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專稿」劉春傑: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 “大版畫”的相融相合

2017年7月中旬,“實踐的力量——第八屆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在南京金陵美術館開展,

作為中國唯一的版畫文獻展,這一展覽從2007年初創至今,已經走過了十個年頭。令人驚訝的是,展覽最初幾屆竟是以一個人的力量來促成。十年前,劉春傑還並非金陵美術館的執行館長,因對中國版畫的逐漸式微感到惋惜,他個人籌資、發表論著、策劃展覽。從不被外界看好,到展覽逐漸成長為一個彙聚兩百余件國內名家作品的學術品牌,無論從媒材、語言、觀念均呈現多元態勢,
折射了當代中國版畫學術的一個側面。劉春傑將之歸功於不斷實踐和探索,正如該展覽的永恆主題“實踐的力量”。

金陵美術館館長劉春傑在現場導覽

劉春傑曾說:“與轟轟烈烈地大幹一番事情相比,我做事兒更喜歡像熬湯一般,小火慢燉,歷久彌香。“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就如同燉湯,開始是舉我一人之力,但很快得到同仁、前輩們的支持,火勢不大,但極其穩定,愈燃愈有勢頭。”

雅昌藝術網:劉館長你好,作為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的策展人,前幾屆可謂舉步艱難,

是由一人之力推動的展覽,請回顧一下10年前的狀況。

劉春傑:2007年,第一屆在南京博物院辦的時候,沒幾個人相信這個展覽能持續下去。雲南之展時,我只是一個編輯,前三界都是靠個人去推動的,我雇傭一個助手,一起完成整個策展工作。記得前兩屆沒有經費,我個人跑出去拉贊助,請收藏我作品的一位元上海藏家把參展作品全買了,他為了幫我差點把在上海的別墅賣掉。

第一屆之後,又分別在西安美術館、上海百雅軒藝術中心、上海浦東新區文化藝術中心,北京798藝術區、南京金陵美術館、石家莊美術館舉辦了第二屆至第七屆展覽,第八次展覽又回到南京,在金陵美術館舉辦。去年,“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獲得了國家文化部藝術基金。

雅昌藝術網:前幾屆是每年一屆,到現在變為雙年展機制,跨度已有十年,你當時想過會做一個持續的展覽嗎?

劉春傑:國內有過很多很多的版畫雙年展……只可惜,這些展覽僅轟轟烈烈地搞了一屆,再無下文。所以,2007年4月在南京博物院如期開幕的“實踐的力量——首屆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儀式後就有人問:“添補空白的這個展覽會舉行幾屆?”面對106位元版畫家的120件作品和部分資料,我答:“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燃薪于南京博物院,必將傳播於五湖四海。”

十年過去,今天呈現在大家面前的“實踐的力量——第八屆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以其強大的陣容、豐富的史料回答了大家一直以來想問的問題。小事做久了,就是大事業。持續才有意義,實踐才有力量。

雅昌藝術網:這一屆文獻展彙集了哪些名家作品?你是如何挑選參展藝術家的?

劉春傑:“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一直強調學術性,參展畫家並非每個地區均攤的畫家,而一定是最活躍的藝術家,具有代表性、研究性的版畫藝術家,也有部分新銳,新銳的添加是從同代青年畫家中精選,截取他們的藝術實踐,展現當下新一代畫家的實踐樣本。很多人朋友和我提出要有新鮮血液,所以每屆都吸納一部分年輕的藝術家,版畫需要薪火相傳,需要老中青幾代人在一起共同切磋。

此次展覽共有近兩百幅版畫作品,均為當代最活躍最優秀版畫家的代表作,展覽延續了之前七屆展覽的學術性與藝術性,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號展廳內徐冰在1987年創作的3幅表現鄉村題材為主的小木刻。王華祥的木版畫作品以具象寫實技巧向前推進的《貴州人》系列;4號展廳內楊鋒先生具有“怪誕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鴻門宴》系列作品;5號展廳中袁慶祿先生具有宏大歷史題材木版套色作品等。

徐冰 生命潭 黑白木刻

69×50cm 1987

楊鋒 《鴻門宴》61x75cm

黑白木刻 2015年

王華祥 貴州人 之二 彩色木刻

36.8x27.7cm 1988

雅昌藝術網:作為“實驗樣本”,這些藝術家何以概括,或者說反映中國當代版畫的現狀?

