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戰爭再次爆發,這支駐守平型關的部隊能打贏嗎

掃一掃 看視頻

掃一掃看H5

編者按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軍隊是要打仗的。”習主席指出,“軍人的主要擔當就是要能打仗、打勝仗。”回顧人民解放軍90年的輝煌歷程,就是一部光輝燦爛、可歌可泣的革命史和奮鬥史,

更是一部南征北戰、敢打必勝的戰爭史和勝利史。經過幾代人不懈努力,解放軍已經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具有一定現代化水準並加速向資訊化邁進的強大軍隊。現階段,我國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的戰爭可能性不大,但因外部因素引發武裝衝突甚至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忘戰必危,打仗和準備打仗是軍人的天職。
“八一”前夕,我們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平型關、法卡山、珍寶島等昔日戰爭發生地,尋訪戰場遺跡,探訪駐守在那裡的部隊,講述官兵們“當兵打仗、練兵打仗、帶兵打仗”的強軍故事。今天,刊發第三篇——

-------------------------------------------------------------------

連綿的陰雨籠罩在位於晉北繁峙縣的平型關上空。從恒山和太行山夾穀中延伸的蔚代公路行至平型關東南側小寨村至老爺廟路段時,路面逐漸收窄,最窄處僅能通過一輛汽車,兩側陡壁如削。

這裡就是80年前著名的平型關大捷的主戰場。

“這個地方太適合打伏擊戰了。”陸軍第81集團軍某旅副教導員楊志成感慨。站在一側的山上俯瞰,狹窄的穀道盡收眼底。當年八路軍115師官兵就是一動不動地隱蔽在這裡,瞪大眼睛注視著敵人一點點鑽進布好的口袋陣中。

豆大的雨點打在樹枝上劈啪作響,讓楊志成想起書中描述的激戰場面。“沒有子彈了就用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

槍托折了就和敵人抱成一團扭打,哪怕只有幾秒鐘的空隙,戰士們也能飛速地撿起石塊將鬼子的腦殼砸碎。”激烈的戰鬥從清晨持續到下午,最終,115師官兵殲敵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如今,駐守在附近的第81集團軍某旅經常組織官兵參觀當年的戰場和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參觀者時常能感受到“一種歷史的縱深感”。“從當年的小米加步槍到如今的機械化、資訊化,

變化太大了。”合成三營營長佘白羽說,“但那種頑強的戰鬥精神、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從沒有改變。”

殘酷的戰鬥即將打響

如果像寫簡歷一樣列出入伍以來的重要經歷,22歲的下士李會章會把參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濃墨重彩地寫進去。在他看來,這和參加重大演習、獲得某項榮譽一樣重要,因為那是一次“對靈魂的洗禮”。

李會章是這支重型合成旅的一名普通班長,

在歷史課本中、在連隊的政治教育課上,他曾經多次學到過平型關大捷,但要說印象深刻,還得數旅裡組織赴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參觀的那一次。

參觀一開始,最先吸引他注意的是矗立在紀念館東側的紀念碑。“紀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參戰部隊為八路軍第115師,碑座、碑體高分別為1.937米和9.25米,表示平型關大捷發生的時間為1937年9月25日。”這幾個數字,李會昌記得分毫不差。

回到紀念碑標注的1937年,那是一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年份。

發起衝擊 劉海偉/攝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29日至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日軍華北方面軍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華北的兵力驟增至37萬餘人。為了確保對平津的佔領,日軍很快就把重點進攻的矛頭指向了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共同抵禦外敵,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4日,115師師長林彪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先頭部隊343旅進抵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他們要面對的是由渾源、靈丘方向直撲平型關的日軍板垣第五師團,一支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

在中國軍隊制定的平型關地區作戰方案中,八路軍第115師擔任“敵後各地之攻擊”任務。經過勘察,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決定在平型關東側的關溝至東河南村之間長約13公里的公路兩側設伏。

9月24日午夜,115師冒著傾盆大雨向設伏地域急行軍。李會章記得,紀念館講解員特意提到,當晚的暴雨引發山洪,八路軍官兵只得把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把手從齊腰深的急流中趟過去。

“晉北的秋天已經很冷了,他們又渾身濕透,想想都難受。”他帶著佩服的語氣說,“但是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停下來。”

25日拂曉,115師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伏擊陣地,戰士們迅速構築工事、實施偽裝。7時左右,日軍汽車的引擎聲由遠及近,傳到了看似空無一人的設伏地域。

