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會快評」“常回家看看”的路要鋪得更順暢

全國兩會期間,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

提出到2020年,60%以上城市社區和40%以上農村具備老年宜居社區基本條件,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能夠在社區得到滿足。在兩會部長通道上,民政部部長黃樹賢回答的也是養老問題,表示將加快養老院建設,放開養老市場,開展全面提高養老院品質專項行動。這些都是對重要民生問題的積極回應,顯著增加了社會的溫度。

養老問題一直是百姓關心、媒體關注的,也是國家在努力的。早在2013年,“常回家看看”就被列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條款,雖然只是宣導性的表述,但表明了政府和全社會對敬老、養老問題的重視。但當即將步入老年人序列的50後、60後真正開始思考“當我們老了”的問題時,

他們或許仍會對未來產生不可預知的恐懼。當70後、80後面臨“當我們的父母老了”的現狀時,他們不禁期待“常回家看看”的路能否鋪得再順暢一點。

50後、60後的擔憂不無道理。

首先,中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成了老年人的大事、難事。做一頓飯吃三餐,出門走樓梯需要幾十分鐘,過馬路綠燈變紅燈了卻只能走到一半……對70後、80後來說,他們首先要面臨個人生活的壓力,其次還要照顧子女及雙方父母,

甚至是祖父母。不少人是“單獨”或“雙獨”的身份,讓他們“常回家看看”的願望變得很難實現,家裡老人的照料問題更讓人憂心。

另一方面,傳統觀念下的老人大多願意居家養老,不接受福利院養老。倘若再與子女分居兩地,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便隨之而來。正因如此,今年全國兩會上還有政協委員提出“孝親房”的概念,建議通過減免稅額讓年輕人與老年人在同一社區購房居住。

現在每2.8名年輕人要養一名老年人。

現實倒逼我們必須摸索出一條“中國式養老”之路。包括加強宣傳,形成敬老、養老的社會氛圍;政府主導,形成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格局;在加強養老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通過為老年人購買公共服務、激發市場活力等,

調動各種資源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更細緻的服務。

文/嚴少衛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