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同樣是喝茶,看看名人是怎麼講的?(朝代篇)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茶文化淵遠流長。自古至今,有許多名人與茶結緣,不僅寫有許多對茶吟詠稱道的詩章,還留下不少煮茶品茗的趣事軼聞。

1.華佗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是說:“茶的味道苦澀,飲後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於茶具有藥用價值的記載。

2.陸羽

西元735年,陸羽三歲,被父母遺棄在西湖邊上,被一僧人拾得,於是他便在晨鐘暮鼓中長大。期間,陸羽從寺僧那裡學會了煮茶。陸羽的足跡幾乎遍佈了巴山蜀水,有許多茶種,是他首先發現,比如浙江的“顧渚紫筍茶”,陸羽品評後,確定為上品,此茶後來被定為朝廷貢品;又比如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薦為貢品的。經過幾年實地考察後,陸羽隱居于浙江吳興,

潛心著述。中國第一部《茶經》,便在他的筆下,涓涓地流了出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廣采博品的結晶。《茶經》一問世,立即被世人所珍愛,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陸羽取水極為講究,煮茶必佳泉。他將煮水分為三個階段:一沸、二沸、三沸。認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當鍋邊緣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

3.盧仝

唐代詩人盧仝好茶成癖,詩風亦浪漫,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尤以“七碗茶歌”之吟最為燴炙人口:“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盧仝的“七碗茶歌”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人們在煎茶品茗時,往往以此伴飲:“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北京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民國初年曾改為茶社,門有一聯雲:“三篇陸羽經,七度盧仝碗”。

陸羽著有《茶經》,而盧仝卻著有《茶譜》。陸羽被世人尊為“茶聖”,盧仝又被世人尊稱為“茶仙”。

盧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亦廣為傳頌,並被日本人演變為茶道:“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輕汗、肌骨清、通仙靈、清風生”。

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常將之與“茶聖”陸羽相提並論。

至今,在河南省濟源市西北的九裡溝,還有玉川泉、品茗延壽台、盧仝茶社等名勝古跡。

4.皎然

唐朝的詩僧,亦是一個愛茶入骨的茶僧。他對茶的喜愛和嗜好,也已近癡迷的程度。他在一首詩中說:“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這句詩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把飲食看得輕一點,而茶不僅可以除病祛疾,還能夠叫人踏雲而去,羽化飛天。

凡是好茶,經他飲後,多半要寫詩予以紀念。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讚美的就是浙江嵊縣的剡溪茶:“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是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又如,他飲了浙江湖州的顧渚紫筍茶後,這樣吟詠道:“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菜之長太息。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另外,皎然還用詩歌的形式向人講述採茶之道:“露菜北山芽”為最好,並“文火茶偏性,寒泉味轉嘉”,在煎茶的時候,“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這樣,就是一種十分美好的享受了。

5.白居易

唐朝極負盛名的大詩人,也是一個很有品位的茶客。他酷愛茶事,自稱是一個“別茶人”。

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馬的時候,一天,他收到四川忠州刺史李宣給他寄來的一包新茶,品後,正在病中的他,欣喜莫名,頓感病情好了許多,即刻提筆賦詩一首:“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先寄人,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收到新茶時的心情實在是高興,同時也對朋友贈茶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白居易一生的嗜好,應該說,是詩、酒、茶、琴。“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在此詩裡,白居易認為能夠與自己相依相伴的,惟有琴和茶了。在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寫作中,他幾乎是離不開茶的,為了這個,他寫道:“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

白居易飲茶,十分講究,對茶葉、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有特別的講究。這有詩為證:“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他烹茶,喜用山泉,但最愛的水是雪水,他說“吟詠霜毛句,閑嘗雪水茶。”

在九江期間,白居易閒暇無事時,就開墾荒地,自己種植茶樹,其茶園就在香爐峰遺愛寺旁的茅屋後。在這裡,白居易吟詩、品茶,聽飛泉,看白蓮,把一個漂泊與流落的時光倒也過得悠游自在。

白居易一生愛詩、嗜酒、癖茶、好琴,這使得他屢遭貶的人生有了許多樂趣,到了晚年,他似乎更加離不得茶了,因為他寫道:“老來齒衰嫌桔酸,病來肺渴覺茶香。”

6.皮陸

在唐朝的文人中,還有兩個十分地道的茶客,一是陸龜蒙,一是皮日休。

陸龜蒙和皮日休,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時常以詩唱和。因此,時人戲稱他倆為“皮陸”。

在他倆大量的唱和詩中,涉及到茶的,皮日休有《茶中雜詠》十首之多,陸龜蒙有《奉和襲美茶具十詠》。皮日休和陸龜蒙的十首唱和詩,分別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等十題。

比如皮日休在《煮茶》詩中這樣唱道: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

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陸龜蒙針對皮日休的《煮茶》詩是這樣應和的:

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

時於浪花裡,並下藍英末。

傾餘精爽健,忽似氛埃滅。

不合別觀書,但宜窺玉劄。

就這樣的一唱一和,他倆把中國的茶文化,表現得妙趣橫生,更把彼此間那種品茗的意趣刻畫得入木三分。在二人交往的生涯中,他們以詩歌的形式,為後人留下了詩意的《茶經》。

7.歐陽修

在茶事上,他有一句名言:“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的飲茶,已成為一輩子不輟的嗜好了。

