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熱愛」15年了,從一杯咖啡到一杯有故事的咖啡,他說:喜歡,就是喜歡

穿過南京西路熙熙攘攘的人流,走進稍偏的進賢路,

似乎一下子從大都市的快節奏閃回到悠閒自得的市井生活……

在進賢路的一個小型綜合體二樓,藏著一家咖啡館,門面不大,走進去卻是別有洞天。若說它是一家咖啡館,又不完全對,因為它不像傳統的咖啡館,只有咖啡吧台,和環境優雅的座椅,供客人閑坐。

既然店主蔡中順將其定位為一家精品咖啡店,那麼拼的就不光是顏值,還有文化內核。落座這裡,無處不彰顯著店主對咖啡文化獨到的理解。

比如店主辟出了專門的物料和咖啡設備展示空間。若有興致,客人可以隨手打開玻璃器皿,拿起罐子裡的咖啡豆子,聞一聞,看一看,衣索比亞的耶加雪菲和肯亞的基布究竟有什麼區別。

而將咖啡設備追求到極致,一台優雅、器宇不凡的咖啡機,

至少也要幾十萬的價格。供顧客拍照留念,也能讓咖啡店擁有更多的亮點。這種追求似乎是無止境的。

“新鮮是我們的態度。”一家咖啡館的定位,甚至態度,也決定了它的屬性,決定了它與客人之間的溝通方式。

“烘焙好的豆子,開封後要在新鮮期喝完。

例如你買了一袋曼特寧咖啡回去,最好在兩個禮拜把它喝完。開封以後,氧氣、水分很容易讓豆子受潮。而咖啡本身又容易吸附味道,會影響咖啡的口感。很多人去超市買咖啡豆,包裝上有6個月前生產,還有1年以前生產,保質期3年,通常這樣的咖啡就不夠新鮮。”

蔡中順介紹,他們供應的豆子,通常流程是這樣的,客人下訂單以後,第2天才開始烘焙豆子,以保證它的新鮮度。這一點,還只是保證烘焙後的時間。更高一級別,你可能還要考慮咖啡生豆的新鮮程度。一般咖啡產區生豆集中上市是在元旦以後,所以說當年八九月份,你是買不到新鮮生豆的。

有人喜歡奶咖,有人喜歡濃縮,也有人喜歡手沖。蔡中順平時喝黑咖啡的幾率更高,但他從來也不排斥奶咖。作為從業者,不該有太多的喜好和偏頗,在他眼裡只是分類而已。他說,這就好比人生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年紀你可能喜歡的是不同的電影,不同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對事物的領悟力也會有所變化。

蔡中順總是這樣判斷一杯好的奶咖:咖啡味道明顯、順滑、奶味不會蓋住咖啡本身的濃香,喝起來口感很甜;而這種甜是咖啡自帶的甜度,而不是放過糖的甜。當一個咖啡師,學會品嘗一杯咖啡,知道它的優劣,才能讓來的客人體會到咖啡的好口感。

有些咖啡口感偏酸,也是豆子本身的特點。咖啡豆作為農作物,屬於果實的核,本身的酸度是有的。如果烘焙豆子烘得很深,它本身的酸度一般就品嘗不到了。烘焙越深,苦味越發明顯。豆子的酸很難被品出。

不是說,咖啡有酸味,就一定好。但這酸度,通常跟好咖啡是有關聯的。於是,曾經精品咖啡經歷過一次大的浪潮,大概是在2009年,認為極致的酸,就是最好的咖啡。如今,這樣的概念已經被校正。咖啡文化在中國的落地,也是在一個邊糾錯邊成長的過程中進行。

也許,只要幾個細節,就能窺見整個業態的變化。蔡中順說,2008年-2009年,客人進店裡,點一杯黑咖啡,通常會給一個糖包或一小杯鮮奶。2011年以後,至少來到明謙咖啡的客人,都不再要糖包了。再往後,2014年以後,進來的客人會直接定名要喝什麼類型的咖啡。他們會選擇產地、品種、豆子的處理方法等等。而現在,進店的客人會點:“肯亞“,並選擇烘焙的深淺。

哪裡可以想見,咖啡還可以站著喝呢!現在就有一些咖啡店,不給你座位。也許是因為經營壓力太大,房租太貴;但是側面也說明了,人們是正兒八白來消費咖啡的,而不是來消費環境的。

“咖啡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除了養活自己之外,多半出於純粹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能賺錢很重要,但是不是一定要奔著賺錢唯一的目的去生活,我想很多人都會有所選擇。”

幾年前,很多人問蔡中順為什麼喜歡咖啡,他還能列出一堆的理由,而現在:“喜歡,就是喜歡,咖啡館生活就是我的生存狀態。”

小說裡,那些關於咖啡館的描述文字,充滿了畫面感,總能打動到蔡中順,仿佛情景再現,一如最初時刻的衝動。蔡中順已經太久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年齡遞增以後,他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太值得去說。你只要周而復始,踏踏實實做好你自己。

曾經有這樣一個細節,讓蔡中順特別受觸動。他在“在行”上開了板塊,作為咖啡行家,很多人跑來諮詢如何開店。通常,蔡中順都會問對方:“你真的想要開一家咖啡店嗎?”很多時候,人們的想法只是頭腦一熱。他常常勸解那些頭腦一熱的人好好考慮清楚,開店的投入可能夠你喝一輩子的咖啡。

