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完這部電影,沒人敢再說陳冠希沒演技

我們的青春回憶1號傑倫小公舉馬上要二度當爹。

青春回憶2號冠希哥哥也即將成為人父。

在很多人心裡都覺得陳冠希是一枚過氣小鮮肉,唯一能拿得出的作品就是人物寫真攝影全集。

在這裡我真的要為冠希哥哥喊個冤,因為他真的有好作品,也有好演技。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部《狗咬狗》:

主演之一李燦森,飾演一位從小把父親當榜樣的員警,但卻親眼目睹父親和毒販交易。

父親無奈之下示意兒子用毒販的槍擊斃他,

以塑造英勇犧牲的假像。

但沒打死卻成了植物人,於是李要一直背負著父親是大英雄的謊言繼續當員警。

辦案方式暴戾,對證人和疑犯都拳打腳踢,甚至用毒☆禁☆品引誘線人。

主演之一裴唯瑩,年僅18,在劇裡扮演被父親強☆禁☆姦,略帶弱智的垃圾山少女。

僅僅是幾個遲緩不協調的手腳動作,時時綻放的笑容。

時而天真,時而幸福,時而希望,略微像日本電影裡常出現的少女,恩,很日本。

絕對主演陳冠希,致力於被當做花瓶三十年。

然而在這個電影裡終於重拳出擊。

不用力,卻能自始至終讓你沉浸於角色的兇狠戾氣,以及無法抉擇的悲劇命運裡。

跟他相比,那些在故事中動不動就對別人說“我早已經厭倦了這種打打殺殺的生活”的那些所謂殺手,

真應該早點去死。

真正落魄絕望的人,根本沒有選擇過什麼生活的權利。

哪還有閒情喝著悶酒玩著深沉,說什麼厭倦了這種生活,想過另一種生活的屁話。

而陳冠希在片中冷靜沉著的表演,充滿張力和內斂之氣。

一般來說一個大帥比去演大帥比,大家可能會覺得哦這就是在演自己嘛。

但是如果一個大帥比的造型是這樣的:

那麼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關注別的方面了。

這部戲裡陳冠希演的殺手只有幾句我們都聽不懂的臺詞,所以臺詞這一項可以忽略。

陳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長大的孤兒,不斷地靠結束對手的生命來換取食物以維持自己的生命。

在他的思維裡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別人死。

當踩點君跟別人敘述時,開頭總是很難表達:

“來自柬埔寨的殺手,在茶餐廳伏擊目標時,先叫了一桌吃的,風捲殘雲後動手,並在臨走時從被害婦女的丈夫手裡抓過一把蝦餃而去。”

是不是會覺得很搞笑?

就是這麼聽起來好笑的情節裡,你看下來卻是毛骨悚然,並且對他充滿悲憫的情感。

這就是這部影片的能量所在。

看看我們冠希哥哥是怎麼演繹風捲殘雲地吃飯的:

一個不帶槍的殺手,在眾人眼前殺人。

在員警面前殺了人質。

在員警面前殺了員警。

一個夜晚,整組的員警都死了,除了李燦森。

聽起來是不是很誇張?

可電影會讓你覺得,這一點都不誇張。

一個末路狂逃的殺手,和一個弱智少女。

在語言都不能交流的情況下,一夜之間,成為彼此生命裡最重要的人。

看起來會不會有點牽強?

但電影裡就是那麼順理成章,並且會感動到你。

在這樣一部暴力電影裡,著墨無須太多,就幾個細節,足夠。

這樣相互依伴的過程中,冷血殺手漸漸脫離獸性,變得溫情起來。

他們度過了一段安靜平凡的日子,女孩還懷孕了。

因為要負擔剖腹產的手術費,陳冠希只得回去找黑市拳老闆接生意。

而在香港已經毫無寄託的李燦森也為了找陳冠希復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為黑市拳老闆打拳。

其實此時的李燦森已經喪失了文明社會的邏輯,只想不顧一切地報仇。

所以在黑市拳場等待陳出現的幾個月裡,他把對手一個個地殺掉,就像片頭剛到香港時的陳一樣,毫無人性可言。

影片最後,女孩被李劫持時,陳居然下跪求饒並用刀尖抵著自己的脖子。

在這時候,心中有了愛和牽掛,陳已經不再是影片開頭那只兇殘的狗。

看完影片,我們分不清哪邊是好人哪邊是壞人,甚至整個故事都沒有好人壞人之分。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對自身的性格和價值觀產生關鍵的影響。

