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有個牛人,印度人最怕,沒用一個中國兵,消滅兩萬多印度兵

我們知道,漢朝和唐朝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王朝發展的頂峰之一,令後世人膜拜不已。尤其是漢武帝事情那句響亮世界的豪言壯語:“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讀起來,仍有一種霸氣側漏的感覺。

話說,漢朝時期,匈奴一直侵擾中國,影響中國的安定,漢朝頗受侵擾,在漢武帝的英明領導下,大敗匈奴,把一部分匈奴人趕到歐洲大陸,直接影響了羅馬帝國的壽命。而沒有走的匈奴人則不斷漢化。當然,還有一部分匈奴人去了今天的中亞地區,

時至今日,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仍有中國有個說不清的血緣關係。

其實,在歷史上還漢朝並列的,還有唐朝,雖然沒有什麼激情滿懷的勵志話語,然而他們重在行動,不打嘴炮,看你不順眼就立即出手修理你,絕對不記隔夜仇,因為有仇當場就報了,沒必要耗費那麼多腦細胞。

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印度就曾冒犯了大唐的天威,當然當時的印度被唐朝人稱為天竺,

李世民的使者吃了一個小虧,馬上回頭調集了一大幫小弟兄,打得印度滿地找牙。這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次中國與印度的戰爭。

話說,唐朝初期,唐朝和印度的關係很不錯,唐太宗曾派王玄策帶領使團出使印度,印度的統治者戒日王對唐朝使者非常友好,

噓寒問暖,兩國的關係非常和諧。

又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唐太宗又一次派遣王玄策前往印度聯絡感情,這是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了,他輕車熟路地到達了印度。當時社會的消息閉塞,其實在王玄策還沒有進入到印度的時候,印度爆發了內亂,宰相阿羅那順發動叛亂,順利奪取了印度的大權。

目空一切的阿羅那順聽說大唐使者到來了,不僅沒有列隊歡迎,甚至直接調集重兵將使團的全部成員抓捕了起來,並將使團屠殺殆盡。幸虧使團團長王玄策以及副使蔣師仁懂得印度的語言,趁著印度士兵換防的有利時機,他倆才成功地逃出了魔窟,倖免於難。

王玄策這個氣,作為使團,竟然被扣押,簡直是奇恥大辱,

不行,這個仇必須要報。急性子的王玄策並沒有回到京城長安搬取救兵,一是他感覺路途遙遠,實在等不及。另外唐朝和今天的尼泊爾是建設性夥伴關係,王玄策想儘快調集軍馬,所以以大唐的名義征了7000多尼泊爾軍和1200名西藏軍。

此戰王玄策親自認總管,蔣師仁為先鋒,近一萬的軍隊向印度的阿羅那順發起了攻擊。殊不知,阿羅那順王朝又怎麼是大唐的對手。

剛一交戰就敗下陣來,活捉了印度的阿羅那順以及王妃、王子,消滅兩萬餘人的印度叛亂,同時還得到了大批的牛羊,直接帶到長安,獻給了李世民。

從此之後,這些印度周圍的小國家為之震恐,為討好大唐,紛紛向唐王朝進貢,以求得大國的的庇護,看來有時候拳頭還是硬的好。

剛一交戰就敗下陣來,活捉了印度的阿羅那順以及王妃、王子,消滅兩萬餘人的印度叛亂,同時還得到了大批的牛羊,直接帶到長安,獻給了李世民。

從此之後,這些印度周圍的小國家為之震恐,為討好大唐,紛紛向唐王朝進貢,以求得大國的的庇護,看來有時候拳頭還是硬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