劉春傑:我選擇作品的標準第一不求全,並非每個省市都有代表,像全國運動會,有些體育強省落選的運動員比有些省份的入選選手還優秀,這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不公平。

但我追求差異,希望講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所以我挑選的是最積極的生態,不僅有經典的、現實主義的,還有當代的、實驗性的、先鋒性,例如蘇新平這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形式上不僅有架上作品,還有影像、裝置作品。

版畫是有爽快、直接、便捷的特性,也有它的棱角分明。但版畫也完全可以裝置、動漫、非複數性。它可以這樣,那樣,無數樣。第二屆、第三屆展覽中我們就開始接受木刻動漫、木刻手工書、與版畫相關係的裝置,也有數碼列印版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上早已流行這些手法,而我們的某些版畫活動至今仍固執而保守,將優秀的、邊緣的版畫藝術排斥門外。正如魯迅先生說過:“從來如此,便對嗎?”

“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強調大版畫的相融相和,而非“版畫家的版畫”自娛自樂。你不同、你前瞻、你不循規蹈矩,我們就邀請你加入其中。

康劍飛《無題》3 木刻+數碼

50x70cm 2014

叢偉 《2000個身體》

60x60cm 2015

雅昌藝術網:所以這個版畫文獻展不僅是版畫家的版畫展?

劉春傑: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請諸如吳冠中、徐冰,尹朝陽、沈敬東和很多南方油畫家的作品來參加這個展覽,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版畫家,這個問題命中要害。從10年前的第一屆版畫文獻展開始,我就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版畫如何傳播?何以壯大?何以生存?版畫何以言說今天?何以安身立命?我讀吳冠中、徐冰,他們的影響力之大不容置疑,他們跨界的姿態,學問家的背景,卓越的成就為世人所崇拜。同時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和成功,使版畫得到了有效傳播。

我長期地研究版畫家個案,放眼望去,多數專業老版畫家隨著工作退休,其藝術實踐基本停止。為什麼?這絕不是版畫本身的問題,不是專業的問題,而是作者掉進了一個技術的陷阱。不難看到,畢卡索、米羅,在晚年的時候有大量版畫問世。當然這其中有工坊的支持,但是有大量自繪自製版畫。翻畢卡索的日記,他在80歲的時候仍有一組一組的版畫問世,一組就是幾十張,百十張地出現。

所以我們很容易想到單一的專業版畫家出了問題,楊峰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我“版畫已經成為了版畫家的版畫。”如果我們甘於在這個境地下工作,就沒有了希望。這就是我為什麼請這些當代著名藝術家加盟文獻展的原因。他們的版畫實踐完全為版畫同仁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學術範本,說明藝術創新性最為重要,藝術本身最為重要。一個畫家的學識、見地和充分豐富的藝術實踐至關重要,而不是糾纏在原創等技法裡面。

沈敬東 戰友(石版畫)

25x28cm 2015年

劉波 《往煙》 絲網版畫

66x89cm 2012年

張輝- 《致青春》 平版畫

64cm×82cm 2015年

雅昌藝術網:為什麼八屆展覽下來,依然沿用同一個主題?