聽到這裡,李會章不禁屏住了呼吸。他知道,一場殘酷的戰鬥即將打響。

“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進入口袋陣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的一支輜重部隊。在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中,負責迎頭截擊的是685團。埋伏在陣地上的官兵“遠遠地看到了第一輛汽車上的太陽旗,然後看到了坐在車上頭戴鋼盔、身穿黃呢大衣、把上了刺刀的步槍抱在胸前的日本兵”。

“這是八路軍官兵第一次見到日軍。”軍旅作家王樹增在《抗日戰爭》中寫道,他們對日軍的印象是“真有些不可一世的味道”。

團長楊得志適時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密集的子彈向溝內的敵人射去,手榴彈從天而降,炸得日軍血肉橫飛,前面的幾台車很快被炸毀起火,日軍狼狽地跳下車四處散開。“火焰在公路上沖天而起,日軍官兵的身上鮮血直流,到處都是驚叫聲”。

短暫的驚慌後,日軍官兵從汽車底下爬出來,開始形成戰鬥小組,向公路邊的高地沖去。685團官兵則沖到公路邊,搶先一步沖上高地,將正在攀爬的日軍打了下去。此時,日軍的飛機來了,卻無法射擊和投彈,因為雙方官兵已經完全混戰在了一起,山谷裡進行的是一場慘烈的白刃戰。

在紀念館的半景畫館,22歲的年輕班長李會章聽到了一個“極為震撼”的故事。

實彈射擊 王磊/攝

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外號叫“猛子”。戰鬥打響前,他就鼓勵部隊說:“靠我們近戰夜戰的光榮傳統,用手榴彈刺刀和鬼子幹,讓他們死也不能死囫圇了。”

據《八路軍——回憶史料》記載,發起衝鋒後,曾賢生率先向敵人突擊,20分鐘內,全連用手榴彈炸毀了20多輛汽車。在白刃戰中,他一個人刺死了10多個日本兵,身上到處是傷是血,一群日軍在向他逼近,他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讀著這些文字,我腦子裡就像過電影一樣,能想像到當時那種慘烈的戰鬥場面。”李會章說,當時他緊緊地攥著拳頭,臉漲得通紅,“感覺血一直往上湧。”那幾天訓練時,他總覺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

激烈的戰鬥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前來增援的敵軍被阻擊在半路,主戰場的包圍圈越縮越小,直到“馬路上、山溝裡,半山上所有望得見的地方,再沒有活著的敵人”。

平型關一役,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毛澤東如此評價。

在這場激戰中,八路軍繳獲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一門,炮彈2000餘發,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個,這些裝備如今擺放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臺上供後人參觀,旁邊的展臺上則是八路軍在戰鬥中使用過的簡陋的步槍、大刀等武器。

裝備上的差距常常令參觀者感慨不已。“參觀回來後的一次班務會,我曾經問大家,如果換成你們,你們敢不敢拿著大刀跟裝備機槍和重炮的敵人去拼?”第81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坦克二連班長錢博文問道。

“敢!”戰士們聽得熱血沸騰,用力地點頭。“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錢博文攥著拳頭回應大家的目光。

“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也會繼續戰鬥下去”

80年過去了,中國軍隊需要用大刀對抗裝備精良的入侵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平型關戰鬥打響時,八路軍是小米加步槍,行軍靠一雙腳板,連摩托化都沒有實現。”該旅保障部部長呂海軍介紹說,“現在我們這支軍隊可以說正處在由機械化向資訊化過渡和轉變的階段。”

據呂海軍介紹,作為一支重型機械化部隊,該旅的主戰裝備從當年的59式坦克換裝為96A式坦克,裝甲車由63式裝甲車換裝為04式步戰車,火炮由原來的牽引式火炮換裝為自行榴彈炮。近期,一批新型裝備也即將在該旅列裝。

“在裝備建設方面,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自豪地說。

標注目標 張文宇/攝

但不管裝備怎麼變,平型關大捷中與強敵拼刺刀的軍人血性沒有變。該旅至今仍保留著刺殺操訓練,副教導員楊志成覺得,當戰士們握著上好刺刀的鋼槍喊殺聲震天時,當年平型關戰場的激戰場面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在裝甲兵的日常訓練中,並列機槍和高射機槍的分解結合是一項速度與精准度並重的課目,稍有不慎手就會被機槍零件劃得鮮血直流,因此官兵中一直有“並機喝血,高機吃肉”的說法。“我們就是要在這樣的訓練中錘煉血性,誰手上要是沒幾塊傷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裝甲兵。” 23歲的中士錢博文說,“最終大家都能練得又快又好。”

在這支重裝部隊,只要提起一名號稱“狂怒騎士”的老兵,全旅上下幾乎無人不知,他就是31歲的合成一營支援保障連班長安國建。在“跨越2015-朱日和·D”演習中,他帶領編號208的坦克在近兩個小時的山地進攻中,連續避開數十枚反坦克導彈,擊毀“敵方”1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指揮車,像一把鋼刀直插“敵軍”要地。

在連隊其他坦克均被“擊毀”,無法與指揮員取得聯繫的情況下,安國建決心孤軍深入,迂回、橫擊,一直拼殺到最後一枚炮彈。即使在沒有彈藥的情況下,他還把208坦克停在藍軍下山的必經之路上,遲滯“敵軍”的行動,直到演習結束的最後一秒鐘。

“演習場就是戰場。”一臉剛毅的安國建說,“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也要繼續戰鬥下去!”

