。相傳清代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得知中山通濟橋(當時的橋名)又破壞了,慈善好施的王夫人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清末詩人丘逢甲題寫的“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拱橋上,既頌揚了古人的功績,也成了後人效仿的楷模。

來到迎恩門,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來,凝視著這座比天安門還早建二十多年的城門,我的腳步有些遲疑;古老的城門樓,長著許多茅草,茅草搖曳卻掩蓋不住歷史的滄桑,巍然屹立的迎恩門,沐浴朱氏的恩典,在風雨中堅守了六百多年。這就是我嚮往多年的地方嗎?這就是我曾經覺得那麼遙遠的地方嗎?這個縈繞在我腦海裡已經三十多年的神秘的國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走進深邃的城門洞,仿佛回到遙遠的明清時代,我撫摸著泛著青色的磚塊,在幽幽的城門洞萌發思古之幽情。青磚粗糲硌手,凸起的砂礫有一種堅強的品性,歲月在磚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些古老的青磚,也許六百年前有頑童摳挖過,也許洪武皇帝的臣民在此磨礪過刀槍,或許被清軍的炮火啃噬過。此時,遠遠的傳來一陣激越的京胡聲,琴聲空靈,些許的悲愴摻雜其中,隨風飄蕩,感染了酸澀的眼眶。

隨琴聲漫步古城的老街。老街很老,兩邊的房屋印滿光陰的腳印。沿著逼仄的街道,用目光閱讀中山古老的歷史:中山為武平千戶所駐地,故稱為武所。當年洪武皇帝為平亂當地造反的草寇,用帶血的生豬肉誑了十八位武官前來武所彈壓亂匪,為永保武所安寧,又下令所有將士就地安置,建立城池,城內為“軍家”,逐漸形成了以贛方言為主的官方語言——“軍家話”。“軍家話”是語言孤島,交流範圍僅在中山老城內,城外就是客家語言區域,最為奇特的是操“軍家話”的人往往會講客家話,而客家人卻不會講“軍家話”。

老街鋪著青石板上,細細聆聽,隱隱約約可聞戰馬踏過蹄音,“得得得”疾馳而過,武所軍民踞城拼死抵抗清軍的刀光劍影也似乎還在眼前閃爍;古城的誕生竟然與戰爭緊密相連,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姓鎮”的形成沾染了炮火的硝煙味,讓我感覺害怕的軍家話卻是因了廝殺才在這條逼仄的小街繁衍生息。中山,你的名字裡隱藏了多少的血和淚。

小街真的很小,卻又很大。方圓二裡地,人口不過上萬,卻容納了一百零二個姓氏。小街高高低低的房屋挨挨擠擠,每一戶的門額上都掛有姓氏聯,彰顯先祖的功績。“寶樹家聲遠,東山世澤長。”我端詳著先祖留下的對聯,心裡陡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京胡聲越來越近。在一座低矮的老屋裡,終於看到了拉京胡者。這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一手拉弓一手摁弦,雙目微閉,搖頭晃腦,樣子十分入迷。觀者亦多為老者,圍坐四周,個個沉醉其中。2008年,中山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的發祥地而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漢劇)之鄉”。古銅色的牌匾掛在斑駁的泥牆上,難於想像這被人間煙火庸俗了的牆頭,如何能承受這高雅的藝術光芒。歲月悠悠,古老的漢劇就在這樣低矮簡陋的房屋走出中山,走向我的家鄉,走向閩西大地。

我拜謁了中山,感受到了中山的厚重和博大!少年時的迷茫被中山古老的琴聲點化開了,想想少年時的幼稚,不禁莞爾!

“咿呀~~~!”抑揚頓挫的唱腔又把我們帶入遠古的中山。

中山很遠!

圖:李國潮 鐘文泉 黃梅平 劉耀文

作者簡介

謝美永,武平縣東留鎮桂坑村人,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豐澤區作家協會理事。2012年拿起擱置已久的筆,陸續有習作在《閩西日報》、《泉州文學》、《泉州晚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南安商報》、《豐澤文學》、《客家文學》、《武平民間文藝》等報刊發表。獲得過福建省作協舉辦的“祖廟杯”詩歌大賽三等獎、泉州市作協舉辦的情詩徵文大賽二等獎、“泉州首屆網路婚博會徵文比賽”三等獎、晉江經濟報舉辦的主題徵文二等獎等。

從武平縣城到中山,乘車不到半個小時。其實,中山很近!

汽車還在中山城外,遠遠就看見山頂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古塔。據介紹,此塔叫相公塔,又叫潰尾塔,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相公塔上野草瑟瑟,六百個春夏秋冬在它的身上流逝,留下厚厚的蒼傷印跡,它依舊屹立著,高昂著不屈的頭顱,似乎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相公塔在眼裡變小時,我突然有要呐喊的衝動:中山,我來了!

