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淨負債率120%的融創哪來630億收購萬達資產?竟有一半是從萬達借的!

左手樂視,右手萬達,房地產商孫宏斌成了今年投資界最炙手可熱的人物。

7月11日,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融創”)宣佈以631.7億元收購大連萬達商業旗下13個文化旅遊項目公司91%權益和76家城市酒店100%權益。

據《中國基金報》報導,加上這一筆,這半年多,孫宏斌已在並購市場燒掉了1000多億元——上一把,他150億元拿下的是賈躍亭的樂視。

雖然現在孫宏斌手裡的樂視的資產“不太理想”,但如果與萬達達成深度合作,那又將是另一個極具想像空間的故事。

孫宏斌近日對媒體透露,今年融創將實現超過3000億的銷售額。對此,有研究員表示, “今年融創一旦完成3000億元銷售目標,有望殺入上市房企第一陣營。這意味著我國房地產行業龍頭老大之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除了萬科、恒大、碧桂園進行競爭以外,融創也有可能會加入其中,使得房地產市場未來很可能會出現4家企業爭鋒的局面。”

孫宏斌離中國房地產第一的位置又近了一步。

為了這王座,他已長跑14年;在漫長的馬拉松之旅上,他也始終保持著衝刺的姿態。

而與此同時,機構下降了融創的評級。

信用評級又稱資信評級,評估對象包括上市公司、債券、基金、證券公司、銀行,甚至國家。評級可以為社會提供資信資訊,也為單位自身提供決策參考。國際三大評級機構包括穆迪(Moody's)、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下稱“標普”)和惠譽國際(Fitch Rating)。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中的兩家均已下調融創的企業信用評級。

7月12日,惠譽宣佈下調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的企業評級至BB-;在此前一天,標普將融創中國“B+”長期企業信用評級和“cnBB-”大中華區信用體系長期評級列入負面信用觀察名單。

而早在去年10月,穆迪就將融創的企業家族評級已經由B1下調一級至B2。此次穆迪暫時保留了B2的評級,但也表示高增長業務戰略令融創中國面臨財務風險。

評級下調一般意味著現金流出現問題、資產狀況不佳和未來前景堪憂,而且會影響到未來企業融資。此次評級風波背後的隱憂是,融創真的有那麼多的資本吃下那麼多的項目嗎?

據第一財經網站報導,截至2016年年底,融創總負債2577.72億元,淨負債率為121.5%。

據標普透露,融創2017年以來用於收購土地(通過公開競價和並購)、投資非核心業務(包括投資樂視系公司和鏈家)的支出高達1200億元,

已超過其2017年1至6月包括合營企業銷售額在內一共1089億元的合同銷售額。

標普方面稱,在大規模收購土地及擴張非核心業務之後,融創控股的財務杠杆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下調信用評級是不是意味著公司的股票也不能買?事實上,信用評級和股票推薦還是有所不同的。

信用評級針對債權人,評價債務人能否及時償付利息和本金,從而評估債務人違約風險,信用評級不對股價本身作出評論;而股票推薦針對股份持有人,根據每股盈利(EPS)及市盈率(PE),對股價本身的走向作出判斷。

就像融創評級被下調並不耽誤它股價飛漲。近期融創中國股票最高價達到17.24港元,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而過去12個月裡,其股價漲幅已超過220%。

市場人士指出,融創中國是港股通的熱門標的,內地投資者更看重地產銷售增長,故青睞恒大、融創、碧桂園等股票。

與股市順利形成對比的是,融創有100億的公司債被終止發行了。

據《新京報》報導,融創中國的下屬子公司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融創房地產”)計畫發行的100億元私募債已經終止發行,在上交所網站最後更新狀態日期為2017年6月16日。

據瞭解,該擬發行的債券名稱為“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2016年公司債券”,承銷商和管理人為中信建投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融創房地產並沒有公佈終止發行的原因,但據一位律師分析,可能是因為上交所、深交所實行的公司債新規,導致融創房地產調整了發債計畫。

“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買地是主要的投資之一,如果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發行主體應該會根據新的規定做出調整。”

“新規”又是怎麼回事呢?

2016年10月,上交所、深交所先後下發《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其中明確規定,房地產企業應合理審慎確定募集資金規模、明確募集資金用途及存續期披露安排,房地產企業的公司債券募集資金不得用於購置土地。

限制房企用公司債所募資金拿地,對於一直十分看重土地儲備的融創來說,無疑是套上了一道枷鎖。

坊間疑惑,融創轉手以貸款的形式並購萬達旗下資產,有沒有可能是其拿地的“新手段”?

