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塊錢,做條定制耳機?

“這定制的能選擇樹脂還是金屬腔體?”“是矽膠。”

“那面板怎麼也有碳釺維或原木材質吧?”“並沒有。”

“起碼六單元以上,圈鐵還是純鐵?”“就一個,傑士X10同款。”

“那你這定制個毛線啊!”“佩戴准舒服。

“要怎麼定制,打個耳印給你?”“不用,一塊錢就好。”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確實是一條以定制為主打特點的耳機。可與我們所熟悉的定制耳機不同,HelloEar ARC並沒有炫酷的外形或是豪華的材質,也沒有動輒兩位元數以上的單元或調音開關。其所定制的,是屬於你耳朵的舒適感。

一塊錢,就能定制

一塊錢是啥梗?我們先來回顧下傳統的定制耳機,要走哪些步驟。首先你需要到助聽器門店的現場,做一個耳印出來。然後將這個耳印寄給廠商,由其進行修模、倒模等一系列流程後,將這條定制耳機寄給你,這個流程就走完啦。

這聽起來挺簡單的?確實是,只是花錢花時間還費勁而已。比如做耳印,是店裡的小姐姐將針管插入耳道後,注射綠色流體等凝固後拔出。要是這手法不行,耳朵疼之餘,這耳機得重做。得,一次盛惠200塊錢。走之前,小姐姐還會問你要不要個塑膠盒裝耳印啊,免得被快遞壓壞。得,盛惠20塊錢。(我就上當過一次)。

然後就是等快遞到廠商,排隊順序到你後,進行一系列的修模等過程,

做好耳機。國內比較快的,兩個星期差不多。極端點的情況,朋友找了家奇怪的代理,硬生生的等了一年。

那HelloEar ARC的定制過程呢?只要那一塊錢硬幣放在耳朵旁邊,再用手機拍張照片即可。對,就是這麼簡單。當然這是由於其定制的程度以及特性不同,使得流程精簡,這裡就是突出效果以對比。

這裡面沒啥黑科技,靠的是大資料。

按照官方說法,其在這幾年的時間裡,攢起來一個超過400萬張人耳形態樣本的資料庫。以這個大資料為基礎,其計算整理出36個最優解。

當你的照片發送過去後,以硬幣為參照物算出耳甲腔大小,並通過資料庫計算出耳廓的數個關鍵點。以此為根據,在36個最優解中再計算出適合左右耳的兩個最優解。

最後得出的,就是讓你佩戴時感到最舒適的HelloEar ARC。

這樣算定制?或許你會認為這就是做出來36個從小到大的不同尺碼,然後適配。要是這樣來簡化理解,其實沒啥大錯。可這36個尺寸大小並不是簡單的加一碼疊上去,而是通過資料計算出來的最優解。

就像是不同品牌、不同系列的鞋子所用的鞋楦是不同的,但所提供的尺碼卻是大致相同的。同一個尺碼,這雙鞋你穿起來就是舒服,他就覺得壓腳。

HelloEar ARC雖不是定制耳機那樣通過1:1來定制,其所提供的定制是在範圍內的計算適配出的最優解,所以價格能夠更好的控制。但與量產耳機相比,其有1296種可能來適配,能夠更靈活的使佩戴舒適。

“進來了麼?”“進來了”

科普完技術點,就來看實際療效。要是真抱著“定制耳機”這四個字來看HelloEar ARC,肯定會失望的。沒有明顯的大腔體,也沒有閃亮的面板,更沒有隱隱約約露出來的單元。雖說這腔體是特別啦,可這整體灰色的醫用矽膠材質是真沒啥看透。當然,這樣的設定都是為佩戴舒適而讓步的。

拆揉碎來簡,HelloEar ARC的導音管並不明顯,直接就和兩層矽膠套成一體;腔體頂部與底部均有小小的氣囊;尾部則是長且翹的鯊魚鰭;整體柔軟有彈性的矽膠材質。這幾點所發揮的作用是堵住洞、頂天地、卡位置以及舒緩壓力,就是讓你感覺到柔弱無物而佩戴舒適。

這種在結構上的優勢,使得其佩戴時的感受是要比別的半入耳式耳機要舒服的。要是你像我一樣,戴著Airpods怎麼都覺得膈,那HelloEar ARC就更適合你。聽著幾個小時拖稿,摘下來都都不用揉耳朵放鬆。

要我說這款產品最適合的人群,是那些漂亮的小姐姐們。像苗苗的耳洞小,很多入耳式最小的耳罩都覺得大,塞不進;耳廓又太小,半入耳式卡不住就往下掉。雖然說這耳機是其貌不揚,可佩戴舒適就足夠讓我為苗苗買單了。

HelloEar ARC自然是支持線控的,這沒啥好說的,倒是其配件有點意思。除附送品質不錯的便攜包外,還標配根USB-C to 3.5mm轉接線。雖沒有內置Codec那麼的驚喜,可以該價位來說,這考慮的足夠周全。

不夠靚?那就聲甜

要以數量來說,作為“定制耳機”的HelloEar ARC只有一個的單元,是沒啥興奮點可說的。可深究起來,就有意思多了。其採用的這個動鐵單元來自丹麥聲揚,與傑士X10同款。