劉春傑:常有人問“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的主題是什麼?它的首要使命是推動、助力版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我們要做一個版畫史的學術準備,作資料積累。它不像很多展覽都有一個大的主題,或者每年都有一個變化的主題,它的主題就是實踐的力量,版畫的力量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在實踐中得到延伸和傳播的。當下說的人多,做的人少,這就是我為什麼給這個展覽命名為“實踐的力量”。

當然每一屆的方向有所不同,這兩屆的形式也有所拓展,增加了版畫動漫,版畫裝置。這是國際上已經通行多年的形式語言了,去國外的美術館看,會發現很多展覽架上繪畫很少,裝置作品也已經很少,大部分都是影像作品。美術館不是博物館,應該是前沿的實驗室。

劉春傑 《為了忘卻的記憶》

木刻版畫 裝置

雅昌藝術網:展覽的主題雖然相同,但你說每一屆的方向不同,那麼有哪些方向?文獻展的文獻性是怎麼體現的?

劉春傑:南京不需要再搞一場版畫雙年展,我們需要一個具有反映傳承脈絡的展覽,回望第一屆就是一個重要的文獻。十年前,版畫發展微,我寫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文章,今天版畫創作已經不像十幾年前了,這時候我開始寫問題了:“你們要警醒,有問題,要吃藥,要解決這個病!”當版畫不繁榮的時候,我們需要鼓舞士氣,當版畫繁榮的時候,我們需要清醒。於是,我們拿出大量的例子,去追溯並展示歷史。

例如,對老藝術家趙延年先生資料的梳理。趙延年先生是原浙江美院的老教授,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老一輩版畫家,是新興木刻的代表人物,上世紀三四年時代開始創作版畫,他創作的魯迅系列作品至今無人企及,他從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理論、畫冊、魯迅插圖,都是我所展出的展品

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致力於收集和挖掘顯見的歷史資料,上一屆三毛女士寫給浙江美院學生王曉林的書信讓人們知道,一名著名作家渴望得到木刻的那種迫切性和對木刻藝術的極端喜好。最先鋒的作家居然喜歡樸實的黑白木刻。客觀反映面貌。

雅昌藝術網:本屆文獻展還有哪些有故事的作品在展出?

劉春傑:這一屆我們能看到徐冰在八十年代創作的三幅木刻作品和一封信及照片。當年,徐冰還在讀研,外出寫生期間受到了一個友人的照顧,回去之後,他饋贈朋友的三幅木刻作品,以及一份信件。很多年以後,這份信件和木刻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被當年支持我辦文獻展的那位藏家購買下來,也放在這次的展覽上展出。

這個書信和照片反映出一個問題——誰能想像到80年代徐冰會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裝置藝術上走得那麼遠,做得那麼深刻。這是一個小小木刻的版畫家能夠做到的事情嗎?今天看到他那個時代的畫冊和那個年代的作品,還有那個年代的書信,我們站在源頭追溯徐冰成長歷史,他的藝術流變,更有助於我們今天理解他,理解他的作品,理解他的藝術。徐冰在其新出版的著作中,多次提及版畫帶給他的廣闊視野,甚至把今天的成就歸於版畫天然的優勢。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資料嗎?

徐冰的信件和照片

這一屆展覽還包含袁慶祿教授的大型套色木刻版畫《史可法殉城》,袁慶祿教授在2013年3月應中國美術家協會特邀創作,為了更好地表現《史可法殉城》的壯舉,袁慶祿教授親赴揚州,考察了史可法紀念館,瞭解史可法的生平以及英雄事蹟。歷時四年的創作,數易其稿,反復修改,精心打磨,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克服了匆匆困難,最終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和好評。這件作品參加了“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並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和陳列。因為它是版畫,有複數,因為大家不用去國家博物館,在金陵美術館就能與這樣傑出的作品見面。

袁慶祿 《史可法殉城》

(木版套色200x400cm) 2013-2016

又例如,中國美術學院張敏傑教授的作品《尋找》,獲得多個國際版畫大獎,他的畫面內有無數的人,這和他人生經歷有巨大關係。讀一個畫家的作品要讀這個畫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還是少年的張敏傑被解放軍戰士從廢墟中解救出來,而周圍的人全都遇難,所以他的作品展現了對生命的渴望,這種表現力多年來一直貫穿其創作中。

