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他能讓400米長巨輪穩穩進港

楊其猛

引航員楊其猛攀爬上“達飛雲雀”號。記者 唐光峰 攝

晨報記者 丁媛媛

淩晨1點,在完成“優勝輪”和“博塔尼灣”兩艘船舶的進港停靠引航任務後,楊其猛輕手輕腳地回到家中。為了不驚醒熟睡中的家人,他匆匆洗漱後就趕緊上床睡覺。第二天早上9點,他還要回到引航站繼續上班,承擔引航科的管理工作。

1988年,楊其猛從大連海運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廈門港,先是在拖輪上幹了兩年,隨後就調到引航站從事引航工作,一干就是26年。“在很多人眼裡,引航員這項工作很重要,也很神秘。”楊其猛告訴記者,引航員其實就是海面的“人工導航”,“精准地讓船舶規避海域的礁石、淺灘、船隻,靠的就是引航員團隊,他們守護著整個廈門港船舶進出港的安全。”

近日,晨報記者來到廈門港引航站,

跟隨高級引航員楊其猛科長,從引航站出發,抵達嵩嶼碼頭,搭乘引航快艇,去體驗引航員的引航過程,為您揭秘“水上國門形象第一人”———引航員的工作與生活。

引航員是幹啥的?

代表國家主權和引航實力

引航員對大部分市民來說並不熟悉。其實,大多數國家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保障港口和船舶安全,在一定水域對外籍船舶實施強制引航。中國也不例外。外籍船舶不得自行進出港或在港內航行、移泊,

必須由引航員代表船長操縱船舶、實施引航。引航代表國家主權,同時代表國家的引航實力。

您知道嗎?廈門港是我國沿海主要港口之一,2016年集裝箱輸送量達961.37萬標箱,而這些標箱,95%以上都是通過廈門港引航站的引航員引領著各類船舶,得以實現安全進出的。

在國際航運高度發展的今天,20萬噸級以上的超大型船舶在廈門這樣的樞紐港口已經實現了常態化通航。

如何保障船舶的通航安全,保障港口有序、高效地運轉,是引航員肩負的重要使命。

引航員如何工作?

操縱、引航外籍船舶進出港

“對講機、救生衣、防滑手套,這些簡單的裝備是引航員需要隨身攜帶的工具。”從引航站出發後,楊其猛告訴記者,這次引航的是一艘長達212米的集裝箱船“達飛雲雀”號,這艘船目前已經在進港過程中,引航員必須在約定時間趕到離青嶼島約一海裡處登船引航。

從嵩嶼碼頭出發,乘引航快艇近20分鐘後,楊其猛和記者靠近了“達飛雲雀”號集裝箱船。此時,船舷中段已經懸掛好了一段軟梯,這就是引航員平常登船時用來攀爬的工具。

記者在跟隨楊其猛登船的過程中,發現軟梯的長度相當於三四層樓高,攀爬需要耗費不少體力。楊其猛告訴記者,白天登軟梯,相對於晚上來說,輕鬆和安全得多。引航員在上下船時,衣服被海浪打濕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現過落水的情況。

從攀登軟梯登船開始,就算正式進入引航工作。當天天氣好,海風也不大,楊其猛背上裝備,戴上手套,離開引航艇登上軟梯,開始引航工作。

楊其猛指著海面上的浮標對記者說:“左邊綠色的浮標和右邊紅色的浮標之間的海域,就是船舶進出港口的航道。每個月都會有專門負責維護航道的工作人員用測深儀器測量水深狀況,及時把水深情況提供給引航站,以保證船舶航行的安全。”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開船不像開車,不好控制速度。車開快了,可以及時踩刹車,但船沒有刹車,在進港口時一旦開快了,就容易出事故。所以,引領船進出港口需要精准的操縱技術。”在楊其猛引航下,“達飛雲雀”號順利進港停靠。

如何成為引航員?

要熟知港口地形水文氣象

“世界上最長的船有400米長,比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還要大得多。廈門港能夠容納這個長度的船進出港口。”楊其猛說。船長400米,吃水約15米左右,載重噸超過20萬噸,如何將這艘龐大的船舶精准地停靠到碼頭上?這就需要引航員有足夠的經驗積累才能完成任務。

楊其猛告訴記者,引航員必須對港口所有水域的地理特點、航道、水深、水流、航標設置和當地規章制度瞭若指掌,並具有熟練的船舶駕駛操縱技術,港口引航員還必須掌握靠離碼頭難度較高的操縱技術。

引領長達400米的船進出廈門港具有極高的難度和風險,通常這艘大船掉個頭就要花費半小時以上。目前,廈門港僅有6位引航員具備單獨引領這類船舶的資質,楊其猛就是其中之一。

現代船舶不斷大型、超大型化,操縱過程中稍有閃失,輕微的磕碰就會造成船舶與碼頭設施損壞,造成巨大的損失。一旦因碰撞造成燃油洩漏,後果不堪設想。船舶的靠泊和駛離是船舶進出港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環節,也是引航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楊其猛說,在海上駕駛船舶受外界影響因素太多,即使事先做出方案,也需要在引航過程中根據現場情況不斷修正,這考驗著引航員的隨機應變能力。因此,引航員要善於對每一次引航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引航工作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每一次引航都是一個學習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因為你碰到的船舶、天氣、船員、水流等因素不可能與上次完全一樣。”

特寫

堅守在一線顧不上家人

最初,工作時間的不固定性是楊其猛和家人最頭疼的問題。不過,經過20多年的工作,他們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引航員不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要堅守在一線,只要有船要進出港口,就要時時待命準備工作。

