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餐飲行業李鬼叢生,今天你喝了“假”奶蓋茶嗎?

文/波子汽水

前段時間,發源於珠三角的奶蓋茶品牌“喜茶”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分店,剛一開張就迎來了“排隊”盛況,為了喝到一杯喜茶,有人寧可排7個小時隊。“一茶難求”的盛況也給黃牛帶來了商機,

甚至有人願意加價50元求購,而一杯奶蓋茶的原價也就20元左右。

在上海民眾為喜茶瘋狂的時候,北京民眾卻還只能喝到疑似“山寨版”的喜茶。近日,朝陽門的悠唐樓上悄悄開了一家名為皇茶的奶蓋茶店,儘管打出了買一送一的優惠,

仍然沒有喜茶開業時的盛況。

其實如今的“喜茶”,當年也叫“皇茶”,但是因為市場中湧出大量的山寨品牌,為了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不得不改名。在奶蓋茶界的這出恩怨史背後,其實是連鎖餐飲企業普遍面臨的被山寨困境。

餐飲企業的被山寨困境

最早被大規模山寨的餐飲企業其實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在這兩家還沒有滲透到3、4線城市的時候,你肯定見過幾家麥肯基或者肯麥基這種傻傻分不清楚的山寨兄弟。

相比於這種欲蓋彌彰,甚至帶點搞笑風格的山寨,有些山寨就非常簡單粗暴了。08年創立的杭幫菜餐廳綠茶,從13年就開始被山寨。不少城市的冒牌貨比正主還多,廣州市內的五家綠茶餐廳,只有一家是正牌。除了山寨名字,一些餐廳甚至在裝修風格、功能表色彩、功能表版式、菜品名稱、知名菜品樣式、員工服飾、餐巾標識等方面都照搬不誤。

臺灣的奶蓋茶品牌“漾漾好貢茶”也面臨類似的困境,許多商家看到漾漾好貢茶發展起來後就開始瘋狂跟風,目前僅深圳市場上以“貢茶”命名的茶飲店品牌就有十幾個。

(注:在大眾點評北京地區搜索“貢茶”的結果)

還有一種更為高級的山寨方法:搶注商標。

早在94年,四川省海底撈火鍋城正式開業。同年,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時註冊持有“海底撈”商標。這也是最正宗的海底撈。

然而在海底撈進軍杭州市場之前,一位原本做建材生意的老闆,卻開了家“杭州海底撈火鍋店”。他還分別去工商部門和商標局註冊了杭州海底撈餐飲有限公司和“江南海底撈”商標。

由於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分別在四川和杭州,即便同名也沒關係;而“海底撈”和“江南海底撈”兩個雷同的商標名稱,因為注冊商標的圖案不相同,也都各自獲得了批准。

為什麼餐飲業山寨橫生

山寨成本低

連鎖餐飲行業的模仿難度很低。一位著名餐飲企業的老總曾舉過一個例子,外地客商帶著現金守在辦公室問他們放不放加盟,遭到婉言拒絕後,客商便在其店內觀察吃喝幾天,回去後就開了個從裝修設計、到物料擺設、再到菜品內容八九不離十,甚至名稱也只是稍作修改的山寨餐廳。

而一些只有1、2線城市才有的餐飲品牌,更是十分容易被山寨到3、4線城市,許多消費者甚至連正品都沒有吃過,就先吃到了仿貨。

此外,許多餐飲品牌在創世之初商標意識很不成熟,這也給後來的仿冒者留下了可乘之機。喜茶最初起名為皇茶時,只在網路中檢索了該詞彙,並發現使用度很低,但是當他們試圖用“皇茶”注冊商標時,商標局給出的答覆則是“皇茶”兩個字為通用名詞,沒辦法註冊。

貢茶也是因“貢茶”二字被定義為通用名詞所以未能成功注冊商標,導致山寨店鋪氾濫成災。在企業創立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商標註冊可能面臨的問題,而不是亡羊補牢。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高