張敏傑《尋找》

No.1 75cm×108cm 平版 2014年

雅昌藝術網:在作品展現的同時,你在文獻梳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劉春傑:文獻展體現在記錄,它與別的展覽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價值所在。“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起初便注重文獻展示,長於出版展覽文獻畫冊。因為這些書籍的存在,既拓展了展示空間,又延伸了展覽時間。

一至七屆的展覽畫冊

2017年3月12日,曾在金陵美術館工作三年的王曉晨從“國立臺灣美術館資料室”發來圖片,圖片中,兩屆文獻展畫冊安靜地倚在書櫃間。她說:“這裡大陸版畫資料並不多,除有王琦、李以泰老先生的,還有就是這兩本‘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的畫冊。正如當年何為民博士發來在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圖片一樣令人高興,不管何種機緣讓它們在異地或他國與讀者見面,都是展覽的延續與傳播。

版畫家創作手稿

我在文獻展之初就想在書籍出版上下功夫,做一系列帶有文獻資料、記錄畫家大事記的展覽畫冊,讓畫展隨之走進研究者視線,走近後來者視野,成為中國當代版畫的傳播資料。

雅昌藝術網:謝謝。

作者:房衛

編輯:陶一博

小事做久了,就是大事業。持續才有意義,實踐才有力量。

雅昌藝術網:這一屆文獻展彙集了哪些名家作品?你是如何挑選參展藝術家的?

劉春傑:“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一直強調學術性,參展畫家並非每個地區均攤的畫家,而一定是最活躍的藝術家,具有代表性、研究性的版畫藝術家,也有部分新銳,新銳的添加是從同代青年畫家中精選,截取他們的藝術實踐,展現當下新一代畫家的實踐樣本。很多人朋友和我提出要有新鮮血液,所以每屆都吸納一部分年輕的藝術家,版畫需要薪火相傳,需要老中青幾代人在一起共同切磋。

此次展覽共有近兩百幅版畫作品,均為當代最活躍最優秀版畫家的代表作,展覽延續了之前七屆展覽的學術性與藝術性,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3號展廳內徐冰在1987年創作的3幅表現鄉村題材為主的小木刻。王華祥的木版畫作品以具象寫實技巧向前推進的《貴州人》系列;4號展廳內楊鋒先生具有“怪誕超現實主義”風格的《鴻門宴》系列作品;5號展廳中袁慶祿先生具有宏大歷史題材木版套色作品等。

徐冰 生命潭 黑白木刻

69×50cm 1987

楊鋒 《鴻門宴》61x75cm

黑白木刻 2015年

王華祥 貴州人 之二 彩色木刻

36.8x27.7cm 1988

雅昌藝術網:作為“實驗樣本”,這些藝術家何以概括,或者說反映中國當代版畫的現狀?

劉春傑:我選擇作品的標準第一不求全,並非每個省市都有代表,像全國運動會,有些體育強省落選的運動員比有些省份的入選選手還優秀,這其實是某種程度上的不公平。

但我追求差異,希望講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所以我挑選的是最積極的生態,不僅有經典的、現實主義的,還有當代的、實驗性的、先鋒性,例如蘇新平這樣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形式上不僅有架上作品,還有影像、裝置作品。

版畫是有爽快、直接、便捷的特性,也有它的棱角分明。但版畫也完全可以裝置、動漫、非複數性。它可以這樣,那樣,無數樣。第二屆、第三屆展覽中我們就開始接受木刻動漫、木刻手工書、與版畫相關係的裝置,也有數碼列印版畫。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上早已流行這些手法,而我們的某些版畫活動至今仍固執而保守,將優秀的、邊緣的版畫藝術排斥門外。正如魯迅先生說過:“從來如此,便對嗎?”

“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強調大版畫的相融相和,而非“版畫家的版畫”自娛自樂。你不同、你前瞻、你不循規蹈矩,我們就邀請你加入其中。

康劍飛《無題》3 木刻+數碼

50x70cm 2014

叢偉 《2000個身體》

60x60cm 2015

雅昌藝術網:所以這個版畫文獻展不僅是版畫家的版畫展?

