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十八路諸侯”為何敗在殘暴荒淫董卓之手,卻被秀才和一女子所殺

“十八路諸侯”為何敗在董卓之手

三國時期的董卓殘暴荒淫是出了名的。曹操曾經在《薤露》中這樣寫道:“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這幾句描寫的是董卓脅迫漢獻帝劉協遷都長安,火燒洛陽的場景。史學大家呂思勉在自己的著作《三國史話》中這樣寫道:“所以論起漢末的分裂來,董卓是一個罪魁禍首。”不論是與其同時期的人,還是後人,都對董卓頗有微詞。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

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凶。但不曾想到的是,這看似十分強大的“聯合國軍”,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動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斷內訌爭鬥中偃旗息鼓,各奔東西。如此的結局,讓人始料不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尷尬的局面,我想這絕不單是一個“出師不利”就能解釋得了的。

想當年,曹操因刺殺董卓失敗,倉皇逃出洛陽,從此再無立身之所。無奈之下返回家鄉,遣散家資,招募義兵,意欲討伐董卓。但考慮到自己身單力孤,難以成事,就以個人名義向各路諸侯發出了矯詔,號召大家共同起兵,共誅國賊。矯詔發出去之後,

天下英雄紛紛為之響應。最後,連同曹操在內的共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整裝待發。

既然是共同舉兵,勢必要選出一個盟主來,以便發號施令,統一指揮。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盟主的歸屬上。按道理說,曹操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組織者,理應做各路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覺得自己羽翼未豐,沒有影響力,就提議推舉“大漢名將之後”的袁紹為盟主。袁紹初時不肯,但架不住眾人一再相勸,

最後也就應允了。

這次的“討董”行動,更是表現出了極大地矜持和傲慢。當華雄連斬數將,盟軍一籌莫展的情況下,關羽挺身而出,請求出戰。而身為盟主的袁紹,僅僅因為關羽只是一個“馬弓手”,就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情願。

理由很弱智,也很好笑,那就是怕“被華雄恥笑”。在其眼中,自己的面子竟然比將士的鮮血還重要,哪裡還有一點盟主的氣度和胸懷。加之他的那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袁術,

總是不失時機的在一邊冷嘲熱諷,添油加醋,更讓袁紹不知如何是好。

要說初期,十八路諸侯的聲勢還是相當浩大的。人多是好事,也是壞事,它足以讓很多人有恃無恐,驕傲輕敵。或許就是人多力量大的緣故,面對董卓兵馬,人人都想建功立業,展示才能。

當然,根子還是出在袁紹的身上。想袁紹既然成為盟主,就應該不負眾望,任人唯賢,廣納英雄。但袁紹自己做了盟主,卻讓弟弟袁術總督盟軍糧草,兄弟兩人,一個管人,一個管物,把各路諸侯置於其掌控之下。雖說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問題是袁術從來就是一個勢利小人,把偌大的財政大權交於其手中,還能不出事麼。果不其然,當孫堅攻打頭陣取得勝利的時候,袁術卻不肯補給糧草。最終導致孫堅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手下大將祖茂也死于華雄之手。更為可怕的是,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來是孫堅打頭陣,不料濟北相鮑信卻動起了歪腦子,“孫堅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顯我等”,揣著這樣的私心雜念,鮑信就安排弟弟鮑忠抄近路趕到孫堅之前出戰。結果鮑忠沒有那個本事,反被華雄斬于馬下。為了搶頭功,不惜違抗軍令,擅自出戰,其心智與小兒無異。

要說董卓有呂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諸侯難以進軍還可以原諒。但事實卻是,呂布並非不可戰勝,“三英戰呂布”就曾讓盟軍大展威風。更何況,將在謀而不在勇,不能力戰,可以智取。導致不能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縮不前,貽誤戰機,軍心渙散。想董卓遷都長安,正是大軍掩殺的好時機,但當曹操提出乘勢追襲的時候,袁紹卻以“諸兵疲困,進則無益”為由不予理睬。對此,曹操據理力爭,不想其他諸侯也“皆言不可輕動”,最後惹得曹操大怒而起,罵人的話都出來了——“豎子不足與謀”。還好,袁紹好脾氣,並沒有發作。

事情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十八路諸侯再無戰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曹操見大家各懷異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乾脆帶上隊伍離開了。看大勢已去,兗州刺史劉岱又趁機向東郡太守橋瑁“借”糧。橋瑁不給,劉岱連夜殺入橋瑁大營,殺死橋瑁,盡降其兵。袁紹見眾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離開了洛陽,另尋出路去了。

至此,這場看似轟轟烈烈的“討董行動”終於在內訌中宣告失敗。

後來,還是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才將董卓老賊誅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就是王允這樣的秀才,卻與一女子貂蟬,在不動聲色中誅殺了董卓,為國除奸,為民除害。只是不知道後來,這些號稱當世之英雄的諸侯們會作何感想。

但袁紹自己做了盟主,卻讓弟弟袁術總督盟軍糧草,兄弟兩人,一個管人,一個管物,把各路諸侯置於其掌控之下。雖說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問題是袁術從來就是一個勢利小人,把偌大的財政大權交於其手中,還能不出事麼。果不其然,當孫堅攻打頭陣取得勝利的時候,袁術卻不肯補給糧草。最終導致孫堅軍心渙散,兵敗如山倒,手下大將祖茂也死于華雄之手。更為可怕的是,十八路諸侯各懷鬼胎,各行其是。起初,本來是孫堅打頭陣,不料濟北相鮑信卻動起了歪腦子,“孫堅為其前部,若干了大功,都不顯我等”,揣著這樣的私心雜念,鮑信就安排弟弟鮑忠抄近路趕到孫堅之前出戰。結果鮑忠沒有那個本事,反被華雄斬于馬下。為了搶頭功,不惜違抗軍令,擅自出戰,其心智與小兒無異。

要說董卓有呂布之勇,才使得十八路諸侯難以進軍還可以原諒。但事實卻是,呂布並非不可戰勝,“三英戰呂布”就曾讓盟軍大展威風。更何況,將在謀而不在勇,不能力戰,可以智取。導致不能取勝的根本原因就是,畏縮不前,貽誤戰機,軍心渙散。想董卓遷都長安,正是大軍掩殺的好時機,但當曹操提出乘勢追襲的時候,袁紹卻以“諸兵疲困,進則無益”為由不予理睬。對此,曹操據理力爭,不想其他諸侯也“皆言不可輕動”,最後惹得曹操大怒而起,罵人的話都出來了——“豎子不足與謀”。還好,袁紹好脾氣,並沒有發作。

事情發展到了這種地步,十八路諸侯再無戰心,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曹操見大家各懷異志,也是心灰意冷,料到不能成事,乾脆帶上隊伍離開了。看大勢已去,兗州刺史劉岱又趁機向東郡太守橋瑁“借”糧。橋瑁不給,劉岱連夜殺入橋瑁大營,殺死橋瑁,盡降其兵。袁紹見眾人走的走,死的死,自己成了光杆司令,也就拔寨離開了洛陽,另尋出路去了。

至此,這場看似轟轟烈烈的“討董行動”終於在內訌中宣告失敗。

後來,還是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才將董卓老賊誅殺。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就是王允這樣的秀才,卻與一女子貂蟬,在不動聲色中誅殺了董卓,為國除奸,為民除害。只是不知道後來,這些號稱當世之英雄的諸侯們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