歐陽修是一個非常愛茶的人,他說:“茶為物之至精”。他對茶,不僅要講究其色、香、味,更對茶葉的採摘、烘焙、碾壓、收藏和制茶的茶器、品茶的茶具等等,都十分在乎,非常考究,決不馬虎。歐陽修品茗,是極其講究的,他認為品茶必須是新茶芽、水甘冽、器潔美、天氣好、賓客佳,有如此“五美”俱全,才可達到“真物有真賞”的至高境界。

8.蔡襄

宋代著名的書法家,世人評他的書法是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

蔡襄又是我國茶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在茶史上,蔡襄有兩大貢獻,一是創制了“小龍鳳團茶”,二是撰寫了一部《茶錄》。

小龍鳳茶在宋代,是很名貴的茶,時人說它“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在慶歷年間,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開始改造成小團,一斤有二十餅,名曰“上品龍茶”。對於小龍鳳茶,歐陽修曾給予過高度評價。在當時,蔡襄的小龍鳳茶,被視為朝廷珍品,甚至很多朝廷大臣和後宮嬪妃都只能一睹其形貌,難獲親口品嘗。

蔡襄撰寫的《茶錄》。其文雖只千餘字,卻非常系統。全文分為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上篇中對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作了深入淺出而又簡明扼要的論述。在下篇中,他又對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和說明。

此外,蔡襄還很喜歡與人鬥茶。一次,他與蘇舜元鬥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選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蘇舜元選用的茶劣于蔡襄,用於煎茶的卻是竹瀝水。結果,在這次鬥茶中,蔡襄輸給了蘇舜元。

蔡襄一生愛茶,實可謂如癡如醉,在他老年得病後,郎中就叫他把茶戒了,說不戒茶的話,病情會加重,對此,蔡襄無可奈何,只得聽從郎中的忠告。此時的蔡襄雖不能再飲茶了,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甚至是茶不離手。蔡襄對於茶的迷戀,正所謂:“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事未忘情。”

9.蘇軾

在北宋的文壇上,嗜茶的人非常多,但在比較之後就發現,沒有誰能夠像蘇軾那樣在品茶、烹茶、種茶上更在行的了。對於茶,蘇軾不僅非常在行,而且對茶的歷史和茶的功效都很有研究。此外,他還寫下了不少歌詠茶的詩詞。

蘇軾在一首名為《水調歌頭》的詞中,記敘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就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蘇軾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貶謫之中度過的。但是,正是這種貶謫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機會品嘗各種佳茗。這正如他所說:“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在杭州,他喝過白雲茶;在湖州,他飲過顧渚紫筍茶;在紹興,他品過日鑄雪芽;在涪州,他嘗過月兔茶;在修水,他煮過雙井茶;在陽新,他烹過桃花茶;在海南,他煎過大葉茶和紅碎茶;在峨眉,他沏過毛峰茶。在蒙山,他泡過蒙山茶……在品評盡了天下名茶後,蘇軾因此感歎道:“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煮茶,十分講究,他時常對人說:“精品厭凡泉”。在他看來,凡是好茶,一定得用好泉烹之,否則就可惜佳茗了。即便是用上好的泉水烹茶,但蘇軾也認為燒煮的溫度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他的經驗是水初沸時烹茶為最佳。為此,蘇軾在《試院煎茶》一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另外,蘇軾對烹茶的器具也是十分地講究的,在他看來,用銅壺有腥味,用鐵壺有澀味,惟有用定窯燒制的兔花瓷盞煮茶,才可保證茶味的純正與地道,也才能滿足對茶的真正玩味與品嘗。對於這一點,蘇軾自己是有詩的:“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

蘇軾被貶謫黃州的時候,由於經濟拮据,生活困頓,飲茶就成了一件難事。為了解決生活和飲茶的事,他就托朋友從官府那里弄了一塊荒地。地搞到手後,他除了種些糧食外,就是用它種茶。他因此吟詠道:“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10. 黃庭堅

出生地古時叫洪州分寧,現在叫江西修水,此地盛產雙井茶,而此茶在宋時是絕頂的好茶。一個人要選擇出生地,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的祖先能夠定居這裡,這說明他們有一種文化品位上的靈氣。

黃庭堅在京做官時,一天他的老鄉從老家給他帶來一包上等的雙井茶。他拿到茶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友蘇東坡,於是,他分了一半與他品嘗。在送茶時,黃庭堅還特意附了一首題為《雙井茶送子瞻》的詩,以表心意: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對於茶的碾、煮、烹以及茶的功效等,都頗有心得和研究。他在一首題為《茶詞》的詞裡,十分細膩地描繪出了對茶的感悟:“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鏡。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黃庭堅在這首詞裡說,煎成的茶,清香襲人,不須品飲,先已清神醒酒了,如飲醇醪、如故人來了一樣。從這首詞中不難看出,他在煎煮茶的時候是多麼地愜意,是何等陶醉。

黃庭堅嗜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說:“鵝溪水練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還說:“筠焙熟茶香,能醫病眼花。”