相 公 塔

永安橋是一條不息的臥虹,石條之間填滿了樂施好善的故事。相傳清代紳士王穆堂夫人八十大壽時,得知中山通濟橋(當時的橋名)又破壞了,慈善好施的王夫人吩咐子孫做壽不設宴,把設宴錢款重建此橋。清末詩人丘逢甲題寫的“母命繼志”石匾,鑲嵌於拱橋上,既頌揚了古人的功績,也成了後人效仿的楷模。

來到迎恩門,我的心一下子狂跳起來,凝視著這座比天安門還早建二十多年的城門,我的腳步有些遲疑;古老的城門樓,長著許多茅草,茅草搖曳卻掩蓋不住歷史的滄桑,巍然屹立的迎恩門,沐浴朱氏的恩典,在風雨中堅守了六百多年。這就是我嚮往多年的地方嗎?這就是我曾經覺得那麼遙遠的地方嗎?這個縈繞在我腦海裡已經三十多年的神秘的國度,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地方!走進深邃的城門洞,仿佛回到遙遠的明清時代,我撫摸著泛著青色的磚塊,在幽幽的城門洞萌發思古之幽情。青磚粗糲硌手,凸起的砂礫有一種堅強的品性,歲月在磚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這些古老的青磚,也許六百年前有頑童摳挖過,也許洪武皇帝的臣民在此磨礪過刀槍,或許被清軍的炮火啃噬過。此時,遠遠的傳來一陣激越的京胡聲,琴聲空靈,些許的悲愴摻雜其中,隨風飄蕩,感染了酸澀的眼眶。

隨琴聲漫步古城的老街。老街很老,兩邊的房屋印滿光陰的腳印。沿著逼仄的街道,用目光閱讀中山古老的歷史:中山為武平千戶所駐地,故稱為武所。當年洪武皇帝為平亂當地造反的草寇,用帶血的生豬肉誑了十八位武官前來武所彈壓亂匪,為永保武所安寧,又下令所有將士就地安置,建立城池,城內為“軍家”,逐漸形成了以贛方言為主的官方語言——“軍家話”。“軍家話”是語言孤島,交流範圍僅在中山老城內,城外就是客家語言區域,最為奇特的是操“軍家話”的人往往會講客家話,而客家人卻不會講“軍家話”。

老街鋪著青石板上,細細聆聽,隱隱約約可聞戰馬踏過蹄音,“得得得”疾馳而過,武所軍民踞城拼死抵抗清軍的刀光劍影也似乎還在眼前閃爍;古城的誕生竟然與戰爭緊密相連,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百姓鎮”的形成沾染了炮火的硝煙味,讓我感覺害怕的軍家話卻是因了廝殺才在這條逼仄的小街繁衍生息。中山,你的名字裡隱藏了多少的血和淚。

小街真的很小,卻又很大。方圓二裡地,人口不過上萬,卻容納了一百零二個姓氏。小街高高低低的房屋挨挨擠擠,每一戶的門額上都掛有姓氏聯,彰顯先祖的功績。“寶樹家聲遠,東山世澤長。”我端詳著先祖留下的對聯,心裡陡然升起一股自豪感!

京胡聲越來越近。在一座低矮的老屋裡,終於看到了拉京胡者。這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一手拉弓一手摁弦,雙目微閉,搖頭晃腦,樣子十分入迷。觀者亦多為老者,圍坐四周,個個沉醉其中。2008年,中山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漢劇的發祥地而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漢劇)之鄉”。古銅色的牌匾掛在斑駁的泥牆上,難於想像這被人間煙火庸俗了的牆頭,如何能承受這高雅的藝術光芒。歲月悠悠,古老的漢劇就在這樣低矮簡陋的房屋走出中山,走向我的家鄉,走向閩西大地。

我拜謁了中山,感受到了中山的厚重和博大!少年時的迷茫被中山古老的琴聲點化開了,想想少年時的幼稚,不禁莞爾!

“咿呀~~~!”抑揚頓挫的唱腔又把我們帶入遠古的中山。

中山很遠!

圖:李國潮 鐘文泉 黃梅平 劉耀文

作者簡介

謝美永,武平縣東留鎮桂坑村人,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泉州豐澤區作家協會理事。2012年拿起擱置已久的筆,陸續有習作在《閩西日報》、《泉州文學》、《泉州晚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南安商報》、《豐澤文學》、《客家文學》、《武平民間文藝》等報刊發表。獲得過福建省作協舉辦的“祖廟杯”詩歌大賽三等獎、泉州市作協舉辦的情詩徵文大賽二等獎、“泉州首屆網路婚博會徵文比賽”三等獎、晉江經濟報舉辦的主題徵文二等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