劉春傑:有人問我為什麼要請諸如吳冠中、徐冰,尹朝陽、沈敬東和很多南方油畫家的作品來參加這個展覽,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版畫家,這個問題命中要害。從10年前的第一屆版畫文獻展開始,我就有一個很清晰的思路,版畫如何傳播?何以壯大?何以生存?版畫何以言說今天?何以安身立命?我讀吳冠中、徐冰,他們的影響力之大不容置疑,他們跨界的姿態,學問家的背景,卓越的成就為世人所崇拜。同時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和成功,使版畫得到了有效傳播。

我長期地研究版畫家個案,放眼望去,多數專業老版畫家隨著工作退休,其藝術實踐基本停止。為什麼?這絕不是版畫本身的問題,不是專業的問題,而是作者掉進了一個技術的陷阱。不難看到,畢卡索、米羅,在晚年的時候有大量版畫問世。當然這其中有工坊的支持,但是有大量自繪自製版畫。翻畢卡索的日記,他在80歲的時候仍有一組一組的版畫問世,一組就是幾十張,百十張地出現。

所以我們很容易想到單一的專業版畫家出了問題,楊峰教授的一句話點醒了我“版畫已經成為了版畫家的版畫。”如果我們甘於在這個境地下工作,就沒有了希望。這就是我為什麼請這些當代著名藝術家加盟文獻展的原因。他們的版畫實踐完全為版畫同仁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學術範本,說明藝術創新性最為重要,藝術本身最為重要。一個畫家的學識、見地和充分豐富的藝術實踐至關重要,而不是糾纏在原創等技法裡面。

沈敬東 戰友(石版畫)

25x28cm 2015年

劉波 《往煙》 絲網版畫

66x89cm 2012年

張輝- 《致青春》 平版畫

64cm×82cm 2015年

雅昌藝術網:為什麼八屆展覽下來,依然沿用同一個主題?

劉春傑:常有人問“實踐的力量——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的主題是什麼?它的首要使命是推動、助力版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我們要做一個版畫史的學術準備,作資料積累。它不像很多展覽都有一個大的主題,或者每年都有一個變化的主題,它的主題就是實踐的力量,版畫的力量是從實踐中來的,是在實踐中得到延伸和傳播的。當下說的人多,做的人少,這就是我為什麼給這個展覽命名為“實踐的力量”。

當然每一屆的方向有所不同,這兩屆的形式也有所拓展,增加了版畫動漫,版畫裝置。這是國際上已經通行多年的形式語言了,去國外的美術館看,會發現很多展覽架上繪畫很少,裝置作品也已經很少,大部分都是影像作品。美術館不是博物館,應該是前沿的實驗室。

劉春傑 《為了忘卻的記憶》

木刻版畫 裝置

雅昌藝術網:展覽的主題雖然相同,但你說每一屆的方向不同,那麼有哪些方向?文獻展的文獻性是怎麼體現的?

劉春傑:南京不需要再搞一場版畫雙年展,我們需要一個具有反映傳承脈絡的展覽,回望第一屆就是一個重要的文獻。十年前,版畫發展微,我寫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文章,今天版畫創作已經不像十幾年前了,這時候我開始寫問題了:“你們要警醒,有問題,要吃藥,要解決這個病!”當版畫不繁榮的時候,我們需要鼓舞士氣,當版畫繁榮的時候,我們需要清醒。於是,我們拿出大量的例子,去追溯並展示歷史。

例如,對老藝術家趙延年先生資料的梳理。趙延年先生是原浙江美院的老教授,我國最具代表性的老一輩版畫家,是新興木刻的代表人物,上世紀三四年時代開始創作版畫,他創作的魯迅系列作品至今無人企及,他從五六十年代的出版物、理論、畫冊、魯迅插圖,都是我所展出的展品

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致力於收集和挖掘顯見的歷史資料,上一屆三毛女士寫給浙江美院學生王曉林的書信讓人們知道,一名著名作家渴望得到木刻的那種迫切性和對木刻藝術的極端喜好。最先鋒的作家居然喜歡樸實的黑白木刻。客觀反映面貌。

雅昌藝術網:本屆文獻展還有哪些有故事的作品在展出?