通常澆過冷水之後,蔡中順還會分享另外一個讓他久久不能平復的往事。以前,蔡中順有一個學員,在外灘的大型寫字樓裡上班,職位高、薪水高,生活狀態穩定。他的理想就是拋下一切,去納木錯開一家咖啡館。然而,人生總有許多無常。某日,他因為得了急性腦膜炎突然離開人世。當他的同事通知蔡中順參加追悼會時,就好像被上帝迎頭棒喝,開了一個淒冷的玩笑。

他的夢想跟隨他的逝去,就這樣成了往事如煙。蔡中順有時便想:他的夢想將會由誰繼續完成呢?當你有了夢想,總也不去付諸行動,又該留待何時去懊惱呢?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下,放手一搏也未必不是好事。

蔡中順理了理思緒,沉吟道:“人生如同挖礦,誰也不能料定,下一鎬下去,挖出來的會不會是鑽石?人生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

有人喜歡奶咖,有人喜歡濃縮,也有人喜歡手沖。蔡中順平時喝黑咖啡的幾率更高,但他從來也不排斥奶咖。作為從業者,不該有太多的喜好和偏頗,在他眼裡只是分類而已。他說,這就好比人生是有階段性的。不同的年紀你可能喜歡的是不同的電影,不同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長,你對事物的領悟力也會有所變化。

蔡中順總是這樣判斷一杯好的奶咖:咖啡味道明顯、順滑、奶味不會蓋住咖啡本身的濃香,喝起來口感很甜;而這種甜是咖啡自帶的甜度,而不是放過糖的甜。當一個咖啡師,學會品嘗一杯咖啡,知道它的優劣,才能讓來的客人體會到咖啡的好口感。

有些咖啡口感偏酸,也是豆子本身的特點。咖啡豆作為農作物,屬於果實的核,本身的酸度是有的。如果烘焙豆子烘得很深,它本身的酸度一般就品嘗不到了。烘焙越深,苦味越發明顯。豆子的酸很難被品出。

不是說,咖啡有酸味,就一定好。但這酸度,通常跟好咖啡是有關聯的。於是,曾經精品咖啡經歷過一次大的浪潮,大概是在2009年,認為極致的酸,就是最好的咖啡。如今,這樣的概念已經被校正。咖啡文化在中國的落地,也是在一個邊糾錯邊成長的過程中進行。

也許,只要幾個細節,就能窺見整個業態的變化。蔡中順說,2008年-2009年,客人進店裡,點一杯黑咖啡,通常會給一個糖包或一小杯鮮奶。2011年以後,至少來到明謙咖啡的客人,都不再要糖包了。再往後,2014年以後,進來的客人會直接定名要喝什麼類型的咖啡。他們會選擇產地、品種、豆子的處理方法等等。而現在,進店的客人會點:“肯亞“,並選擇烘焙的深淺。

哪裡可以想見,咖啡還可以站著喝呢!現在就有一些咖啡店,不給你座位。也許是因為經營壓力太大,房租太貴;但是側面也說明了,人們是正兒八白來消費咖啡的,而不是來消費環境的。

“咖啡這個行業的大多數人,除了養活自己之外,多半出於純粹的發自內心的喜愛。能賺錢很重要,但是不是一定要奔著賺錢唯一的目的去生活,我想很多人都會有所選擇。”

幾年前,很多人問蔡中順為什麼喜歡咖啡,他還能列出一堆的理由,而現在:“喜歡,就是喜歡,咖啡館生活就是我的生存狀態。”

小說裡,那些關於咖啡館的描述文字,充滿了畫面感,總能打動到蔡中順,仿佛情景再現,一如最初時刻的衝動。蔡中順已經太久不接受媒體的採訪,年齡遞增以後,他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太值得去說。你只要周而復始,踏踏實實做好你自己。

曾經有這樣一個細節,讓蔡中順特別受觸動。他在“在行”上開了板塊,作為咖啡行家,很多人跑來諮詢如何開店。通常,蔡中順都會問對方:“你真的想要開一家咖啡店嗎?”很多時候,人們的想法只是頭腦一熱。他常常勸解那些頭腦一熱的人好好考慮清楚,開店的投入可能夠你喝一輩子的咖啡。

通常澆過冷水之後,蔡中順還會分享另外一個讓他久久不能平復的往事。以前,蔡中順有一個學員,在外灘的大型寫字樓裡上班,職位高、薪水高,生活狀態穩定。他的理想就是拋下一切,去納木錯開一家咖啡館。然而,人生總有許多無常。某日,他因為得了急性腦膜炎突然離開人世。當他的同事通知蔡中順參加追悼會時,就好像被上帝迎頭棒喝,開了一個淒冷的玩笑。

他的夢想跟隨他的逝去,就這樣成了往事如煙。蔡中順有時便想:他的夢想將會由誰繼續完成呢?當你有了夢想,總也不去付諸行動,又該留待何時去懊惱呢?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下,放手一搏也未必不是好事。

蔡中順理了理思緒,沉吟道:“人生如同挖礦,誰也不能料定,下一鎬下去,挖出來的會不會是鑽石?人生最重要的是享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