練兵備戰一刻也未曾放鬆

在合成三營營長佘白羽看來,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打大仗、打勝仗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華北大局之樞紐”,是中日雙方搏殺的主戰場。在晉北的平型關地區,八路軍打了出師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現在,山西的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它距中國最大的練兵場——某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只有數百公里,我們天然地有一種練兵的氛圍。”佘白羽說。

當年平型關大捷這樣的勝利也在激勵著他們枕戈待旦、練兵備戰。2015年,該旅參加上級組織的臨機戰備拉動,出動時間比原來縮短近一半。“先頭部隊僅用數小時就趕到指定地域,到達後馬上展開要點奪控戰鬥,硝煙味兒非常濃。”

平時,戰士們在生活中也保持著高度的戰備意識:“下鋪鞋尖兒朝外,上鋪鞋尖兒朝裡,衣物放在指定位置,確保一旦聽見警報能夠第一時間出動。”

對於具有強大機動力的坦克和各類裝甲車輛來說,出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戰場的態勢。“為了縮短拉動時間,我們專門製作了帶輪子的戰備架,平時戰備物資放在架子上,一有情況,戰備架可以沿著特製的軌道直接推上運輸車,大大提高了裝載效率。”37歲的三級軍士長高德金介紹說。

作為一名老兵,高德金見證了部隊訓練“硝煙味兒越來越濃”的過程。剛入伍時,他是一名年輕的坦克駕駛員。“那時候班長教要領只有一條,就是速度一定要快。”但這種猛打猛衝的風格讓他們一度忽視了戰術意識的培養。

平型關戰鬥中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資料照片)

後來,他所在的部隊開始在對抗中使用鐳射模擬器,“誰沖在前面誰挨打。”大家開始潛心鑽研戰法,“基本上每一年都有很大的進步。”已經是老兵的高德金發現,訓練的要求“越來越嚴,越來越貼近實戰”。

到了2014年,該旅在一次演習中連續兩晝夜履帶行軍260公里,這在高德金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還是第一次。“以前訓練按照規定,發動機每工作4到5個摩托小時就要維護保養,而這次連續行軍20多個摩托小時,對人和裝備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他說。

此後,連續高強度行軍已經成為歷年演習的“標配”,因為“一旦打起仗來,敵人不會給你維護保養的時間”。

作為一名服役19年的老兵,高德金熟知多型裝甲裝備的性能參數,是旅裡出名的“裝甲之星”,但現在新裝備的列裝讓他絲毫不敢放鬆學習。“以前老兵是越待越舒服,現在是越來越有壓力。”他笑著感慨。

閒暇時,高德金喜歡讀歷史書籍,他對80年前在駐地附近打響的平型關大捷非常熟悉。“當年八路軍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打敗了強敵。如果戰爭再次爆發,我們有把握能打贏嗎?”每次讀到那段歷史,這名老兵總會在心裡叩問自己。

這時,他的心裡就會生起一種緊迫感,渾身一下子充滿了幹勁兒。

責編:黃易清

那是一個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年份。

發起衝擊 劉海偉/攝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7月29日至30日,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整個華北陷入全面危機。日軍華北方面軍和日本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在華北的兵力驟增至37萬餘人。為了確保對平津的佔領,日軍很快就把重點進攻的矛頭指向了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

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共同抵禦外敵,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4日,115師師長林彪奉八路軍總部命令,率先頭部隊343旅進抵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他們要面對的是由渾源、靈丘方向直撲平型關的日軍板垣第五師團,一支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

在中國軍隊制定的平型關地區作戰方案中,八路軍第115師擔任“敵後各地之攻擊”任務。經過勘察,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決定在平型關東側的關溝至東河南村之間長約13公里的公路兩側設伏。

9月24日午夜,115師冒著傾盆大雨向設伏地域急行軍。李會章記得,紀念館講解員特意提到,當晚的暴雨引發山洪,八路軍官兵只得把槍和子彈掛在脖子上,手把手從齊腰深的急流中趟過去。