前者是國內少見的貴東西,後者是已成標杆的參照物,這兩點在發燒友看來是足夠有話頭的。不過我對耳屎清潔者的X10沒多大喜好,所以還是單獨論述者音質表現。

好的硬體基礎,音質是實打實的夠班。能跳起來打多少價位的不說,肯定對得起299元的價格。但以調音來說,HelloEar ARC顯然是個“偏科生”,其將力量集中在中頻,使得高低頻不功不過。

要是喜歡爽快的搖滾樂或是大氣凜然的交響樂,這並非是你最好的選擇。其更為適合演繹的,是大眾口味的流行人聲。其聲音表現寬鬆自如,是筆走龍蛇的自在。形象比喻,就是歌手在冬天洗熱水澡,開開心心的唱歌,是發自內心的輕鬆自若,少不了的是實力派唱腔。

這聽起來舒舒服服的,和其定制的佩戴舒適相輔相成,聽著和戴著一下午不累人不累耳不累心。

定制屬於你的耳機

最後的總結,其實就是買不買這個命題。要是你是漂亮的小姐姐,我是強烈建議購買這耳機。確實這定制耳機並不好看,可其定制的特性所使得的佩戴舒適感,可是別的耳機所不能提供的。也正是因為這特性,HelloEar ARC適合耳洞小、耳廓敏感的人群選擇。(怎麼看起來有點黃?)

至於剩下的?你聽我這段freestyle決定吧。這條耳機就299元,買不了上當,買不了吃虧;戴著這條耳機,聽幾個小時吳亦凡,不煩不累。算了,我還是放棄做rapper。

他就覺得壓腳。

HelloEar ARC雖不是定制耳機那樣通過1:1來定制,其所提供的定制是在範圍內的計算適配出的最優解,所以價格能夠更好的控制。但與量產耳機相比,其有1296種可能來適配,能夠更靈活的使佩戴舒適。

“進來了麼?”“進來了”

科普完技術點,就來看實際療效。要是真抱著“定制耳機”這四個字來看HelloEar ARC,肯定會失望的。沒有明顯的大腔體,也沒有閃亮的面板,更沒有隱隱約約露出來的單元。雖說這腔體是特別啦,可這整體灰色的醫用矽膠材質是真沒啥看透。當然,這樣的設定都是為佩戴舒適而讓步的。

拆揉碎來簡,HelloEar ARC的導音管並不明顯,直接就和兩層矽膠套成一體;腔體頂部與底部均有小小的氣囊;尾部則是長且翹的鯊魚鰭;整體柔軟有彈性的矽膠材質。這幾點所發揮的作用是堵住洞、頂天地、卡位置以及舒緩壓力,就是讓你感覺到柔弱無物而佩戴舒適。

這種在結構上的優勢,使得其佩戴時的感受是要比別的半入耳式耳機要舒服的。要是你像我一樣,戴著Airpods怎麼都覺得膈,那HelloEar ARC就更適合你。聽著幾個小時拖稿,摘下來都都不用揉耳朵放鬆。

要我說這款產品最適合的人群,是那些漂亮的小姐姐們。像苗苗的耳洞小,很多入耳式最小的耳罩都覺得大,塞不進;耳廓又太小,半入耳式卡不住就往下掉。雖然說這耳機是其貌不揚,可佩戴舒適就足夠讓我為苗苗買單了。

HelloEar ARC自然是支持線控的,這沒啥好說的,倒是其配件有點意思。除附送品質不錯的便攜包外,還標配根USB-C to 3.5mm轉接線。雖沒有內置Codec那麼的驚喜,可以該價位來說,這考慮的足夠周全。

不夠靚?那就聲甜

要以數量來說,作為“定制耳機”的HelloEar ARC只有一個的單元,是沒啥興奮點可說的。可深究起來,就有意思多了。其採用的這個動鐵單元來自丹麥聲揚,與傑士X10同款。

前者是國內少見的貴東西,後者是已成標杆的參照物,這兩點在發燒友看來是足夠有話頭的。不過我對耳屎清潔者的X10沒多大喜好,所以還是單獨論述者音質表現。

好的硬體基礎,音質是實打實的夠班。能跳起來打多少價位的不說,肯定對得起299元的價格。但以調音來說,HelloEar ARC顯然是個“偏科生”,其將力量集中在中頻,使得高低頻不功不過。

要是喜歡爽快的搖滾樂或是大氣凜然的交響樂,這並非是你最好的選擇。其更為適合演繹的,是大眾口味的流行人聲。其聲音表現寬鬆自如,是筆走龍蛇的自在。形象比喻,就是歌手在冬天洗熱水澡,開開心心的唱歌,是發自內心的輕鬆自若,少不了的是實力派唱腔。

這聽起來舒舒服服的,和其定制的佩戴舒適相輔相成,聽著和戴著一下午不累人不累耳不累心。

定制屬於你的耳機

最後的總結,其實就是買不買這個命題。要是你是漂亮的小姐姐,我是強烈建議購買這耳機。確實這定制耳機並不好看,可其定制的特性所使得的佩戴舒適感,可是別的耳機所不能提供的。也正是因為這特性,HelloEar ARC適合耳洞小、耳廓敏感的人群選擇。(怎麼看起來有點黃?)

至於剩下的?你聽我這段freestyle決定吧。這條耳機就299元,買不了上當,買不了吃虧;戴著這條耳機,聽幾個小時吳亦凡,不煩不累。算了,我還是放棄做ra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