劉春傑:這一屆我們能看到徐冰在八十年代創作的三幅木刻作品和一封信及照片。當年,徐冰還在讀研,外出寫生期間受到了一個友人的照顧,回去之後,他饋贈朋友的三幅木刻作品,以及一份信件。很多年以後,這份信件和木刻作品出現在拍賣會上,被當年支持我辦文獻展的那位藏家購買下來,也放在這次的展覽上展出。

這個書信和照片反映出一個問題——誰能想像到80年代徐冰會成為今天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裝置藝術上走得那麼遠,做得那麼深刻。這是一個小小木刻的版畫家能夠做到的事情嗎?今天看到他那個時代的畫冊和那個年代的作品,還有那個年代的書信,我們站在源頭追溯徐冰成長歷史,他的藝術流變,更有助於我們今天理解他,理解他的作品,理解他的藝術。徐冰在其新出版的著作中,多次提及版畫帶給他的廣闊視野,甚至把今天的成就歸於版畫天然的優勢。這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歷史資料嗎?

徐冰的信件和照片

這一屆展覽還包含袁慶祿教授的大型套色木刻版畫《史可法殉城》,袁慶祿教授在2013年3月應中國美術家協會特邀創作,為了更好地表現《史可法殉城》的壯舉,袁慶祿教授親赴揚州,考察了史可法紀念館,瞭解史可法的生平以及英雄事蹟。歷時四年的創作,數易其稿,反復修改,精心打磨,付出了大量心血和精力,克服了匆匆困難,最終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認可和好評。這件作品參加了“中華史詩美術大展”,並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和陳列。因為它是版畫,有複數,因為大家不用去國家博物館,在金陵美術館就能與這樣傑出的作品見面。

袁慶祿 《史可法殉城》

(木版套色200x400cm) 2013-2016

又例如,中國美術學院張敏傑教授的作品《尋找》,獲得多個國際版畫大獎,他的畫面內有無數的人,這和他人生經歷有巨大關係。讀一個畫家的作品要讀這個畫家。1976年唐山大地震,還是少年的張敏傑被解放軍戰士從廢墟中解救出來,而周圍的人全都遇難,所以他的作品展現了對生命的渴望,這種表現力多年來一直貫穿其創作中。

張敏傑《尋找》

No.1 75cm×108cm 平版 2014年

雅昌藝術網:在作品展現的同時,你在文獻梳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劉春傑:文獻展體現在記錄,它與別的展覽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價值所在。“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起初便注重文獻展示,長於出版展覽文獻畫冊。因為這些書籍的存在,既拓展了展示空間,又延伸了展覽時間。

一至七屆的展覽畫冊

2017年3月12日,曾在金陵美術館工作三年的王曉晨從“國立臺灣美術館資料室”發來圖片,圖片中,兩屆文獻展畫冊安靜地倚在書櫃間。她說:“這裡大陸版畫資料並不多,除有王琦、李以泰老先生的,還有就是這兩本‘中國當代版畫文獻展’的畫冊。正如當年何為民博士發來在牛津大學圖書館的圖片一樣令人高興,不管何種機緣讓它們在異地或他國與讀者見面,都是展覽的延續與傳播。

版畫家創作手稿

我在文獻展之初就想在書籍出版上下功夫,做一系列帶有文獻資料、記錄畫家大事記的展覽畫冊,讓畫展隨之走進研究者視線,走近後來者視野,成為中國當代版畫的傳播資料。

雅昌藝術網:謝謝。

作者:房衛

編輯:陶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