海底撈的智慧財產權代理律師表示,在企業智慧財產權維護方面,中國法律規定的處罰力度太輕,商家侵權行為的法律代價太低了。海底撈和杭州的公司打官司勝訴後,對方只賠了8萬元。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卻很高。像海底撈這種知名品牌,遭遇山寨是家常便飯,按下葫蘆起了瓢,告完東家,西家又來了,維權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

外賣平臺的推波助瀾

線上外賣平臺興起之後,店鋪使用冒牌證件、虛假位址就可以進駐網路平臺。審核門檻低給了山寨店鋪更多的可乘之機,有的店鋪換個接近知名品牌的名字,就可以堂而皇之接受外賣,盈利創收。

反擊之路

仿冒者叢生,會給被山寨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方面是利潤的流失,山寨餐廳通過借助正牌努力建立和維護的品牌形象可以輕鬆盈利。據資料顯示,自2014年初至2015年10月,廣州僅三家山寨綠茶餐廳在點評網、美團的代金券銷售額即高達約1500萬元。按照團購用餐次數僅占全部用餐次數三分之一的餐飲業常規比例來計算,三家侵權餐廳14年初至16年初的銷售金額保守估計也不低於4500萬元。

另一方面是品牌遭受的傷害。仿冒者往往為了盈利不惜降低菜品質量,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最終買單的卻是正牌餐飲。

面對這些仿冒者,餐飲品牌們紛紛走上了反擊之路。

法律維權

14年,滷味品牌周黑鴨以涉嫌侵犯商標權,並伴有惡意市場競爭為由,在武漢市中院對於山寨品牌“漢味周黑鴨”提起訴訟,法院判令漢味周黑鴨立即停止使用帶有“周黑鴨”字型大小的企業名稱,不得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近似的圖形標識等,並賠償周黑鴨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後者隨後改名為漢味黑鴨。

16年3月,杭州綠茶餐廳在北京海澱區法院對山寨綠茶餐廳提起訴訟,以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包括廣州、合肥、南寧、貴州等多地的22家侵權餐廳。綠茶餐廳在起訴山寨方的同時,把美團網也列入了被告,索賠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目前已與部分被告達成和解。

改頭換面

為了與山寨店鋪劃清界線,正版的皇茶16年將旗下在珠三角的數十家門店全部升級改名成註冊品牌“喜茶”,不僅門店招牌、裝修、物料全部換新,還推出全新餐單,原創系列飲品首碼的“芝士”改為更有特色的“喜芝芝”,如“芝士金鳳茶王”改名為“喜芝芝金鳳茶王”。

相比於服裝、鞋包等消費品,餐飲企業的品牌意識覺醒比較晚,再加上山寨違法的成本低,導致仿冒者前仆後繼屢禁不絕。但是當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認識到品牌所包含的真正價值時,打假的決心和力度都會變強,“向山寨大聲說不”也會變成連鎖餐飲業的新原則。

前段時間,發源於珠三角的奶蓋茶品牌“喜茶”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分店,剛一開張就迎來了“排隊”盛況,為了喝到一杯喜茶,有人寧可排7個小時隊。“一茶難求”的盛況也給黃牛帶來了商機,甚至有人願意加價50元求購,而一杯奶蓋茶的原價也就20元左右。

在上海民眾為喜茶瘋狂的時候,北京民眾卻還只能喝到疑似“山寨版”的喜茶。近日,朝陽門的悠唐樓上悄悄開了一家名為皇茶的奶蓋茶店,儘管打出了買一送一的優惠,仍然沒有喜茶開業時的盛況。

其實如今的“喜茶”,當年也叫“皇茶”,但是因為市場中湧出大量的山寨品牌,為了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不得不改名。在奶蓋茶界的這出恩怨史背後,其實是連鎖餐飲企業普遍面臨的被山寨困境。

餐飲企業的被山寨困境

最早被大規模山寨的餐飲企業其實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在這兩家還沒有滲透到3、4線城市的時候,你肯定見過幾家麥肯基或者肯麥基這種傻傻分不清楚的山寨兄弟。

相比於這種欲蓋彌彰,甚至帶點搞笑風格的山寨,有些山寨就非常簡單粗暴了。08年創立的杭幫菜餐廳綠茶,從13年就開始被山寨。不少城市的冒牌貨比正主還多,廣州市內的五家綠茶餐廳,只有一家是正牌。除了山寨名字,一些餐廳甚至在裝修風格、功能表色彩、功能表版式、菜品名稱、知名菜品樣式、員工服飾、餐巾標識等方面都照搬不誤。

