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學一個老女人,做別人眼裡的刺蝟,是超越生死的優雅

我一直認為法國電影優於世界其他國家的電影,從整體風氣而論。看慣了國產劇情爛片和歐美特效大片,遍經了低俗與刺激,我很難想像會有一群人,浪費愉快的週末並且選擇一個人到電影院靜靜的看一部,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電影。

真正的文藝片是不求票房的。是文藝片,不是青春片,也不是情懷。不是愛情,不是友情,不是淩虐,不是任何社會問題。只是身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些不一樣的姿勢和態度。高貴的靈魂,我更願意這樣形容。

無所依,無所求,不褒獎,不貶低,不頌揚,不批判。只是作為一個存在而存在著。訴說存在本身,在我看來這就是我眼裡的法國電影。

聽說一個地方突然變得安靜,是因為有天使經過那裡。

如果世界上有天使,那麼一定能在法國的文藝片裡找到。

比如《刺蝟的優雅》。

張愛玲在《更衣記》裡面說:回憶這東西若是有氣味的話,那就是樟腦的香,甜而穩妥,像記得分明的快樂,

甜而悵惘,像忘卻了的憂愁。

《刺蝟的優雅》對我來說便是如此。

事實上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已在一年之前,劇情內容也幾乎全然忘卻,唯它給我的感動是無法磨滅的。就像我們遇到下雨天,路過一家書店,店主給你倒了一杯咖啡。你會忘記店主的音容笑貌,

但是咖啡和書香繚繞的氣息,是一杯忘不了的。所以再看之時,我才會輕易重拾那份最初的感動。

“我叫巴羅瑪,我11歲。我住在巴黎16區,有錢人的豪宅裡面,我父母很有錢,我家很有錢,所以我和我姐也可算是有錢人……”突然出現的小姑娘,明顯在對著鏡頭說話。

天然的金色卷髮,精緻鮮明的五官,高挺的鼻樑,戴著書卷氣滿滿的小眼鏡,看慣了盛世美顏,平凡可愛的鄰家少女,亦足驚豔。

年輕貌美,身世顯赫,幸運的有錢人家,掌上明珠,金枝玉葉……每一樣都讓人羡慕得發狂。然而,這一切的主人卻不動聲色,

不帶任何誇耀的,平靜的訴說著一切,像是在盤點今晚吃了些什麼。噢,難吃的胡蘿蔔,我討厭胡蘿蔔,還有牛排,他們總是七成熟,但是我喜歡八成熟的。不僅不讓人嫉妒,反而讓人升起一絲憐憫與苦悶。

“但我很早就知道,命中註定,我一輩子都會困在金魚缸裡面。跟老撞同一扇玻璃窗的蒼蠅一樣,大人也把時間都耗在金魚缸裡。”接下來的話很容易讓人想到一些永恆的話題:醒覺,還有自由。

還未來得及思考,突然傳來母親的呼喊尋找。“巴羅瑪,你在哪兒?”

剛從金魚缸裡稍微逃出來,又有人想把你抓回金魚缸裡去。巴羅瑪躲藏之後的表情仿佛在這麼告訴我。

“金魚缸,我才不跳進去。”絕對的自由就是自我毀滅,遵循著這個定理,巴羅瑪繼續說道,“我深思熟慮過,這學年結束後,我12歲生日那天,今年6月16日,165天后,我就會自我了斷。”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剛好是6月15日,又剛好正在沒日沒夜的思考生與死的事。優雅自在的死去,就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作為肉體的我們消亡了,但離開這荒謬無趣的世界,純粹的精神得到超脫。

一開始我以為這就是影片要表達的優雅。

小姑娘舉著相機,拍攝下一組對比鏡頭。

門房的中年大媽米謝太太,開門關門,拖拽著垃圾往外走,跟流浪漢問好,用吸塵器打掃衛生,從毛毯下扒出有錢人藏起來的煙蒂,然後抽空分發信件,拖地,抹窗,不停的忙碌著。衣著老舊,身軀臃腫,容顏醜陋,但卻打理得乾淨得體,頭髮一絲不苟,面容平靜,說話風度翩翩卻故意對有錢人耿直刻薄,擁有自己的小書屋,脫口便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如此名言。

巴羅瑪的媽媽,布爾喬亞家庭的女主人,拎著水壺,正在照顧寶貝的盆栽,與它們細細低語溫柔交流。但是巴羅瑪告訴我,她十年來密集接受種種治療——心理分析、抗焦慮、抗憂鬱和戒香檳——她隱約知道植物的裝飾作用,卻把植物當成是人在說話。

踏實有用真誠善良謙遜有禮的窮酸門房,華而不實外表光鮮實則可笑的神經質有錢人。誰更高貴一目了然。

然後因為米謝太太的貓,巴羅瑪不小心闖進了米謝夫人的生活。作為零食的半塊廉價巧克力,攤開的半舊的書——是穀崎潤一郎所著的《陰翳禮贊》,粗製濫造的黑色茶壺和茶杯。詩意的棲居,雖然不美觀,但是很配套。

鏡頭一轉,與之相反的是公寓裡的一個有錢人,金魚缸裡的一生,因為突發心臟病終結在屍袋中。

米謝夫人正吃著巧克力徜徉在書的海洋,享受只屬於一個人的寧靜午後,獲得精神的愉悅。

天才的巴羅瑪,與眾不同的巴羅瑪,觀察著家中可笑的聚會,功成名就的大人們大聲吵鬧著,說著可笑的言語,誇張反復的行為,言行不一。笑著笑著突然哭起來,不懂裝懂高聲展示自己的博學,把說出正確答案的巴羅瑪關進小屋。

