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美軍落後3年服役:中國霹靂-15空對空導彈為何此時曝光?

7月13日左右,中國網路上出現了一張國產殲-10C戰鬥機攜帶兩種新型導彈的照片(攝影者為:zhang81zhang),

引發網友熱議。據外界猜測這兩種導彈分別是用於近距格鬥的霹靂-10導彈(外側掛架上)和用於超視距作戰的霹靂-15導彈。值得注意的是,據作者表示,這張照片並不是偷拍,而是在機場附近拍攝。由此推測,這架殲-10C戰機就是作戰部隊的裝備,而非測試裝備。因此可以判斷這兩種新型導彈,已經在2016-2017年左右裝備部隊。

早在2011年,就有了霹靂-15導彈進行測試的模糊照片,上圖還能看到測試導彈的黃色彈體。由於當時還在保密內部試驗狀態,因此拍攝的照片極為模糊,但從外形上可以看出和今天曝光的霹靂-15導彈基本一致,尤其是中間梯形彈翼。

2013年殲-20試飛時打開的彈艙圖中,也已經曝光了霹靂-15導彈的外形。不過由於當時絕大多數網友震撼于殲-20彈艙的結構和大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霹靂-15的存在。除了霹靂-15之外,近距的霹靂-10導彈也是殲-20的主戰裝備之一。因此這次曝光的殲-10C戰機,從武器配備上已經完全和殲-20是同一水準。

一直以來,中國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發展,

也是軍迷關心的熱點話題,因為這直接關係到爭奪制空權的成敗。在這方面美國對中國的壓力非常大。例如美國著名的AIM-120導彈,早在1991年就服役,並出口臺灣空軍,當時對中國空軍的威脅非常高。中國當時只有進口的R-77導彈能夠匹敵。直到2007年,中國空軍才有國產霹靂-12導彈服役,整比美軍晚了16年之多。

更讓人焦慮的是,美軍的AIM-120導彈也在不斷改進之中。1994年推出AIM-120B,

1996年部署AIM-120C,1998年部署更先進的AIM-120C-7,增加了射程和目標跟蹤能力。緊接著在21世紀初,美國雷西恩公司就推出AIM-120 P3I Phase 4,又稱AIM-120C-8導彈。這就是採用雙脈衝固體發動機和資料鏈的AIM-120D導彈。由於使用了雙脈衝固體發動機,AIM-120D的射程和不可逃逸區顯著增大。

早在2006年,美軍就使用F-22戰機測試AIM-120D導彈的噪音和震動(見上圖)。

在2008年,美軍一架F-18戰鬥機發射AIM-120D導彈成功擊落靶機。AIM-120D作為美軍最新中遠距空對空導彈,是美國海空軍的聯合專案。雖然美軍F-22先測試AIM-120D,但裝備則是優先照顧美國海軍。據2013年美軍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向參議院武裝力量委員會表示,201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的艦載機聯隊就開始裝備AIM-120D空對空導彈,2020年(最遲不超過2022年),所有部署在太平洋的美海軍艦載戰鬥機聯隊都將裝備AIM-120D導彈。而美國空軍則要2015年才開始裝備,F-22戰機則要等2017年軟體升級後才能使用。

優先供給亞太海域美國海軍戰鬥機,AIM-120D這一新裝備對付的是誰,可說是昭然若揭了。

因此中國在2017年裝備霹靂-15導彈,只比美國部署時間晚了3-4年左右。這完全是美軍重返亞太軍力壓迫的反應。現代化戰爭主要爭奪的是制空權,而中距空對空導彈可以算是現代戰爭最先打出去的刀尖。因此面對美軍在亞太的挑釁,霹靂-15導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前外界普遍判斷中國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將像歐洲流星導彈那樣採用固體衝壓火箭發動機。但現在從圖片上看並非如此,而是使用了類似AIM-120D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而2016年11月曝光的疑似被稱為霹靂-21的大型超遠端空對空導彈(上圖),也沒有採用固體衝壓火箭發動機。因此衝壓火箭發動機在中國未來空對空導彈上的應用,已經變得很不明朗。

2017年3月《中國科技獎勵》發表了題為《樊會濤:半生風雨半生情 》的人物通訊,介紹了中國空對空導彈研究院型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該文透露“2010年,在新型產品的競標當中,樊會濤決定選用全新的技術方案,誓必拿下對研究院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生命工程’。” 這被認為是霹靂-15導彈的競標。也就是說霹靂-15從競標、研發、定型到裝備部隊,只有7年時間,這完全是美國重返亞太軍力壓迫的結果。‍使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霹靂-15,起碼從射程上,遏制了AIM-120D導彈的優勢。

而這一全新技術方案,很可能就是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這被認為是空戰“遊戲規則改變者”。樊會濤院士在2015年發表的《相控陣制導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一文中,已經對該技術的巨大影響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另外在2017年7月舉行的《未來空中作戰論壇》上,也有很多中國專家闡述了超視距作戰將佔據空戰主流的觀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研發霹靂-15導彈的重要性。如果霹靂-15使用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將比美軍AIM-120D導彈更加先進。即便霹靂-15沒有使用該技術,也表明中國在未來新空對空導彈研製上,基本與美軍出於同一起跑線。

而美國空軍則要2015年才開始裝備,F-22戰機則要等2017年軟體升級後才能使用。

優先供給亞太海域美國海軍戰鬥機,AIM-120D這一新裝備對付的是誰,可說是昭然若揭了。

因此中國在2017年裝備霹靂-15導彈,只比美國部署時間晚了3-4年左右。這完全是美軍重返亞太軍力壓迫的反應。現代化戰爭主要爭奪的是制空權,而中距空對空導彈可以算是現代戰爭最先打出去的刀尖。因此面對美軍在亞太的挑釁,霹靂-15導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前外界普遍判斷中國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將像歐洲流星導彈那樣採用固體衝壓火箭發動機。但現在從圖片上看並非如此,而是使用了類似AIM-120D的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而2016年11月曝光的疑似被稱為霹靂-21的大型超遠端空對空導彈(上圖),也沒有採用固體衝壓火箭發動機。因此衝壓火箭發動機在中國未來空對空導彈上的應用,已經變得很不明朗。

2017年3月《中國科技獎勵》發表了題為《樊會濤:半生風雨半生情 》的人物通訊,介紹了中國空對空導彈研究院型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樊會濤。該文透露“2010年,在新型產品的競標當中,樊會濤決定選用全新的技術方案,誓必拿下對研究院發展來說十分重要的‘生命工程’。” 這被認為是霹靂-15導彈的競標。也就是說霹靂-15從競標、研發、定型到裝備部隊,只有7年時間,這完全是美國重返亞太軍力壓迫的結果。‍使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霹靂-15,起碼從射程上,遏制了AIM-120D導彈的優勢。

而這一全新技術方案,很可能就是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這被認為是空戰“遊戲規則改變者”。樊會濤院士在2015年發表的《相控陣制導技術發展現狀及展望》一文中,已經對該技術的巨大影響進行了分析和解釋。另外在2017年7月舉行的《未來空中作戰論壇》上,也有很多中國專家闡述了超視距作戰將佔據空戰主流的觀點。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中國研發霹靂-15導彈的重要性。如果霹靂-15使用相控陣雷達導引頭,將比美軍AIM-120D導彈更加先進。即便霹靂-15沒有使用該技術,也表明中國在未來新空對空導彈研製上,基本與美軍出於同一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