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竊國者司馬懿——一代奸雄曹操緣何為他做嫁衣裳

正在熱播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有一集講到曹操接見司馬懿的時候,

為一睹司馬懿傳說中的“鷹視狼顧”,在司馬懿轉身離去瞬間,故意撒出一把圍棋棋子嚇得司馬懿猛促回頭露出“鷹視狼顧”之相,曹操見此心內大驚,從此暗加提防司馬懿。

被譽為“三國第一謀士” 、“鬼才”的郭嘉臨終前告誡曹操:“司馬懿雄才大略,

如用則用,不用則殺之。”

曹操雖有防範之心,但卻沒有司馬懿活得久,司馬懿隱忍數十年,先隨曹操南征北戰,又起兵叛魏,最後“三國盡歸司馬懿”,其人生之豐富、人格之隱忍,令人驚歎。

(一)

司馬懿出生于家風嚴謹、門第森嚴的司馬氏家族,其父司馬防曾對曹操有舉薦之恩。

建安六年,漢室式微,曹操大舉招納天下賢士,司馬懿託病再三辭避,曹操大怒,警告再辭則殺之,司馬懿無奈屈從。

作為一名謀士,司馬懿輔佐曹操時多有良策。

曹操攻取漢中後,司馬懿建議曹操順勢再攻劉備坐鎮的益州,但曹操沒有採納這一計策。

關羽水淹七軍,殺龐德、擒於禁後,威震華夏。曹操驚惶失措,甚至一度想遷都以避關羽鋒芒, 司馬懿建議和孫權聯合偷襲荊州,

同時再派徐晃正面攻擊關羽。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被孫權逮住砍了腦袋。

《資治通鑒》記載司馬懿獻計時的論據:“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於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

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攝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

在曹操驚魂未定的時刻,司馬懿不但對敵我雙方形勢進行全面分析,還洞察到劉備、孫權結盟背後的陰影,

通過遊說劉權而瓦解孫劉聯盟,從而解許都之困。

不僅如此,由於關羽為孫權所擒殺,惹得劉備怒而出兵攻伐東吳,兵敗夷陵,逃歸蜀漢後一病不起,次年病逝,而東吳孫權亦元氣大傷,魏國坐山觀虎鬥,日益勢大。

曹操麾下謀士雲集,然無一人能提司馬懿此一舉定三國大勢之計,足可看出其人之雄才大略,足智多謀,非等閒謀士可比。

(二)

魏明帝繼位後,

授予司馬懿三軍統帥大將軍,司馬懿從幕後走向台前,其軍事指揮才華得到充分展現。

其軍事首功當屬平定叛將孟達,司馬懿得知孟達有起叛之心,主動長途奔襲八天八夜,攻克新城,力擒孟達。

在羅貫中《三國演義》裡,到處可見諸葛亮運籌帷幄、宛若神明的光輝形象,而司馬懿的角色和形象甚為單薄,僅在後期與諸葛亮的對抗中得到彰顯。

事實上,在許多史書記載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可算是坐落在三國這個時代座標上兩顆同樣光輝的巨星,而值得回味的是,有神鬼不測之智的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鬥法過程中大部分處於“被動挨打”局面。

在諸葛亮逐個斬殺張郃、曹真等魏國名將後,司馬懿才姍姍來遲。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大戰驚心動魄,最後兩次面對司馬懿時,裁了。

司馬懿看准諸葛亮大兵長征保障不力的軟肋,下令堅壁四野,諸葛亮怕軍糧難以為繼,只好化整為零,分兵屯田,軍民混合,相持不下之際,諸葛亮積勞成疾,行軍途中病逝。

一招“拖”字訣,就把三國“亦人亦神”的諸葛亮整沒了,司馬懿的才智豈不是還在諸葛亮之上?

諸葛亮逝世當晚,司馬懿觀天象長星隔落,便做出諸葛亮已逝于蜀營的判斷。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亮,何生懿?!

(三)

作為一名大將軍,司馬懿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征戰對象是遼軍公孫淵。

在親自領軍出兵之前,司馬懿在廟堂之上對此戰進行了兵棋推演。

司馬懿很快分析出敵我雙方的優劣,並結合實際提出“上中下”三策,打消了魏明帝的疑慮。

司馬懿出兵之時,魏明帝車駕相送,“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

司馬懿軍隊到達遼水後,公孫淵以逸待勞,在此發動迎擊,司馬懿運用聲東擊西戰術,遼軍上當,被魏軍成功登陸,司馬懿再次運用“佯攻”之術,改道攻打首山,將遼軍圍困于襄平。

連場大雨不期而至,攻城困難加大,司馬懿難不成功敗垂成?