但巨大的變故和衝擊又對已經塑造的價值觀進行瓦解和重組。

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陳冠希不再只有獸性,而是有了人性。

而遭受致命打擊的李燦森慢慢喪失了人性,剩下復仇的獸性。

全片都在陰暗昏黃的色調中進行。

最後陳冠希臨死前用最後的一點力氣,把嬰兒從剛死去的女孩肚中剖出來時,嬰兒的小手伴著溫暖的夕陽緊握著。

再一次呼應了影片的主題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為代價,才可以生存下去。”

演戲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大程度上靠天分。

陳冠稀有這個天賦,對於演戲他非常有靈性。

而有這種天賦和靈性的人並不多。

如果沒有發生那起轟動的“豔照門”事件,陳冠希應該已經是現今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

2000年後香港影壇青黃不接的問題本來就很嚴重,陳冠希不管顏值還是演技,都能立足香港這一世代小生的最高點,現在只能說人生如戲。

有點沉重,所以踩點君決定以美照收尾。

資源在愛奇藝

大家可能會覺得哦這就是在演自己嘛。

但是如果一個大帥比的造型是這樣的:

那麼人們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去關注別的方面了。

這部戲裡陳冠希演的殺手只有幾句我們都聽不懂的臺詞,所以臺詞這一項可以忽略。

陳冠希是在柬埔寨靠打黑市拳長大的孤兒,不斷地靠結束對手的生命來換取食物以維持自己的生命。

在他的思維裡只有一道公式:自己活=別人死。

當踩點君跟別人敘述時,開頭總是很難表達:

“來自柬埔寨的殺手,在茶餐廳伏擊目標時,先叫了一桌吃的,風捲殘雲後動手,並在臨走時從被害婦女的丈夫手裡抓過一把蝦餃而去。”

是不是會覺得很搞笑?

就是這麼聽起來好笑的情節裡,你看下來卻是毛骨悚然,並且對他充滿悲憫的情感。

這就是這部影片的能量所在。

看看我們冠希哥哥是怎麼演繹風捲殘雲地吃飯的:

一個不帶槍的殺手,在眾人眼前殺人。

在員警面前殺了人質。

在員警面前殺了員警。

一個夜晚,整組的員警都死了,除了李燦森。

聽起來是不是很誇張?

可電影會讓你覺得,這一點都不誇張。

一個末路狂逃的殺手,和一個弱智少女。

在語言都不能交流的情況下,一夜之間,成為彼此生命裡最重要的人。

看起來會不會有點牽強?

但電影裡就是那麼順理成章,並且會感動到你。

在這樣一部暴力電影裡,著墨無須太多,就幾個細節,足夠。

這樣相互依伴的過程中,冷血殺手漸漸脫離獸性,變得溫情起來。

他們度過了一段安靜平凡的日子,女孩還懷孕了。

因為要負擔剖腹產的手術費,陳冠希只得回去找黑市拳老闆接生意。

而在香港已經毫無寄託的李燦森也為了找陳冠希復仇而到柬埔寨守株待兔為黑市拳老闆打拳。

其實此時的李燦森已經喪失了文明社會的邏輯,只想不顧一切地報仇。

所以在黑市拳場等待陳出現的幾個月裡,他把對手一個個地殺掉,就像片頭剛到香港時的陳一樣,毫無人性可言。

影片最後,女孩被李劫持時,陳居然下跪求饒並用刀尖抵著自己的脖子。

在這時候,心中有了愛和牽掛,陳已經不再是影片開頭那只兇殘的狗。

看完影片,我們分不清哪邊是好人哪邊是壞人,甚至整個故事都沒有好人壞人之分。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對自身的性格和價值觀產生關鍵的影響。

但巨大的變故和衝擊又對已經塑造的價值觀進行瓦解和重組。

所以被感情融入的陳冠希不再只有獸性,而是有了人性。

而遭受致命打擊的李燦森慢慢喪失了人性,剩下復仇的獸性。

全片都在陰暗昏黃的色調中進行。

最後陳冠希臨死前用最後的一點力氣,把嬰兒從剛死去的女孩肚中剖出來時,嬰兒的小手伴著溫暖的夕陽緊握著。

再一次呼應了影片的主題句:“生命以另一生命作為代價,才可以生存下去。”

演戲這個東西真的是很大程度上靠天分。

陳冠稀有這個天賦,對於演戲他非常有靈性。

而有這種天賦和靈性的人並不多。

如果沒有發生那起轟動的“豔照門”事件,陳冠希應該已經是現今香港影壇的中流砥柱。

2000年後香港影壇青黃不接的問題本來就很嚴重,陳冠希不管顏值還是演技,都能立足香港這一世代小生的最高點,現在只能說人生如戲。

有點沉重,所以踩點君決定以美照收尾。

資源在愛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