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百姓故事」耄耋老兵堅守傳統手藝 兒子兒媳因戲喜結良緣

劉友厚,官莊鎮平峰村人,今年已有85歲高齡。劉老一生,
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寬厚待人,和善友愛,對工作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劉老參加過新四軍,任過民兵營長、劇團團長,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各種戲劇,能唱黃梅戲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圍,後來自學繪畫、紙紮、樂器等手藝,最為突出的還是制做木偶和木偶表演。他表演的木偶戲是木偶戲中的稀有表演形式“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偶高尺餘,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紙糊偶頭,
用手控制表情和運動,木偶關節靈活,動作敏捷,準確豐富,表演者憑藉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

據劉老介紹,文革期間為方便演出,將唱大戲改為唱木偶戲,道具少也需用一擔挑,俗稱“扁擔戲”。一塊花布圍起的三尺戲臺、一組樂器、幾個形態不一的手工木偶。

不管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醜,吹打彈唱耍,全靠二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二人便可演起了一台木偶戲。劉老從七十年代起走村串街,一端挑著裝滿道具的“百寶箱”,一端挑著活動支架和花布組成的“戲臺”,就這樣挑著擔子四處遊走,走過嶽西、桐城、舒城及周邊鄉村各鎮,這一唱便是五十多年。

現劉老年事已高,為讓木偶戲這一傳統非遺文化藝術更好的傳承下去,動員三兒子劉傳付、兒媳余孟梅全面學習木偶戲操作、演唱要領、添置戲臺和道具。兒子、兒媳更是因為木偶戲喜結良緣,他們年少時便很喜歡木偶戲,一起跟隨劉老學習,走南闖北四處演唱,一路走來感情日漸深厚,
從最初的青梅竹馬到現在的伉儷情深。這木偶戲背後的動人情緣,不禁讓人感歎。

今年6月9日,應縣文化館之邀劉老一家在二喬公園向觀眾展示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木偶戲《王小六打豆腐》,深受廣大群眾的好評。劉老的最大心願就是讓劉氏木偶戲發揚下去,

更好的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

傳統文化藝術代表著民族情感,是源頭、是根基、也是民族特徵的直接表現。據潛山縣誌記載,木偶戲傳入潛山縣至少已有150多年歷史,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願精彩的木偶戲在豐富我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文 李寶林 李紅 攝影 葉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