“晉北的秋天已經很冷了,他們又渾身濕透,想想都難受。”他帶著佩服的語氣說,“但是沒有人抱怨,也沒有人停下來。”

25日拂曉,115師按照預定時間趕到伏擊陣地,戰士們迅速構築工事、實施偽裝。7時左右,日軍汽車的引擎聲由遠及近,傳到了看似空無一人的設伏地域。

聽到這裡,李會章不禁屏住了呼吸。他知道,一場殘酷的戰鬥即將打響。

“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進入口袋陣的是日軍第五師團的一支輜重部隊。在這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中,負責迎頭截擊的是685團。埋伏在陣地上的官兵“遠遠地看到了第一輛汽車上的太陽旗,然後看到了坐在車上頭戴鋼盔、身穿黃呢大衣、把上了刺刀的步槍抱在胸前的日本兵”。

“這是八路軍官兵第一次見到日軍。”軍旅作家王樹增在《抗日戰爭》中寫道,他們對日軍的印象是“真有些不可一世的味道”。

團長楊得志適時下達了開火的命令,密集的子彈向溝內的敵人射去,手榴彈從天而降,炸得日軍血肉橫飛,前面的幾台車很快被炸毀起火,日軍狼狽地跳下車四處散開。“火焰在公路上沖天而起,日軍官兵的身上鮮血直流,到處都是驚叫聲”。

短暫的驚慌後,日軍官兵從汽車底下爬出來,開始形成戰鬥小組,向公路邊的高地沖去。685團官兵則沖到公路邊,搶先一步沖上高地,將正在攀爬的日軍打了下去。此時,日軍的飛機來了,卻無法射擊和投彈,因為雙方官兵已經完全混戰在了一起,山谷裡進行的是一場慘烈的白刃戰。

在紀念館的半景畫館,22歲的年輕班長李會章聽到了一個“極為震撼”的故事。

實彈射擊 王磊/攝

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外號叫“猛子”。戰鬥打響前,他就鼓勵部隊說:“靠我們近戰夜戰的光榮傳統,用手榴彈刺刀和鬼子幹,讓他們死也不能死囫圇了。”

據《八路軍——回憶史料》記載,發起衝鋒後,曾賢生率先向敵人突擊,20分鐘內,全連用手榴彈炸毀了20多輛汽車。在白刃戰中,他一個人刺死了10多個日本兵,身上到處是傷是血,一群日軍在向他逼近,他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

“讀著這些文字,我腦子裡就像過電影一樣,能想像到當時那種慘烈的戰鬥場面。”李會章說,當時他緊緊地攥著拳頭,臉漲得通紅,“感覺血一直往上湧。”那幾天訓練時,他總覺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

激烈的戰鬥從早上一直打到下午,前來增援的敵軍被阻擊在半路,主戰場的包圍圈越縮越小,直到“馬路上、山溝裡,半山上所有望得見的地方,再沒有活著的敵人”。

平型關一役,八路軍殲敵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平型關的意義正是一場最好的政治動員……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毛澤東如此評價。

在這場激戰中,八路軍繳獲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一門,炮彈2000餘發,機槍20餘挺,擲彈筒20餘個,這些裝備如今擺放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展臺上供後人參觀,旁邊的展臺上則是八路軍在戰鬥中使用過的簡陋的步槍、大刀等武器。

裝備上的差距常常令參觀者感慨不已。“參觀回來後的一次班務會,我曾經問大家,如果換成你們,你們敢不敢拿著大刀跟裝備機槍和重炮的敵人去拼?”第81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坦克二連班長錢博文問道。

“敢!”戰士們聽得熱血沸騰,用力地點頭。“前輩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錢博文攥著拳頭回應大家的目光。

“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也會繼續戰鬥下去”

80年過去了,中國軍隊需要用大刀對抗裝備精良的入侵者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平型關戰鬥打響時,八路軍是小米加步槍,行軍靠一雙腳板,連摩托化都沒有實現。”該旅保障部部長呂海軍介紹說,“現在我們這支軍隊可以說正處在由機械化向資訊化過渡和轉變的階段。”

據呂海軍介紹,作為一支重型機械化部隊,該旅的主戰裝備從當年的59式坦克換裝為96A式坦克,裝甲車由63式裝甲車換裝為04式步戰車,火炮由原來的牽引式火炮換裝為自行榴彈炮。近期,一批新型裝備也即將在該旅列裝。

