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學不單是一門學問,更是人心

曾經,美國雜誌記者勞特斯問李嘉誠先生:你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勤勞?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更會溝通?

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

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

一個人的高度。

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劉備打天下,是因為劉備有匡扶大漢的氣概。

如果您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根本的。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李嘉誠先生感歎: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

雖然李嘉誠只有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關乎他小時候精神餵養的是什麼!

學習國學,是為了獲取幸福的能力。

當人們都在追求“有用”,想盡辦法利益最大化的時候,能看到的多是為著攫取利潤匆忙的足印、疲憊的眼、焦灼的臉。僅僅追求物質的富有催生的是感官的滿足,

內心深處卻缺少深摯的幸福感。而後者,才是人們心底最真切的渴望。

韓少功說:這種(人與動物的)差別,在於人是有文化的和有精神的,在於人總是追求一種有情有義的生活。

網上前段時間流行過一個段子說:“我們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當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鳥飛過的時候,我們能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在那兒吵吵,‘怎麼全都是鳥’!當我們去戈壁旅遊,

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中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在那兒喊‘唉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流淌在血脈裡的國學,遲早會在某一個瞬間,讓你豁然洞開。這種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難於言表。

國學不單是一門學問,更是人心。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有超然之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昂然之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有豁然之明;“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有浩然之氣。

國學悲憫難釋,歸於輕盈。“莊生曉夢迷蝴蝶,栩栩如生”,讀之忘物;“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讀之忘世;“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讀之忘情;“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讀之忘機;“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讀之忘我。

人生的一切迷惘和痛苦,大多能在國學中找到解答。與古人的智慧交流,足以濾去心底浮躁,讓身心沉靜下來,獲得前行的力量支持,莊重自己的生命。


因為國學是古聖先賢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掌握看似無用的國學,可以提高個人修為,增強我們對於生命的感悟,更好地認知自己,並且不斷地提升自己。

如此,就能變得更加幸福。

生活是草蛇灰線,國學也是。它存在於你的每一寸血管中,留下永遠清晰的印記,在你走過的每個地方都無法抹去。

我們是中國人,理當肩負起弘揚國學之宗的重任。

從古至今,雖然人都在變,但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的思念、對美好的盼望,始終如一。只要國學還在,我們與古人的精神連結就絕不會斷裂。


如此,就能變得更加幸福。

生活是草蛇灰線,國學也是。它存在於你的每一寸血管中,留下永遠清晰的印記,在你走過的每個地方都無法抹去。

我們是中國人,理當肩負起弘揚國學之宗的重任。

從古至今,雖然人都在變,但對理想的追求、對家鄉的思念、對美好的盼望,始終如一。只要國學還在,我們與古人的精神連結就絕不會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