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它曾是重慶的最“多金”的地方,如今卻逐漸消逝,不復當年的模樣……

我記得曾有人這樣講:

說一個城市未免太片面,不過用來形容重慶的一些老街,我覺得並不過分。

拆遷讓我們記住了十八梯,慢生活讓我們記住了下浩。但鮮有人知道這條位於南濱路邊的老街,

歷經三重巨變,曾是重慶最“有錢”的地方。

如今……你知道的,也要拆了。

問起銅元局,大多數人的印象應該是“3號線的一個輕軌站”,或者“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取景地。

從兩路口站乘坐三號線前往銅元局,你會感受到列車呼嘯著穿過菜園壩大橋,

長江美景一覽無餘。

而銅元局輕軌站這面倒映著錯綜複雜的梯坎的大玻璃,也在電影中見證了小岳嶽的愛恨情仇。

很多人問銅元局是不是真的有銅元,答案是……曾經有過。

銅元局曾叫蘇家壩,光緒30年,四川總督令人在此設立三峽鑄幣廠。

▲光緒30年的銅元局

民國二年(1913年)正式鑄造銅元流通於市(後鑄少量銀元),該地區即取名“銅元製造局”,簡稱“銅元局”,地名沿用至今。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接管,

命名為“兵工署第二十工廠”,因地處長江邊,曾遭日機多次轟炸,工人們夜以繼日生產出源源不斷的槍彈輸送前線,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50年代中期,工廠改名為“長江電工廠”。大量職工湧入,這裡開始有學校、醫院等配套設施。

而現在,他卸下了頭頂的諸多光環,變成了一條即將消逝的有味道的老街。

從銅元局輕軌口走出來,映入眼簾的就是號稱720°過山車道的蘇家壩立交。

這座號稱全國城市最高的匝道橋,有堪比過山車的行車道,感覺可以列入“非老司機勿入清單”裡頭了。

而夜晚華燈初上時,他愈加美麗。遠遠看去如同一個……小龍蝦的頭!(不好意思最近好愛吃小龍蝦,哈哈哈好丟人)

從輕軌口出來沿著一個大下坡直行,便來到了銅元局老街的大田壩街區。

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有些破舊的高層樓房,沿街的包子鋪和商販,但往右手邊的圍欄縫隙瞄了一眼,我看到了另一副光景。

被列為拆遷區的圖強村仍舊有人在此居住,各種貓和土狗旁若無人地轉悠。整個村子散發出一種潮濕腐爛的氣味,讓我為這裡的住戶著實捏把汗。

很多房子已經搬空,但我其實會覺得,搬與不搬並無兩樣。

這裡的房子多為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紅磚青瓦,有一些是電廠的家屬樓,也有人在這裡白手起家。

大路邊的蒼蠅館子,有人坐在烈日下吃一碗小面。風扇呼拉拉的吹,這是重慶36度的早晨。

芭蕉灣社區的房子相比圖強村好很多,而且各式各樣。我看到一個有著幽深走廊的三層房子,兩邊都是房間,即使烈日當頭,裡面還是深手不見五指。

老人們坐在家門口發呆,我走近一個老婆婆,問他這裡是不是電廠宿舍樓,他卻用生澀難懂的重慶話向我比劃了半天公共廁所怎麼走,最後溝通無果,她笑眯眯的說了句:“wō bǔ xiāo dèi”。

有時候你看到遲暮的老人,他們讓你感到有距離感和拒絕感,可是當你走過去,和他們交流,你會發現她們一直都敞開門,渴望外人走進來。

在這裡你能見到童年時期處處可見,現在如同失蹤了的手藝人。縫紉工,修鞋匠,鐘錶匠……

剃頭匠就叫X剃頭,而不是什麼XXX造型或者XX髮型設計。鄰里鄰間都很熟,買個東西都要閒聊幾句。

老人坐在報刊亭看報,年輕人癱在一邊打農藥。

站在路邊大喊一聲“棒棒兒!”,遠處馬上有人回應道:“來老來老!”。

棒棒作為和老街一樣在消逝的職業,仍舊有人在堅守

從長江中學旁邊的大坡下行,便來到了這條街市井氣息最濃厚的大田壩臨時農貿菜市場。

我覺得其實幸福感最強烈的地方,不是米其林三星餐廳或咖啡廳,而是菜市場。起個大早,挑挑那些還沾著水滴的各色蔬菜,雞鴨魚活蹦亂跳,這裡呈現出生命最鮮活的樣子。

據說每週天,這裡還會爆發大規模的人群運動————趕場!