11.陸遊

陸遊對茶,一直懷有深情,他出生於茶鄉,又當過茶官,晚年的時候,他又歸隱回茶鄉。可以說,陸遊的一生與茶的緣分實在是不淺。他一生之中,寫詠茶的詩達兩百多首,為歷代詩人之冠。

陸遊一生出仕過許多地方,他到過福州、鎮江、四川,後又赴贛等等。每到一處,他都對當地的茶十分關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嘗的。品過這些茶後,他都要寫詩。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寫的茶詩也就越多了。

對於茶的烹飲之道,陸游非常地在行,他總是自己動手烹煮,並以為樂事,經年不輟。他在詩歌中一再這樣自述道:“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漲泉井,自攜茶灶就烹煎”。不難看出,陸游的大量閒暇時間,幾乎都用在烹飲茶上了。

陸遊除了愛好烹茶飲茶外,還十分喜歡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湯戲、或茶戲。它是在沏茶時,使茶湯的紋脈形成不同物象,有的如山水雲霧,有的似花鳥蟲魚,而有的又像畫圖和書法,因此時人稱這些圖像為“水丹青”。玩分茶,須有很高的烹茶技藝才可從中獲得遊戲的情趣。其實,陸遊玩分茶,是因為他始終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這才以玩分茶遊戲來排解心中的鬱悶,打發漫長的光陰。陸遊在江西臨川和在杭州的這些日子裡,尤為喜好分茶,而且是與兒子一道玩分茶的遊戲。關於玩分茶遊戲,陸遊在《疏山東堂晝眠》一詩中寫道:“香縷縈簷斷,松風逼枕寒。吾兒解原夢,為我轉雲團。”

晚年的陸遊,不再有濟世之志,滿足於“飯軟茶甘”,他說:“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在酒與茶的選擇上,他的態度很鮮明:“難從陸羽毀茶論,甯和陶潛止酒詩。”在對酒和茶的喜好上,他可以不喝酒,而茶是不能缺少的。

12.趙佶

北宋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趙佶和和南唐李煜一樣,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趙佶不僅工書畫、精百藝,他還對烹茶品茗尤為精通。他在位的時候,以帝王之尊,編著了一篇《茶論》。此文被後人稱為《大觀茶論》。一個皇帝,以御筆著茶論,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皇帝尚且評茶論具,群臣也就趨之若騖,一時間,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紛紛效仿,以烹茶品茗為時尚,而且挖空心思地弄出花樣來品茶、煮茶、論茶,甚至是鬥茶。

這鬥茶始于唐代,興在宋朝。唐時稱之為“茗戰”,宋代時叫“鬥茶”。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就是這樣一件本屬於民間的賽事,卻被趙佶引人宮中,樂此不疲地玩起來。對於鬥茶,他在《大觀茶論》裡說:“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默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莢之精,爭鑒裁之別。”在大規模的鬥茶比賽中,最終勝出的茶,就成為貢茶了。這樣一來,在徽宗時代,鬥茶之風日益盛行,產茶和制茶的工藝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向朝廷貢茶的品種和名目也繁多起來。當時在武夷山,有一個禦茶園,裡面的貢茶品種,就多達五十餘種。

在宋代,還流行一種茶事遊藝,叫做“分茶”。趙佶在《延福宮曲宴記》裡,記述了分茶的過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執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日: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趙佶皇帝的《大觀茶論》,寫得很詳細,也很具體,該文有序言、產地、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鑒辯、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等十九個方面。一個深居皇宮的國君,不僅把茶事弄得十分清楚,而且還加以論述,這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干帝王中,實在是空前的。

趙佶對於茶的論述,精闢而又通俗,比如他在《大觀茶論》裡,是這樣寫的:“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人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

13.張岱

明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裕,漫遊八方,明朝滅亡後,他避居山中,布衣長髮,於落拓不羈和窮愁潦倒中著書立說,直至生命的終點。張岱一生著述頗多,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是明代最偉大的散文作家。

這樣的一個張岱,自然與茶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他戲謔地稱自己為“茶淫桔虐”。

張岱於茶事,一是精于鑒水,二是精於制茶。他的家鄉有一種茶,叫做“日鑄雪芽”,此茶在宋代的時候就被選為貢品,有“越州日鑄茶,江南第一”的美譽。但是,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蘿茶因制法先進,在市場上迅速崛起,把“江南第一”的日鑄雪芽壓下去了。張岱不甘日鑄雪芽沒落,就招募技藝先進的人到日鑄與他一道改革日鑄雪芽。他們用松蘿茶的製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質,經過“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技藝的處理,再在茶葉里加進茉莉進行炒制,結果,他制出的雪芽“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日鑄雪芽經過張岱的改造後,名聲漸大,改名為“蘭雪茶”。不久之後,這“蘭雪茶”就又稱雄茶市,一時間,茶飲者把品蘭雪茶視為一種身份和時尚。就這樣,張岱把安徽的松蘿茶打壓下去了。為了生存,安徽的松蘿茶也改名為“蘭雪”了。

