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奇特:威海乳山這個村不到百戶人家,卻有近十個姓氏

如果不是幫助一位薑姓人尋根的話,我們根本沒有“機會”來到這樣一個“孤村”。

這個村的名字叫作草庵村,以前屬於威海乳山市馬石店鄉,現歸崖子鎮管轄。“孤村”這個詞,不是筆者的發明,

而是草庵村村民的自稱。當我們翻越5裡多的山路,從同屬馬石店片區的臺上村來到草庵村,跟村民攀談時,感慨進村不易。接話的一位大叔說到:“對啊,我們這個村到外面是挺遠,周圍五六裡沒有其他村子,算個‘孤村’。”

之所以有機會來到這裡,

還要感謝煙臺棲霞一支薑姓人家族譜的記載。棲霞市桃村鎮有個上桃村村,村中有不少姓薑的人家,祖上保存下來的族譜寫到:“吾姜姓家世,甯海州青山鄉小巷村。”

甯海州是牟平舊稱,包括現在的煙臺牟平和威海乳山的北部,而青山鄉的大體位置則是現在牟平的埠西頭、乳山的崖子、馬石店一帶。大致範圍雖然可以確定,但古今的村名相差較大,如今在這附近,並沒有叫作“小巷”的村子。

根據姓氏結構和字形對比,我們推定,草庵村是最有可能的地方。

根據村碑記載,草庵村是在明朝末年(崇禎)建村,由薑姓人從著名的乳山峒嶺遷到此處,因近處有廟草庵,因此取名草庵村。這個村既是薑姓建村,並且“庵”字和“巷”字多少有些相似,因此可能是上桃村這支薑姓的遷出地。

可惜的是,現在的草庵村,雖然也有姓薑的,但戶數已經不多,且缺乏族譜資料,因此難以對照。尋根雖然沒有確切的結果,但在姓氏方面,卻有其他的收穫。筆者發現,群山環繞中的草庵村,現在不到百戶人家,但姓氏結構卻十分複雜,有張、於、矯、沙、史、欒、隋、薑等近十個姓氏,大姓不過二三十戶,小姓可能僅有兩三戶人家。

關於這些姓氏的遷徙,

倒是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中,張姓來自附近的東井口村,於姓則從文登遷來(大水泊?),史姓來自崖子鎮附近的史家村,沙姓祖先來自棲霞大莊,矯姓祖先來自牟平埠西頭,隋姓遷自海陽前夼。

一個小小的村子,為何會有如此複雜的姓氏結構?根據推測,

原因大致有二,從薑姓人最早的遷徙時間來看,明朝崇禎年間,戰亂頻仍,此時來到深山,應該有避亂之意;其次,草庵既然是個寺廟的名字,山周圍的土地當初很可能是廟裡的田產,而逐戶遷來的這些姓氏,最早可能是草庵廟的佃戶。

當然,除了姓氏之外,這個山間的小村子環境也很清新,有興趣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理論上,進出草庵村只有井口附近進山的一條水泥路,但如果不怕山地駕駛的話,可以從南面的臺上走山路進村,走此路,頗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從井口附近到草庵村,要穿過鐵路)

這個山間的小村子環境也很清新,有興趣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理論上,進出草庵村只有井口附近進山的一條水泥路,但如果不怕山地駕駛的話,可以從南面的臺上走山路進村,走此路,頗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從井口附近到草庵村,要穿過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