小時候在老人居住的鄉鎮長大的小夥伴,這估計是很多人超難忘的回憶。什麼都賣,什麼都有。

經過一個菜攤,一個大叔看到我手裡的相機,小聲地問旁邊的人:

“她拍嘞些做撒子喲?”

“你不懂了吧,這是古老的場所,值得留念。可能十年二十年,就再看不見了。”

我不禁放慢了腳步,老街的人並非不知道生活環境的相對落後,面對臨街拔地而起的高樓,他們心裡有期待,也有不舍。

因為不二遊我走過很多老街,有的感覺相似,有的截然不同。但走出老街,看到畫風突變的高層,我覺得我沒資格對老街上的一切評頭論足。

有的升起,有的在落下,這是自然規律。所幸人永遠趨向於更好的生活,所以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祝福老街裡的人能把老街的“魂”延續下去。

千番旅行專注于重慶旅遊資訊、門票優惠、文藝好去處、各類遊記

他愈加美麗。遠遠看去如同一個……小龍蝦的頭!(不好意思最近好愛吃小龍蝦,哈哈哈好丟人)

從輕軌口出來沿著一個大下坡直行,便來到了銅元局老街的大田壩街區。

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不同,有些破舊的高層樓房,沿街的包子鋪和商販,但往右手邊的圍欄縫隙瞄了一眼,我看到了另一副光景。

被列為拆遷區的圖強村仍舊有人在此居住,各種貓和土狗旁若無人地轉悠。整個村子散發出一種潮濕腐爛的氣味,讓我為這裡的住戶著實捏把汗。

很多房子已經搬空,但我其實會覺得,搬與不搬並無兩樣。

這裡的房子多為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紅磚青瓦,有一些是電廠的家屬樓,也有人在這裡白手起家。

大路邊的蒼蠅館子,有人坐在烈日下吃一碗小面。風扇呼拉拉的吹,這是重慶36度的早晨。

芭蕉灣社區的房子相比圖強村好很多,而且各式各樣。我看到一個有著幽深走廊的三層房子,兩邊都是房間,即使烈日當頭,裡面還是深手不見五指。

老人們坐在家門口發呆,我走近一個老婆婆,問他這裡是不是電廠宿舍樓,他卻用生澀難懂的重慶話向我比劃了半天公共廁所怎麼走,最後溝通無果,她笑眯眯的說了句:“wō bǔ xiāo dèi”。

有時候你看到遲暮的老人,他們讓你感到有距離感和拒絕感,可是當你走過去,和他們交流,你會發現她們一直都敞開門,渴望外人走進來。

在這裡你能見到童年時期處處可見,現在如同失蹤了的手藝人。縫紉工,修鞋匠,鐘錶匠……

剃頭匠就叫X剃頭,而不是什麼XXX造型或者XX髮型設計。鄰里鄰間都很熟,買個東西都要閒聊幾句。

老人坐在報刊亭看報,年輕人癱在一邊打農藥。

站在路邊大喊一聲“棒棒兒!”,遠處馬上有人回應道:“來老來老!”。

棒棒作為和老街一樣在消逝的職業,仍舊有人在堅守

從長江中學旁邊的大坡下行,便來到了這條街市井氣息最濃厚的大田壩臨時農貿菜市場。

我覺得其實幸福感最強烈的地方,不是米其林三星餐廳或咖啡廳,而是菜市場。起個大早,挑挑那些還沾著水滴的各色蔬菜,雞鴨魚活蹦亂跳,這裡呈現出生命最鮮活的樣子。

據說每週天,這裡還會爆發大規模的人群運動————趕場!

小時候在老人居住的鄉鎮長大的小夥伴,這估計是很多人超難忘的回憶。什麼都賣,什麼都有。

經過一個菜攤,一個大叔看到我手裡的相機,小聲地問旁邊的人:

“她拍嘞些做撒子喲?”

“你不懂了吧,這是古老的場所,值得留念。可能十年二十年,就再看不見了。”

我不禁放慢了腳步,老街的人並非不知道生活環境的相對落後,面對臨街拔地而起的高樓,他們心裡有期待,也有不舍。

因為不二遊我走過很多老街,有的感覺相似,有的截然不同。但走出老街,看到畫風突變的高層,我覺得我沒資格對老街上的一切評頭論足。

有的升起,有的在落下,這是自然規律。所幸人永遠趨向於更好的生活,所以生活才會越來越好。

祝福老街裡的人能把老街的“魂”延續下去。

千番旅行專注于重慶旅遊資訊、門票優惠、文藝好去處、各類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