松蘿更名蘭雪,蘭雪強過松蘿,這真是:成也張岱,敗也張岱也。

14.李漁

明末清初的一位戲曲家和小說家。在他的戲曲和小說裡,茶事被融入故事和人物,並對此有著多方面刻畫與描寫。

茶事,茶理、茶人和茶道等,在李漁的戲曲和小說裡,表現得很多。他除了在文學作品裡對茶事進行刻畫,還在生活中對茶事茶具等頗有研究,並很有心得。

比如,他對茶壺的形制與實用的關係,就作過非常深入的研究:“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幽便可憂,再幽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李漁品茗,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品嘗了,而是融會貫通,將其心得與感悟寫入戲曲和小說,又以其散文的筆調給予描述。李漁者,真乃一茶客也。

15.乾隆

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地道的茶客,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後,他抽空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制。回到客棧,他餘興未盡,提筆寫了一首《觀採茶作歌》的詩。在詩中,他對炒茶進行了生動地描述——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1757年第二次南巡,他再次來到杭州,此間,他到雲棲觀看採茶和制茶。觀看後,他對茶農的現狀深有感觸,又寫了一首《觀採茶歌》: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此刻的乾隆,似乎已從採茶的艱辛裡體會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勞動的辛苦,因此他說:“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1762年第三次南巡,這一次,他去了龍井,在龍井邊上,取龍井泉水烹茶,品後,他感覺很好,喜不自禁,當日寫下一首題為《坐龍井邊上烹茶偶成》的詩: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鳳團誇禦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1765年第四次南巡時,他到了杭州後,怎麼也忘不了三年前嘗過的龍井茶和龍井泉。但因事務太多,他一直沒時間去,就在他將要離開杭州的前一天,他終於擠出了時間,重遊了龍井。來到龍井,依然是在老地方,坐在龍井,叫茶官沏上最好的茶。他飲後,依然讚歎不已,吟成《再遊龍井》:

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

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無夢,天姥那希李謫仙。

乾隆在獅子峰胡公廟前品飲龍井茶時,對龍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讚賞,一高興,就封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禦茶”。打這以後,從這十八棵茶上採摘的茶,就成為乾隆的專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除這些“禦茶”外,龍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貢品。如今,“禦茶”樹已消失了,惟有遺址還在,成了一段歷史,一處景點,一段回憶。

由於乾隆帝非常好茶,他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的名茶,幾乎都成了朝廷的貢品。如:洞庭湖的“君山銀針”、巴陵的“君山貢茶”、福建的“鄭氏茶”等等。

16.曹雪芹

不僅是個大文豪,而且他也是個十分純粹的茶客。他對於茶的研究、理解、鑒賞、烹煎等,無不入木三分,為世人叫絕。

在曹雪芹的絕世名著《紅樓夢》裡,言及茶的地方,有二百七十多處,吟詠茶的詩詞,有十多首。在小說裡,曹雪芹描寫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類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嘗茶、藥用茶等。在書中,他幾乎寫盡了茶類、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儀。難怪有人這樣讚美道:“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

沒有對茶事的親身經歷和耳濡目染,在《紅樓夢》中是絕對寫不出五彩繽紛的茶事來的。可見曹雪芹不僅嗜於茶、精於茶、而且善於將茶帶進一片瑰麗的文學天地。

《紅樓夢》裡的茶名,可謂名目繁多,諸如:“六安茶”、 “虎丘茶”、“天池茶”、“陽羨茶”、“龍井 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羅茶”、“普洱茶”、“楓露茶”、“漱口茶”、“茶泡飯”……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書中全都寫得詳盡而具體。

在小說裡,曹雪芹還寫了茶與禮儀、茶與人倫、茶與祭祀、茶與風俗、茶與婚嫁、茶與審美、茶與健康等等。另外,他還在書中寫了不少關於茶的詩詞、楹聯、文賦、故事之類。

讀完《紅樓夢》,回味作者對於茶的刻畫與描摹,就會感到:曹雪芹,是中國千古茶事的真正知音。

17.袁枚

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和詩詞評論家,袁枚也是一個地道的茶客。

他在品評天下好茶時,這樣分析道:“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

儘管袁枚品盡了天下好茶,但是,他最愛的,還是產於他家鄉的龍井茶。袁枚一生嗜茶,他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七碗生風,一杯忘世。”

古往今來,品茶之人無數,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身影的,多為文人墨客、大夫名士。下里巴人也喝茶,但他們那種“苦如藥,濃似血”的茶,怎麼能夠與上述諸位茶客相提並論?