楊其猛經常在三更半夜接到電話,他都會迅速收拾好引航裝備去工作。不管他怎麼放輕腳步,也難免會吵醒妻子。楊其猛說:“其實我知道每次我上晚班,她都會休息不好,而且她很擔心我的安全。但是沒辦法,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

“家人生活必須要服從於工作。”楊其猛說。他回憶:“兒子小的時候,我經常答應他週末帶他出去玩,但往往因為工作,無法兌現承諾。”

延伸

培養全能引航員需要十幾年

據瞭解,全國有2078名持證的引航員,而廈門只有40名。培養一名引航員需要多長時間?從學校畢業到引航站實習,需要五年才有資格考取三級證書。之後考取二級、一級證書分別需要三年時間,而取得高級引航員證書還要再經過三年時間。因此,培養一名全能引航員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一名實習引航員告訴記者:“他從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引航站跟著師傅學習,到現在已經6年左右了,今年准備考三級引航員證書。”

楊其猛說,即使做了20多年引航員,也同樣是做到老學到老,因為每一次出海工作中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

“這是一份值得付出大半輩子來經營的工作。”楊其猛熱愛引航工作,也喜歡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長交流,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他和許多船長相識了。“每一次引領船舶平穩順利地入港口,安全地停靠在碼頭時,有一種完成一件藝術品的成就感。”楊其猛說。

衣服被海浪打濕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現過落水的情況。

從攀登軟梯登船開始,就算正式進入引航工作。當天天氣好,海風也不大,楊其猛背上裝備,戴上手套,離開引航艇登上軟梯,開始引航工作。

楊其猛指著海面上的浮標對記者說:“左邊綠色的浮標和右邊紅色的浮標之間的海域,就是船舶進出港口的航道。每個月都會有專門負責維護航道的工作人員用測深儀器測量水深狀況,及時把水深情況提供給引航站,以保證船舶航行的安全。”

“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開船不像開車,不好控制速度。車開快了,可以及時踩刹車,但船沒有刹車,在進港口時一旦開快了,就容易出事故。所以,引領船進出港口需要精准的操縱技術。”在楊其猛引航下,“達飛雲雀”號順利進港停靠。

如何成為引航員?

要熟知港口地形水文氣象

“世界上最長的船有400米長,比目前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還要大得多。廈門港能夠容納這個長度的船進出港口。”楊其猛說。船長400米,吃水約15米左右,載重噸超過20萬噸,如何將這艘龐大的船舶精准地停靠到碼頭上?這就需要引航員有足夠的經驗積累才能完成任務。

楊其猛告訴記者,引航員必須對港口所有水域的地理特點、航道、水深、水流、航標設置和當地規章制度瞭若指掌,並具有熟練的船舶駕駛操縱技術,港口引航員還必須掌握靠離碼頭難度較高的操縱技術。

引領長達400米的船進出廈門港具有極高的難度和風險,通常這艘大船掉個頭就要花費半小時以上。目前,廈門港僅有6位引航員具備單獨引領這類船舶的資質,楊其猛就是其中之一。

現代船舶不斷大型、超大型化,操縱過程中稍有閃失,輕微的磕碰就會造成船舶與碼頭設施損壞,造成巨大的損失。一旦因碰撞造成燃油洩漏,後果不堪設想。船舶的靠泊和駛離是船舶進出港過程中難度最大的環節,也是引航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楊其猛說,在海上駕駛船舶受外界影響因素太多,即使事先做出方案,也需要在引航過程中根據現場情況不斷修正,這考驗著引航員的隨機應變能力。因此,引航員要善於對每一次引航過程進行分析和總結。“引航工作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每一次引航都是一個學習和經驗積累的過程,因為你碰到的船舶、天氣、船員、水流等因素不可能與上次完全一樣。”

特寫

堅守在一線顧不上家人

最初,工作時間的不固定性是楊其猛和家人最頭疼的問題。不過,經過20多年的工作,他們漸漸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引航員不論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要堅守在一線,只要有船要進出港口,就要時時待命準備工作。

楊其猛經常在三更半夜接到電話,他都會迅速收拾好引航裝備去工作。不管他怎麼放輕腳步,也難免會吵醒妻子。楊其猛說:“其實我知道每次我上晚班,她都會休息不好,而且她很擔心我的安全。但是沒辦法,我們的工作性質就是如此。”

“家人生活必須要服從於工作。”楊其猛說。他回憶:“兒子小的時候,我經常答應他週末帶他出去玩,但往往因為工作,無法兌現承諾。”

延伸

培養全能引航員需要十幾年

據瞭解,全國有2078名持證的引航員,而廈門只有40名。培養一名引航員需要多長時間?從學校畢業到引航站實習,需要五年才有資格考取三級證書。之後考取二級、一級證書分別需要三年時間,而取得高級引航員證書還要再經過三年時間。因此,培養一名全能引航員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一名實習引航員告訴記者:“他從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引航站跟著師傅學習,到現在已經6年左右了,今年准備考三級引航員證書。”

楊其猛說,即使做了20多年引航員,也同樣是做到老學到老,因為每一次出海工作中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

“這是一份值得付出大半輩子來經營的工作。”楊其猛熱愛引航工作,也喜歡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長交流,經過這麼多年的磨合,他和許多船長相識了。“每一次引領船舶平穩順利地入港口,安全地停靠在碼頭時,有一種完成一件藝術品的成就感。”楊其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