7月11日,融創公告了此次和萬達合作的具體細節。與一般並購錢貨兩清不同,雙方協商付款方式中第四筆付款方式為:萬達通過指定銀行向融創發放296億元三年期貸款,隨後融創向萬達支付295.75億最後一筆收購款。

整個632億元的收購,前期融創實際只是動用了自有的336億元資金。“神奇”的是,剩餘的295.75億元款項,則是萬達貸款給融創的,貸款利息還執行的是銀行基準利率。

業內人士認為,這使得萬達和融創之間的並購看上去有點像“明股實債”的融資。

有研究人員表示,當前房地產企業通過銀行、信託等管道融資日益艱難,尤其是信託管道基本關停。但是,目前監管層在企業並購方面的管控並沒有那麼嚴格,因此,在融資管道被封堵的情況下,萬達與融創的本次並購可謂“巧妙”。

萬達靠融創資金減少了負債,融創則靠萬達地產專案,輕鬆拿地。從這個角度看,並購多了層“資本遊戲”的意味。

將“利用與解套”的遊戲編下去,有市場人士認為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是,融創幫助萬達降低負債,萬達解套後再參股融創,繼而成為樂視和融創地產股東,融創解套……

事實是否如此,目前尚看不清楚。但一些資本大佬不重實業,熱衷於玩資本並購的遊戲,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寶能系對萬科的“入侵”到萬達和融創的並購遊戲,評級機構的眼睛是雪亮的。資本市場歡迎正常的並購,但在刀尖上跳舞的資本遊戲是很危險的。

下調信用評級是不是意味著公司的股票也不能買?事實上,信用評級和股票推薦還是有所不同的。

信用評級針對債權人,評價債務人能否及時償付利息和本金,從而評估債務人違約風險,信用評級不對股價本身作出評論;而股票推薦針對股份持有人,根據每股盈利(EPS)及市盈率(PE),對股價本身的走向作出判斷。

就像融創評級被下調並不耽誤它股價飛漲。近期融創中國股票最高價達到17.24港元,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而過去12個月裡,其股價漲幅已超過220%。

市場人士指出,融創中國是港股通的熱門標的,內地投資者更看重地產銷售增長,故青睞恒大、融創、碧桂園等股票。

與股市順利形成對比的是,融創有100億的公司債被終止發行了。

據《新京報》報導,融創中國的下屬子公司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融創房地產”)計畫發行的100億元私募債已經終止發行,在上交所網站最後更新狀態日期為2017年6月16日。

據瞭解,該擬發行的債券名稱為“融創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2016年公司債券”,承銷商和管理人為中信建投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融創房地產並沒有公佈終止發行的原因,但據一位律師分析,可能是因為上交所、深交所實行的公司債新規,導致融創房地產調整了發債計畫。

“對於房地產公司來說,買地是主要的投資之一,如果不能滿足自身需求,發行主體應該會根據新的規定做出調整。”

“新規”又是怎麼回事呢?

2016年10月,上交所、深交所先後下發《關於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其中明確規定,房地產企業應合理審慎確定募集資金規模、明確募集資金用途及存續期披露安排,房地產企業的公司債券募集資金不得用於購置土地。

限制房企用公司債所募資金拿地,對於一直十分看重土地儲備的融創來說,無疑是套上了一道枷鎖。

坊間疑惑,融創轉手以貸款的形式並購萬達旗下資產,有沒有可能是其拿地的“新手段”?

7月11日,融創公告了此次和萬達合作的具體細節。與一般並購錢貨兩清不同,雙方協商付款方式中第四筆付款方式為:萬達通過指定銀行向融創發放296億元三年期貸款,隨後融創向萬達支付295.75億最後一筆收購款。

整個632億元的收購,前期融創實際只是動用了自有的336億元資金。“神奇”的是,剩餘的295.75億元款項,則是萬達貸款給融創的,貸款利息還執行的是銀行基準利率。

業內人士認為,這使得萬達和融創之間的並購看上去有點像“明股實債”的融資。

有研究人員表示,當前房地產企業通過銀行、信託等管道融資日益艱難,尤其是信託管道基本關停。但是,目前監管層在企業並購方面的管控並沒有那麼嚴格,因此,在融資管道被封堵的情況下,萬達與融創的本次並購可謂“巧妙”。

萬達靠融創資金減少了負債,融創則靠萬達地產專案,輕鬆拿地。從這個角度看,並購多了層“資本遊戲”的意味。

將“利用與解套”的遊戲編下去,有市場人士認為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是,融創幫助萬達降低負債,萬達解套後再參股融創,繼而成為樂視和融創地產股東,融創解套……

事實是否如此,目前尚看不清楚。但一些資本大佬不重實業,熱衷於玩資本並購的遊戲,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寶能系對萬科的“入侵”到萬達和融創的並購遊戲,評級機構的眼睛是雪亮的。資本市場歡迎正常的並購,但在刀尖上跳舞的資本遊戲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