悲傷的音樂響起,房間的天花板貼著很多星星的裝飾,那是怎麼也觸不到的星空,巴羅瑪輕輕呢喃自己的夢,“追逐星辰,莫似金魚在缸中了此殘生。”

看著巴羅瑪在牆上勾勒出各種複雜而又規律的圖案,偷走母親的安眠藥。這一瞬間我明白了,巴羅瑪追求的並不是怎樣死,而是怎樣活。

而這個答案,戴著面具的文藝“怪人”米謝夫人正在給她,同時而也在給我。一路看到結局,答案不言而喻。

怎樣活的秘訣在於優雅。優雅不是上流社會的光鮮瀟灑,它紮根在少數人的靈魂中,在生命的每時每刻綻放。他們因此美麗高貴。

有些人其生也齷蹉,其死也狼狽。

前者是巴羅瑪的母親,是餐桌上的大人們,是翻找垃圾的流浪漢。後者是心臟病突發死去的鄰居,是將會以相似的姿態死去的大人們,也是想要逃避這一切的巴羅瑪。

有些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一個是米謝太太,還有半個是後來巴羅瑪的新鄰居、米謝太太的神交知己小津格郎先生。

精神是不朽的。對於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

還有自由。

還未來得及思考,突然傳來母親的呼喊尋找。“巴羅瑪,你在哪兒?”

剛從金魚缸裡稍微逃出來,又有人想把你抓回金魚缸裡去。巴羅瑪躲藏之後的表情仿佛在這麼告訴我。

“金魚缸,我才不跳進去。”絕對的自由就是自我毀滅,遵循著這個定理,巴羅瑪繼續說道,“我深思熟慮過,這學年結束後,我12歲生日那天,今年6月16日,165天后,我就會自我了斷。”

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剛好是6月15日,又剛好正在沒日沒夜的思考生與死的事。優雅自在的死去,就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作為肉體的我們消亡了,但離開這荒謬無趣的世界,純粹的精神得到超脫。

一開始我以為這就是影片要表達的優雅。

小姑娘舉著相機,拍攝下一組對比鏡頭。

門房的中年大媽米謝太太,開門關門,拖拽著垃圾往外走,跟流浪漢問好,用吸塵器打掃衛生,從毛毯下扒出有錢人藏起來的煙蒂,然後抽空分發信件,拖地,抹窗,不停的忙碌著。衣著老舊,身軀臃腫,容顏醜陋,但卻打理得乾淨得體,頭髮一絲不苟,面容平靜,說話風度翩翩卻故意對有錢人耿直刻薄,擁有自己的小書屋,脫口便是“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如此名言。

巴羅瑪的媽媽,布爾喬亞家庭的女主人,拎著水壺,正在照顧寶貝的盆栽,與它們細細低語溫柔交流。但是巴羅瑪告訴我,她十年來密集接受種種治療——心理分析、抗焦慮、抗憂鬱和戒香檳——她隱約知道植物的裝飾作用,卻把植物當成是人在說話。

踏實有用真誠善良謙遜有禮的窮酸門房,華而不實外表光鮮實則可笑的神經質有錢人。誰更高貴一目了然。

然後因為米謝太太的貓,巴羅瑪不小心闖進了米謝夫人的生活。作為零食的半塊廉價巧克力,攤開的半舊的書——是穀崎潤一郎所著的《陰翳禮贊》,粗製濫造的黑色茶壺和茶杯。詩意的棲居,雖然不美觀,但是很配套。

鏡頭一轉,與之相反的是公寓裡的一個有錢人,金魚缸裡的一生,因為突發心臟病終結在屍袋中。

米謝夫人正吃著巧克力徜徉在書的海洋,享受只屬於一個人的寧靜午後,獲得精神的愉悅。

天才的巴羅瑪,與眾不同的巴羅瑪,觀察著家中可笑的聚會,功成名就的大人們大聲吵鬧著,說著可笑的言語,誇張反復的行為,言行不一。笑著笑著突然哭起來,不懂裝懂高聲展示自己的博學,把說出正確答案的巴羅瑪關進小屋。

悲傷的音樂響起,房間的天花板貼著很多星星的裝飾,那是怎麼也觸不到的星空,巴羅瑪輕輕呢喃自己的夢,“追逐星辰,莫似金魚在缸中了此殘生。”

看著巴羅瑪在牆上勾勒出各種複雜而又規律的圖案,偷走母親的安眠藥。這一瞬間我明白了,巴羅瑪追求的並不是怎樣死,而是怎樣活。

而這個答案,戴著面具的文藝“怪人”米謝夫人正在給她,同時而也在給我。一路看到結局,答案不言而喻。

怎樣活的秘訣在於優雅。優雅不是上流社會的光鮮瀟灑,它紮根在少數人的靈魂中,在生命的每時每刻綻放。他們因此美麗高貴。

有些人其生也齷蹉,其死也狼狽。

前者是巴羅瑪的母親,是餐桌上的大人們,是翻找垃圾的流浪漢。後者是心臟病突發死去的鄰居,是將會以相似的姿態死去的大人們,也是想要逃避這一切的巴羅瑪。

有些人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一個是米謝太太,還有半個是後來巴羅瑪的新鄰居、米謝太太的神交知己小津格郎先生。

精神是不朽的。對於有信仰的人,死是永生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