要做個茶客,尤其是做個上等的茶客,必得淡出江湖、忘懷世態、潛心茶事,否則,頂多也就是個村野的土陶茶罐了。

==============================

關注行業最新動向,分享茶與生活文化

也已近癡迷的程度。他在一首詩中說:“丹丘羽人輕玉食,採茶飲之生羽翼。”這句詩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把飲食看得輕一點,而茶不僅可以除病祛疾,還能夠叫人踏雲而去,羽化飛天。

凡是好茶,經他飲後,多半要寫詩予以紀念。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讚美的就是浙江嵊縣的剡溪茶:“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是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又如,他飲了浙江湖州的顧渚紫筍茶後,這樣吟詠道:“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菜之長太息。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另外,皎然還用詩歌的形式向人講述採茶之道:“露菜北山芽”為最好,並“文火茶偏性,寒泉味轉嘉”,在煎茶的時候,“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這樣,就是一種十分美好的享受了。

5.白居易

唐朝極負盛名的大詩人,也是一個很有品位的茶客。他酷愛茶事,自稱是一個“別茶人”。

白居易在九江做司馬的時候,一天,他收到四川忠州刺史李宣給他寄來的一包新茶,品後,正在病中的他,欣喜莫名,頓感病情好了許多,即刻提筆賦詩一首:“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勺水先寄人,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可以看出,白居易在收到新茶時的心情實在是高興,同時也對朋友贈茶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白居易一生的嗜好,應該說,是詩、酒、茶、琴。“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在此詩裡,白居易認為能夠與自己相依相伴的,惟有琴和茶了。在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寫作中,他幾乎是離不開茶的,為了這個,他寫道:“閑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

白居易飲茶,十分講究,對茶葉、水、茶具和煎茶的火候等,都有特別的講究。這有詩為證:“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於愛茶人。”他烹茶,喜用山泉,但最愛的水是雪水,他說“吟詠霜毛句,閑嘗雪水茶。”

在九江期間,白居易閒暇無事時,就開墾荒地,自己種植茶樹,其茶園就在香爐峰遺愛寺旁的茅屋後。在這裡,白居易吟詩、品茶,聽飛泉,看白蓮,把一個漂泊與流落的時光倒也過得悠游自在。

白居易一生愛詩、嗜酒、癖茶、好琴,這使得他屢遭貶的人生有了許多樂趣,到了晚年,他似乎更加離不得茶了,因為他寫道:“老來齒衰嫌桔酸,病來肺渴覺茶香。”

6.皮陸

在唐朝的文人中,還有兩個十分地道的茶客,一是陸龜蒙,一是皮日休。

陸龜蒙和皮日休,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時常以詩唱和。因此,時人戲稱他倆為“皮陸”。

在他倆大量的唱和詩中,涉及到茶的,皮日休有《茶中雜詠》十首之多,陸龜蒙有《奉和襲美茶具十詠》。皮日休和陸龜蒙的十首唱和詩,分別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等十題。

比如皮日休在《煮茶》詩中這樣唱道: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

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

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陸龜蒙針對皮日休的《煮茶》詩是這樣應和的:

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

時於浪花裡,並下藍英末。

傾餘精爽健,忽似氛埃滅。

不合別觀書,但宜窺玉劄。

就這樣的一唱一和,他倆把中國的茶文化,表現得妙趣橫生,更把彼此間那種品茗的意趣刻畫得入木三分。在二人交往的生涯中,他們以詩歌的形式,為後人留下了詩意的《茶經》。

7.歐陽修

在茶事上,他有一句名言:“吾年向晚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的飲茶,已成為一輩子不輟的嗜好了。

歐陽修是一個非常愛茶的人,他說:“茶為物之至精”。他對茶,不僅要講究其色、香、味,更對茶葉的採摘、烘焙、碾壓、收藏和制茶的茶器、品茶的茶具等等,都十分在乎,非常考究,決不馬虎。歐陽修品茗,是極其講究的,他認為品茶必須是新茶芽、水甘冽、器潔美、天氣好、賓客佳,有如此“五美”俱全,才可達到“真物有真賞”的至高境界。

8.蔡襄

宋代著名的書法家,世人評他的書法是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與蘇軾、黃庭堅、米芾,共稱“宋四家”。

蔡襄又是我國茶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在茶史上,蔡襄有兩大貢獻,一是創制了“小龍鳳團茶”,二是撰寫了一部《茶錄》。

小龍鳳茶在宋代,是很名貴的茶,時人說它“始于丁謂,成于蔡襄”。在慶歷年間,蔡襄任福建轉運使時,開始改造成小團,一斤有二十餅,名曰“上品龍茶”。對於小龍鳳茶,歐陽修曾給予過高度評價。在當時,蔡襄的小龍鳳茶,被視為朝廷珍品,甚至很多朝廷大臣和後宮嬪妃都只能一睹其形貌,難獲親口品嘗。

蔡襄撰寫的《茶錄》。其文雖只千餘字,卻非常系統。全文分為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上篇中對茶的色、香、味和藏茶、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熁盞、點茶作了深入淺出而又簡明扼要的論述。在下篇中,他又對茶焙、茶籠、砧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和說明。

此外,蔡襄還很喜歡與人鬥茶。一次,他與蘇舜元鬥茶。蔡襄使用的是上等精茶,水選用的是天下第二泉惠山泉;蘇舜元選用的茶劣于蔡襄,用於煎茶的卻是竹瀝水。結果,在這次鬥茶中,蔡襄輸給了蘇舜元。

蔡襄一生愛茶,實可謂如癡如醉,在他老年得病後,郎中就叫他把茶戒了,說不戒茶的話,病情會加重,對此,蔡襄無可奈何,只得聽從郎中的忠告。此時的蔡襄雖不能再飲茶了,但他每日仍烹茶玩耍,甚至是茶不離手。蔡襄對於茶的迷戀,正所謂:“衰病萬緣皆絕慮,甘香一事未忘情。”