臺灣的奶蓋茶品牌“漾漾好貢茶”也面臨類似的困境,許多商家看到漾漾好貢茶發展起來後就開始瘋狂跟風,目前僅深圳市場上以“貢茶”命名的茶飲店品牌就有十幾個。

(注:在大眾點評北京地區搜索“貢茶”的結果)

還有一種更為高級的山寨方法:搶注商標。早在94年,四川省海底撈火鍋城正式開業。同年,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時註冊持有“海底撈”商標。這也是最正宗的海底撈。

然而在海底撈進軍杭州市場之前,一位原本做建材生意的老闆,卻開了家“杭州海底撈火鍋店”。他還分別去工商部門和商標局註冊了杭州海底撈餐飲有限公司和“江南海底撈”商標。

由於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分別在四川和杭州,即便同名也沒關係;而“海底撈”和“江南海底撈”兩個雷同的商標名稱,因為注冊商標的圖案不相同,也都各自獲得了批准。

為什麼餐飲業山寨橫生

山寨成本低

連鎖餐飲行業的模仿難度很低。一位著名餐飲企業的老總曾舉過一個例子,外地客商帶著現金守在辦公室問他們放不放加盟,遭到婉言拒絕後,客商便在其店內觀察吃喝幾天,回去後就開了個從裝修設計、到物料擺設、再到菜品內容八九不離十,甚至名稱也只是稍作修改的山寨餐廳。

而一些只有1、2線城市才有的餐飲品牌,更是十分容易被山寨到3、4線城市,許多消費者甚至連正品都沒有吃過,就先吃到了仿貨。

此外,許多餐飲品牌在創世之初商標意識很不成熟,這也給後來的仿冒者留下了可乘之機。喜茶最初起名為皇茶時,只在網路中檢索了該詞彙,並發現使用度很低,但是當他們試圖用“皇茶”注冊商標時,商標局給出的答覆則是“皇茶”兩個字為通用名詞,沒辦法註冊。

貢茶也是因“貢茶”二字被定義為通用名詞所以未能成功注冊商標,導致山寨店鋪氾濫成災。在企業創立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商標註冊可能面臨的問題,而不是亡羊補牢。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高

海底撈的智慧財產權代理律師表示,在企業智慧財產權維護方面,中國法律規定的處罰力度太輕,商家侵權行為的法律代價太低了。海底撈和杭州的公司打官司勝訴後,對方只賠了8萬元。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卻很高。像海底撈這種知名品牌,遭遇山寨是家常便飯,按下葫蘆起了瓢,告完東家,西家又來了,維權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

外賣平臺的推波助瀾

線上外賣平臺興起之後,店鋪使用冒牌證件、虛假位址就可以進駐網路平臺。審核門檻低給了山寨店鋪更多的可乘之機,有的店鋪換個接近知名品牌的名字,就可以堂而皇之接受外賣,盈利創收。

反擊之路

仿冒者叢生,會給被山寨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方面是利潤的流失,山寨餐廳通過借助正牌努力建立和維護的品牌形象可以輕鬆盈利。據資料顯示,自2014年初至2015年10月,廣州僅三家山寨綠茶餐廳在點評網、美團的代金券銷售額即高達約1500萬元。按照團購用餐次數僅占全部用餐次數三分之一的餐飲業常規比例來計算,三家侵權餐廳14年初至16年初的銷售金額保守估計也不低於4500萬元。

另一方面是品牌遭受的傷害。仿冒者往往為了盈利不惜降低菜品質量,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最終買單的卻是正牌餐飲。

面對這些仿冒者,餐飲品牌們紛紛走上了反擊之路。

法律維權

14年,滷味品牌周黑鴨以涉嫌侵犯商標權,並伴有惡意市場競爭為由,在武漢市中院對於山寨品牌“漢味周黑鴨”提起訴訟,法院判令漢味周黑鴨立即停止使用帶有“周黑鴨”字型大小的企業名稱,不得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近似的圖形標識等,並賠償周黑鴨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後者隨後改名為漢味黑鴨。

