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 是如何將新鮮的荔枝運到長安的?

經過晚唐詩人杜牧的演繹,世人一提到楊貴妃與荔枝,總會記起他的名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一故事,正史中亦有記載,《新唐書·楊貴妃傳》雲:“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驛傳送,走數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玄宗後半期的史事,大家也都知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千里馳貢,博美人歡顏,成了玄宗濫用國器、荒弛朝政的一大表現。於是,荔枝從何而來,“走數千里”,究竟為幾千里?史料中語焉不詳的幾個細節,

成為後人評判玄宗昏聵程度的幾個重要依據。當時唐明皇與楊貴妃身處長安,在如今交通發達的社會想要入川,都得很久,在那個時候的古人又是如何入長安的呢?

荔枝入川

荔枝是一種南國水果,盛產於嶺南,這留存於更早的歷史記載中。北緯30度以南的宜賓、瀘州、樂山和涪陵四地產量最大,

品質最好,此四地中,又以宜賓和瀘州兩地的荔枝最負盛名。可見,歷史上四川地區荔枝的分佈,呈現出明顯的緯向帶狀。

唐玄宗時的荔枝道,自今天重慶市長壽區長壽湖畔出發,大體依循S102、S202省道,沿明月山北上。至開江縣講治鎮,向西繞過明月山。利用開江縣新寧河,穿越七裡峽山,入宣漢縣。沿宣漢縣州河,在達州羅江鎮轉入G210國道,

先後穿越大巴山和秦嶺,抵達關中平原。全程約1800余華里。路程途中,有著川東平行褶皺山脈和秦巴山地的阻隔,荔枝道不作強行翻越,而是巧妙地利用天然河谷,突破了這些障礙。

荔枝道

唐都長安,位於四川盆地的東北方向。在地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

涪州樂溫,基本上處於唐時四川荔枝穩定產區的東北角。受生物種性限制,荔枝已不可能再往北生長,受限於高峻的巫山山脈,四川荔枝也無法向東擴展。從空間位置而言,此處正是距離長安最近的荔枝產區。從這一點而言,唐王朝擇取涪州新鮮荔枝作為馳貢之品,絕非信手指來,而有著慎重的可行性考慮。

因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典故,荔枝道在川陝諸路中格外受人矚目,

但從漢唐以來的歷史事實來看,穿越秦嶺的四條通路中,陳倉道和褒斜道最為重要。褒斜道相對近捷,在和平時期最受重用。陳倉道雖路途迂遠,但較為平坦,又兼有水運之便,所以在戰爭時期備受重視。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