9.蘇軾

在北宋的文壇上,嗜茶的人非常多,但在比較之後就發現,沒有誰能夠像蘇軾那樣在品茶、烹茶、種茶上更在行的了。對於茶,蘇軾不僅非常在行,而且對茶的歷史和茶的功效都很有研究。此外,他還寫下了不少歌詠茶的詩詞。

蘇軾在一首名為《水調歌頭》的詞中,記敘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就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裡,霎時滋味舌頭回。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蘇軾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貶謫之中度過的。但是,正是這種貶謫的生涯,使他有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機會品嘗各種佳茗。這正如他所說:“我官于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在杭州,他喝過白雲茶;在湖州,他飲過顧渚紫筍茶;在紹興,他品過日鑄雪芽;在涪州,他嘗過月兔茶;在修水,他煮過雙井茶;在陽新,他烹過桃花茶;在海南,他煎過大葉茶和紅碎茶;在峨眉,他沏過毛峰茶。在蒙山,他泡過蒙山茶……在品評盡了天下名茶後,蘇軾因此感歎道:“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煮茶,十分講究,他時常對人說:“精品厭凡泉”。在他看來,凡是好茶,一定得用好泉烹之,否則就可惜佳茗了。即便是用上好的泉水烹茶,但蘇軾也認為燒煮的溫度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他的經驗是水初沸時烹茶為最佳。為此,蘇軾在《試院煎茶》一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另外,蘇軾對烹茶的器具也是十分地講究的,在他看來,用銅壺有腥味,用鐵壺有澀味,惟有用定窯燒制的兔花瓷盞煮茶,才可保證茶味的純正與地道,也才能滿足對茶的真正玩味與品嘗。對於這一點,蘇軾自己是有詩的:“銅腥鐵澀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紅玉”。

蘇軾被貶謫黃州的時候,由於經濟拮据,生活困頓,飲茶就成了一件難事。為了解決生活和飲茶的事,他就托朋友從官府那里弄了一塊荒地。地搞到手後,他除了種些糧食外,就是用它種茶。他因此吟詠道:“不令寸地閑,更乞茶子藝。”

10. 黃庭堅

出生地古時叫洪州分寧,現在叫江西修水,此地盛產雙井茶,而此茶在宋時是絕頂的好茶。一個人要選擇出生地,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他的祖先能夠定居這裡,這說明他們有一種文化品位上的靈氣。

黃庭堅在京做官時,一天他的老鄉從老家給他帶來一包上等的雙井茶。他拿到茶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友蘇東坡,於是,他分了一半與他品嘗。在送茶時,黃庭堅還特意附了一首題為《雙井茶送子瞻》的詩,以表心意:

人間風日不到處,天上玉堂森寶書。

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

我家江南摘雲腴,落磑霏霏雪不如。

為君喚起黃州夢,獨載扁舟向五湖。

對於茶的碾、煮、烹以及茶的功效等,都頗有心得和研究。他在一首題為《茶詞》的詞裡,十分細膩地描繪出了對茶的感悟:“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鏡。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黃庭堅在這首詞裡說,煎成的茶,清香襲人,不須品飲,先已清神醒酒了,如飲醇醪、如故人來了一樣。從這首詞中不難看出,他在煎煮茶的時候是多麼地愜意,是何等陶醉。

黃庭堅嗜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說:“鵝溪水練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還說:“筠焙熟茶香,能醫病眼花。”

11.陸遊

陸遊對茶,一直懷有深情,他出生於茶鄉,又當過茶官,晚年的時候,他又歸隱回茶鄉。可以說,陸遊的一生與茶的緣分實在是不淺。他一生之中,寫詠茶的詩達兩百多首,為歷代詩人之冠。

陸遊一生出仕過許多地方,他到過福州、鎮江、四川,後又赴贛等等。每到一處,他都對當地的茶十分關注,遇上好茶,他定要品嘗的。品過這些茶後,他都要寫詩。因此,他品的茶越多,寫的茶詩也就越多了。

對於茶的烹飲之道,陸游非常地在行,他總是自己動手烹煮,並以為樂事,經年不輟。他在詩歌中一再這樣自述道:“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茶”,“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茶”,“雪液清甘漲泉井,自攜茶灶就烹煎”。不難看出,陸游的大量閒暇時間,幾乎都用在烹飲茶上了。

陸遊除了愛好烹茶飲茶外,還十分喜歡分茶。分茶又稱茶百戲、湯戲、或茶戲。它是在沏茶時,使茶湯的紋脈形成不同物象,有的如山水雲霧,有的似花鳥蟲魚,而有的又像畫圖和書法,因此時人稱這些圖像為“水丹青”。玩分茶,須有很高的烹茶技藝才可從中獲得遊戲的情趣。其實,陸遊玩分茶,是因為他始終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這才以玩分茶遊戲來排解心中的鬱悶,打發漫長的光陰。陸遊在江西臨川和在杭州的這些日子裡,尤為喜好分茶,而且是與兒子一道玩分茶的遊戲。關於玩分茶遊戲,陸遊在《疏山東堂晝眠》一詩中寫道:“香縷縈簷斷,松風逼枕寒。吾兒解原夢,為我轉雲團。”