16年3月,杭州綠茶餐廳在北京海澱區法院對山寨綠茶餐廳提起訴訟,以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包括廣州、合肥、南寧、貴州等多地的22家侵權餐廳。綠茶餐廳在起訴山寨方的同時,把美團網也列入了被告,索賠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目前已與部分被告達成和解。

改頭換面

為了與山寨店鋪劃清界線,正版的皇茶16年將旗下在珠三角的數十家門店全部升級改名成註冊品牌“喜茶”,不僅門店招牌、裝修、物料全部換新,還推出全新餐單,原創系列飲品首碼的“芝士”改為更有特色的“喜芝芝”,如“芝士金鳳茶王”改名為“喜芝芝金鳳茶王”。

相比於服裝、鞋包等消費品,餐飲企業的品牌意識覺醒比較晚,再加上山寨違法的成本低,導致仿冒者前仆後繼屢禁不絕。但是當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認識到品牌所包含的真正價值時,打假的決心和力度都會變強,“向山寨大聲說不”也會變成連鎖餐飲業的新原則。

即便同名也沒關係;而“海底撈”和“江南海底撈”兩個雷同的商標名稱,因為注冊商標的圖案不相同,也都各自獲得了批准。

為什麼餐飲業山寨橫生

山寨成本低

連鎖餐飲行業的模仿難度很低。一位著名餐飲企業的老總曾舉過一個例子,外地客商帶著現金守在辦公室問他們放不放加盟,遭到婉言拒絕後,客商便在其店內觀察吃喝幾天,回去後就開了個從裝修設計、到物料擺設、再到菜品內容八九不離十,甚至名稱也只是稍作修改的山寨餐廳。

而一些只有1、2線城市才有的餐飲品牌,更是十分容易被山寨到3、4線城市,許多消費者甚至連正品都沒有吃過,就先吃到了仿貨。

此外,許多餐飲品牌在創世之初商標意識很不成熟,這也給後來的仿冒者留下了可乘之機。喜茶最初起名為皇茶時,只在網路中檢索了該詞彙,並發現使用度很低,但是當他們試圖用“皇茶”注冊商標時,商標局給出的答覆則是“皇茶”兩個字為通用名詞,沒辦法註冊。

貢茶也是因“貢茶”二字被定義為通用名詞所以未能成功注冊商標,導致山寨店鋪氾濫成災。在企業創立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商標註冊可能面臨的問題,而不是亡羊補牢。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高

海底撈的智慧財產權代理律師表示,在企業智慧財產權維護方面,中國法律規定的處罰力度太輕,商家侵權行為的法律代價太低了。海底撈和杭州的公司打官司勝訴後,對方只賠了8萬元。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卻很高。像海底撈這種知名品牌,遭遇山寨是家常便飯,按下葫蘆起了瓢,告完東家,西家又來了,維權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

外賣平臺的推波助瀾

線上外賣平臺興起之後,店鋪使用冒牌證件、虛假位址就可以進駐網路平臺。審核門檻低給了山寨店鋪更多的可乘之機,有的店鋪換個接近知名品牌的名字,就可以堂而皇之接受外賣,盈利創收。

反擊之路

仿冒者叢生,會給被山寨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方面是利潤的流失,山寨餐廳通過借助正牌努力建立和維護的品牌形象可以輕鬆盈利。據資料顯示,自2014年初至2015年10月,廣州僅三家山寨綠茶餐廳在點評網、美團的代金券銷售額即高達約1500萬元。按照團購用餐次數僅占全部用餐次數三分之一的餐飲業常規比例來計算,三家侵權餐廳14年初至16年初的銷售金額保守估計也不低於4500萬元。

另一方面是品牌遭受的傷害。仿冒者往往為了盈利不惜降低菜品質量,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最終買單的卻是正牌餐飲。