“在裝備建設方面,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他自豪地說。

標注目標 張文宇/攝

但不管裝備怎麼變,平型關大捷中與強敵拼刺刀的軍人血性沒有變。該旅至今仍保留著刺殺操訓練,副教導員楊志成覺得,當戰士們握著上好刺刀的鋼槍喊殺聲震天時,當年平型關戰場的激戰場面似乎又回到了眼前。

在裝甲兵的日常訓練中,並列機槍和高射機槍的分解結合是一項速度與精准度並重的課目,稍有不慎手就會被機槍零件劃得鮮血直流,因此官兵中一直有“並機喝血,高機吃肉”的說法。“我們就是要在這樣的訓練中錘煉血性,誰手上要是沒幾塊傷疤,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裝甲兵。” 23歲的中士錢博文說,“最終大家都能練得又快又好。”

在這支重裝部隊,只要提起一名號稱“狂怒騎士”的老兵,全旅上下幾乎無人不知,他就是31歲的合成一營支援保障連班長安國建。在“跨越2015-朱日和·D”演習中,他帶領編號208的坦克在近兩個小時的山地進攻中,連續避開數十枚反坦克導彈,擊毀“敵方”1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指揮車,像一把鋼刀直插“敵軍”要地。

在連隊其他坦克均被“擊毀”,無法與指揮員取得聯繫的情況下,安國建決心孤軍深入,迂回、橫擊,一直拼殺到最後一枚炮彈。即使在沒有彈藥的情況下,他還把208坦克停在藍軍下山的必經之路上,遲滯“敵軍”的行動,直到演習結束的最後一秒鐘。

“演習場就是戰場。”一臉剛毅的安國建說,“哪怕只剩下我一個人,也要繼續戰鬥下去!”

練兵備戰一刻也未曾放鬆

在合成三營營長佘白羽看來,山西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打大仗、打勝仗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華北大局之樞紐”,是中日雙方搏殺的主戰場。在晉北的平型關地區,八路軍打了出師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現在,山西的戰略地位依然重要。它距中國最大的練兵場——某合同戰術訓練基地只有數百公里,我們天然地有一種練兵的氛圍。”佘白羽說。

當年平型關大捷這樣的勝利也在激勵著他們枕戈待旦、練兵備戰。2015年,該旅參加上級組織的臨機戰備拉動,出動時間比原來縮短近一半。“先頭部隊僅用數小時就趕到指定地域,到達後馬上展開要點奪控戰鬥,硝煙味兒非常濃。”

平時,戰士們在生活中也保持著高度的戰備意識:“下鋪鞋尖兒朝外,上鋪鞋尖兒朝裡,衣物放在指定位置,確保一旦聽見警報能夠第一時間出動。”

對於具有強大機動力的坦克和各類裝甲車輛來說,出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響著戰場的態勢。“為了縮短拉動時間,我們專門製作了帶輪子的戰備架,平時戰備物資放在架子上,一有情況,戰備架可以沿著特製的軌道直接推上運輸車,大大提高了裝載效率。”37歲的三級軍士長高德金介紹說。

作為一名老兵,高德金見證了部隊訓練“硝煙味兒越來越濃”的過程。剛入伍時,他是一名年輕的坦克駕駛員。“那時候班長教要領只有一條,就是速度一定要快。”但這種猛打猛衝的風格讓他們一度忽視了戰術意識的培養。

平型關戰鬥中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資料照片)

後來,他所在的部隊開始在對抗中使用鐳射模擬器,“誰沖在前面誰挨打。”大家開始潛心鑽研戰法,“基本上每一年都有很大的進步。”已經是老兵的高德金發現,訓練的要求“越來越嚴,越來越貼近實戰”。

到了2014年,該旅在一次演習中連續兩晝夜履帶行軍260公里,這在高德金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還是第一次。“以前訓練按照規定,發動機每工作4到5個摩托小時就要維護保養,而這次連續行軍20多個摩托小時,對人和裝備都是一種極大的考驗。”他說。

此後,連續高強度行軍已經成為歷年演習的“標配”,因為“一旦打起仗來,敵人不會給你維護保養的時間”。

作為一名服役19年的老兵,高德金熟知多型裝甲裝備的性能參數,是旅裡出名的“裝甲之星”,但現在新裝備的列裝讓他絲毫不敢放鬆學習。“以前老兵是越待越舒服,現在是越來越有壓力。”他笑著感慨。

閒暇時,高德金喜歡讀歷史書籍,他對80年前在駐地附近打響的平型關大捷非常熟悉。“當年八路軍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打敗了強敵。如果戰爭再次爆發,我們有把握能打贏嗎?”每次讀到那段歷史,這名老兵總會在心裡叩問自己。

這時,他的心裡就會生起一種緊迫感,渾身一下子充滿了幹勁兒。

責編:黃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