晚年的陸遊,不再有濟世之志,滿足於“飯軟茶甘”,他說:“眼明身健何妨老,飯白茶甘不覺貧”。在酒與茶的選擇上,他的態度很鮮明:“難從陸羽毀茶論,甯和陶潛止酒詩。”在對酒和茶的喜好上,他可以不喝酒,而茶是不能缺少的。

12.趙佶

北宋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趙佶和和南唐李煜一樣,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趙佶不僅工書畫、精百藝,他還對烹茶品茗尤為精通。他在位的時候,以帝王之尊,編著了一篇《茶論》。此文被後人稱為《大觀茶論》。一個皇帝,以御筆著茶論,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皇帝尚且評茶論具,群臣也就趨之若騖,一時間,王公貴族、文人雅士紛紛效仿,以烹茶品茗為時尚,而且挖空心思地弄出花樣來品茶、煮茶、論茶,甚至是鬥茶。

這鬥茶始于唐代,興在宋朝。唐時稱之為“茗戰”,宋代時叫“鬥茶”。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就是這樣一件本屬於民間的賽事,卻被趙佶引人宮中,樂此不疲地玩起來。對於鬥茶,他在《大觀茶論》裡說:“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默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莢之精,爭鑒裁之別。”在大規模的鬥茶比賽中,最終勝出的茶,就成為貢茶了。這樣一來,在徽宗時代,鬥茶之風日益盛行,產茶和制茶的工藝也得到極大的提高,向朝廷貢茶的品種和名目也繁多起來。當時在武夷山,有一個禦茶園,裡面的貢茶品種,就多達五十餘種。

在宋代,還流行一種茶事遊藝,叫做“分茶”。趙佶在《延福宮曲宴記》裡,記述了分茶的過程:“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執親王等曲宴于延福宮,……上命近侍取茶具,親手注湯擊拂,少頃白乳浮盞面,如疏星淡月,顧諸臣日:此自布茶。飲畢皆頓首謝。”

趙佶皇帝的《大觀茶論》,寫得很詳細,也很具體,該文有序言、產地、天時、採擇、蒸壓、製造、鑒辯、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等十九個方面。一個深居皇宮的國君,不僅把茶事弄得十分清楚,而且還加以論述,這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干帝王中,實在是空前的。

趙佶對於茶的論述,精闢而又通俗,比如他在《大觀茶論》裡,是這樣寫的:“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灑然。或蒸氣如桃人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

13.張岱

明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優裕,漫遊八方,明朝滅亡後,他避居山中,布衣長髮,於落拓不羈和窮愁潦倒中著書立說,直至生命的終點。張岱一生著述頗多,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是明代最偉大的散文作家。

這樣的一個張岱,自然與茶有著難解難分的緣分,他戲謔地稱自己為“茶淫桔虐”。

張岱於茶事,一是精于鑒水,二是精於制茶。他的家鄉有一種茶,叫做“日鑄雪芽”,此茶在宋代的時候就被選為貢品,有“越州日鑄茶,江南第一”的美譽。但是,到了明代,安徽的松蘿茶因制法先進,在市場上迅速崛起,把“江南第一”的日鑄雪芽壓下去了。張岱不甘日鑄雪芽沒落,就招募技藝先進的人到日鑄與他一道改革日鑄雪芽。他們用松蘿茶的製作方法,提升雪芽的品質,經過“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等技藝的處理,再在茶葉里加進茉莉進行炒制,結果,他制出的雪芽“色如竹籜方解,綠粉初勻;又如山窗初曙,透紙黎光。”日鑄雪芽經過張岱的改造後,名聲漸大,改名為“蘭雪茶”。不久之後,這“蘭雪茶”就又稱雄茶市,一時間,茶飲者把品蘭雪茶視為一種身份和時尚。就這樣,張岱把安徽的松蘿茶打壓下去了。為了生存,安徽的松蘿茶也改名為“蘭雪”了。

松蘿更名蘭雪,蘭雪強過松蘿,這真是:成也張岱,敗也張岱也。

14.李漁

明末清初的一位戲曲家和小說家。在他的戲曲和小說裡,茶事被融入故事和人物,並對此有著多方面刻畫與描寫。

茶事,茶理、茶人和茶道等,在李漁的戲曲和小說裡,表現得很多。他除了在文學作品裡對茶事進行刻畫,還在生活中對茶事茶具等頗有研究,並很有心得。

比如,他對茶壺的形制與實用的關係,就作過非常深入的研究:“凡制茗壺,其嘴務直,購者亦然,一幽便可憂,再幽則稱棄物矣。蓋貯茶之物與貯酒不同,酒無渣滓,一斟即出,其嘴之曲直可以不論。茶則有體之物也,星星之葉,入水即成大片,斟瀉之時,纖毫入嘴,則塞而不流。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覺悶人。直則保無是患矣,即有時閉塞,亦可疏通,不似武夷九曲之難力導也”。

李漁品茗,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品嘗了,而是融會貫通,將其心得與感悟寫入戲曲和小說,又以其散文的筆調給予描述。李漁者,真乃一茶客也。