面對這些仿冒者,餐飲品牌們紛紛走上了反擊之路。

法律維權

14年,滷味品牌周黑鴨以涉嫌侵犯商標權,並伴有惡意市場競爭為由,在武漢市中院對於山寨品牌“漢味周黑鴨”提起訴訟,法院判令漢味周黑鴨立即停止使用帶有“周黑鴨”字型大小的企業名稱,不得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近似的圖形標識等,並賠償周黑鴨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後者隨後改名為漢味黑鴨。

16年3月,杭州綠茶餐廳在北京海澱區法院對山寨綠茶餐廳提起訴訟,以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包括廣州、合肥、南寧、貴州等多地的22家侵權餐廳。綠茶餐廳在起訴山寨方的同時,把美團網也列入了被告,索賠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目前已與部分被告達成和解。

改頭換面

為了與山寨店鋪劃清界線,正版的皇茶16年將旗下在珠三角的數十家門店全部升級改名成註冊品牌“喜茶”,不僅門店招牌、裝修、物料全部換新,還推出全新餐單,原創系列飲品首碼的“芝士”改為更有特色的“喜芝芝”,如“芝士金鳳茶王”改名為“喜芝芝金鳳茶王”。

相比於服裝、鞋包等消費品,餐飲企業的品牌意識覺醒比較晚,再加上山寨違法的成本低,導致仿冒者前仆後繼屢禁不絕。但是當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認識到品牌所包含的真正價值時,打假的決心和力度都會變強,“向山寨大聲說不”也會變成連鎖餐飲業的新原則。

前段時間,發源於珠三角的奶蓋茶品牌“喜茶”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分店,剛一開張就迎來了“排隊”盛況,為了喝到一杯喜茶,有人寧可排7個小時隊。“一茶難求”的盛況也給黃牛帶來了商機,甚至有人願意加價50元求購,而一杯奶蓋茶的原價也就20元左右。

在上海民眾為喜茶瘋狂的時候,北京民眾卻還只能喝到疑似“山寨版”的喜茶。近日,朝陽門的悠唐樓上悄悄開了一家名為皇茶的奶蓋茶店,儘管打出了買一送一的優惠,仍然沒有喜茶開業時的盛況。

其實如今的“喜茶”,當年也叫“皇茶”,但是因為市場中湧出大量的山寨品牌,為了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不得不改名。在奶蓋茶界的這出恩怨史背後,其實是連鎖餐飲企業普遍面臨的被山寨困境。

餐飲企業的被山寨困境

最早被大規模山寨的餐飲企業其實是肯德基和麥當勞,在這兩家還沒有滲透到3、4線城市的時候,你肯定見過幾家麥肯基或者肯麥基這種傻傻分不清楚的山寨兄弟。

相比於這種欲蓋彌彰,甚至帶點搞笑風格的山寨,有些山寨就非常簡單粗暴了。08年創立的杭幫菜餐廳綠茶,從13年就開始被山寨。不少城市的冒牌貨比正主還多,廣州市內的五家綠茶餐廳,只有一家是正牌。除了山寨名字,一些餐廳甚至在裝修風格、功能表色彩、功能表版式、菜品名稱、知名菜品樣式、員工服飾、餐巾標識等方面都照搬不誤。

臺灣的奶蓋茶品牌“漾漾好貢茶”也面臨類似的困境,許多商家看到漾漾好貢茶發展起來後就開始瘋狂跟風,目前僅深圳市場上以“貢茶”命名的茶飲店品牌就有十幾個。

(注:在大眾點評北京地區搜索“貢茶”的結果)

還有一種更為高級的山寨方法:搶注商標。早在94年,四川省海底撈火鍋城正式開業。同年,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時註冊持有“海底撈”商標。這也是最正宗的海底撈。

然而在海底撈進軍杭州市場之前,一位原本做建材生意的老闆,卻開了家“杭州海底撈火鍋店”。他還分別去工商部門和商標局註冊了杭州海底撈餐飲有限公司和“江南海底撈”商標。

由於兩家公司的註冊地分別在四川和杭州,即便同名也沒關係;而“海底撈”和“江南海底撈”兩個雷同的商標名稱,因為注冊商標的圖案不相同,也都各自獲得了批准。

為什麼餐飲業山寨橫生

山寨成本低

連鎖餐飲行業的模仿難度很低。一位著名餐飲企業的老總曾舉過一個例子,外地客商帶著現金守在辦公室問他們放不放加盟,遭到婉言拒絕後,客商便在其店內觀察吃喝幾天,回去後就開了個從裝修設計、到物料擺設、再到菜品內容八九不離十,甚至名稱也只是稍作修改的山寨餐廳。

