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500多年前,汕頭這裡出了個“假國舅”,還建了皇宮!

潮汕傳統的民居建築,被譽為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部寶典。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它不僅體現了宗族觀念與住宅非同尋常的關係,也是潮汕傳統文化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縮影。

“潮州厝,皇宮起”,這句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民諺,猶如畫龍點睛般描繪出幾乎與皇宮媲美的潮汕民居的建築特色和獨特風格,聞名嶺南,飲譽中國。“厝”是潮汕人對房屋的通稱,“起”在潮汕話中的含義是“建造”。

潮州厝&京城故宮

潮汕傳統建造的“從厝式”民居群落和以北京故宮為代表的“京都帝王府”比較,儘管二者從規模氣勢而言不可同日而語,但其結構確有相似之處:

“從厝式”民居以形體最為高大端莊,裝飾最為豪華氣派的大宗祠為主體和建築中心(如故宮的太和殿),然後是圍繞著它按照尊卑順序依次在左右展開的小宗祠,以及附帶的包屋或從厝(如故宮的東西宮),有的還在四面設更樓(如故宮的角樓),

外面還挖有池塘和環繞的溝渠(如故宮的護城河),前面有寬闊的陽埕(如天安門廣場),從而形成一個與故宮相似的對外封閉、中軸對稱、形體端莊,等級森嚴,向心圍合的建築整體。也許正是這種格局的相似性,才使得“陳慈黌故居”有了“小故宮”之稱。

陳慈黌故居

“潮州厝”為何能“皇宮起”?

“潮州厝”之所以能“皇宮起”,民間傳說是因為明代潮陽貴嶼華美村出了“假國舅”陳北科之故。傳說陳北科在赴京趕考時,碰到前往京城認親的國舅,二人成為好友,後真國舅途中病死,陳北科遂盜用其名進京認了皇親,做起了假國舅。

一次上朝時,天色忽變,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陳北科慌忙躲進桌子底下藏了起來,皇上驚問其故,陳答曰:臣鄉中所住的屋舍,皆是黃泥作牆,茅草蓋頂的茅屋,因不避風雨,故風雨一來即習慣爬進桌子底下以防不測。皇上聽後,心生憐憫,特恩准他回鄉按皇家式樣興建國舅府“黃門第”,並由朝廷負責建築材料。可是這個國舅府也只蓋了一半,原因是陳北科的政敵從中作梗,未完工時就謊報已建成,遂使朝廷停止供應材料,以至半途而廢。今日的“黃門第”位於貴嶼鬧市,門面已十分逼仄,但其氣勢仍在。

因為有陳北科這一層特殊的關係,皇家式樣首先在潮陽流行起來,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屋頂居然用起了民間禁用的橘黃色,那可是皇宮專用的顏色!在京都是連王府也不能用的,但潮陽人照樣蓋起了黃燦燦的大屋,並且時常自負地說這才是真正的“皇宮起”。

此外,結構和規模上也同樣“逾制”和“超標”,如按照封建朝廷的規定,公侯房舍最多“門屋三間五架”(見《明會典》),可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門屋往往超過此數而多為“五間過”、“七間過”。

“潮州厝”式樣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點金”、“下山虎”、“四馬拖車”等等。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點金&四合院

“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週邊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雲南白族“一顆印”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

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

普甯“德安裡”

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即陳慈黌故居及普甯市洪陽鎮的清提督府“德安裡”看到。

潮汕地區還流行這麼一句俗語—— "京都帝皇府,潮汕百姓家",美術理論界泰斗王朝聞先生也對潮汕民居給予高度的讚美:“原以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點”。可見潮汕建築是多麼地美輪美奐。

編輯整理:非石文化、部分內容來源於《走讀廣東》——潮汕古民居建築、潮汕老屋(林凱龍先生著)

未完工時就謊報已建成,遂使朝廷停止供應材料,以至半途而廢。今日的“黃門第”位於貴嶼鬧市,門面已十分逼仄,但其氣勢仍在。

因為有陳北科這一層特殊的關係,皇家式樣首先在潮陽流行起來,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屋頂居然用起了民間禁用的橘黃色,那可是皇宮專用的顏色!在京都是連王府也不能用的,但潮陽人照樣蓋起了黃燦燦的大屋,並且時常自負地說這才是真正的“皇宮起”。

此外,結構和規模上也同樣“逾制”和“超標”,如按照封建朝廷的規定,公侯房舍最多“門屋三間五架”(見《明會典》),可是潮汕“府第式”民居的門屋往往超過此數而多為“五間過”、“七間過”。

“潮州厝”式樣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點金”、“下山虎”、“四馬拖車”等等。

四點金

“四點金”是潮汕風俗的獨特建築,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間其形如“金”字的房間壓角而得名。在舊時只有富達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點金&四合院

“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點像。週邊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一間作為廚房,稱為“八尺房”。另一間作為柴草房,一般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說“細仔弟住厝耳”。

下山虎

“下山虎”的建築在潮汕地區農村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下山虎”因為出入門路不同,因此有開正門和邊門的區別。通常中間不開門,而是兩邊開門,兩邊的門又稱為“龍虎門”,也有開正門而不開邊門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廣州出土的漢代明器和北京故宮博物館藏的傳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中可見其前身,其格局與雲南白族“一顆印”住宅也頗為相似。

雲南白族“一顆印”

四馬拖車

“四馬拖車”也稱“三落二火巷一後包”,是“四點金”的複雜化。

總的來說,主體建築前低後高,每進遞增三級石階,這樣便於突出主要廳堂,更重要的是為了不讓前進遮住後進,保證後進的採光。後包是為了保護主體建築和防盜而設。

普甯“德安裡”

當然,像這樣大規模的房屋,一般人家是無緣問津的。現存較完整的“四馬拖車”,可在澄海縣隆都鎮的“慈黌爺故居”即陳慈黌故居及普甯市洪陽鎮的清提督府“德安裡”看到。

潮汕地區還流行這麼一句俗語—— "京都帝皇府,潮汕百姓家",美術理論界泰斗王朝聞先生也對潮汕民居給予高度的讚美:“原以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點”。可見潮汕建築是多麼地美輪美奐。

編輯整理:非石文化、部分內容來源於《走讀廣東》——潮汕古民居建築、潮汕老屋(林凱龍先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