15.乾隆

乾隆皇帝也是一個地道的茶客,1751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到了杭州後,他抽空去天竺觀看了茶葉的採制。回到客棧,他餘興未盡,提筆寫了一首《觀採茶作歌》的詩。在詩中,他對炒茶進行了生動地描述——

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

西湖龍井舊擅名,適來試一觀其道。

村男接踵下層椒,傾筐雀舌還鷹爪。

地爐文火續續添,幹釜柔風旋旋炒。

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肅酪奴惜不知,陸羽茶經太精討。

我雖貢茗未求佳,防微猶恐開奇巧。

1757年第二次南巡,他再次來到杭州,此間,他到雲棲觀看採茶和制茶。觀看後,他對茶農的現狀深有感觸,又寫了一首《觀採茶歌》: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此刻的乾隆,似乎已從採茶的艱辛裡體會到了生活的困苦和勞動的辛苦,因此他說:“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1762年第三次南巡,這一次,他去了龍井,在龍井邊上,取龍井泉水烹茶,品後,他感覺很好,喜不自禁,當日寫下一首題為《坐龍井邊上烹茶偶成》的詩: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鳳團誇禦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1765年第四次南巡時,他到了杭州後,怎麼也忘不了三年前嘗過的龍井茶和龍井泉。但因事務太多,他一直沒時間去,就在他將要離開杭州的前一天,他終於擠出了時間,重遊了龍井。來到龍井,依然是在老地方,坐在龍井,叫茶官沏上最好的茶。他飲後,依然讚歎不已,吟成《再遊龍井》:

清蹕重聽龍井泉,明將歸轡啟華旃。

問山得路宜晴後,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景光真迅爾,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真佳矣予無夢,天姥那希李謫仙。

乾隆在獅子峰胡公廟前品飲龍井茶時,對龍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讚賞,一高興,就封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禦茶”。打這以後,從這十八棵茶上採摘的茶,就成為乾隆的專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除這些“禦茶”外,龍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貢品。如今,“禦茶”樹已消失了,惟有遺址還在,成了一段歷史,一處景點,一段回憶。

由於乾隆帝非常好茶,他在位期間,全國各地的名茶,幾乎都成了朝廷的貢品。如:洞庭湖的“君山銀針”、巴陵的“君山貢茶”、福建的“鄭氏茶”等等。

16.曹雪芹

不僅是個大文豪,而且他也是個十分純粹的茶客。他對於茶的研究、理解、鑒賞、烹煎等,無不入木三分,為世人叫絕。

在曹雪芹的絕世名著《紅樓夢》裡,言及茶的地方,有二百七十多處,吟詠茶的詩詞,有十多首。在小說裡,曹雪芹描寫了形形色色的茶事,光是茶的品類和功能,就有:家常茶、敬客茶、伴果茶、品嘗茶、藥用茶等。在書中,他幾乎寫盡了茶類、茶品、茶具、茶事、茶人、茶理、茶道、茶儀。難怪有人這樣讚美道:“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

沒有對茶事的親身經歷和耳濡目染,在《紅樓夢》中是絕對寫不出五彩繽紛的茶事來的。可見曹雪芹不僅嗜於茶、精於茶、而且善於將茶帶進一片瑰麗的文學天地。

《紅樓夢》裡的茶名,可謂名目繁多,諸如:“六安茶”、 “虎丘茶”、“天池茶”、“陽羨茶”、“龍井 茶”、“天目茶”、“老君眉”、“暹羅茶”、“普洱茶”、“楓露茶”、“漱口茶”、“茶泡飯”……這名字繁多的茶,曹雪芹在書中全都寫得詳盡而具體。

在小說裡,曹雪芹還寫了茶與禮儀、茶與人倫、茶與祭祀、茶與風俗、茶與婚嫁、茶與審美、茶與健康等等。另外,他還在書中寫了不少關於茶的詩詞、楹聯、文賦、故事之類。

讀完《紅樓夢》,回味作者對於茶的刻畫與描摹,就會感到:曹雪芹,是中國千古茶事的真正知音。

17.袁枚

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和詩詞評論家,袁枚也是一個地道的茶客。

他在品評天下好茶時,這樣分析道:“嘗盡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衝開白色者為第一。然入貢尚不能多,況民間乎!其次,莫如龍井,清明前者號蓮心,太覺味淡,以多用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槍,綠如碧玉。收法須用小紙包,每包四兩放石灰壇中,過十日則換古灰,上用紙蓋紮住,否則氣出而色味全變矣。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髮也。”

儘管袁枚品盡了天下好茶,但是,他最愛的,還是產於他家鄉的龍井茶。袁枚一生嗜茶,他追求的至高境界是:“七碗生風,一杯忘世。”

古往今來,品茶之人無數,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身影的,多為文人墨客、大夫名士。下里巴人也喝茶,但他們那種“苦如藥,濃似血”的茶,怎麼能夠與上述諸位茶客相提並論?

要做個茶客,尤其是做個上等的茶客,必得淡出江湖、忘懷世態、潛心茶事,否則,頂多也就是個村野的土陶茶罐了。

==============================

關注行業最新動向,分享茶與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