而一些只有1、2線城市才有的餐飲品牌,更是十分容易被山寨到3、4線城市,許多消費者甚至連正品都沒有吃過,就先吃到了仿貨。

此外,許多餐飲品牌在創世之初商標意識很不成熟,這也給後來的仿冒者留下了可乘之機。喜茶最初起名為皇茶時,只在網路中檢索了該詞彙,並發現使用度很低,但是當他們試圖用“皇茶”注冊商標時,商標局給出的答覆則是“皇茶”兩個字為通用名詞,沒辦法註冊。

貢茶也是因“貢茶”二字被定義為通用名詞所以未能成功注冊商標,導致山寨店鋪氾濫成災。在企業創立之初,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商標註冊可能面臨的問題,而不是亡羊補牢。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高

海底撈的智慧財產權代理律師表示,在企業智慧財產權維護方面,中國法律規定的處罰力度太輕,商家侵權行為的法律代價太低了。海底撈和杭州的公司打官司勝訴後,對方只賠了8萬元。

違法成本低,打假成本卻很高。像海底撈這種知名品牌,遭遇山寨是家常便飯,按下葫蘆起了瓢,告完東家,西家又來了,維權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很高。

外賣平臺的推波助瀾

線上外賣平臺興起之後,店鋪使用冒牌證件、虛假位址就可以進駐網路平臺。審核門檻低給了山寨店鋪更多的可乘之機,有的店鋪換個接近知名品牌的名字,就可以堂而皇之接受外賣,盈利創收。

反擊之路

仿冒者叢生,會給被山寨的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一方面是利潤的流失,山寨餐廳通過借助正牌努力建立和維護的品牌形象可以輕鬆盈利。據資料顯示,自2014年初至2015年10月,廣州僅三家山寨綠茶餐廳在點評網、美團的代金券銷售額即高達約1500萬元。按照團購用餐次數僅占全部用餐次數三分之一的餐飲業常規比例來計算,三家侵權餐廳14年初至16年初的銷售金額保守估計也不低於4500萬元。

另一方面是品牌遭受的傷害。仿冒者往往為了盈利不惜降低菜品質量,消費者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最終買單的卻是正牌餐飲。

面對這些仿冒者,餐飲品牌們紛紛走上了反擊之路。

法律維權

14年,滷味品牌周黑鴨以涉嫌侵犯商標權,並伴有惡意市場競爭為由,在武漢市中院對於山寨品牌“漢味周黑鴨”提起訴訟,法院判令漢味周黑鴨立即停止使用帶有“周黑鴨”字型大小的企業名稱,不得使用與原告注冊商標近似的圖形標識等,並賠償周黑鴨公司經濟損失30萬元。後者隨後改名為漢味黑鴨。

16年3月,杭州綠茶餐廳在北京海澱區法院對山寨綠茶餐廳提起訴訟,以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為由起訴包括廣州、合肥、南寧、貴州等多地的22家侵權餐廳。綠茶餐廳在起訴山寨方的同時,把美團網也列入了被告,索賠總金額超過3000萬元,目前已與部分被告達成和解。

改頭換面

為了與山寨店鋪劃清界線,正版的皇茶16年將旗下在珠三角的數十家門店全部升級改名成註冊品牌“喜茶”,不僅門店招牌、裝修、物料全部換新,還推出全新餐單,原創系列飲品首碼的“芝士”改為更有特色的“喜芝芝”,如“芝士金鳳茶王”改名為“喜芝芝金鳳茶王”。

相比於服裝、鞋包等消費品,餐飲企業的品牌意識覺醒比較晚,再加上山寨違法的成本低,導致仿冒者前仆後繼屢禁不絕。但是當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認識到品牌所包含的真正價值時,打假的決心和力度都會變強,“向山寨大聲說不”也會變成連鎖餐飲業的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