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荔灣|多元唯美沙面,油畫立體呈現!文化公園這個新展覽顏值爆表了!

沙面的N個面孔

以歐陸風情著稱的沙面,

天生自帶迷人屬性。

它總是遊人如織,

在鏡頭中散發著獨特的美。

可是,你見過它其他的樣子嗎?

油畫中的沙面一景。

現在,有一群油畫家,用畫筆讓沙面多元的美在油畫中綻放,在這裡,你不僅能看到它浪漫的一面,還有它唯美、朦朧、清新、厚重、懷舊、時尚的“N”個面孔。

今天早上,由荔灣區文聯主辦、荔灣區油畫協會承辦的沙面風情油畫作品展在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開幕,展出區油畫協會會員新作近90幅,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立體呈現“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沙面融東西方文化於一體的建築景觀和唯美、浪漫、多元、時尚的歷史人文風情,

帶給廣州市民和遊客一個全新的沙面印象。

荔灣區文聯領導與嘉賓、畫展作者和群眾參觀油畫展。

品畫作

新舊更迭,虛實交替

這次《沙面風情油畫作品展》展出近90幅油畫新作,體現了荔灣區油畫協會會員近一年來采風創作的辛勤勞動。

油畫協會會長黃光啟介紹,作品中出現的每一棟建築、每一個元素、甚至一個小小的窗臺,都是經過會員們精心挑選和構思的,有的表現百年滄桑的人文歷史,立體呈現了沙面流光溢彩的繁華,鬧市中的一方淨土,恬靜、優雅、閒適地散發著她的氣質,給人以美的享受。

沙面幼稚園的孩子們正好在文化公園戶外活動,與畫展來了場美麗的邂逅。

一千個人的眼中便有一千個沙面,

會員們眼中的沙面又是什麼樣的呢?

《四十年代的沙面》

作者:林劍雲

油畫協會常務理事林劍雲的兩幅作品講述了沙面的過去與現在。

《四十年代的沙面》中的碼頭和船隻都已經不復存在,這卻是林老真真切切見過的場景:沙面碼頭,一對夫婦正等著船夫把小木船靠岸,準備渡江,而一旁高大的外國郵輪和小木船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沙面淪為租界,而且中國的造船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工業國家。

沙面教堂

作者:林劍雲

旁邊則是和平年代的《沙面教堂》,沙面不再是租界,市民遊客已經可以悠閒來去。這就是老藝術家眼中的沙面,歷史建築還在,但人們的生活早已翻天覆地。

《歷史記憶》

作者:馬冬梅

油畫協會展覽部部長兼秘書馬冬梅則選取了沙面西橋進行創作。從小在荔灣長大的她每天都會到沙面跑步,小時常跟著師父到沙面寫生。在作品中,她加入了沙面西橋已經消失的兩個元素——臺階、六二三紀念碑,她說:“小時候我就經常在這個臺階上玩水,沙基紀念碑現在也搬到沿江西路了。”她的另一幅作品《歷史記憶》畫的是沙面炮臺,用沙子進行了創作。

《煙雨中的紅雨傘》

作者:馬鴻佳

大多數會員畫的都是晴天,馬鴻佳畫的卻是雨天。有一天會員們又集體出來寫生,突然下起了雨,馬鴻佳便產生了雨中沙面的構思,畫下了這一幅《煙雨中的紅雨傘》。

《華燈初上》

作者:梁萍

許多遊客都是白天到沙面遊玩,並沒有見過夜晚的沙面,梁萍把沙面《華燈初上》的景色給畫了下來,一對情侶站在沙面江邊,望著江上游輪與對岸的明燈,而這邊的沙面亦是燈光璀璨。以前人們眼中的“郊區”,現在卻是三江彙集處的風景名勝,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就這樣在畫中顯現。

讀沙面

海上絲綢之路

文化地理座標的獨特魅力

荔灣區油畫協會藝術顧問陸鐸生作品。

沙面,曾是廣州海上交通的門戶,對外通商的要津,我國最早的外國租界之一。島上座落著清末民初的歐洲風格建築群,從穩重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到流暢簡約的折衷主義,從神秘細緻的浪漫主義到創新自由的現代主義,稱得上是歐陸建築的大觀園,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幼稚園的孩子們與畫展來了場美麗的邂逅。

近年來,荔灣區按照“以文帶旅,文旅興商,商旅承文”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將沙面打造成城市會客廳和歐陸古典風情、高端時尚的歷史文化休閒島,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建設國家重要城市核心功能區提供文化凝聚力。

想看到不一樣的沙面,就到文化公園來觀展吧!

沙面風情油畫作品展

展期:7月13日至7月20日。

地點: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地鐵6號線文化公園站)

【記者 劉玉倩】

【攝影 張榮】

【編輯 柳丁魚】

沙面教堂

作者:林劍雲

旁邊則是和平年代的《沙面教堂》,沙面不再是租界,市民遊客已經可以悠閒來去。這就是老藝術家眼中的沙面,歷史建築還在,但人們的生活早已翻天覆地。

《歷史記憶》

作者:馬冬梅

油畫協會展覽部部長兼秘書馬冬梅則選取了沙面西橋進行創作。從小在荔灣長大的她每天都會到沙面跑步,小時常跟著師父到沙面寫生。在作品中,她加入了沙面西橋已經消失的兩個元素——臺階、六二三紀念碑,她說:“小時候我就經常在這個臺階上玩水,沙基紀念碑現在也搬到沿江西路了。”她的另一幅作品《歷史記憶》畫的是沙面炮臺,用沙子進行了創作。

《煙雨中的紅雨傘》

作者:馬鴻佳

大多數會員畫的都是晴天,馬鴻佳畫的卻是雨天。有一天會員們又集體出來寫生,突然下起了雨,馬鴻佳便產生了雨中沙面的構思,畫下了這一幅《煙雨中的紅雨傘》。

《華燈初上》

作者:梁萍

許多遊客都是白天到沙面遊玩,並沒有見過夜晚的沙面,梁萍把沙面《華燈初上》的景色給畫了下來,一對情侶站在沙面江邊,望著江上游輪與對岸的明燈,而這邊的沙面亦是燈光璀璨。以前人們眼中的“郊區”,現在卻是三江彙集處的風景名勝,時代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就這樣在畫中顯現。

讀沙面

海上絲綢之路

文化地理座標的獨特魅力

荔灣區油畫協會藝術顧問陸鐸生作品。

沙面,曾是廣州海上交通的門戶,對外通商的要津,我國最早的外國租界之一。島上座落著清末民初的歐洲風格建築群,從穩重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到流暢簡約的折衷主義,從神秘細緻的浪漫主義到創新自由的現代主義,稱得上是歐陸建築的大觀園,1996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幼稚園的孩子們與畫展來了場美麗的邂逅。

近年來,荔灣區按照“以文帶旅,文旅興商,商旅承文”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將沙面打造成城市會客廳和歐陸古典風情、高端時尚的歷史文化休閒島,為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座標、建設國家重要城市核心功能區提供文化凝聚力。

想看到不一樣的沙面,就到文化公園來觀展吧!

沙面風情油畫作品展

展期:7月13日至7月20日。

地點:廣州文化公園西關苑(地鐵6號線文化公園站)

【記者 劉玉倩】

【攝影 張榮】

【編輯 柳丁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