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遇見“蓉漂”|杜甫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跋涉蜀道,遠赴成都

引言

我們本是眾生之微粒,在塵世中顛沛流離、漂來漂去。

“吾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總有一個地方,令你神往,讓你駐足。

成都,自古就被譽為“天府之國”,今日,更是被稱為“創業者的天堂”,無數人漂泊至此,在歷史的長河裡、時間的無涯裡,留下足跡。

他們,被稱作“蓉漂”。

於是,

我們跨過光陰的局限,穿越擁擠的人潮,遇見“蓉漂”。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高》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陽樓》

被稱為“詩聖”的杜甫,一生艱難困苦,“蓉漂”的那幾年是他一生中最安定、最溫馨、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杜甫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跋涉蜀道,遠赴成都。

那是759年的歲暮,安史之亂的第五個年頭;

這一年是杜甫的本命年(48歲);

也是他最為顛沛流離的一年。

“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就寫在這一年,

寫“三吏”、“三別”也在這一年。

棄官對於杜甫是一個痛苦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

棄官之後,他想找一個適宜居住之地。

當時的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貿繁華,有“揚一益二”之稱。

成都.唐代遺址

這時的成都已經不是李白寫《蜀道難》時的成都。

隨著一個大人物的率先入蜀,蜀道的交通和治安得到大大改善。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唐玄宗。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到: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黃塵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蜀道至今立有一塊石碑——“唐玄宗夜雨聞鈴處”。

一時間關中士大夫爭隨大流,形成一股遷徙熱,移民熱——

《新唐書·高適傳》中記載:

“關中比饑,士人流入蜀者道路系。”

這股遷徙熱,使得成都人文匯萃,被稱為“南京”,地位相當於一個戰時的陪都。

就連杜甫的好友,寫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過“錦城雖雲樂,

不如早還家”的李白,也完全換了一種筆墨來讚美成都: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此時,杜甫在成都有一些親戚,如舅氏崔明府、表弟王司馬,

而且,裴冕在作成都尹充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適在做彭州刺史。

高適和裴冕,一個是杜甫青年時代同游梁宋的舊友,一個是杜甫任左拾遺時的熟人。

杜甫在同谷時,一定早已知道了消息。這才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跋涉蜀道,遠赴成都。

事實證明,這是杜甫一生最明智的選擇。

初到成都:信美無與適

杜甫經過長途艱難跋涉,終於擺脫了中原戰亂。

初到成都,但見華屋疊城,笙簫不絕,一派生機盎然,喜悅的心情中間雜著對故鄉的眷戀,他是離故鄉越來越遠了。

最後又安慰自己說: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顯出幾許的無奈。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蔔見故鄉····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這是杜甫在《成都府》中對蜀景的最初印象。

抒發了他對成都繁華的讚美和驚喜之情。

成都很大,不僅有秦時所建的大城、少城,還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謂“曾城” 。

成都氣候宜人,到了歲末,樹木仍然蒼綠。

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熱鬧,各種娛樂聲不絕於耳,樂器和絃優美,令人感歎成都“音樂之都”的美譽名不虛傳。

眼前的成都印象讓杜甫油然感歎道:“信美無與適”。

幸得草堂,安居蓉城

杜甫到成都,一家人先在浣花溪邊古寺裡暫住下來。

後來,杜甫在那兒建了一所茅草屋——杜甫草堂。

建草堂的錢都是杜甫眾籌的。

杜甫表弟王司馬,第一個送來了建房款:

“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

他鄉唯表弟,還往莫辭遙。”

據記載,一個叫王錄的官員朋友來看他說,“你從北方來,不知道我們成都多雨,你這個草堂建得不錯,但明年春雨一多,就要花錢來修。這個修草堂的資金我來出。”

贊助過杜甫的人很多,杜甫一一記錄下來。

他向一位叫蕭實的縣令要100棵桃樹苗,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

河陽縣裡應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

他還向綿竹縣令韋續要竹子: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此外還有松樹苗、果樹苗、瓷碗等,都是向當地官員拉的贊助。

一個詩人初來乍到,當地以自身獨特的包容性接納了他。

760年秋,草堂茅屋落成,高適送來米麵,鄰居送來生活用品相賀,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一家人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家,這是最開心的事。

《江村》詩說: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字裡行間,流露出難得的欣慰和閒情。

杜甫和老妻一邊下著棋,一邊看著一旁的小兒子敲針作鉤,準備釣上兩三條魚做午餐。

望著一家人其樂融融,杜甫快顛碎的心稍稍放了下來,感歎終於有了一個安穩的家。

一千多年後,朱德元帥贈草堂楹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蓉漂歲短,詩表深情

杜甫對成都的感情深厚,他在成都兩度居住,雖然只度過了三年九個多月,卻留下了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

在杜詩中,能窺見成都當時的自然風貌: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也能發現成都的季節交替,城市景觀之美好: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該詩幾乎成為了成都風貌的標誌性詩句,對成都這座園林式城市做了個性化描寫。