魏明帝得知這個消息,也著急了,生怕有失,便想徵召司馬懿班師回朝。

“朝廷聞師遇雨,鹹請召還。天子曰:“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曰擒之矣。”

司馬懿卻胸有成竹,攻城之策層出不窮,綿綿不絕,終一鼓作氣攻下襄平,力斬公孫淵。

平定遼東後,司馬懿誅屠七千餘官民。

(四)

在史學家的眼裡,司馬懿和曹操一樣,亦是不世奸雄。

司馬懿戰功顯赫,魏明帝不顧曹操警言,對其言聽計從,處處重用,為日後司馬懿叛亂埋下了隱患。

司馬懿征戰遼東時,魏明帝病患加深,命不久矣。

等到司馬懿回朝後,魏明帝托孤于司馬懿和曹爽,新皇繼位。

托孤後,大權在握的司馬懿,其心態發生了急劇變化,不久,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事變,逼曹爽交出了兵權。

司馬懿令曹操最為恐懼的“鷹顧狼視”直到此刻才真正地露出他駭人的一面。

其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他強力的左膀右臂。

到此,魏室已處風雨飄搖之中。

太尉王淩欲另立新皇,以擺脫司馬懿對魏王政權的控制,司馬懿將計就計,逼反王淩並擒獲之。

此時,司馬懿權傾天下之做派令魏臣膽寒,不得不趨附之,朝野悄然響起“大魏將傾,眾心歸晉”呼聲。

或是天意,此時司馬懿死期已至,傳其夢見王淩、賈逵之流,不勝恐懼。

但其二子司馬師、司馬昭早早就繼承了父輩的遺志,魏氏王朝的更迭盡在這兩人的操控中了。

(讓我們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智慧的力量,歡迎關注)

事實上,在許多史書記載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可算是坐落在三國這個時代座標上兩顆同樣光輝的巨星,而值得回味的是,有神鬼不測之智的諸葛亮在與司馬懿的鬥法過程中大部分處於“被動挨打”局面。

在諸葛亮逐個斬殺張郃、曹真等魏國名將後,司馬懿才姍姍來遲。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大戰驚心動魄,最後兩次面對司馬懿時,裁了。

司馬懿看准諸葛亮大兵長征保障不力的軟肋,下令堅壁四野,諸葛亮怕軍糧難以為繼,只好化整為零,分兵屯田,軍民混合,相持不下之際,諸葛亮積勞成疾,行軍途中病逝。

一招“拖”字訣,就把三國“亦人亦神”的諸葛亮整沒了,司馬懿的才智豈不是還在諸葛亮之上?

諸葛亮逝世當晚,司馬懿觀天象長星隔落,便做出諸葛亮已逝于蜀營的判斷。

既生瑜,何生亮?既生亮,何生懿?!

(三)

作為一名大將軍,司馬懿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征戰對象是遼軍公孫淵。

在親自領軍出兵之前,司馬懿在廟堂之上對此戰進行了兵棋推演。

司馬懿很快分析出敵我雙方的優劣,並結合實際提出“上中下”三策,打消了魏明帝的疑慮。

司馬懿出兵之時,魏明帝車駕相送,“賜以谷帛牛酒,敕郡守典農以下皆往會焉”。

司馬懿軍隊到達遼水後,公孫淵以逸待勞,在此發動迎擊,司馬懿運用聲東擊西戰術,遼軍上當,被魏軍成功登陸,司馬懿再次運用“佯攻”之術,改道攻打首山,將遼軍圍困于襄平。

連場大雨不期而至,攻城困難加大,司馬懿難不成功敗垂成?

魏明帝得知這個消息,也著急了,生怕有失,便想徵召司馬懿班師回朝。

“朝廷聞師遇雨,鹹請召還。天子曰:“司馬公臨危制變,計曰擒之矣。”

司馬懿卻胸有成竹,攻城之策層出不窮,綿綿不絕,終一鼓作氣攻下襄平,力斬公孫淵。

平定遼東後,司馬懿誅屠七千餘官民。

(四)

在史學家的眼裡,司馬懿和曹操一樣,亦是不世奸雄。

司馬懿戰功顯赫,魏明帝不顧曹操警言,對其言聽計從,處處重用,為日後司馬懿叛亂埋下了隱患。

司馬懿征戰遼東時,魏明帝病患加深,命不久矣。

等到司馬懿回朝後,魏明帝托孤于司馬懿和曹爽,新皇繼位。

托孤後,大權在握的司馬懿,其心態發生了急劇變化,不久,司馬懿發起高平陵事變,逼曹爽交出了兵權。

司馬懿令曹操最為恐懼的“鷹顧狼視”直到此刻才真正地露出他駭人的一面。

其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成為他強力的左膀右臂。

到此,魏室已處風雨飄搖之中。

太尉王淩欲另立新皇,以擺脫司馬懿對魏王政權的控制,司馬懿將計就計,逼反王淩並擒獲之。

此時,司馬懿權傾天下之做派令魏臣膽寒,不得不趨附之,朝野悄然響起“大魏將傾,眾心歸晉”呼聲。

或是天意,此時司馬懿死期已至,傳其夢見王淩、賈逵之流,不勝恐懼。

但其二子司馬師、司馬昭早早就繼承了父輩的遺志,魏氏王朝的更迭盡在這兩人的操控中了。

(讓我們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受智慧的力量,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