杜甫的詩中還原了成都當時的城市格局與市容: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描繪了成都人口的興旺、繁榮。

杜甫還描寫了成都上層社會優雅、高檔次的文化休閒生活,刻畫了成都自古便有的濃厚音樂氣氛: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可見,對於成都的音樂,杜甫也是沉醉其中。

杜甫甚至描寫了成都的自然災害: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從一定程度上看,“杜詩就是成都的詩史,杜詩就是研究巴蜀文化的文獻庫。”

透過杜甫的詩,不難看出,這位一生顛沛流離的詩人完全沉浸在成都的醇厚人情之中。

杜甫畫像,作者:伍瘦梅

而成都對於他來說,不可謂不是“福地”。

“蓉漂”期間,杜甫被任命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官品為從六品上,

這也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階,也是“杜工部”的由來。

在成都,杜甫不僅尋得一處天地詩意棲居,更是心憂天下,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

一定早已知道了消息。這才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跋涉蜀道,遠赴成都。

事實證明,這是杜甫一生最明智的選擇。

初到成都:信美無與適

杜甫經過長途艱難跋涉,終於擺脫了中原戰亂。

初到成都,但見華屋疊城,笙簫不絕,一派生機盎然,喜悅的心情中間雜著對故鄉的眷戀,他是離故鄉越來越遠了。

最後又安慰自己說: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顯出幾許的無奈。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蔔見故鄉····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這是杜甫在《成都府》中對蜀景的最初印象。

抒發了他對成都繁華的讚美和驚喜之情。

成都很大,不僅有秦時所建的大城、少城,還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謂“曾城” 。

成都氣候宜人,到了歲末,樹木仍然蒼綠。

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熱鬧,各種娛樂聲不絕於耳,樂器和絃優美,令人感歎成都“音樂之都”的美譽名不虛傳。

眼前的成都印象讓杜甫油然感歎道:“信美無與適”。

幸得草堂,安居蓉城

杜甫到成都,一家人先在浣花溪邊古寺裡暫住下來。

後來,杜甫在那兒建了一所茅草屋——杜甫草堂。

建草堂的錢都是杜甫眾籌的。

杜甫表弟王司馬,第一個送來了建房款:

“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

他鄉唯表弟,還往莫辭遙。”

據記載,一個叫王錄的官員朋友來看他說,“你從北方來,不知道我們成都多雨,你這個草堂建得不錯,但明年春雨一多,就要花錢來修。這個修草堂的資金我來出。”

贊助過杜甫的人很多,杜甫一一記錄下來。

他向一位叫蕭實的縣令要100棵桃樹苗,

“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

河陽縣裡應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

他還向綿竹縣令韋續要竹子:

“華軒藹藹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

江上舍前無此物,幸分蒼翠拂波濤。”

此外還有松樹苗、果樹苗、瓷碗等,都是向當地官員拉的贊助。

一個詩人初來乍到,當地以自身獨特的包容性接納了他。

760年秋,草堂茅屋落成,高適送來米麵,鄰居送來生活用品相賀,

“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一家人高高興興地搬進了新家,這是最開心的事。

《江村》詩說: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字裡行間,流露出難得的欣慰和閒情。

杜甫和老妻一邊下著棋,一邊看著一旁的小兒子敲針作鉤,準備釣上兩三條魚做午餐。

望著一家人其樂融融,杜甫快顛碎的心稍稍放了下來,感歎終於有了一個安穩的家。

一千多年後,朱德元帥贈草堂楹聯:“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蓉漂歲短,詩表深情

杜甫對成都的感情深厚,他在成都兩度居住,雖然只度過了三年九個多月,卻留下了200多首描寫成都的詩詞。

在杜詩中,能窺見成都當時的自然風貌: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也能發現成都的季節交替,城市景觀之美好: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春夜喜雨》)

該詩幾乎成為了成都風貌的標誌性詩句,對成都這座園林式城市做了個性化描寫。

杜甫的詩中還原了成都當時的城市格局與市容: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描繪了成都人口的興旺、繁榮。

杜甫還描寫了成都上層社會優雅、高檔次的文化休閒生活,刻畫了成都自古便有的濃厚音樂氣氛: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可見,對於成都的音樂,杜甫也是沉醉其中。

杜甫甚至描寫了成都的自然災害: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從一定程度上看,“杜詩就是成都的詩史,杜詩就是研究巴蜀文化的文獻庫。”

透過杜甫的詩,不難看出,這位一生顛沛流離的詩人完全沉浸在成都的醇厚人情之中。

杜甫畫像,作者:伍瘦梅

而成都對於他來說,不可謂不是“福地”。

“蓉漂”期間,杜甫被任命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官品為從六品上,

這也是杜甫一生中得到的最高官階,也是“杜工部”的由來。

在成都,杜甫不僅尋得一處天地詩意棲居,更是心憂天下,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